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分离发现纳姆型钩端螺旋体秦进才王岳竹蒲丛高吉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分类号R514.41995年2月和1996年5月,流研所和河南省防疫站先后2次从河南省新乡、信阳地区患者和各种宿主动物采集10株钩体菌株,送检定所进行血清...  相似文献   

2.
中国钩端螺旋体参考菌株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钩端螺旋体(钩体)参考菌株的建立与应用。该参考菌株从无到有,目前已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其中曼耗新菌群和赖等26个新菌型已被国际确认为国际新菌群与国际新菌型。该参考菌株已在中国钩体病研究、预防、临床实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教育和动物检疫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16S rRNA PCR-RFLP,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16S-23S rRNA IGS PCR-RFLP技术对分离自我国江苏盐城、浙江温州、湖北仙桃及重庆等亚热带地区的42株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6S rRNA PCR-RFLP分析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豌豆根瘤菌可分为两个类群,类群1包括XtP1在内的40株豌豆根瘤菌和尺.leguminosarum USDA2370,为优势种群,占供试菌株的97%;类群2由WzP3和WzP15组成,与Rhizobium etli CFN42相近.16S-23S rRNA IGS PCR-RFLP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分为18个基因型,在91%的相似性上分为4个类群.其中群Ⅰ与R.leguminosarum USDA2370聚在一起.群Ⅱ仅包括菌株YcP2,YcP3和CqP7等3个菌株.群Ⅲ的菌株分布较广,占供试菌株的优势.群Ⅳ由WzP3和WzP15两个菌株及R.etli CFN42组成.RAPD将供试菌株分为9个群,其中类群Ⅳ仅包括菌株YcP2,群Ⅴ和Ⅸ分别来自温州和仙桃.该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分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OmpL1s抗原膜定位及其自然抗体应答情况和抗体类型,为OmpL1s用于研制通用性钩体基因工程疫苗及检测试剂盒抗原提供依据。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四川地区156份钩体病人血清标本。用PCR和核苷酸序列分析,了解中国流行的钩体主要血清群ompL1基因型。采用常规基因工程技术构建ompL1/1和ompL1/2主要基因型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重组表达产物rOmpL1/1和rOmpL1/2。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OmpL1s进行膜定位。建立了基于rOmpL1s的ELISAs,检测钩体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类型。试验结果表明,黄疸出血群钩体仍然是四川地区最主要的优势钩体血清群。中国流行的钩体主要血清群ompL1基因可有ompL1/1和ompL1/2两个基因型,两者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OmpL1s是位于钩体外膜表面的蛋白分子。不同稀释度的156例钩体病人血清标本中,rOmpL1/1和rOmpL1/2特异性IgM阳性率分别为67.9%~79.5%和75.0%~75.6%,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71.8%~79.5%和75.0%~76.9%。上述试验结果提示,OmpL1s是位于钩体表面属特异性蛋白抗原。自然感染钩体时,rOmpL1/1和rOmpL1/2均可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并产生IgM和IgG两类血清抗体,且两者之间有广泛的抗原交叉反应。rOmpL1/1和rOmpL1/2可作为研制通用性钩体基因工程疫苗和检测试剂盒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凡  范永坚等 《菌物系统》2001,20(1):122-128
用标准菌株对1997-1999年在江苏吴江市、宜兴市、通州市、高邮市和赣榆县采集的325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较低,可交配率为22.77%,可育率仅为7.08%。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采集的稻瘟病菌菌株的性亲和力和交配型有较大的差异,三年的交配率分别为26.61%、8.26%和33.64%;通州地区和赣榆地区菌株的交本相对较高,分别为26.15%和25.42%,宜兴地区菌株的交配率较低,只有15.38%。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交配型在不同年份亦出现很大差别,1997年29个可交配菌株中有21个菌株表现为MAT1-2交配型,而1999年36个可交配菌株均为MAT1-1交配型。用江苏省稻瘟病菌的可育菌株进行互交,25个组合中只有6个组合能产生子囊壳和子囊,但均不产生子囊孢子,提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在田间产生健康有性后代的几率不大。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学分析表明,菌株的交配型是受单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分型血清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国金葡菌荚膜流行型,用5型和8型国际标准菌株的菌悬液免疫家兔,吸收除去交叉凝集素研制出金葡菌5型和8型荚膜分型血清,并应用于333株临床菌株荚膜分型。该血清效价为1:1280和1:640,与本菌及其它同型菌株玻片凝集反应呈强凝集,与其它型菌株不凝集,且与美国标准血清同时对333株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分型比较的符合率为100%。333株金葡地方菌株荚膜分型结果显示,8型菌株占绝对优势,所占百分率为70.9%;5型占6.3%,5型和8型菌株共占77.2%。这与国外金葡菌荚膜5型和8型占70%-80%的报道相似。试验为金葡菌疫苗株选择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一个新的血清群——曼耗(Manhao)群的分群结果。曼耗群钩端螺旋体与Javanica,Celledoni Canicola,Cynopte ri,AutumnMis,Australi~,P小mona,Grippotyphosa,Hebdomadis,Bataviae,farassovi.Shetmaai,Panama等群各型没有阳性交叉反应。仅与Pyrogencs群中的alexl型I-IS 616株有共同的抗原因子联系,与P'crogenes群内pyrogenes型等其他型没有交叉反应;另外还与[cterohaemorrhagiae,Ballum群个别型有低度的,不稳定的交叉反应。因此确定曼耗群是钩端螺旋体的一个新血清群。到目前为止,本群各型地方株中除一株是由猪肾分离的外,其余菌株均获自钩端螺旋体桶患者。尚未从其它常见的宿主动物l扣获得过本群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环境来源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血清学特点及毒力相关基因分布。方法采集并分离2013年6-10月宁波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对其进行O、K抗原血清学分型;并采用PCR或多重PCR的方法来检测溶血素基因(tlh、tdh、trh)、大流行群遗传标志基因(toxRS/new、orf8)和Ⅲ型分泌系统(T3SS1、T3SS2α、T3SS2β)基因。结果从海产品样本中分离鉴定到44株副溶血弧菌的菌株,分属于20种血清型,型别多样,未见优势血清型;溶血素基因检测发现3株tdh+trh-致病性菌株,遗传标志基因检测发现1株tdh+trh-toxRS/new+大流行株,其血清型为O3:K6型;Ⅲ型分泌系统基因检测发现T3SS1基因存在于所有的副溶血弧菌菌株中,而T3SS2α基因则主要分布在tdh+的菌株中。结论宁波地区环境中副溶血弧菌致病性菌株和大流行株的检出,说明该地区具有潜在的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对同源棉铃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是重要杀虫资源。病毒感染导致宿主代谢紊乱,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变化,可通过一定方法观察到其表征,此为病毒感染的病理生化特征。昆虫血淋巴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症状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宿主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性质与水平,反映出病毒一宿主的互作关系。本文以血淋巴酯酶同工酶(EST)为感病指标,对其感染变化进行研究。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呈供试病毒棉铃虫核型多用体病毒.取自湖北仙桃磷肥厂生化分厂。1.1.2供试昆虫棉铃虫三龄幼虫,由该厂提供,半人工饲料饲养。豆…  相似文献   

10.
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能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能引起许多并发症。近年来东北地区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控制流感的暴发流行 ,我们研制了用黄芩等 1 0多味中草药和猪脾转移因子组成的复方转移因子合剂 ,并对其药效进行观察。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1 1 1 病毒株 :流感病毒 ,甲 3型 ;副流感病毒 ,2型 ;均由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提供。1 1 2  96孔培养板 :丹麦产品。1 1 3  0 .85 % NaCl;1 %新鲜鸡红细胞 ;9日— 1 1日龄的鸡胚 ;复方转移因子合剂 (由本室提供其主要成份为转移因子与黄苓 1 0余味具有抗病毒及提…  相似文献   

11.
杭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杭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防止其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采集在本院就诊并有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用FQ-PCR测定标本中MPDNA含量,若结果〉125拷贝为阳性,〈25拷贝为阴性。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分析MP感染和各调查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50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中共检出391例MP阳性,阳性率占26.0%(391/1502)。感染机会、性别差异无显著性。7~15岁的儿童更容易感染,感染率占48.0%-62.1%。一年之中以夏秋季感染率最高,其中7月份高达37.3%。结论杭州地区MP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点和南方其他地区的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近十年来从国内15个地区收集的多种来源的l 836株大肠杆菌,在全面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其生化反应结果,得出了大肠艾希氏菌属典型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发现了某些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流行血清型的特征性生化反应,探索了血清香!!与生化反应间的内在联系与特征性生化反应血清型菌株在流行性婴幼儿腹泻中的病原学意义,讨论了目前在饮水、食品等卫生细菌学检验中所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为肠道杆菌菌型鉴别诊断和改进大肠菌类细菌检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在微山湖地区土壤的分布情况,我们采集了该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调查。50份土样培养上清中,有18份(36%)检出了肉毒毒素,经中和试验证实均为E型。从其中的7份阳性样品中分离到产毒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毒性测定、生化特性检查及其神经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所有菌株均具有E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并产生相应毒素,但其生化特性与E型肉毒梭菌不同,而与酪酸梭菌一致。结果说明沿微山湖地区土壤中确实存在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而且阳性率很高。对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的分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从土壤中分离到该病原菌,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流感病毒分离、人群流感抗体水平测定和流行病学调查对 2 0 0 1年度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湖北地区流感疫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本年度湖北武汉地区出现过两次流感季节性小流行 ,第一次在 2 0 0 1年 8~ 9月 ,主要由甲 1型流感病毒引起 ;第二次在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月 ,以甲 3型流感病毒占优势。从病毒分离鉴定和抗体水平测定的情况分析 ,这次流行的甲 3型流感病毒与 1999年分离的毒株相比 ,可能发生了抗原性漂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明引起湖北仙桃某中华鳖养殖场中华鳖发病死亡的病原及其特征。【方法】本研究分离患病中华鳖的病原,并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rRNA基因鉴定,鉴定分离菌株;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药敏试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研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e,MLST)分析,对分离菌株的流行情况进行探究。【结果】从患病中华鳖肝脏等部分分离到3株优势菌株HX8、FG10和GC20,16SrRNA基因同源性和生化特征分析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是引起本次中华鳖患病的病原菌。3株分离株的药敏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均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8种抗生素敏感,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磺胺异恶唑等6种抗生素耐药。MLST鉴定表明,3株分离株均属于序列型(sequencetype,ST)252型,eBURST分析进一步显示ST252型与一些ST共同构成了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CC) CC252,且ST252是CC252的原始序列型(founder ST)...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林间接种式放菌及其后一周年的野外调查,从林间采集到30种寄主昆虫及从土壤、落叶和气流中分离到119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2个不同酯酶型,呈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释放菌株所属的酯酶型02包括从11种昆虫上分离出的18个菌株,表明林间释放的菌株已成功地在不同寄主昆虫种群中宿存下来,并以常发的地方病状态存在于松毛虫及松灰象甲等12种昆虫种群之中;当林间目标寄主缺乏时,其它寄主可将食物链维系下去.其它酯酶型分别包括1~23个菌株.一周年内的寄主转移动态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寄主间可转移寄生.每个酯酶型中的菌株对松毛虫的毒力相差很大,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中的延续和扩散流行不是1条路线,每个酯酶型至少代表食物网上的1条支链.有些环节的寄主连接了不同的酯酶型,使松林中食物网变得十分复杂,另外。从土壤、枯枝落叶层、林冠层和空气中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分属于不同的酯酶型,表明松林中还存在着复杂的腐生食物链,有利于松毛虫及其它害虫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7.
黑木耳8808菌株,是笔者几年来,从黑龙江省15个地区,采集的32个样本中,分离的59个野生菌株中,经多次培养、比较,栽培试验选出的一株优质、高产菌株。该菌株1992年,在本省五常县长山乡生产150万袋,全省生产近1000万段,均获丰收,产量、质量均明显优于原生产菌株。为更好的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了该木耳孢子弹射及萌发特征,菌丝、子实体、孢子形态,不同温度、pH、氮碳源浓度,不同培养料配方对该木耳菌丝生长及产实影响。  相似文献   

18.
广东佛山地区一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夏秋季节广东省佛山地区发生一次登革热流行。自患者急性期血液巾分离得三株登革热IV 型病毒。通过对180例患者双相血清和109例患者恢复期血清的血清学调查,也确定本次流行系由登革热IV型病毒引起。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提示单相血消补体结合抗体滴度≥1:32有诊断参考意义。 还观察到补体结合抗体在病后一周开始上升,三周达高峰,第二个月开始下降,第三个月降到1:64以下。感染的鼠脑悬液冻融三次,离心取上清,用蔗糖一丙酮法提取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较好,其非特异性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国湖北地区宫颈癌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E7的变异以及HPV16变异体的分布。从宫颈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提取组织DNA,用HPV16 E6和E7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的部分E6和E7产物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在80例宫颈癌组织DNA中有41例发生E6基因178位核苷酸的突变,突变频率58.75%,相应核苷酸改变为Asp-Glu,E7 647在31例测序样品中有22例发生核苷酸序列A到G改变,使29位氨基酸由Asn变为Ser,突变频率70.97%,结果显示在E6和E7基因的178位和647位核苷酸存在高频率的碱基变异。对E6和E7基因的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国湖北地区流行的HPV16病毒株主要为亚洲型变异体(As),其次为欧洲型(E),没有发现非洲-1型(Af-1),非洲-2型(Af-2)和亚洲美洲型(AA)HPV16变异体,中国湖北地区流行的As变异体是否有更高的致宫颈癌的风险还有待于进一步对不同阶段CIN和正常宫颈上皮样品的E6和E7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对变异体蛋白进行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发生了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登革热暴发,共报告病例113例。为查明病因,从分子水平分析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对疑似患者血清测定了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登革病毒。同时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和NS1基因后又分别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毒株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及登革I型病毒核酸;从18份疑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登革I型病毒;浙江登革I型分离株(ZJ/07/04)与登革I型夏威夷株、广东株和泰国株的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8.8%和99.2%,而与登革Ⅱ、Ⅲ、Ⅳ型毒株相同区域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3%、77.5%和62.8%。基因进化树显示浙江省登革病毒分离株与泰国株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次疫情的病因为由泰国输入的登革I型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