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已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实现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特别在抑郁症、强迫症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辅助、康复治疗,以期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运动功能。目前临床中多以PD统一量表、运动任务评估rTMS对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效果,缺乏对高频rTMS刺激调控作用机制的探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10 Hz rTMS刺激肢体症状始发侧对侧初级运动皮层(M1),对比分析刺激前后各脑区神经元活动及其连接性的变化,研究高频rTMS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对PD患者大脑神经元活动的调节作用。结果 运动皮层beta振荡增加、gamma振荡降低(P<0.05),额、顶叶脑区间连接性减弱(P<0.05)。结论 10 Hz rTMS主要改变了PD患者beta、gamma振荡,其中运动皮层beta、gamma神经振荡的变化可能与磁刺激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有关,而前额叶gamma振荡的变化可能是磁刺激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活动调节患者运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文利用iTBS制备磁刺激大鼠模型,采集记录大鼠在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过程中腹侧海马(vHP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局部场电位(LFPs)信号,应用格兰杰因果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iTBS对大鼠WM过程中vHPC与mPFC跨脑区神经网络协同和信息交互的影响。结果 iTBS增强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其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所需时长减少(2.67±1.63)d(P<0.05),iTBS显著改善了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同时iTBS增强了大鼠在WM期间vHPC与mPFC脑区的自因果网络连接,增加了网络连接强度、连接密度和全局效率(P<0.05);并且iTBS增强了vHPC与mPFC脑区的跨脑区网络连接,增加了vHPC-mPFC跨脑区的节点度和因果流向(P<0.05)。结论 iTBS磁刺激对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相关脑区神经网络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iTBS可以促进大鼠认知能力,提高大脑神经网络的信息交互和传递效率,iTBS的神经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大脑vHPC与mPFC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交互来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并发于脑血管病的一种情感障碍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通过磁场变化在大脑中产生感应电流来刺激皮层的非创伤性脑刺激技术,是临床上治疗PSD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但目前rTMS的作用机制不明确。本文总结了PSD治疗中有效的rTMS刺激方案,并结合PSD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致病假说及PSD的临床治疗手段,探索了rTMS通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参与PSD治疗的可能机制。rTMS刺激诱导的皮层单胺类递质释放增加、葡萄糖代谢上升、皮层兴奋性增加,提高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进而引发前额叶抑制功能上升、与下游脑区连接改变、脑网络功能的调整,可能是rTMS治疗PSD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局灶脑血流灌注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抑郁症发生与脑血流的关系.方法:将41例帕金森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抑郁症分为帕金森病组22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者为抑郁组19例、其中抑郁组分为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组、治疗后组,3组均进行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半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帕金森合并抑郁症组患者双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的脑血流量测定(CBF)较帕金森病组显著下降(P<0.05);抑郁组左、右侧脑血流低灌注存在不对称性,左侧额叶、顶叶的CBF较右侧显著下降(P<0.01);rTMS治疗后脑血流灌注较治疗前改善,HAMD评分改善(P<0.05).结论:帕金森患者存在局灶性脑血流灌注降低,合并抑郁症患者额、顶叶下降更明显,经颅磁刺激治疗后脑血流低灌注改善.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行功能、平衡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PD患者60例,根据计算机生成数据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运动训练,研究组患者接受康复运动训练联合tDCS,两组均治疗两周。对比两组步行功能、平衡功能、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步速、步频、步宽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低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患者经康复运动训练联合tDCS治疗,运动和非运动障碍均可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观察其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以丘脑底核为刺激靶点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对比手术前后患者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UPDRS评分。结果: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6个月后,患者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临床主症的改善上效果良好;与手术前相比,患者术后UPDRS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美多巴服用量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没有产生永久性的并发症以及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对大量油脂性渗出及典型面具性面容的治疗上未见明显疗效。结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氏病,可以使帕金森病主要临床症状肌肉僵直、静止震颤及运动迟缓得到明显改善,显著减少美多巴服药量,具有安全可靠的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选择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失眠症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治疗观察4 w,评定患者睡眠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8.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 %(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与巴氏(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恢复平衡与日常生活功能,改善脑血流速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Bobath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05月-2022年05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Bobath疗法,74例)和研究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Bobath疗法,74例)。观察两组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功能[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0 d后NIHSS评分下降, mBI评分升高,且研究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0 d后FMA-UE、FMA-LE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0 d后BBS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0 d后FIB、APTT、D-D、PT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Bobath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其凝血功能,恢复神经功能,进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冷执行功能及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按照双色球法,将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14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联合碳酸锂缓释片治疗,n=57)和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高频rTMS治疗,n=57)。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症状、认知功能、冷执行功能、自杀意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治疗4周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听觉商数、注意力商数、视觉商数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评分(BSI-CV)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频rTMS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冷执行功能,降低自杀意念,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下肢肌力和脊髓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87例不完全性SCI患者,根据入院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3),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MS,对比两组神经电生理指标[静息运动阈值(R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下肢肌力指标[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以及胭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疼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RMT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MEP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屈肌群PT、屈肌群TAE、伸肌群PT、伸肌群TAE、H/Q、FI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MS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不完全性SCI患者可刺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脊髓功能独立性,改善下肢肌力,减轻患者的神经性疼痛。  相似文献   

11.
经颅磁刺激在大脑皮质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能够在脑中感应聚焦电流,瞬间调制大脑皮质的无创方法,在临床研究、基础神经学和诊治疾病等方面有许多应用。通过记录运动皮质诱发电位(MEPs),TMS已经或将成为探测脑下运动路径传导、评价皮质兴奋性、皮质映射和研究皮质塑性的常规工具。TMS能够主动干预脑功能,这种特性使它成为研究正常人脑-行为关系的独特技术,可以建立脑活动与任务完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索脑功能连接。近年来的许多实验又表明,TMS在运动紊乱和精神疾病方面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达到临床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电刺激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睡眠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有效率91.43%(32/35)较对照组70.59%(24/34)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结果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MoCA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且电刺激组上升程度较较组更低,SCOPA-AUT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睡眠情况结果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且电刺激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更低,醒觉指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抑郁、嗜睡情况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抑郁、嗜睡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PSQI、UPDR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PSQI、UPDR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中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对照组和太极拳运动组,评价太极拳运动在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康复作用。方法 45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不接受干预;太极拳1组(n=15)采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40 min/次,3次/周;太极拳2组(n=15)采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60 min/次,3次/周。在基线、12周、24周运动后采用患者跌倒功效量表(FE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Ⅲ评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HAMD、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进行评估。结果 太极拳1组,24周对比基线在TUGT、BBS评分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2组,24周对比基线在TUGT、 BBS评分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对比12周在TUGT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障碍,可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低频组患者给予低频r TMS治疗,高频组患者给予高频r 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检查(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 test,CADL)评分、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复述和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ADL评分和视图命名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命名反应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且高频组显著短于低频组(P0.05)。结论:高频r TMS与低频r TMS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命名、复述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但高频r TMS在缩短命名反应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DT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连接强度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1年3月在我院精神科就诊的精神分裂患者96例。将纳入的96例患者作为精神分裂组,选择同时期招募的9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FMRIB软件库进行结构数据预处理和脑解剖网络构建,并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组较对照组枕叶模块功能连接强度增强,较对照组皮质模块和额顶叶模块功能连接强度减弱(P<0.05),精神分裂组与对照组的默认模块和中央模块功能连接强度比较无差异(P>0.05)。精神分裂组与对照组各模块的结构连接强度比较无差异(P>0.05)。精神分裂组较对照组默认模式模块和中央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程度增加,精神分裂组较对照组枕叶模块和皮质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程度降低(P<0.05),额顶叶模块结构-功能连接程度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精神分裂症组中,枕叶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评分与疾病持续时间(r=-0.528,P=0.006)和PANSS总体症状相关(r=-0.174,P=0.003),皮质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评分也与PANSS整体症状(r=-0.405,P=0.034)显著负相关。皮质模块的结构-功能连接评分与疾病持续时间之间显著负相关(r=-0.336,P=0.029)。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强度(功能模块水平上结构-功能耦合)发生改变,其结构-功能耦合的畸变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循环运动系统对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64例,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系统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使用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上肢功能评定(STEF)评价肢体患者功能,使用平衡量表(BBS)和Fuglg-Meyer平衡量表(FM-B)评价患者平衡能力,使用自拟认知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1)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75 % vs 75.00 %,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和STEF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均显著增高,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BS和FM-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均升高,并且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循环运动系统对老年脑卒中后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活脑舒胶囊联合多奈哌齐对帕金森病(P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患者认知功能和血清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D-MCI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多奈哌齐治疗)和研究组(复方活脑舒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各为64例。对比两组疗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血清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同时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的MMSE、MoC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的5-HT、Ach、DA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复方活脑舒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PD-MCI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血清脑神经递质水平,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8月在本院住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化1:1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在4周后记录下肢肌力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的简化Fugl-Meye下肢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的120 °/s时膝关节的伸肌与屈肌峰力矩体重比都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高于治疗前,联合组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改善神经功能与运动诱发电位,从而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与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氟哌啶醇致僵直大鼠模拟帕金森病(PD)的运动不能,通过高频电刺激下丘脑后核(PH),观察大鼠僵直和运动能 力的变化,从而探讨PH 在PD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PH 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对 PH 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双侧PH 置入双极刺激电极,腹腔注射氟哌啶醇30 min 后,PH刺激组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 Hz,60 us, 100 uA),分别利用爬杆实验和跑步机实验评价大鼠僵直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 mg/kg 后,①大鼠呈僵 直状态,其潜伏期为167.88± 17.88 s, 给予双侧PH 高频电刺激后潜伏期显著缩短至77.5± 21.27 s(P<0.01)。②跑步机试验显示大 鼠跑动速度和跑动距离显著下降,分别为5.78± 0.90 cm/s 和8.06± 4.35 m(P<0.01),给予双侧PH高频电刺激后显著提高跑动速 度和跑动距离,分别为12.72± 3.66 cm/s 和98.61± 96.75 m(P<0.01)。结论:腹腔注射氟哌啶醇可模拟帕金森病的僵直和运动不 能症状,双侧高频电刺激PH 可显著拮抗氟哌啶醇对大鼠僵直和运动不能的作用,提示PH 为DBS治疗帕金森病运动不能的有效 刺激靶点,为临床DBS 刺激PH 治疗PD 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普拉克索添加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 例帕金森病患者按收治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普拉克索治疗,观察组则在口服盐酸普拉克索基础上添加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连续治疗8 周后,分别以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指数(PQSI ) 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 的评分为指标,对比考察2 组患者的综合症状、抑郁和焦虑症状、睡眠和生活质量等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 组患者治疗后,UPDRS 总分、运动检查以及精神、行为和情感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治疗并发症和日常生活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UPDRS 总分以及精神、行为和情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而2 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日常生活和运动检查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且2 组患者治疗后,HAMD、HAMA 和PQSI 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HAMD、HAMA 和PQSI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而2 组患者的GQOLI-74 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GQOLI-74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普拉克索添加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