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骨愈灵片联合依降钙素注射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1年2月间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依降钙素注射液治疗)和研究组(采用骨愈灵片联合依降钙素注射液治疗),各为78例。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对比两组ODI评分、腰椎L2-L4、桡骨远端1/3处和股骨颈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血钙 、血磷 、骨钙素(BG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炎性指标[促生长因子(IGF-1)、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结束后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结束后腰椎L2-L4、桡骨远端1/3处、股骨颈骨密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结束后血钙、BG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磷、β-CT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结束后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IL-1、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依降钙素注射液联合骨愈灵片治疗,可改善骨代谢和骨密度,调节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正常实验恒河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获取基础数值。方法使用BD 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Cell QuestTM3.3分析软件,应用CD3-Percp、CD4-FITC、CD8-PE荧光标记的抗体,对北京地区84只实验恒河猴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地区实验恒河猴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LYM)的百分比为32.82%±5.93%;CD3^+CD8^+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3.99±6.34)%;CD4^+/CD8^+的比值为1.45±0.41;LYM百分比为白细胞的(49.70±14.00)%;LYMF为(4.634±2.181)×106/mL。结论实验用恒河猴T淋巴细胞亚群的基础数值测定为相关比较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补充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或骨量减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个公共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9月,无语言限制,使用随机对照方法,评估补充益生菌补充剂对腰椎、股骨颈、总髋关节骨密度(BMD)、T值(T-value)、胶原降解产物(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和不良反应率的影响。结果 纳入了8篇RCT文献,647名参与者,治疗组有325名,对照组322名。结果显示益生菌组在提高PMOP和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的腰椎BMD、股骨颈BMD、T值、BGP和降低绝经后妇女CTX、BALP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治疗PMOP患者后显著提高腰椎BMD、股骨颈BMD、全髋关节BMD、T值和降低CTX、BALP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生菌干预PMOP和骨量减少患者后显著提高骨密度及降低骨代谢,对PMOP患者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CT2)水平的临床意义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2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LECT2水平,并分析血清LECT2水平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ECT2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LECT2、骨钙素(OC)、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CTX)显著高于对照组,腰椎和股骨颈B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LECT2水平与OC、PINP、S-CTX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腰椎和股骨颈BMD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ECT2、OC、PINP、S-CTX联合检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大于各单一指标预测。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血清LECT2水平升高,其水平与骨代谢指标OC、PINP、S-CTX水平呈正相关,与腰椎BMD和股骨颈BMD呈负相关,血清LECT2联合OC、PINP、S-CT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5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术前,连续2 d给予G-CSF 4μg/(kg·d)动员骨髓干细胞。抽取骨髓的当日化验血常规、肝肾功等指标;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50-200 ml,分离收集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并计数,观察应用G-CSF期间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CSF皮下注射后,外周血白细胞由术前(3.31±0.96)×10^9/L升至(11.35±1.92)×10^9/L(P〈0.01),骨髓单个核细胞数(1.91±0.83)×10^9/kg,CD34+细胞为(2.02±1.29)×10^7/kg;患者皮下注射后,发热率17.6﹪,体温最高38℃,停药后降至正常;腹部胀痛3例,四肢皮肤散发皮疹2例,均未给予特殊处理,2-3 d后恢复正常。结论给予G-CSF皮下注射后提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是一种临床确切有效的、安全的干细胞动员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心益气方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肌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自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心益气方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WBC、NEU、肌红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70.8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LVEF、SV治疗后明显升高,而LVEDV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LVEF、SV治疗后高于对照组,而LVEDV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WBC、NEU、肌红蛋白、CRP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WBC、NEU、肌红蛋白、CRP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强心益气方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降低WBC、NEU、肌红蛋白、CRP含量,安全可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营养干预对提高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耐受性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同步放化疗治疗的62例宫颈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主进食,观察组患者采用营养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治疗中断次数、心理状态变化、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WBC(756±133 109/L)、NE(424±121 109/L)、CRP(3800±1075 mg/L)、治疗中断次数(052±101次)、SAS评分(4165±397)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2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WBC(873±126 109/L)、NE(523±125 109/L)、CRP(4500±1191mg/L)、治疗中断次数(449±135次)、SAS评分(4551±453)及不良反应发生率(8065%),ADL评分(6068±4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ADL评分(5324±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采用营养干预,临床效果明显。患者治疗中断次数明显减少,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血常规指标恢复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脉康颗粒联合氯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观察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为(1.02±0.99)mmol/L,(2.76±1.28)mmol/L,(0.62±0.23)%,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36.58±9.88)mmHg和(82.25±6.66)mmHg,对照组与之相应的值分别为(0.14±1.15)mmol/L,(0.52±1.19)mmol/L,(0.22±0.17)%,(152.20±7.75)mmHg和(92.85±5.68)mmHg,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脉康颗粒联合应用氯沙坦,对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控制效果要优于单纯应用氯沙坦,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氯沙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数字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7d,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及亚群构成情况,并记录两组治疗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及亚群构成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治疗7d后,观察组体重(58.05± 8.46)kg、前白蛋白(25.99± 5.36)g/L、白蛋白(37.1±11.2)g/L,明显大于对照组的(53.12± 12.37)kg、(22.96± 4.37)g/L、(33.5± 8.8)g/L,P<0.05;观察组淋巴细胞总数(1.22± 0.32)× 109/L、CD3+(60.28± 10.56)%、CD4+(34.06±9.67)%、CD8+(25.76±5.98)%、CD4+/CD8+(1.50±0.65),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07±0.43)× 109/L、(56.74±9.95)%、(31.08±8.06)%、(22.14±5.77)%、(1.39±0.72),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9.9±2.4)d、排气时间(3.8±1.8)d、肠蠕动恢复时间(3.5±2.0)d、腹部不适发生率12.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3.8)d、(6.1±1.9)d、(4.8±1.7)d、腹部不适发生率37.5%,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抵御能力,改善肠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乳酸纳米粒(AmB-PL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LA-NP、PLA-NP(聚乳酸纳米粒)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5.84±0.37)×10^12/L、(4.302±0.3)×10^12/L和(3.3±0.37)×10^12/L,AmB-PLA-NP组分别为(6.142±0.55)×10^12/L、(6.38±0.35)×10^12/L和(6.14±0.18)×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μmol/L、(466.6±357.30)μmol/L(给药1d后)和(1755±175.39)μmol/L、(2684.2±494.74)μmol/L(给药1周后),而AmB-PLA-NP组、PLA组及聚山梨酯-80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L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于白血病骨髓抑制期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收治的白血病的患者47 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 例化疗的同时给予参麦注射液,观察组患者23 例只给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情况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化疗效果显示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65.2%,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患者化疗骨髓抑制后WBC, Hb, PLT 的恢复时间分别为(6.32± 2.75)天,(9.32± 2.12)天和(7.31± 3.21)天,明显低于对照组(11.34± 4.34)天,(12.54± 3.21)天和(12.41± 4.32)天,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ANC〈0.5× 10^9/L持续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以明显减轻白血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现象,有效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缩短骨髓受抑制时间,和降低感染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7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血清白介素-6水平(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30.5±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1.3±37.8)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及IgM,在T1、T2、T3及T4时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TNF-α、CD3及CD4在麻醉后较T1时均有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均存在抑制作用,且以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为主,而腰硬联合麻醉抑制作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兔模型免疫学改变的初步研究,探讨该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过敏性紫癜兔模型进行血常规检测、ELISA方法检测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CD3、CD4、CD8、CD4/CD8、IL-2、TNF-α含量;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皮肤、肾脏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3;肾小球Masson染色、PAS染色;皮肤、肺组织的Luna染色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兔血白细胞(WBC)增多,中性粒细胞(NEU)及百分比增高,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百分比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等,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CD4+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CD8+T淋巴细胞含量增多,CD4+/CD8+比值下降,细胞因子IL-2水平下降,TNF-α水平升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肾脏免疫球蛋白IgA、IgG、C3表达增多;肾小球胶原纤维增生,系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皮肤真皮层及肺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表达增多。结论将为明确其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找出新的指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 Caspase 通路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同种异体 CD4+ T 细胞转化为调节性 T 细胞(Treg)中的作用及探讨免疫耐受机制建立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出的imDC 与健康胎儿脐血中分离CD4+ T 细胞混合培养,同时加入zVAD-fmk,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 T 细胞(Treg 细胞)转化率.结果 (1)imDC 的鉴定:外周血经诱导后分离的im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imDC 表面分子表达的结果:CD80(7.27 ± 0.13)、CD83(3.53 ± 0.35)、CD1a(4.29 ± 0.27);(2)混合培养后CD4+CD25+T细胞的转化率结果为:空白组(1.78 ± 0.11)﹪、对照组(22.23 ± 0.77)﹪、低浓度zVAD-fmk 组(21.63 ± 0.82)﹪、中浓度zVAD-fmk 组(12.24 ± 0.54)﹪、高浓度zVAD-fmk 组(12.20 ± 0.96)﹪,结果对照组和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间比较,P 〉 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 〈 0.05.加入zVAD-fmk 并与imDC 细胞混合培养的T 细胞转化率相对于未加入阻断剂的T 细胞较低,同时Caspase 信号通路对zVAD-fmk 无浓度依赖性.结论 imDC 可以诱导同种异体初始性CD4+ T 细胞分化为Treg.Caspase 信号通路特异性的阻断剂zVAD-fmk 可以部分抑制Treg 的转化,说明Caspase 信号通路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可能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芳  张弓  陈小艳  王辛  赵彤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9,(9):28-33,I0006,I0007
目的探索多种方式构建A20鼠B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及不同方式造模成瘤的特征。方法鼠源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经皮下、尾静脉、脾脏和腹腔接种于同源BALB/c小鼠或先接种裸鼠成瘤后组织块移植BALB/c小鼠,观察动物成瘤时间、成瘤率、成瘤部位;取肿瘤组织和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BALB/c鼠皮下注2×10^6组、2×10^7组和裸鼠瘤组织移植BALB/c小鼠组成瘤率皆为100%,成瘤时间分别为(15.29±3.2)d(、7.0±0.82)d和(6.29±0.49)d。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2×106组、2×107组、脾脏注射组、腹腔注射组成瘤率分别为71.4%、100%、71.4%、14.3%,成瘤时间分别为(76.8±12.0)d、(26.1±7.99)d、(32.6±5.99)d和27 d。尾静脉成瘤部位播及肝脏、脾脏、胰腺、肾脏、食道、胃、肠、肠系膜、脑、淋巴结、骨、子宫、肌肉等多脏器和组织。BALB/c鼠A20成瘤组织学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成功构建A20皮下移植瘤模型、血行播散性模型,为利用有免疫功能动物进行B淋巴瘤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过程中患者骨密度及疼痛的变化。方法:设计为期两年的随机、前瞻性研究,通过Achilles定量超声(QUS)系统测量骨密度(BMD),进行问卷调查、疼痛评估,共入选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和对照组,唑来膦酸组使用唑来膦酸及元素钙治疗;对照组使用元素钙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骨密度测定及疼痛评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两年后.与治疗前比较,唑来膦酸组BMD上升(P〈0.05);对照组BMD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73.33%和46.67%,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良好作用,能提高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骨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方法: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术、骨髓形态分析及R显带技术等对我院2002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如血细胞计数、骨髓形态、染色体及免疫表型等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LL多发于老年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年龄65岁(45.82岁)。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可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37例(68%)患者初诊时淋巴结大,49例(91%)初诊时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13例(24%)初诊时肝脾或者脾大,17例(31%)初诊时乏力、消瘦。34(63%)例患者可见典型的CLL免疫表型,CD5、CDl9.CD23、CD20的阳性率分别为90%、87%、72%、67%。32例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3q-2例,17p.2例,11q-1例,+12有1例,6q-1例,t(14,16)1例。2例患者发生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1例患者发生了Richter转化,肿大淋巴结活检显示部分区域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高表达CD20、CDl9、CD22。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并且对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