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老年性运动系统疾病之一。研究表明,衰老是OA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其具体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Cdkn2a-e(Luc-2A-tdTomato-2A-CreERT2-WPRE-pA)1定点敲入的杂合子小鼠模型,可在小鼠活体内追踪衰老经典标记物Cdkn2a(p16, p16INK4a)的表达情况,结合前交叉韧带横断术(ACLT)诱导OA小鼠模型,将OA病理进程中的衰老变化在体外直观呈现,明确衰老与OA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10 ~ 12周龄Cdkn2a小鼠,随机分为非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和ACLT组,通过ACLT手术在小鼠中构建OA的模型,术后4周收取动物进行活体荧光成像检测显示,ACLT组术后4周的小鼠膝关节局部Cdkn2a荧光表达升高(P<0.05),小鼠膝关节组织切片的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4周时ACLT组膝关节软骨出现退变(P<0.05),对小鼠膝关节组织进行Cdkn2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较其他2个组,ACLT组的小鼠膝关节组织软骨表面Cdkn2a染色更深。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手术诱导的OA模型在局部具有衰老的表现,这进一步验证了衰老和OA的关系。同时,该Cdkn2a示踪小鼠模型能够在活体小鼠内体现衰老的进展。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实时观察衰老和OA发生、进展的关系,为衰老与OA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也为今后进行靶向衰老进行OA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动物模型中软骨下骨和关节软骨的病理改变特征。方法 采用三种SD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将24只6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n=6),前交叉韧带切除手术组(ACLT,n=6),木瓜蛋白酶关节腔注射组(Papain,n=6),以及卵巢切除术组(OVX,n=6)。造模后8周取膝关节,胫骨平台行Micro-CT扫描分析,关节软骨行甲苯胺蓝染色、Mankin评分,比较软骨下骨和关节软骨改变情况。结果 造模操作后8周,不同OA模型的软骨破坏程度有所不同。ACLT和Papain组软骨破坏比较严重,OVX组软骨变化较轻。所有OA模型中的软骨下松质骨均发生改变,OVX组相对于Sham对照组,软骨下骨微结构显著疏松,而ACLT组与Papain组相对于Sham对照组,软骨下骨微结构没有显著改变,但相对于OVX组,有显著性差异。三种OA模型的软骨下骨板厚度都较Sham组减少。结论 三种动物模型软骨下骨和关节软骨都发生明显病理改变,并且改变有所不同。不同OA模型代表不同病理,预示着软骨下骨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OA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将软骨下骨作为OA治疗的可能靶点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关节腔内注射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观察其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6只3-4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四只,分为正常组,对照组,IL-1Ra组,TGF-β1组,正常组仅打开左膝关节关节腔,剩余三组均给予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离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 ACLT)。四周后IL-1Ra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IL-1 Ra 5g/ml,TGF-β1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TGF-β1 50mg/ml,每周两次,连续四周,正常组及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措施。术后八周时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全部实验动物,取股骨远端长约1cm,固定后切片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大体肉眼观察:对照组股骨远端软骨面色颜色变暗并稍显粗糙,可见少量软骨脱落,其余两组关节软骨大体形态均接近正常。镜下观察:TGF-β1组软骨细胞增生明显,软骨细胞排列较正常软骨细胞排列轻度紊乱。IL-1Ra组软骨细胞增生数量未及TGF-β1组明显,软骨细胞排列也不及TGF-β1组规则。IL-1Ra组及TGF-β1组软骨细胞形态接近正常软骨细胞,基质染色接近正常。两组软骨膜表面光滑,无纤维细胞形成,软骨膜下未见纤维化。对照组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软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可见软骨细胞凋亡,镜下可见软骨细胞核浓缩、裂解,并可见新生软骨形成,突出于正常软骨膜表面,软骨膜表面下方可见血管翳及纤维母细胞形成,出现轻度纤维化。基质染色不均匀且染色较淡。结论:IL-1Ra及TGF-β1关节腔内注射均能有效抑制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的退变并增加软骨细胞再生,促进软骨基质合成,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4.
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OA)是由关节损伤、肥胖和衰老等因素引起的一种退行性疾病,最终引起关节软骨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软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是软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它们的损伤是引起OA的根本原因。目前OA的治疗仅限于缓解症状,而随着干细胞的发现及对软骨细胞的深入认识,开发增强软骨内源性修复的药物是OA治疗的重要方向。目前研究发现,kartogenin等化合物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选择性的分化为软骨细胞而起到修复作用,此外,一些化合物还可以调控软骨细胞的信号通路,起到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合成等作用,从而维持软骨细胞的数量、促进软骨基质的合成而抑制其降解。这些方法比常规通过微创刺激内源性干细胞或移植自体细胞更加安全、有效。本文就化合物对促进老年退行性骨炎软骨内源性修复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发现更多的有效化合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节软骨因受重复和长时负荷,易发生损伤,常表现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或软骨缺损.无论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均不能使受损软骨完全恢复其原来的表型.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无创性的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PEMF)疗法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分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关节腔内注射白介素l受体拮抗剂(IL-1R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1),观察其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6只3-4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四只,分为正常组,对照组,IL1-Ra组,TGF-β组,正常组仅打开左膝关节关节腔,剩余三组均给予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离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 ACLT)。四周后IL-1Ra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IL-1Ra5g/ml,TGF-β1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TGF-β150mg/ml,每周两次,连续四周,正常组及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措施。术后八周时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全部实验动物,取股骨远端长约1cm,固定后切片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大体肉眼观察:对照组股骨远端软骨面色颜色变暗并稍显粗糙,可见少量软骨脱落,其余两组关节软骨大体形态均接近正常。镜下观察:TGF-β1组软骨细胞增生明显,软骨细胞排列较正常软骨细胞排列轻度紊乱。IL—1Ra组软骨细胞增生数量未及TGF-β1组明显,软骨细胞排列也不及TGF-β1组规则。IL-1Ra组及TGF-β1组软骨细胞形态接近正常软骨细胞,基质染色接近正常。两组软骨膜表面光滑,无纤维细胞形成,软骨膜下未见纤维化。对照纽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软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可见软骨细胞凋亡,镜下可见软骨细胞核浓缩、裂解,并可见新生软骨形成,突出于正常软骨膜表面,软骨膜表面下方可见血管翳及纤维母细胞形成,出现轻度纤维化。基质染色不均匀且染色较淡。结论:IL-1Ra及TGF-β1关节腔内注射均能有效抑制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的退变并增加软骨细胞再生,促进软骨基质合成,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关节腔内注射强力霉素对兔制动性骨关节炎模型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及实验组24只,试验组左膝关节伸直位石膏固定4周随机选取6只处死左膝关节取材证实造模成功后剩余18只为左膝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治疗组每日给予1.33%的强力霉素0.3毫升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阴性对照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0.3毫升左膝关节腔注射,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于8周处死取材.观察指标包括关节软骨大体形态,软骨Mankin's评分,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及滑膜细胞白介素-1(IL-1)表达.结果:强力霉素治疗组软骨面退变明显轻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软骨大体评分,Mankin评分,MMP-3表达及滑膜IL-1表达亦显著降低.结论:强力霉素关节腔内注射对兔制动性骨关节炎模型软骨退变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粒径为30~ 150 nm的纳米囊泡.外泌体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药功能以及便于修饰的膜表面,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递送载体.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可利用具有靶向识别功能的外泌体来降低脱靶效应,减少不良反应,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 .归纳了用不同修饰方法增强外泌体靶向性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五年来利...  相似文献   

9.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由于富含多种活性生长因子,能够刺激软骨细胞增殖,促进软骨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向软骨细胞分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以及抑制软骨的炎性反应和退变,提供有利于组织修复的内环境,延缓病情进展。近年来PRP注射治疗已成为治疗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相关疾病的新型选择,并且疗效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效用,PRP注射治疗不仅在关节腔内进行,还可在软骨下骨内进行注射。软骨下骨的病变会加速软骨损耗,故有必要将软骨下骨也当作OA众多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PRP的生物特效以及PRP注射治疗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软骨下骨内PRP注射治疗KOA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KOA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是一种涉及所有关节成分(包括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韧带、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会导致严重的残疾,其中最常见的是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外泌体是一种由不同细胞分泌的直径为40~100 nm的胞外囊泡,可以传递DNA、微小RNA、mRNA、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功能调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以从骨髓、脂肪、滑膜及外周血等组织分离,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祖细胞,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疗法可以修复软骨损伤,对抗KOA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营养因子来调节受损的微环境,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被认为在KOA炎症反应及软骨细胞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调节膝骨关节微环境中B细胞、T细胞、滑膜细胞、软骨细胞代谢及其细胞外基质的分解与合成平衡,维持软骨稳态。近期有多项研究表明,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骨关节炎均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本文就MSCs来源的外泌体治疗KOA的具体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干细胞治疗KOA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骨关节炎(OA)是最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目前对骨关节炎的治疗还没有特效疗法。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软骨修复有较好的疗效,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是细胞间的通讯载体,能在细胞间传递生物活性脂质、核酸以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对骨关节炎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骨关节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可行性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12.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运动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认为骨关节炎发病主要与创伤因素相关,而近期研究表明,以胆固醇代谢异常为主的代谢性因素同样与骨关节炎密切相关,骨关节炎的治疗以早期对症治疗和晚期手术治疗为主,尚无针对病因的特效药物。既往研究中发现,有一种具有软骨保护作用的小分子药物BNTA,其在创伤引起的骨关节炎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对高胆固醇引起的骨关节炎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为探究BNTA对高胆固醇引起的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采用高胆固醇饮食构建了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取膝关节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估,使用油红O染色评估大鼠软骨细胞内的脂质积聚情况,使用RT-qPCR、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评估软骨细胞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及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显示,BNTA可缓解高胆固醇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的病理表现,改善OARSI评分。在大鼠软骨细胞中,BNTA可促进合成代谢相关基因col2、sox9、acan的表达,抑制分解代谢相关基因mmp13、adamts5的表达,可改善高胆固醇引起的大鼠软骨细胞脂质积聚。在大鼠软骨细胞和高胆固醇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BNTA均可上调Insig1表达。本研究证实,高胆固醇可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加重骨关节炎,可引起大鼠软骨细胞脂质积聚增加。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BNTA均能缓解高胆固醇引起的骨关节炎表型,改善软骨细胞内的异常脂质积聚,其作用可能为通过上调Insig1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生物合成,从而缓解脂质异常积聚。  相似文献   

13.
SDF-1α是一种能够渗透软骨并降低蛋白多糖含量的代谢因子,并且抑制SDF-1α/CXCR4信号通路可以减少骨关节炎的发病。然而,SDF-1α/CXCR4信号通路在创伤性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探讨SDF-1α/CXCR4信号通路在创伤性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膝盖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 ACLT)制备创伤后骨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PTOA)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第1组(n=10)动物进行假手术,第2组(n=10)小鼠接受载体治疗的膝盖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CLT)手术,第3组(n=10)动物进行膝盖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CLT)手术并输注AMD3100治疗。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icroscopic computed tomography,μCT)对胫骨软骨下骨状态进行量化,膝关节组织学分析检查关节软骨和关节退化,ELISA定量SDF-1α和CTX-Ⅰ水平,骨髓单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Cs)用于揭示SDF-1α对破骨细胞形成和体内活性的影响。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μCT)分析显示,接受膝盖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CLT)术后小鼠胫骨软骨下骨显著减少,AMD3100可部分预防骨质流失和关节软骨退变。血清生物标志物显示,SDF-1α和CTX-Ⅰ含量增加,AMD3100可抑制SDF-1α和CTX-Ⅰ的增加。SDF-1α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并且AMD3100可以中和这种作用。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抑制SDF-1α/CXCR4信号通路能够预防创伤后骨关节炎(PTOA)小鼠的骨小梁丢失和减弱软骨退变。  相似文献   

14.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而免疫相关反应是影响OA进程的重要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activated kinase 1,TAK1)作为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的关键激酶,在多种细胞类型中介导NF-κB、JNK及p38 MAPK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另有研究表明,TAK1通过调控MAPK及BMP信号通路,对软骨的形态发生、生长及维持起着关键作用,而TAK1对于软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增殖及死亡的影响则鲜有报道。本研究拟构建TAK1过表达腺病毒,用其感染软骨细胞,观察TAK1的过表达对软骨细胞的周期、增殖及死亡有何影响,并明确其对细胞内OA相关基因的调控。Western印迹实验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证实,TAK1过表达腺病毒构建成功,可在软骨细胞中实现高效表达,并可引起软骨细胞的显著死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AK1可使软骨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而TAK1的小分子抑制剂5Z-7-Oxozeaenol则可使G2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CCK-8及乳酸脱氢酶检测结果表明,TAK1可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并引发其发生坏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TAK1可诱导软骨细胞中分解代谢相关基因Adamts1及IL-6的表达上调,并抑制合成代谢相关基因Sox9及Col2a1的表达。以上结果证实,TAK1的过表达可引发软骨细胞出现细胞周期阻滞、增殖减缓、坏死以及分解与合成代谢平衡失调等OA样病变,因此很可能是OA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作用靶点。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OA进程中软骨退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酪氨酸羟化酶(TH)是多巴胺合成的限速酶,其对于帕金森病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直径30~200 nm的微囊泡,被认为是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潜在药物载体。拟利用古菌核糖体蛋白L7Ae和Kt环的结合特性,获得高效包载酪氨酸羟化酶mRNA的外泌体(TH-Kt-Exo),以实现mRNA药物穿越血脑屏障的递送。方法:通过构建带有Kt环的TH mRNA重组质粒,以及外泌体膜蛋白CD63和L7Ae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pCMV-CD63-L7Ae-His,共转染HEK293F细胞,通过超速离心方法收取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qPCR检测外泌体中TH mRNA的含量并转染受体细胞。结果:与单一酪氨酸羟化酶质粒转染得到的外泌体TH-Exo相比,利用该方法获得的外泌体TH-Kt-Exo在TH mRNA的装载水平上有显著提高。此外,该外泌体能够将其装载的mRNA转运至受体细胞中。结论:通过L7Ae和Kt环的特异性结合,可以有效提高目的mRNA在外泌体中的包载。  相似文献   

16.
关节腔内注射细胞制剂是治疗骨关节炎(OA)的新趋势,且展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细胞制剂有多种类型,包括血小板、干细胞和单个核细胞(MNCs)。血小板制剂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和早期OA患者的治疗;MNCs较适用于不具备干细胞培养条件的医疗机构和中期OA患者应用;而干细胞制剂较适合高级别医疗机构和晚期OA患者应用。虽然腔内注射细胞产品治疗OA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但亦有不足;因此制定腔内注射治疗OA不同细胞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临床应用标准和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势在必行。探索外泌体、外周血MNCs治疗OA的临床研究及其分子机制,是研究的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骨关节炎(O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进行性关节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症。软骨细胞是成熟关节软骨中唯一的细胞类型,它负责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更新,并维持基质的完整。目前O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致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起着重要的作用。IL-1β能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其机制有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等途径。IL-1β也是OA病变进展中破坏软骨细胞代谢平衡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对IL-1β诱导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药的研发和骨关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 BMMSC)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 Exo)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诱导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提取Balb/c小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用试剂盒混合细胞上清后提取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鉴定外泌体形态,纳米粒径追踪分析仪(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鉴定外泌体的粒径,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表面的标志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LSM)下观察肝细胞内吞外泌体。小鼠肝脏的免疫荧光切片观察外泌体的肝脏内分布。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CCl4损伤组(CCl4)、CCl4损伤外泌体治疗组(Exo)。观察小鼠7 d内的生存时间。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酸(UA)的含量,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流式细胞仪和磁珠细胞试剂盒(Cytometric bead array, CBA)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和γ干扰素的含量(IFN-γ)。结果:成功提取并鉴定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其外泌体,NTA测得干细胞外泌体的粒径在100 nm左右,电镜下外泌体呈现囊泡状,Western Blot测得外泌体表达CD9和CD63蛋白。CLSM下观察到L02肝细胞内吞外泌体且随时间递增,免疫荧光切片观察到外泌体靶向肝脏且在肝脏组织中均匀分布。动物实验表明相比于CCl4组,Exo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血清中ALT、AST、LDH和UA的含量显著降低,肝脏组织切片显示肝脏损伤明显减少,血清中IL-6, IL-12和IFN-γ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早期治疗对兔实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参照Okazaki等[1]伸膝制动OA动物模型法造模,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骨痹消组(C组),于治疗6周、10周后测各组兔血清NO水平变化;软骨电镜结构及TUNEL法软骨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B组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C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组电镜下6周时可见凋亡细胞,10周可见凋亡小体;TUNEL法细胞凋亡原位检测:B组软骨细胞AI明显增高。治疗后C组下降明显,10周时与B组相比具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痹消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软骨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凋亡数量,促进软骨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外泌体(从细胞释放的囊泡)的发现,鉴定和研究的深入,除了诸多研究发现病理情况下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于骨关节炎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之外,还发现了外泌体作为良好的生物信号传递因子,具有更加强大的软骨再生修复的应用潜能。合理调控和抑制"致病的"外泌体,合理利用"优良的"外泌体,对于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的控制和疾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在骨关节炎疾病中外泌体的主要致病作用和机制,以及使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进行骨关节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