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小鼠淋巴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辐射补充0.5%SI组,喂养2周后,4.0Gy照射。照射后24 h处死小鼠,取血、胸腺和脾脏分离淋巴细胞,进行血淋巴细胞计数、观察DNA损伤情况;培养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检测3H-dT掺入量,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计算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辐射使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指数降低、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增加,这些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补充SI可降低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的减少幅度,降低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下降幅度,减少辐射对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其中SI对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对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防护作用与辐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对小鼠的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韦淑贞  山顺林  杜云翔  谢学军  郭国祯 《生物磁学》2009,(2):243-245,254,F0003
目的:探讨旋转磁场对放射损伤小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1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单纯磁疗组(M),单纯照射组(R)和照射磁疗组(IHM)4组,R组和R+M组小鼠接受吸收剂量6.0Gy的^60Coγ射线全身一次照射,M组及N组不予以照射,M组及R+M组予以磁场处理30d,每天2次,每次1.5h,分别于第9,23、30d测定小鼠湿肺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小鼠肺光镜、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N组和M组肺羟脯氨酸含量在3个时间点上都低于R组和R+M组,有明显差别(P均〈0.05)。R组和R+M组肺羟脯氨酸含量在3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别(P均〈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N组肺组织结构正常;照射后d9,R组及R+M组肺泡壁轻度增厚,普遍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照射后d30,N组及M组肺间质胶原纤维正常无增生;R组及R+M组肺可见肺间质胶原纤维较N组及M组明显增多,但R+M组与R组比较差别不明显。结论:6.0Cy的^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的肺受到了损伤,但磁场没有加重这种损伤且磁疗对正常小鼠无明显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昆明小鼠建立辐射损伤模型,探索不同放射剂量对小鼠健康状况及涎腺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八种不同剂量对昆明小鼠行体外全身照射,于照射后一个月内观察小鼠生长情况、体重变化;照射后一周、一个月检测各组小鼠血象的变化;测定放射半数致死剂量;照射后两个月,测定各组小鼠的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并对下颌下腺组织切片行HE染色。结果:13Gy和15Gy照射组小鼠的体重逐渐下降,一周后死亡,其余组小鼠体重最终呈增加趋势。X-射线全身照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Gy。照射后一周,照射组小鼠的白细胞数目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其他血象方面,除了7Gy组外,其他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一个月后,各照射组小鼠的血象均恢复正常。照射后两个月,9Gy组和11Gy组小鼠的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均显著低于0Gy组,且11Gy组较9Gy组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照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下颌下腺腺泡细胞数目逐步减少,结构排列紊乱,组织损伤逐渐加重。结论:X-射线全身照射引起小鼠健康状况受损,免疫功能减低,损伤程度与放射线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小鼠半数致死量为10Gy,该剂量适合建立全身放射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4.
恒定磁场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免疫学方面探讨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同一强度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2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3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4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和无磁场照射的正常对照组)对小鼠进行照射,连续20天。每天一次,末次12小时后称其体重,取出胸腺、脾脏、肝脏,称重,计算各器官指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同一强度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组对小鼠的胸腺指数有显著的降低(p〈0.05);2小时组与3小时组的肝脏指数也有显著的降低(p〈0.06);对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一定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对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免疫学方面探讨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同一强度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2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3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4小时恒定磁场照射组和无磁场照射的正常对照组)对小鼠进行照射,连续20天,每天一次,末次12小时后称其体重,取出胸腺、脾脏、肝脏,称重,计算各器官指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同一强度不同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组对小鼠的胸腺指数有显著的降低(p<0.05);2小时组与3小时组的肝脏指数也有显著的降低(p<0.05);对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一定照射时间的恒定磁场对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肺及胚胎背主动脉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小鼠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单纯照射组、OP9细胞治疗组、胚肺MSC治疗组、胚胎背主动脉区来源MSC治疗组(DA组),分别将OP9细胞、胚肺和DA区MSC移植入受体小鼠,4、9、13、17、2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外观、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小鼠外观评分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正常组、DA组、胚肺MSC组、OP9组、单纯照射组,正常组明显好于各组(均为P<0.01),单纯照射组明显差于DA组、胚肺MSC组(均为P<0.01);DA组、胚肺MSC组及OP9组的两两配对t检验均为P>0.05。肺病理镜检肺损伤评分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正常组、胚肺MSC组、OP9组、DA组、单纯照射组。肺病理图像分析肺泡情况由好到差顺序为正常组、胚肺MSC组、DA组、OP9组、单纯照射组。外观评分与病理镜检的相关性检验P=0.040,与图像分析的相关性检验P=0.039。结论:不同来源的MSC均有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其作用强度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旋转磁场对放射损伤小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1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单纯磁疗组(M),单纯照射组(R)和照射磁疗组(R+M)4组,R组和R+M组小鼠接受吸收剂量6.0Gy的60Coγ射线全身一次照射,M组及N组不予以照射,M组及R+M组予以磁场处理30 d,每天2次,每次1.5 h,分别于第9,23、30 d测定小鼠湿肺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小鼠肺光镜、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N组和M组肺羟脯氨酸含量在3个时间点上都低于R组和R+M组,有明显差别(P均<0.05).R组和R+M组肺羟脯氨酸含量在3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别(P均<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N组肺组织结构正常;照射后d9,R组及R+M组肺泡壁轻度增厚,普遍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小鼠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照射后d30,N组及M组肺间质胶原纤维正常无增生;R组及R+M组肺可见肺间质胶原纤维较N组及M组明显增多,但R+M组与R组比较差别不明显.结论:6.0Gy的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的肺受到了损伤,但磁场没有加重这种损伤且磁疗对正常小鼠无明显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对C57BL/6J小鼠胸腺的影响。方法:50只C57BL/6J小鼠按体重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每组25只。EMP每天照射400次,连续照射7天,照后1d(天)、3d、7d、14d、28d共5个时间点杀取胸腺。2只辐照组和2只对照组杀取的胸腺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3只辐照与3只对照组的小鼠,杀后称取小鼠的体重和胸腺的重量,计算胸腺指数;然后提取T淋巴细胞进行计数;同时取小鼠外周血检测其中的IL-4的水平。结果:照后1d胸腺的切片没有明显改变。7天后,胸腺开始有出血,结构不清;胸腺指数呈现递减的趋势,但辐照组与对照组没有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也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第1d、14d、28d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3d和7d辐照组的细胞数小于对照组的细胞数(P<0.05);辐照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IL-4水平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磁脉冲对雄性Balb/c小鼠胸腺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但胸腺指数改变不显著,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表明EMP对胸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胸腺不是EMP作用的敏感器官。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本研究检测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的表征,并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对照组、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小鼠经6Gy x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剂量率2 Gy/min)。于照射后3 d和8 d处死小鼠,检测其外周血细胞数、脾脏和胸腺指数、骨髓和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照射后3 d和8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和照射对照组的白细胞均明显下降,相比照射对照组,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有改善(p<0.05或p<0.01);而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和照射对照组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微泡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有下降,和照射对照组相比,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的胸腺指数明显改善(p<0.05或p<0.01)。照射后3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对照组的骨髓细胞较少,存在细胞碎片,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骨髓细胞数量略有减少,存在细胞核松散现象。而照射后8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对照组的骨髓细胞几乎找不到,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骨髓细胞有一定数量,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本研究表明,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通过保护造血组织、改善造血功能,对机体起到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唐古特大黄多糖组分1(RTP1)对急性电离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辐射对照组(Irradiation Control,IC)以及RTP1低剂量组(200 mg/kg)、中(400 mg/kg)和高剂量组(800 mg/kg),采用灌胃给药方式,连续14 d,NC组和IC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第14 d除NC组外,各组小鼠均接受2.0 Gy/只60Coγ射线照射1次,照射后24 h,检测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测定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酰二醛(MDA)水平以及小鼠外周血象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数。结果:RTP1能够升高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增加肝脏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并降低骨髓PCE微核数,与I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RTP1对辐射所致的小鼠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豆异黄酮抗辐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将 8 0只雄性昆明小鼠 ,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和补充大豆异黄酮 (IS) 0 .2 %、0 .5 %、1 .0 % (质量分数 ) 3个实验组 ,喂养两周后 ,7.0Gyγ射线照射 ,观察各组小鼠在 30d内的活存率。另取雄性昆明小鼠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补充 0 .5 %IS组 ,喂养两周后 ,4 .0Gyγ射线照射 ,于照射前 3d和照射后 6、1 0、1 7、2 5和 30d观察外周血像。结果补充 0 .5 %IS组的小鼠 30d的活存率为 6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照射 6d后的血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及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说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膳食中补充质量分数 0 .5 %大豆异黄酮可明显提高机体的抗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X线全身照射对2型糖尿病模型KKAy小鼠的造血免疫系统功能的损伤作用,并与对照C57小鼠进行比较。方法KKAy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小鼠经X线全身照射,剂量4Gy,C57小鼠作为对照。照射后15d检测小鼠的外周血常规,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造血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长期造血干细胞的比例,脾中B细胞和T细胞的比例,胸腺中CD4CD8双阳性T细胞、CD4单阳性T细胞和CD8单阳性T细胞的比例。通过粒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实验评价小鼠造血祖细胞的功能。结果照射前KKAy小鼠的HSC和LT-HSC的比例低于C57小鼠。4Gy全身照射后,KKAy小鼠的外周血WBC、RBC、PLT、HGB和LYM%分别下降了68.42%、12.17%、8.78%、30.12%、70.84%;骨髓中HPC、HSC和LT-HSC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4.02%、29.49%、35.74%;脾B细胞和T细胞的比例分别下降了57.85%、58.81%;胸腺CD4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下降了51.70%。KKAy小鼠的骨髓HSC、LT-HSC、外周血RBC和HGB的降低幅度显著低于C57小鼠。结论4Gy全身照射损伤KKAy小鼠的造血免疫系统功能,KKAy小鼠可能比C57小鼠表现出对电离辐射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平衡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在放射免疫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以6Gyγ射线照射C57BL/6小鼠,于照射后1~28d不同时间,检测外周血、胸腺和脾脏Treg细胞亚群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10及TGF-γ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其在放射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小鼠经6Gyγ射线照射后各组织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或P〈0.01),胸腺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于照后1d即明显增高(P〈0.01),而在照后7d明显低于未照射组(P〈0.01);血清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7d),TGF-γ(3d)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IL-2浓度持续降低.本文揭示了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辐射所致免疫功能受抑和免疫调节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的辐射损伤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辐射损伤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为相关放射性造血功能损伤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的雄性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放射对照组、普通组(注射1次UCMSC)和加强组(注射2次UCMSC),放射组、普通组和加强组的小鼠均经2 Gy射线照射剂量辐射1 h,建立辐射损伤模型。UCMSC悬浮液(每次注射剂量均为230 IU/g)经尾静脉注射方式分别在辐射12和24 h后给予小鼠。照射处理后定期在第1、2、7、14 d对小鼠进行心脏取血并做血象分析,测定血清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尾静脉注射UCMSC悬浮液组能改善外周血的数目,血清中SOD活性有所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豆异黄酮对电离辐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辐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辐射补充0.5%大豆异黄酮组,喂养两周后,4.0Gy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两周杀死小鼠取外周血、胸腺和脾脏,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辐射使小鼠外周血CD3、CD4和CD8百分比降低,并且CD8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使胸腺和脾脏的CD3和CD4百分比升高、CD8百分比降低,其中CD4的升高显著(P<0.05)。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外周血、胸腺和脾脏CD3以及血CD4比例升高,但对辐射引起的CD8变化无明显作用。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对辐射小鼠的T淋巴细胞亚群起到辐射防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NOD/SCID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将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治疗组.B组和C组小鼠全腹接受5 Gy 60Co γ射线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照射后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小鼠移植MSCs.于移植后第15天取小鼠空肠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SCs在受损肠道的定植和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状况明显好于模型组小鼠,病理切片显示小肠黏膜得到修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SCs可定植于辐射损伤的肠道,并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α-SMA.MSCs移植入肠损伤的小鼠体内后可在受损肠道定植,并向间质细胞分化,参与辐射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利用X射线全身辐射对乌龟进行了抗辐射作用的研究,并用小鼠作参照.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照射剂量选用6.5 Gy和15 Gy两个水平. 结果显示,乌龟受照射后,6.5 Gy剂量组60 d内无死亡;15 Gy剂量组从第16 d开始出现死亡,30 d内死亡率为20%,60 d内死亡率为70%.乌龟体重照射前后变化不大.小鼠受照射后,6.5 Gy剂量组第14d开始出现死亡,30 d内死亡率为30%,60 d内死亡率为80%:15 Gy剂量组第4 d出现死亡,第5 d死亡率达100%.研究结果表明,乌龟的抗辐射能力明显高于小鼠.  相似文献   

18.
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放射性脊髓损伤(Radiation spinal cord injury,RSCI)是头颈部、胸部及上腹部肿瘤放射治疗和射线意外照射时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白质坏死、脱髓鞘为其主要的病理学变化.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脊髓屏障破裂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血管损伤远早于白质坏死和脱髓鞘改变.所以本文阐明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1组为对照,其余11组采用60Co放射治疗机行30 Gy大鼠颈髓C2-T2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53 cGy/min,源皮距为80 cm,照射时长为1153 s,照射范围为2.0× 1.0 cm,对照组大鼠于麻醉后置于60Co放射治疗机下,佯照,照射前及照射后分别采用激光多普勒法测量脊髓血流量,11组大鼠于照射前以及照射后1、3、7、14、21、30、60、90、120、150、180天进行测量,以照射前测量值为基数,各时间点以基数的百分比表示该时间点脊髓血流量.结果: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在照射早期即有降低,照射后90天达到最低,随后脊髓血流量进入平台期.结论:阐明了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可影响脊髓血流量,导致脊髓长期处于持续低灌流、缺血缺氧状态,最终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伤.临床上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感到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通常死于脑疝.本文为临床上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死于脑疝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的早期防治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双歧杆菌与辐射损伤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拮抗辐射损伤的时效、量效和理想的拮抗分子。方法实验动物均选用SPF级C57BL小鼠,用不同药物和不同照射剂量处理后,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WBC计数:用不同数量级浓度的双歧杆菌菌悬液对小鼠灌肠28 d后,5.0 Gy照射后3 d、6 d和10 d采取小鼠外周血检测WBC数。30 d小鼠生存率:用1×109CFU/m l双歧杆菌菌悬液灌肠28 d后,用一次性8.0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每日上下午各观察小鼠1次,记录死亡动物数和死亡日期。抗氧化指标检测:用双歧杆菌菌体3种不同成分LTA、WPG和EPS,连续7 d腹腔注射小鼠后6.0 Gy照射,检测肝组织CAT和SOD的活性。结果WBC计数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提高了辐射损伤WBC的最低值(P<0.05),随着剂量增加有上升趋势,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为1×109CFU/m l。30 d小鼠生存率试验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将小鼠生存率提高了43.3%。抗氧化结果显示:双歧杆菌菌体3种成分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尤其LTA抗氧化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对辐射损伤具有拮抗作用,其较为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数量级为109CFU/m l,双歧杆菌细胞壁的3种成分中抗辐射较为理想的效应分子是LTA。  相似文献   

20.
双歧杆菌C57BL小鼠抗辐射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选用SPF级C57BL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放射损伤组;C组:双歧处理组,用双歧杆菌菌悬液灌肠28 d后,然后与放射损伤组一同进行^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形成急性放射损伤。24 h后按不同要求采集标本,对肝组织分别进行SOD和CAT活力及MDA的含量检测;用电镜观察脊神经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对脾脏组织用RT-PCR检测TLR2 mRNA水平的表达;并对肾脏组织用免疫组化检测bcl-2、NF-κBp65和Cytochrome C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双歧杆菌处理组肝组织中SOD和CAT水平明显高于放射损伤组(P〈0.01),同时MDA明显低于放射损伤组(P〈0.01);电镜结果显示:放射损伤组与双歧处理组的细胞浆、细胞核和线粒体均明显肿胀,双歧处理组同时具有早期凋亡现象;RT-PCR结果显示:双歧处理组TLR2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放射损伤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双歧处理组Cytochrome C的表达明显优于放射损伤组,而NF-κBp65和bcl-2则相反。结论双歧杆菌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膜脂质氧化、提高免疫机能和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来降低辐射对小鼠的损伤。双歧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