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分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将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112例鼻窦炎与鼻息肉患者纳入到本研究,采用系统性的并发症预防与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统计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随访结果显示,112例患者中,81例症状完全消除,29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结膜水肿与眼睑青紫的问题,经过针对性的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实施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7例,实验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鼻腔鼻窦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鼻腔鼻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鼻腔鼻窦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的实施,有效的提升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相关性因素及鼻内镜再手术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来住院治疗的78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患者要求予以保守治疗共21例,观察组57例,给予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前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术后随访1-4年。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疗效、总有效率好,且GM-CSF、IL-5的阳性表达率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出现的相关并发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肉镜再次手术对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疗效好,结合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掌握熟练的鼻内镜手术操作技巧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鼻内镜术后糖皮质激素浸润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近期疗效及嗅觉功能的影响。我们收集2010年01月~2012年01月诊治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8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9),两组患者均接受Messerklinger术式单行鼻内镜手术,术后观察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2次/d,1喷/次,持续治疗半年。对照组患者术前处理和手术方法同观察组,术后除不使用布地奈德喷剂喷鼻处理,其余方法及定期进行鼻内镜复查同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复发率、鼻气道阻力及嗅觉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54例显效(总有效率91.52%),对照组显效43例(总有效率72.88%),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在半年复发率方面观察组(6.78%)显著低于对照组(20.34%)(p0.05);术后,两组鼻气道阻力及嗅觉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术后1、4、12、24周两项指标评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用药并未增加不良反应,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浸润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疗效安全,通过缓解患者鼻腔内炎症反应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同时促进鼻腔功能恢复,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与鼻息肉摘除术对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根据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与研究组(n=47),其中对照组患者行传统鼻息肉摘除术,研究组则行鼻内镜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9%(43/47),高于对照组的65.96%(31/47)(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情感角色(RE)以及心理健康(MH)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头晕、头痛、流脓涕、鼻塞、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对患者鼻腔通气功能、嗅觉功能均有促进作用,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术后随访患者1年。另选取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主观感受,应用鼻内镜和鼻腔纤毛功能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客观感受,并应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8.5±1.3)分显著优于术前的(29.3±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26,P=0.018);术后鼻内镜总分为(4.1±0.2)分显著优于手术前,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37,P=0.027);术后1年鼻纤毛传输速度(6.9±0.3)mm/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84,P=0.092);术后1年SF-36评分为(649.6±23.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018,P=0.096)。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窦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合并术后利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探讨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及血清中总IgE的变化。方法:鼻窦内窥镜行病侧上颌寞自然口扩大及下鼻道开窗双进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术后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17R及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0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鼻寞真菌球20例,治愈20例;曲霉菌感染23例,治愈10例,6个月随访无复发;与只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鼻窦炎患者血清IL-17,IL-17R及IgE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主要方法,IL-17和IL-17R均参与鼻窦炎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诊断鼻窦炎的新指标,鼻内镜术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一步巩固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对鼻腔通气和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鼻窦内镜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症状评分、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嗅觉功能以及鼻腔通气的恢复,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110例患者资料,对比不同分型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Ⅰ型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P<0.05);Ⅱ型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Ⅲ型,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及术后痛苦小等优点,其微创有效的优势在该术式中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同期与分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76例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行分期手术(鼻腔鼻窦病变处理控制鼻腔鼻窦炎症后再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B组行同期手术(处理鼻腔鼻窦病变后立即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慢性泪囊炎生活质量量表(DQOLS)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4.74 %(36/38),A组总有效率为92.11 %(35/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 %(5/38),与A组的10.53 %(4/3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DQOLS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少于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具有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亦无明显差异,但前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评估骨性Ⅲ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后睡眠时期的呼吸功能情况,研究该类患者正颌手术后存在呼吸道梗阻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56例接受正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和术后6月的多导睡眠图报告。设计问卷调查表评估手术影响日间嗜睡度的变化。从PSG报告上获得的术前术后有代表性的2项参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最低氧饱和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数据显示术前和术后AHI指数及SpO2无显著性差异(统计学上无差异)。54例病人术后均未出现睡眠呼吸障碍症状。2例病人术后出现睡眠时期打鼾,但术后随访6月后打鼾逐渐消失。结论: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后无明显呼吸道梗阻症状。但若患者同时具有超重、短颈、舌体大等其他危险因素及仅行下颌骨后退手术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TI组,20例)于手术开始时和术后6 h分别给予乌司他丁200,000U,静滴;对照组(CON组,20例)则给予100 mL生理盐水滴注。分别于术前、术后7天(D7)及术后1个月(M1)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术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4小时,采静脉血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8和TNF-α。结果:UTI组术后7天及1月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CON(P〈0.05),但POCD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术后24h时UTI组的IL-β显著低于CON组(P〈0.05),而IL-8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TNF-α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术后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4例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B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每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A组均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可更早负重、恢复好,而且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文宇  蒋萌  陈翎 《生物磁学》2011,(21):4144-4146,4158
目的:探讨肼苯哒嗪对疝修补术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者4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各24例,在术前3天至术后4天共7天内接受药物或安慰荆治疗。其中T组每日两次,每次10mg肼苯哒嗪,C组同样方式给予安慰剂。测量患者术后4天内的平均动脉)Z(MAP)、心率(HR)、NRS急性疼痛评分以及术后3月、6月S—LANSS慢性疼痛评分。结果:T组患者术后MAP明显低于C组(P〈0.05),HR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T组患者在术后3月和6月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肼苯哒嗪可以用于术后患者,对疝修补术后急性疼痛无影响,但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手术期血浆apelin的表达变化,分析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apelin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apelin在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72例于2012年2月-8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MI并成功完成PCI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0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elin-13水平;进一步对糖尿病及非糖尿病AMI患者(每组各20例)进行亚组分析,随访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AMI患者术后0h组apelin水平与术前基线水平明显降低(31.54±5.48VS35.15±6.48ng/L,P〈0.05);术后4小时及24小时组apelin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39.65±5.48VS35.15±6.48ng/L,43.93±5.37VS35.15±6.48ng/L,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apelin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apelin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1.12±5.50VS29.21±6.53ng/L,40.57+5.37VS33.49±3.89ng/L,43.50±7.41VS34.54±3.52ng/L,P〈0.05)。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T2DM组LVEF值改善明显高于NT2DM组,但MACCE事件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患者PCI术后存在血浆apelin表达的升高,其中糖尿病患者在术后血浆apelin表达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提示PCI冠脉血运重建可促进糖尿病患者apelin分泌,调节胰岛素抵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式子宫全切术后硬膜外镇痛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吗啡时两种药物不同剂量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寻找其最佳剂量配伍。方法:选择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标准Ⅰ-Ⅱ级、年龄20-60岁拟行腹式子宫全切术的病人,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Ⅰ组:舒芬太尼10μg+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1%罗哌卡因20 mg;Ⅱ组:舒芬太尼15μg+吗啡1.5 mg+氟哌利多1 mg+1%罗哌卡因20 mg;Ⅲ组:舒芬太尼20μg+吗啡1 mg+氟哌利多1 mg+1%罗哌卡因20mg。术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术后24小时内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辅助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标准。结果:2组各个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1组(P〈0.05),在术后6 h,8 h,12 h,18 h,24 h与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在2 h,4 h,6 h的VAS评分低于1组(P〈0.05);2组恶心评分与3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在术后24h内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15μg复合吗啡1.5 mg用于腹式子宫全切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其他常用剂量配伍,镇痛效果平稳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华哲  张捍军  赵承斌 《生物磁学》2013,(24):4723-4726
摘要目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r)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本文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对0VCF的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发展过程、作用机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PKP治疗的OVCF158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103例;患者年龄52--87岁,平均68.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1日、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疼痛(VAs)及功能情况(ODD进行评价,并对以上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出现椎体间隙渗漏,5例渗漏至椎体周缘,2例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无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VAS评分评价,术前(7.60±0.95)分,术后1日(1.00±0.74)分,术后三个月(0.20±0.48)分,术后疼痛缓解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术前(84.94±4-36)%,术后1日(20.47±3.61)%,术后三个月(9.85±3.43m,术后功能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KP术后1日患者疼痛及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较术后1日亦有进一步的改观。术后后续应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及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骨质,预防相邻椎体及其他部位骨质骨折,使疗效更加满意。PKP为治疗OVCF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邓超  张军  陈咏今  董希伟  李燕  张红 《生物磁学》2013,(27):5323-5325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白介素-6(IL-6)、白介素-8(m-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实验组)和术后镇痛组(对照组),每组20例。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地佐辛0.8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剂量:5mL,持续剂量:2mL/h,追加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实验组于入室后10分钟麻醉操作前开始静脉负荷量和背景量,对照组于术毕开始PCIA镇痛,方法同实验组,记录患者术后6、8、12、24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48小时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于入室后10分钟麻醉操作前(T1)、手术开始后10分钟(T2)、术毕2h(T3)、4h(T4)、8h05)、24h(T6)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样,测定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结果:术后6h、8h、12h时间点VAS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4hVAS评分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小时内,实验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2例。与本组T1比较,血浆IL-6、IL.8浓度实验组在各时点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浓度升高(P〈0.05)。组间比较,相同时点血浆IL-6、IL-8浓度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TNF-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预先给予地佐辛可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减少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三种常用术式方法的选择原则、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无广泛转移胸段食管癌60例,分别采用常规左胸入路手术20例,右胸、上腹部二切口手术18例和右胸、腹、颈部三切口手术22例,均为根治性手术,术中清扫淋巴结,并送病理检查。分析不同手术径路对食管癌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本组研究病例全部顺利完成根治性手术,术中淋巴结活检检出有淋巴结转移25例,淋巴结转移率41.67%(25/60)。本研究组发生并发症患者13例,其中吻合口瘘4例,胃排空障碍4例,肺部并发症5例。其中通过右胸、腹、颈部三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最高,达41.25%,与其它组别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因人而异,正确的选择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淋巴结清扫率及降低肿瘤复发率,此外不同手术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