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 为了明确哈尔滨地区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的流行情况,对2003年上半年采集的部分发热患者血清及血细胞进行筛选、鉴定、比较,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同时从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患者血中分离病毒,对疑似风疹病毒的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59例发热患者血清中的风疹病毒IgM进行测定;采用BHK21细胞培养法对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患者血标本进行风疹病毒分离,并用RT—PCR、细胞生长曲线、电镜观察、免疫组化等方法对可疑风疹病毒株进行鉴定。结果 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为22例,占13.83%;经RT—PCR、细胞生长曲线、电镜观察、免疫组化等方法初步鉴定从血液标本中获得的病毒分离株是风疹病毒。结论 采用FTISA决对该地区159例发热患者血清风疹病毒IgM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3.83%;获得了1株风疹病毒分离株。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使用Vero细胞、RK13细胞或Vero/SLAM细胞从2000年~2007年山东省6个市风疹暴发和散发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所分离的风疹病毒,用RT-PCR方法扩增其E1基因的1107个核苷酸片段,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提示,在基于WHO基因定型靶序列739个核苷酸片段构建的基因亲缘关系树上,16株风疹病毒株分属三个基因型:1E(12株)、1F(1株)和2A(3株)。1E基因型于2001年在山东省首次检测到,并逐年成为我省风疹病毒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其中,2006~2007年间流行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与2001年和2002年流行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存在差异,但无明显的时间和地理分布倾向;1F基因型和2A基因型分别于2000年、2001年分离到,至2007年间未再出现;3株2A基因型风疹病毒与我国风疹疫苗株(BRDII)密切相关。16株风疹病毒大部分核苷酸的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均无重要抗原位点的改变;山东省2001~2007年间分离的所有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E1蛋白的第338位氨基酸发生相同突变(Leu338→Phe338),以往报道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疫苗松叶株(Matsuba)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的基因稳定性及遗传特征,探讨其功能结构及生物学活性在病毒传代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Matsuba株14、16、17、18、23代次C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并将各代次病毒的C基因与风疹病毒疫苗株Matsuba(GenBank登陆号:AB588193)及其他风疹病毒株C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风疹病毒Mat-suba株传代病毒C基因在传代过程中核苷酸及氨基酸均未发生变异;各代次病毒与AB588193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各关键功能区未发生变异;Matsuba株与18株风疹病毒核苷酸相似性在90.2%~99.9%之间。结论风疹病毒Matsuba疫苗株C基因遗传特性非常稳定,与生物学作用相关的区域未发生传代改变。从分子水平证明Matsuba疫苗株毒种及其生产的疫苗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61例风疹高发人群的血液标本,经细胞培养技术从RV RNA阳性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株,应用细胞病变、血凝试验、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实验证实其为风疹病毒,命名为HRB株.同时还对该分离株的E1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其它型别基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此分离株与中国疫苗株(BRDⅡ)及另外2株香港分离株均不在同一分支,而是位于由20世纪60年代分离株所构成的一个亚支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对分离自湖北地区的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CH-HB-2017毒株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全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国内毒株CH-HN-2017、CH-HNSL-2017、CH-FJ-2017和美国毒株USA-IA44952-2015、USA-IA44662-2015和USA-SD41901-2015的同源性高。该SVA可在猪肾传代细胞(IBRS-2)和猪睾丸细胞(Swine testis cells,ST)中复制增殖,感染后都能产生CPE,通过病毒一步生长曲线、蚀斑试验和定量PCR等试验表明,该毒株对IBRS-2细胞更易感,病毒滴度更高。本实验成功分离到1株SVA流行毒株,并研究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该病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Vero细胞或Vero/SLAM细胞从我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2003~2007年风疹暴发和散发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57株风疹病毒,用RT-PCR方法扩增了57株风疹病毒E1基因1 107个核苷酸的片段,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提示,在基于WHO基因定型靶序列739个核苷酸片段构建的基因亲缘关系树上,其中55株风疹病毒株属于1E基因型,相对于其他国家的1E基因型,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另外2株风疹病毒属于2B基因型.57株风疹病毒大部分核苷酸的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除了2株风疹病毒在E1蛋白血凝抑制和中和位点区域第212位氨基酸由Thr变为Ser,其他病毒株均无重要抗原位点的改变;所有我国已分离到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E1蛋白第338位氨基酸共享突变位点(Leu338→Phe338),而其他基因型以及其他国家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该位点均未发生突变,提示该氨基酸(Phe338)可能是我国1E基因型风疹病毒所特有.2003~2007年在我国10个省均分离到1E基因型,而2B基因型只在2006年从四川省的越南输入病例中分离到,提示1E为绝对优势基因型,2B基因型为输入基因型.与1979~1984年和1999~2002年我国流行的风疹基因型不同,发生了基因型的更替,近年我国风疹的流行是由1E基因型为主的风疹野病毒的多个传播链引起.  相似文献   

7.
猪丁型冠状病毒HB-BD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一种新的引起仔猪腹泻的冠状病毒,目前国内对PDCoV分离的研究较少。为从腹泻仔猪粪便及肠道内容物中分离鉴定PDCoV,本研究将RT-PCR检测为PDCoV病原阳性的腹泻样本,接种到ST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传代。通过观察其细胞病变,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鉴定,并对分离株的S、M、N基因进行测序鉴定及序列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得到了PDCoV HB-BD株。经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HB-BD分离株S、M和N基因与近年来国内外的流行毒株同源性很高,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8%~99.1%、98.6%~99.4%和97.8%~99.4%。进化树分析表明HB-BD分离株与中国毒株亲缘关系比其他国家近,处于同一分支。结果证实从腹泻仔猪的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并鉴定得到了一株猪丁型冠状病毒,本研究为后续分离株的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分子水平上探讨1999~2015年中国大陆流行的风疹病毒动态变异变迁规律。方法依据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的风疹病毒学监测数据,对1999~2015年中国流行风疹病毒进行分子进化分析。1999~2015年从全国29个省市(除新疆和西藏外)共获得风疹病毒株1737株,分属于4个基因型(1E,1F,2A和2B基因型):11E基因型风疹病毒自2001年首次分离到之后,替代1F基因型风疹病毒成为2001~2013年中国流行风疹病毒的优势基因型,并从年代上可分为两个进化分支[Cluster A(2004-2015)和Cluster B(2001-2009)],然而自2011年其检出比例逐渐下降,至2015年该比例仅为1.3%;21F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地理上局限于中国,而在2002年之后未再监测到,推测其在中国的传播可能已被阻断;32A基因型风疹病毒株均来自于疫苗相关病例;42000~2015年间中国至少有4个不同的2B基因型风疹病毒传播链(Lineage1-4),2B基因型风疹病毒在2010年之前只有零星的流行,一直处于弱势,但自2011年输入型2B基因型风疹病毒(Lineage 3)的检出构成比逐年增高,并在2014~2015年成为中国流行风疹病毒的主要基因型。通过对中国连续16年风疹病毒变异变迁规律的研究,系统地掌握了其进化和流行规律,同时也为中国风疹控制和将来消除提供了重要的病毒学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孙军德  丛日辉 《菌物研究》2011,9(2):105-109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分离得到1株性状稳定的分离株S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株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最适pH为8,无光照培养时菌丝长势较好.培养料中添加20%腐殖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小菌落突变株(small colony variants,简称SCVs )可引起持续复发性感染,且对氨基糖苷类有抗药性,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造成很大的困扰。我国国内尚无金葡菌SCVs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出金葡菌SCVs菌株,为国内进行SCVs的相关研究提供生物学材料。【方法】通过细菌的形态鉴定、种特异性基因(nuc)的PCR扩增鉴定以及系列生化实验,从人源、动物源及环境源共104株金葡菌分离株中筛选得到金葡菌SCVs,并通过甲萘醌、硫胺素、胸腺嘧啶和血红素等补  相似文献   

11.
自1例肺部感染患者成功分离到1株球孢子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posadasii球孢子菌(C.posadasii),文献查新至今国内尚无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2.
溶藻细菌——M-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我们从不同地区分离到5株具有明显溶藻能力的细菌。其中4株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它们属于同种类群,但与已报道的某些溶藻菌株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在分类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报道了代表株  相似文献   

13.
几株国内外Q热立克次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热是人类和动物共患的立克次体病,其病原体是贝纳柯克氏体(Coxiella burneti),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本文对几株Q热立克次体国际标准株和国内分离株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黄海和渤海海水中分离到15株红酵母,初步定名为深红酵母(Rhodotorula rubraLodder)对这些菌株及另外8株红酵母属对照种的形态、生理生化性状以及全细胞长链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测定,并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菌株间的相似性进行了计算,对菌株分群。结果表明,15株酵母之间性状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能完全被鉴定性状所反映,在多元分析中15株菌不能形成紧密的聚类群。研究结果对利用个别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确定的深红酵母种的范围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5.
发碱-殊异菌(B.Alkalescences-disper以后简称A-D菌),国内舒氏[1-2]已有报告,认为是一个新的血清型,称2c-2:6(L),可能造成痢疾流行。1963年我们曾由某地某单位痢疾流行时自病人中分离到一批A-D菌共30株,占当时分离的各种致病菌总数的46.17%。其中自慢性痢疾急性发作息者分离有4株是A-D菌第三(君羊),其特点为均对甘露醇不分解,此点文献中未见报告,兹将检查结果述后。生物学性状在中国兰。  相似文献   

16.
大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布的一类麦类病毒病。是上海市效区及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大麦产区的重要病害。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在国内外虽已有不少研究,但对国内分离株的生化性质尚未有详细报道。本文报道以上海郊区的BaYMV为研究材料,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分离提纯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病毒的结构蛋白和核酸性质,并和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而为今后应用生物技术防治大麦黄花叶病毒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GA株Meq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用于扩增Meq基因的引物,利用这对引物通过PCR方法分别扩增4株东北地区分离的强毒株、国内标准强毒株J-1株、国内疫苗株814株的Meq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对4株MDV分离毒株Meq基因与国内传统毒株Meq基因及GenBank上收录的国内外9株毒株Meq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序列比较显示,不同的MDV株的Meq基因序列相对比较保守,它们相互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6.5%~99.7%之间.4株MDV分离毒株Meq基因在相关报道中提到的与毒力相关的脯氨酸重复区存在点突变;3株分离毒株Meq基因上相同位置均存在两个定点突变,这两处点突变是国内近几年分离株所特有的,国外已发表的MDV毒株Meq序列中不存在这种变化.分离株Meq基因的这些突变和毒株毒力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这些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首次从啮齿类和食虫类动物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我们从采自云南高黎贡山的卵形硬蜱及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1990年,又从该地区10种95只啮齿类中查到森林脑炎病毒抗体;并从社鼠(R.confucianus)、小林姬鼠(A.sylvaticus)和灰腹鼠(R.eha ninus)等8种啮齿类及食虫类中分离到15株病毒,选三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试验、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中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病毒的抗原性、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与东北株及从卵形硬蜱、患者分离的森林脑炎病毒一致。从啮齿类及食虫类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在国内属首次报道。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啮食类和食虫类在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的保存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菌株JS-5自交S1代单卵孢株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在其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亲本菌株JS-5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在连续4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稳定遗传,而该菌株的自交S1代的约2/3单卵孢株的上述性状在其单拘无性后代中发生分离,且上述性状的分离在无性单孢后代中至少可连续保持3~4代。本研究结果提示,苎麻疫霉有性生殖导致上述性状的变异,除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外,有性生殖还诱导产生了一种新的机制参与上述性状遗传与变异的调控。本研究还观察到供试菌株及其后代所产生的游动孢子绝大多数细胞内只含有1个细胞核,表明上述机制与异核现象无关。有性生殖导致生物学性状在随后的无性后代中发生持续变异可能是苎麻疫霉生物学性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水稻再生植株及后代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明,通过组织培养方法也可以产生变异,并在作物品种改良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关于水稻幼穗体细胞再生植株的遗传学研究报道甚少。几年来我们用了23个水稻品种进行组织培养,获得4,282株再生植株,并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当代及其后代的性状表现,发现其当代和后代都产生大量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