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岩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37-240
将72尾杂交罗非鱼分别养在12个水槽内,每个水槽内养6尾大小不同的鱼(A、B、C、D、E、F),其中鱼A的初始体重为62.69±1.46g,B为56.48±1.30g,C为50.75±1.19g,D为35.56±1.18g,E为31.05±0.88g,F为27。35±0.95g(平均值±标准误).在4周实验中,实验鱼分别被停食或每天按体重1.5%、3.0%和饱食水平投喂.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食物效率(FE)先随食物水平增加而增加,当食物水平超过鱼体重的3.0%后,继续增加投喂量,SGR不再升高而FE明显下降.按体重1.5%投喂的鱼SGR和终体重个体间变异较大.对鱼A而言,食物水平超过体重1.5%后对其SGR无显著影响,但对鱼F而言,食物水平对SGR影响较大.结果表明,杂交罗非鱼的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与食物条件和初始体重有关,当食物水平超过体重的3.0%后,鱼的SGR较高,个体生长分化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新疆3种雅罗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差异和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分布在新疆的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和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3个鱼种共24尾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控制区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获得24条长度为667—669bp的同源基因序列。3种雅罗鱼之间的序列差异在6.39%—9.89%之间,贝加尔雅罗鱼与高体雅罗鱼种间序列同源性高,变异程度小;贝加尔雅罗鱼与准噶尔雅罗鱼种间序列同源性最低,变异程度最大。所采集的贝加尔雅罗鱼两个地理群体(赛里木湖和额尔齐斯河)内mtDNA的平均核苷酸碱基序列差异为1.07%和1.08%;两群体间的序列差异为1.07%,显示两个地理群体间无明显分化。DNA序列数据显示,这3种鱼类线粒体DNAD-loop序列变异丰富,24尾个体呈现独自的单倍型。同源基因序列平均含AT碱基64.1%,GC碱基35.9%,显示准噶尔雅罗鱼、贝加尔雅罗鱼、高体雅罗鱼的线粒体DNAD-loop区核苷酸组成的不均一性。分子系统树提示,贝加尔雅罗鱼与高体雅罗鱼亲缘关系较近,准噶尔雅罗鱼是3种雅罗鱼中较古老的鱼种。  相似文献   

3.
苏州地区野生黄颡鱼寄生虫多样性及其寄生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2~9月对苏州地区野生黄颡鱼寄生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其体内外寄生虫共有37种,分别隶属于5门11纲14目22科28属,其中原生动物门13种,占所有寄生虫的35.1%;扁形动物门15种,占40.5%;线形动物门5种,占13.5%;节肢动物门3种,占8.1%;环节动物门1种,占2.7%。从不同体长组黄颡鱼的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变化以及季节变化的结果表明,黄颡鱼对许多淡水寄生虫易感,而且吸虫与纤毛虫是苏州地区黄颡鱼的主要寄生虫。研究还发现,当黄颡鱼体长超过20cm时,寄生虫的感染程度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4.
瓣结鱼含肉率及肌肉脂肪酸、矿质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测定和分析了瓣结鱼的含肉率及肌肉中脂肪酸和矿质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瓣结鱼平均含肉率为66.91%。瓣结鱼肌肉中共有1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为5种,平均质量分数为39.49%;不饱和脂肪酸有9种,质量分数平均值为58.83%。瓣结鱼肌肉9种矿质元素中,钙等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在116.35mg/100g~1313.33mg/100g之间,而铜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则在0.19mg/100g~5.20mg/100g之间。瓣结鱼肌肉平均钙磷比为1:4.31。相关分析表明,瓣结鱼的含肉率及肌肉中脂肪酸和矿质元素随其生长变化显著。t-检验表明,瓣结龟肌肉中脂肪酸和矿质元素在清水江标本和都柳江标本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从嘉陵江北碚江段采集到的264尾瓦氏黄颡鱼的调查表明,瓦氏黄颡鱼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25.70%和1.50;体长在12-18cm的个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大,而体长在14-15cm之间的个体感染率最高,为38.00%;此外还比较了感染鱼和未感染鱼的肥满度(F)、脂肪系数(ASI)、肝系数(HSI),发现鳔等睾吸虫对瓦氏黄颡鱼的肥满度有显著影响,感染鱼的肥满度下降了16.20%,对脂肪系数、肝系数的影响不显著。感染鱼的肝脏、肠系膜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表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体内小吻虫感染率为69.88%,感染强度8.18(1-47),相对密度5.72。雌鱼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雄鱼,体长4.0~5.9cm的圆口铜鱼被小吻虫的感染率最高,且染虫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小吻虫在圆口铜鱼幼鱼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66%的虫体集丛分布在圆口铜鱼肠道的前段,其种群主要由5mm以下个体组成,雌虫明显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休克调控技术诱导出103尾第一代白鲫(♀)×红鲫()异源四倍体鱼,并对其生殖力进行了研究。1或2龄的四倍体雄鱼能产生精子,而雌鱼不能产生正常的卵。将异源四倍体雄鱼与二倍体白鲫雌鱼交配产生倍间三倍体鱼,染色体检查证明是整三倍体(3N=150),但其受精率很低(11.4—51.3%,平均32.4%).网箱养殖结果表明,倍间三倍体白鲫的生长速度比白鲫快30%以上,雌雄均不育.并用冷休克处理回收异源四倍体4N()×白鲫2N(♀)受精卵的第二极体产生了新的四倍体鱼.文中还对第一代异源四倍体鱼的批量生产、生殖能力以及异源三倍体鱼的生产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淡水鱼内脏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鱼内脏蛋白质占干物质的23%以上。其赖氨酸含量高(7.6%),含硫氨基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氨基酸组成模式较平衡。鱼内脏蛋白的蛋白质功效比(PER)为2.0,净蛋白质比(NPR)为2.27.鱼内脏蛋白与羽毛粉蛋白、血粉蛋白以5:3:2混合,对大鼠生长有较好的增重作用,混合蛋白的PER和NPR分别为2.27和2.65,较鱼内脏蛋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草基—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与养分循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草基-鱼塘”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与养分循环.结果 表明,该系统中饲草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 0. 83%,鱼对饲料能的转化率为 7. 3%.与以粮 食作为鱼饲料比较,单位面积草地的产鱼当量是粮食作物的1.6倍.鱼对饲料N、P、K的 转化率分别为16.8%、32.3%和2.0%.塘泥沉积的N、P分别占饲料的23.4%和56.1%; 猪对饲料 N、 P、 K的转化率分别为 20. 5%、 33. 7%和 4. 6%,猪粪尿回收饲料 N为 36. 4%、 P为 63. 8%、 K为 39. 4%.猪-草-鱼结合的基塘系统其能量和养分转化效率均高于单一的 养鱼系统.  相似文献   

10.
稻鱼鸭复合生态经济效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试验表明.稻鱼鸭种养共生,水稻增产 10%以上,同时增收鲜鱼 1036.5 kg· hm-2,成鸭238.9~489.3 kg·hm-2;水稻土壤全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7.9、 44. 3、6. 5和 28. 2%,提高了土壤肥力;水稻植株虫口量最少.稻鱼鸭共生大大提高了稻田 的产出和效益.属良性循环的高效复合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1.
军曹鱼血液指标及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测定军曹鱼的血液指标,红细胞密度为2.69±0.86×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1.50±0.09×104个/mm3;血 红蛋白含量为7.42±0.22g/L,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3±0.07g%,红细胞沉降速率为1.18±0.46mm/h。观察军曹鱼 外周血液涂片,可区分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但没有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涂片观察中还发现了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以及少量正在分裂的红细胞。 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1.20±6.30%,16.60±3.28%,16.00± 3.61%和6.20±3.90%。对肝脏、脾脏、头肾和中肾等四种造血组织进行了涂片观察,军曹鱼的血细胞主要在头肾 和肾脏产生;脾脏是军曹鱼粒细胞发生的另一个场所,而肝脏也具有产生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裸裂尻属鱼类两个疑难种的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祁得林  郭松长  赵新全 《动物学报》2006,52(6):1058-1066
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Steindachner)]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河流上游干支流及其湖泊之中,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域和特殊的生态环境而被生物学家视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淡水鱼类物种起源、进化的模式物种。然而,该属鱼类种间具有非常相似的形态特征,致使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p.malacanthus chengi)和前腹裸裂尻鱼(Sp.anteroventris)的分类学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裸裂尻鱼属两个分类疑难种和5个指名种(n=17)以及5个近缘种(n=5)共23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全序列(1140bp),并以同亚科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cprenanti)作为外群构建了ML、MP和Bayesian进化树。序列差异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Sp.malacanthus schengi和软刺裸裂尻鱼(Sp.malacanthus)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6%),两者并不聚在同一枝上;Sp.anteroventris独立成一枝,与其它指名裸裂尻鱼间显示出较大差异(4.38%-5.53%),综合其它形态差异共同提示,Sp.mnlacanthus chengi应提升为独立种,沿用Sp.chengi的种名,而Sp.anteroventris应该是裸裂尻鱼属的一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3.
两种(鱼尝)科鱼类在长江和珠江流域Cytb基因序列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长江和珠江流域的两种鲿科鱼类1137bp Cytb基因的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并用Mega软件进行了序列分析。研究发现两种鲿科鱼类的全序列从第十位碱基起有一个三联体密码子的缺失,推测为鲇形目鱼类Cytb序列所特有特征。黄颡鱼和大鳍鳠种群间的序列差异分别为0.4%和1.6%,介于一般淡水鱼类mtDNA种内序列的变异范围,而高于洄游鱼类序列变异。黄颡鱼属和鲮属Cytb基因序列间的差异为17.6%-18.0%,大大高于种间的序列差异率,也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二者属级分类单元的有效性。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长江和珠江两水系间大鳍鳠的分歧时间为距今27万年左右的更新世中晚期,黄颡鱼的分歧时间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更新世末期。推测造成二者有着不同分歧时间的可能原因是:大鳍鳠属暖水性鱼类,在第四纪冰川期间,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冷,大鳍鳠退至长江以南,并在各水系间产生隔离,各自独立分化至今。而黄颡鱼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第四纪数次冰川期间可能进行过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2000-2004年5-7月在山东半岛南部鲤鱼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鲲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全程,在表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78%-22.68qc(平均22.05℃)和17.05℃-18.88℃(平均17.900C),大约需要42-44h和50-52h;在上混合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26℃-22.050C(平均21.70℃)和17.02℃-17.90℃(平均17.50℃),大约需要44-46h和50-54h;在温跃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16.22℃-21.26℃(平均18.70℃)和14.42℃-17.02℃(平均15.72%),大约需要46-48h和68-72h。对鲲鱼胚胎发育时间的观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本研究所用的现场观测和估算方法是值得信赖的。2003年6月下旬产卵场中的水温分布较2002年6月下旬低1.80℃-3.80℃,鲤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间要长8-24h。鲲鱼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值分别为10.26℃和423.1h·℃。在产卵季节,产卵场中傍晚7:00就有少量的鲲鱼开始产卵,直到凌晨5:00仍然有少量的鳃鱼还在产卵,产卯时间持续10h;上半夜9:00至凌晨2:00为鲤鱼的产卵高峰时间,鲤鱼主要在温跃层内产卵[动物学报54(6):988-997,2008]。  相似文献   

15.
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南方鲇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营养、饲料与鱼类消化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蛋白含量分别为44.8%、29.1%和13.3%的饲料饲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并在第0d、15d、25d和50d对胰脏、胃黏膜、前肠黏膜和后肠黏膜的胃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中蛋白含量为29.1%—44.8%时南方鲇的生长速度显快于低蛋白含量饲料(13.3%);2)在实验后期(25d后),中等蛋白含量饲料组南方鲇的生长速度比其他两组快,此阶段该组鱼胃黏膜的胃蛋白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而另两组该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低蛋白饲料组前肠黏膜和后肠黏膜的淀粉酶活性在实验后期急剧下降,与该组鱼的生长最慢相关联;3)在实验的50d内,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影响不大。实验期间,南方鲇消化器官中这两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对南方鲇胃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合成、分泌和活性大小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红鲤体细胞的核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浩斌  朱作言 《遗传学报》2002,29(5):406-412
以F4代转hGH基因红鲤体细胞(肾脏和尾鳍)及培养18代的F4代转hGH基因红鲤尾鳍细胞为核供体,泥鳅或黄河鲤成熟卵为受体,进行了核移植,以探讨外源F4代转基因鱼体外源基因的分布与存在形式,稳定性和克隆转基因鱼的可能性。F4代红鲁肾脏细胞核与泥鳅卵配合的核移植胚胎有12.4%发育到囊胚,0.33%发育到神经胚;F4代尾鳍细胞核移入泥鳅卵后的重组胚发育到囊胚,神经胚、肌节期和肌肉效应期的胚胎分别为24.5%、0.3%、0.2%和0.1%;对照卵无发育。F4代红鲤尾鳍培养细胞与黄河鲤卵子配合的重组胚胎有50.53%发育到囊胚,5.69%发育到原肠胚,0.53%发育到神经胚,0.4%发育到肌节期。说明由于同种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相容性高于异种核卵的相容性,早期发育率高;而由于培养细胞的异倍化,后期的发育率降低。用PCR技术对供体鱼不同个体及同一体不同组织外源基因检测,结果100%个体为阳性鱼,而且不同组织的阳性率也是100%,说明外源基因均匀分布在不同组织中。无论F4代转基因鱼的肾脏细胞、尾鳍细胞还是培养的尾鳍细胞作核移植供体,核移植胚胎中hGH基因的检出率为100%。说明F4代转基因红鲤个体不同细胞都存在hGH基因,而且经长期培养不会丢失。表明F4代转基因红鲤中的外源hGH基因已基本稳定,体细胞核移植可以作为获得同质化转基因鱼的有效手段,但核移植效率还很低。另外还讨论了核质的相容性、细胞周期的协调、染色体的变异等因素对核移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岩原鲤消化能力和营养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用常规方法测得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比肠长222±0.251,比内脏重0.0743±0.00752,比肝胰重0.0294±0.007711,比肠重0.0243±0.00591。体重与体长关系为:y=0.02635X2.977,肠道前部pH值68-70,中部8-9,后部7.0-7.6,岩原鲤消化道器官组织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活力大小顺序对蛋白酶和淀粉酸在肠道均为前肠<中肠<后肠。岩原鲤含肉率73.9±025%,肌肉粗蛋白质75.9±3.0%,粗脂肪14.4±4.33%,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与必需氨基酸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岩原鲤为淡水鱼类中营养价值最好的一种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鲤鱼受精卵为实验材料,通过电脉冲方法将全鱼基因(pcMTsGH)导入鱼胚。在处理的1873粒受精卵中(650V/cm,50μs,4次),孵出鱼苗540尾,孵化率为28.8%;经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外源基因的整合率为9.1%。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转基因鱼研究和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六种鲤科鱼类耳石形态以及在种类和群体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描述了6种鲤科鱼类的耳石形态特征,并利用耳石形态的测量性状,对其种类特征进行了判别分析。其中,对张氏(卜夕又鱼)、长鳍吻鮈、圆口铜鱼、宜昌鳅(鱼它)和鲫的判别正确率为100%,异鳔鳅(鱼它)的判别正确率为90.91%,6种鱼类的平均判别正确率达到了99.1%,说明了鱼类的耳石形态特征可以用于鉴别种类。三个区域鲫群体的平均判别正确率为68.9%,显示三个区域鲫群体的耳石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在工业废水监测和管理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南京市13个行业25家工厂废水,进行了水生生物(鱼、蚤、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LC50(或EC50)值能反映废水的综合毒性程度,依据LC50值,急性毒性单位以及年排放效应单位,建立了工业废水毒性强度分级标准,确定了优先监测和控制的工业放心水类型;根据废水处理前后LC50(或EC50)值的变化,可监控废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确定了A1厂、A5厂、B1厂废水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阈限值分别为0.0125%-0.025%、0.023%-0.056%及0.0056%-0.032%,应用系数(AF)分别为0.0403-0.0806,0.0627-0.1099、0.0156-0.0889。本文还探讨了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在工业废水监督、管理。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方面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