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可培养微生物被不断重复培养和筛选,从中分离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越来越困难,而这些可培养微生物却仅占微生物总数的1%。未培养微生物是指迄今为止在实验室中还无法纯培养的微生物(占99%)。为了解决未培养微生物问题,科学家们突破了传统的培养方式建立了新型原位培养技术。文章详细介绍了未培养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多样性及重要性、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重点介绍研究策略以及基于原位培养技术原理发展起来的5种未培养微生物培养分离方法,指出了未培养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方向以进一步促进难培养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溶液培养及缺素培养实验中番茄幼苗的培养过程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有220万到380万种,目前已经描述的真菌仅约12万种,不超过总数的8%。大量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蕴藏的真菌多样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估。然而基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中,大量真菌却因难以获得纯培养而未被认知。因此探索新的真菌分离技术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真菌多样性的认识,并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全新生物遗传资源。本研究以淡水湖底泥为调查对象,从优化培养条件和原位培养两个方面探索未培养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并与传统培养方法及免培养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比较,评估各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低温分离显著影响获得的真菌组成,有利于嗜冷真菌的获得;无论在4℃低温还是25℃常温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都能显著提高分离获得的真菌多样性,在属级水平上提高比例分别高达207%和81%。相较于传统25℃稀释平板法,基于分离芯片技术的原位培养在分离纯化效率、未知真菌捕获率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显示原位培养技术在未来真菌分离培养中可能具有极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未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高的特点,而99%的微生物使用传统的方法仍然是"不可培养的",并且能被培养的小部分微生物不能够代表微生态的多样性。因此,确定新的微生物物种和功能仍然是目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将综述基于调整培养基、考虑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捕获分离培养、高通量分离培养来分离培养微生物群体中的未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及功能性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已由理论研究跨入了生产实践的大门。其中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细胞组织培养,一般指离体无菌培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重新再生细胞或植株的技术。通常包括离体的各类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技术。有时也指培养中的细胞和组织物。在离体培养中的细胞能产生细胞分裂、分化,保持亲本的形态、功能和特性。植物细胞还有再生完整植株的全能性。因此,细胞组织培养已成为加速繁殖含某种有用成分细胞,或快速繁殖优良品系,改良品种的一种新技术。从另一角度来说,运用细胞组织培养手段,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离体组织、器官、细胞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现象,认识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它的遗传结构和功能。正发展成为生物技术的一个新兴科学分支。  相似文献   

6.
人参培养细胞单细胞克隆的条件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来自细胞悬浮培养物的条件培养基能显著地促进人参培养细胞的单细胞在较低细胞植板密度培养时的克隆形成。每毫升含3×103个细胞时,条件培养的植板率是普通平板培养的4倍。细胞悬浮培养12-16天时所制备的条件培养基活性最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条件培养基浓度增加。细胞克隆植板率随之增加。条件培养基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专一性。看护培养和条件培养的比较,表明前者在细胞密度较低时能更有效地促进细胞克隆的形成和生长。条件培养基在4℃条件下贮存两周仍保持活性稳定,并且能耐受高温处理。当受到强酸或强碱处理其活性失去.但在弱酸或弱碱条件下稳定。  相似文献   

7.
未培养环境微生物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安全、生态稳定和物种进化等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微生物培养技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然而由于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目前成功分离培养的微生物仅占0.1%-1.0%,自然界中仍有十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有待挖掘和开发利用。如何理解难培养微生物的制约因素并探索作用机制,同时借此开发新型微生物培养方法则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环境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然后介绍了目前利用传统培养改进措施进行分离筛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综述了原位培养、共培养、微流控培养技术、细胞分选技术等新型培养技术在难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中的应用,最后对目前培养法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可在多技术联合使用、难培养微生物复苏机制、微生物互作机制、代谢途径与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香蕉草的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植物名称 香蕉草 (Nymphoidesaquatica)。2 材料类别 嫩叶片 ( youngleaves)。3 培养条件 丛生芽诱导和增殖固体培养基 :( 1 )MS+ 6 BA 2 .0mg·L- 1 (单位下同 ) +NAA 0 .2 ;( 2 )MS + 6 BA 0 .5~ 3.0 +NAA 0 .2 ;( 3)MS + 6 BA0 .5~ 3.0 +IAA 0 .3;( 4 )MS + 6 BA 0 .5~ 3.0 +IBA 0 .3。丛生芽诱导和增殖液体培养基 :( 5 ) 1 /2MS + 6 BA 1 .0 +IAA 0 .3。生根培养基 :( 6)MS +IBA 0 .3+NAA 0 .2。以上培养基均附加 2 %白糖(sugar) ,0 .75 %的琼脂 (agar,液体培养基除外 ) ,pH5 .8,培养温度为 ( 2 5± 2 )…  相似文献   

9.
10.
大肠杆菌是基因工程中被广泛使用的受体菌之一,干扰素、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等等都在其中表达成功。重组菌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目的基因克隆在质粒上,存在结构不稳定性和分配不稳性;基因剂量的可变性;基因表达易调节控制等。本文综述了培养基、温度、pH、溶氧、代谢副产物、比生长速率等因素对重组菌培养的影响以及重组菌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植物名称: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材料类别:幼芽。取初生的顶芽或侧芽,截长0.4—0.7cm作为外植体,剥去苞皮,用0.1%升汞溶液消毒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4—5次。切除基部0.1—0.3cm坏死组织,留下芽体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条件:(1)增殖培养基:(浓度单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来越清楚厌氧菌是许多不同类型感染的重要原因。这些微生物对由细菌引起的人类感染都有联系。毫无疑问,厌氧感染是所有细菌感染中最常被忽略的尤其在这些细菌处于混合培养时,伴随着兼性细菌的分离,特别是革兰氏染色  相似文献   

13.
水螅的培养     
水螅在教学中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是良好的实验材料 ,故养好水螅对教学和科研都是重要的。1 培养用水使用储放过的自来水。即将自来水放在大玻璃缸中 ,2~ 6 d(气温高可少些 )的曝露储放 ,去除氯气 ,也称养水。如水螅放入后立即充分伸展 ,即可用来培养水螅。可用处理自来水代替养水。2 食物水螅虽可吃切碎的多种动物的肉块、水蚯蚓、孑孓、刚孵化的小鱼 ,但仍最喜食的也最方便的小甲壳动物——水蚤。3 饲养管理培养水螅的容器可根据培养数量的不同而不同。大量培养可采用大玻璃缸 ,少量培养可采用罐头瓶、大试管、小烧杯等 ,水内可…  相似文献   

14.
团藻的培养     
团藻(Volvox)是很小的淡水水生生物,体形圓,綠色。用肉眼一看,很象是一个个的小綠球在水中游动,在显微鏡下才能看清楚它們的结构。动物学家一直認为它是植滴虫目,鞭毛虫纲,原生动物门的动物,植物学家则認团藻是綠藻門、团藻目的植物。团藻是从同配到異配(生物的生殖細胞有了分工和分化)的开端。用来說明植物的发展規律,是很好的代表,同时它在整个生物进化史上,也估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紫薇腋芽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名称: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材料类别;采用30年生植株胸高处萌发的一年生枝条,取顶端长8厘米左右,去叶,切带一个腋芽茎段作培养。培养条件:腋芽琼脂培养基为 1/2MS(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半),每升附加 BA 1.0mg,KT0.05mg,泛酸钙 0.1mg,生物素 0.1mg,CH300mg,蔗糖15g。  相似文献   

16.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初英国植物生理学家 Cocking首先用酶解方法降解细胞壁,获得了蕃茄根尖细胞的原生质体。由于酶解方法能获得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较一致的原生质体群体,为从植物细胞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已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广泛采用。现用酶解法  相似文献   

17.
槟榔胚培养     
1植物名称槟榔(Areca catechu L.)。2材料类别幼胚。3培养条件(1)启动培养基:MS 5%(V/V)椰子水 40g·L-1蔗糖 1g·L-1活性碳 0.55%琼脂;(2)生长培养基:MS BA1mg·L-1(单位下同) NAA0.5 5%(V/V)椰子水 4  相似文献   

18.
动物细胞大量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在生物技术过程申,人们已广泛地围绕着细菌、酵母、丝状真菌的大量培养来生产各种酶、抗生素、蛋白质等产物。然而,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蛋白质等生物物质,必须借助动物细胞培养获得,例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由于生产的需要,推动了动物细胞大量培养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向大型化、自动化和精巧化方向发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组织灌流培养和静态培养是肠道组织体外培养最常见的两种方法,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培养方法哪种更适合用于体外胃肠激素分泌的研究。以猪十二指肠组织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L-精氨酸下两种体外培养方法对组织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分泌和组织活性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与体内十二指肠L-精氨酸灌注对血液CCK的变化水平进行比较,确定更适合用于体外胃肠激素分泌研究的方法。结果表明,组织灌流培养下培养液CCK浓度随时间增长呈平稳波动,LDH浓度随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而静态培养下CCK浓度随时间增长呈累积效应,LDH浓度则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升高。此外,组织灌流培养CCK的分泌过程与血液CCK的变化非常相似。以上结果表明组织灌流培养更适用于体外胃肠激素分泌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水螅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螅在教学中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是良好的实验材料。我国至今尚无人专门从事淡水水螅的分类鉴定工作。故养好水螅对教学或科研都是重要的。我们在实验室连续培养水螅数年,现总结成文,供参考。 一、培养用水 (一)储放过的自来水(水源为松花江的江水)。即将自来水放至大玻璃缸中,放窗前经5—7天的曝露储放,去除氯气,如水螅放入后立即充分伸展,即可用来培养水螅。我们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