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外源性甲基睾丸酮对雌性和间性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大剂量外源雄性激素(甲基睾丸酮,MT)对活检后的雌性和雌雄间性黄鳝发育的影响。我们应用色拉油溶解外源雄性激素对雌性和雌雄间性黄鳝进行腹腔注射,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对MT对活检后的雌性和雌雄间性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进行组织学研究。试验未得到具有生殖能力的性逆转雄鱼,但发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结构,将为进一步揭开黄鳝性逆转之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结果如下:① MT可促进雌鳝卵母细胞退化,但不能使卵巢完全解体; ② MT可促进雌性和间性黄鳝性腺生殖板扩大、伸展,但不能使间质细胞增生;③ MT可促进雌性和间性黄鳝性腺生殖板上出现“中空小叶”,这种结构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Ⅰ型“中空小叶”(“HL-Ⅰ”)和Ⅱ型“中空小叶”(“HL-Ⅱ”),Ⅱ型“中空小叶”可能是非正常发育下产生的生精小叶;④ MT对雌雄间体早期的黄鳝的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对雌雄间性晚期的黄鳝可促进其生精小叶内的雄性生殖细胞外排,而形成另一类型的“中空小叶”。 ⑤ MT对雌雄间体黄鳝的作用强于对雌性黄鳝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学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黄鳝性逆转生殖发育过程中,生殖干细胞(GSCs)定位分布于生殖褶中,黄鳝雌性发育阶段的GSCs分散或成团存在,间性及雄性发育阶段GSCs均区分为A、B两种不同类型,雌性发育阶段GSCs与A、B两类GSCs在超微结构上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生殖褶中GSCs是黄鳝分化生殖腺中唯一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生殖细胞群,雌性发育阶段GSCs表现出卵原干细胞特征,间性及雄性发育阶段GSCs为精原干细胞。CD49整合素是黄鳝雌性发育阶段GSCs和A类GSCs的表征分子。  相似文献   

3.
黄鳝一种新的生殖腺发育状况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六十年前,刘建康就报道过黄鳝存在着自然性逆转现象[1]。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众多的学者对于黄鳝性逆转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2—8]。目前一般认为黄鳝属于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鱼类,其性别发育为单方向进行,雌性发育阶段→间性发育阶段→雄性发育阶段。黄鳝雌性成熟发育第一次性周期内黄鳝个体全部表现为雌性发育,性成熟产卵后,卵巢内卵细胞败育,卵巢结构逐渐退化,与此同时雌性生殖细胞开始发育,通过雌雄间性发育过渡到雄性发育[2、3、7]。在这一发育程序中尚未有黄鳝同一个体生殖腺中精、卵巢结构均为成熟发育的报道。作者在对于黄鳝生殖…  相似文献   

4.
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属硬骨鱼纲合鳃目合鳃科,又名鳝鱼,鳝。在黄鳝的生活周期中,有一特殊的生物现象:生殖腺早期向雌性分化为卵巢,待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发育成熟产卵后,卵巢转化为精巢,育成精子。一般认为,2龄前,平均体长为350毫米以下的黄鳝为雌性;3至5龄,平均体长450-600毫米为雌性、雌雄间性、雄性共存期;6龄,体长700毫米以上,则雄性个体可占95%以上。黄鳝的这一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我国著名鱼类学家、黄鳝研究的先躯——伍献文与刘建康早在四十年代就进行了黄鳝性  相似文献   

5.
黄尾密鲴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长在湖南地区水库环境的黄尾密鲴,雌、雄鱼性成熟一般为2冬龄。在具备繁殖条件的水库,其黄尾密鲴能自行产卵、受精、繁衍后代,不具备条件的,不能自然产卵,其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而精细胞则能完成由精原细胞发育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冬季,达性成熟的黄尾密鲴,雌性卵巢为Ⅲ期,雄性精巢为Ⅳ期。每年的4月份,黄尾密鲴开始达人性腺成熟期,5月中旬至6月初为它的生殖盛期。初级卵母细胞由Ⅲ时相发育到Ⅳ时相基本是同步性的,卵巢成熟系数在一年中只出现1次高峰,经组织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黄尾密鲴系一年1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6.
银鲴性腺发育和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长在湖南江河、池塘、水库环境的银鲴,性成熟年龄一般是二冬龄(2^ ),雄性比雌性提前一年成熟。江河银鲴每到生殖季节,可以自行产卵、受精,繁衍后代;池养银鲴却不能自然产卵,其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使卵母细胞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池养雄性银鲴,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冬季,达性成熟的银鲴,雌性卵巢为Ⅲ期,雄性精巢为Ⅳ期。每年的3月份,银鲴开始进入性成熟期,4月份为它的生殖盛期。银鲴是鲴亚科中产半浮性卵的鱼类。银鲴在胚胎发育早期行盘状卵裂。当水温21—23℃时,其胚胎发育历经26小时10分,胚胎发育总热量为550-602度时;银鲴从受精卵到仔鱼期结束(鱼苗下池),整个过程历时112小时,区分胚胎发育、仔鱼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又划为5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生长在湖南江河、池塘、水库环境的银鲴,性成熟年龄一般是二冬龄(2+),雄性比雌性提前一年成熟。江河银鲴每到生殖季节,可以自行产卵、受精,繁衍后代;池养银鲴却不能自然产卵,其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Ⅳ时相),必须通过人工催情,才使卵母细咆由第Ⅳ时相发育到第Ⅴ时相。池养雄性银鲴,能够完成由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全部发育过程。冬季,达性成熟的银鲴,雌性卵巢为Ⅲ期,雄性精巢为Ⅳ期。每年的3月份,银鲴开始进入性成熟期,4月份为它的生殖盛期。银鲴是鲴亚科中产半浮性卵的鱼类。银鲴在胚胎发育早期行盘状卵裂。当水温21—23℃时,其胚胎发育历经26小时10分,胚胎发育总热量为550—602度时;银鲴从受精卵到仔鱼期结束(鱼苗下池),整个过程历时112小时,区分胚胎发育、仔鱼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又划为5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萍乡肉红鲫的性腺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萍乡肉红鲫(Pingxiang red-transparent crucian carp,Carassius auratus L.)是在江西省萍乡地区分布的天然三倍体鲫突变体经人工选育后获得的遗传性状基本稳定的后代,具有两性生殖和雌核生殖两种生殖方式.研究以F5代萍乡肉红鲫为材料,自孵化后每满1个月开始取性腺,观察了其卵巢1周年性成熟和精巢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萍乡肉红鲫的性腺为1年成熟类型.卵巢发育进程町以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相应可分为6个时相.统计了卵巢成熟系数周年变化,体重为95 g左右的雌性萍乡肉红鲫,其成熟卵巢的成熟系数约为(11.73±2.8)%,成熟的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相对怀卵量为(3018±310)粒/g.萍乡肉红鲫精巢属于小叶型,在精小叶中可观察到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由精原细胞分裂而来的仞级精母细胞经分裂增殖,产生次级精母细胞并最终发育成为精子.萍乡肉红鲫的精巢发育程序与普通鲫鱼和鲤鱼相似,卵巢和精巢的发育过程基本同步,孵化后50日龄内性腺分化不明显,到70日龄左右开始出现雌雄分化,3月龄发育为第1期,4-5月龄发育为第2期,6-7月龄发育至第3期,7-10月龄可见第4期卵巢,1年即可成熟产卵,精巢可排出精液.结果表明,该鲫鱼突变体的性腺发育与普通二倍体鲤(鲫)鱼的性腺发育方式类似.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c-fos原癌基因在白蚁生殖品级和非生殖品级性腺发育中的作用,揭示白蚁不同品级性腺发育的调节机理,本研究运用免疫细胞化学定位方法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繁殖蚁和工蚁精、卵发生过程中的c-fos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雌性繁殖蚁在末龄若虫期的卵子发生过程中有c-fos-like表达, c-fos-like免疫阳性物质定位于生长期的卵母细胞核和滤泡细胞核中;而繁殖蚁成虫的卵子发生过程中没有c-fos-like免疫阳性反应。雄性繁殖蚁在末龄若虫期时精子发生过程中没有c-fos-like表达, 而发育到成虫期有c-fos-like免疫阳性反应,阳性物质定位于精原细胞的细胞核中。工蚁精、 卵发生过程中均没有c-fos-like的表达。结果提示:c-fos在调节繁殖蚁精子和卵子发生方面有重要作用,c-fos可能通过调节精原细胞增殖参与精子的发生;在卵巢中可以直接作用于生长期的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来调节卵子的发生。在工蚁性腺中c-fos表达缺失可能导致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无法正常发育,精原细胞停止增殖而使精子发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工蚁性腺退化不育可能与c-fos没有正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人工培育大鲵亲本的繁殖结果。在养殖条件下,大鲵的性腺可正常发育,大鲵的性成熟年龄为5龄,性周期为一年一次,群体的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6—8月。使用LRH-A或HCG均可诱导大鲵产卵和排精。群体的性腺发育进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雄性比雌性的发育时间长10—20d。在繁殖盛期进行人工催产,获产率为60%左右。人工繁育的子代,在培育为亲本时,其性腺发育的个体差异仍然存在。养殖的性成熟个体,在没有受到外源激素作用时,将不会发生自然排卵现象,雄鲵不能挤出精液。在20—23℃下,雌性大鲵的效应时间约为96—120h,雄性可在80h后挤到精液。大鲵的产卵量为400—500粒,平均为430粒。多次产卵个体的产卵量多于初次产卵个体。低剂量的药物催熟,未发现对性腺发育进程和产卵结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江黄颡鱼性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4±0.5)℃4种水温培育仔鱼达25天。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0.5)℃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分别为1∶1.09和1.22∶1);(30±0.5)℃组的为1∶4.89,雄性率达(83.3±0.7)%;(34±0.5)℃组的为2.85∶1,雄性率仅为(26.4±0.4)%。提示(30±0.5)℃可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34±0.5)℃则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实验结果表明,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12.
屠振力  钟儒杰 《生态学报》2014,34(19):5470-5476
为了探讨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utyl Benzyl Phthalate,BBP)对家蚕(Bombyx mori)等鳞翅目昆虫的生殖损伤,家蚕饲以不同浓度BBP喷洒后的桑叶,调查了BBP对家蚕造卵、产卵等生殖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BP影响家蚕的体重增加、存活率及产卵特性,随着BBP浓度的增加,影响逐渐加大,1.6 mmol/L添食5龄起蚕时,造卵数及产卵数仅为对照的56.1%和51.4%,对受精及孵化等的影响具有相同变化趋势,只是对雄性的影响大于雌性;不同时期的添食结果表明,BBP对家蚕生殖的影响:3龄起蚕4龄起蚕5龄起蚕,0.16 mmol/L添食时,造卵数及产卵数分别只有对照区的57.5%、66.3%、97.6%及58.7%、74.1%、96.0%;BBP添食对存活下来的个体的下一代的茧质几乎没有影响。由以上结果表明:BBP对家蚕的生殖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BBP添食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早,在蚕体内积累越多,产生的生殖毒性就越大,而且这种毒性雄性大于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温处理及交配产卵实验,探讨了高温对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高温条件对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产卵前期、寿命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4℃以上高温导致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延长。高温处理4龄若虫使羽化后的雌成虫产卵量减少。高温处理不同日龄雌成虫也致使其产卵量减少,其中以1日龄短翅型、3日龄长翅型的产卵量影响最大。高温处理后褐飞虱寿命缩短。高温恒温处理,对短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影响不大,但能延长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而高温变温处理致使短、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均延长。高温变温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温恒温。高温处理组雌、雄成虫与对照组相应的成虫交配试验表明,高温对雌性的影响大于雄性。实验初步确定34℃为对褐飞虱发育与生殖产生影响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4±0.5)℃4种水温培育仔鱼达25天。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0.5)℃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分别为1∶1.09和1.22∶1);(30±0.5)℃组的为1∶4.89,雄性率达(83.3±0.7)%;(34±0.5)℃组的为2.85∶1,雄性率仅为(26.4±0.4)%。提示(30±0.5)℃可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34±0.5)℃则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实验结果表明,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15.
首次报道印氏卵翅蝗Caryanda yini Mao et Ren,2006的一例偏雄性间性体.该个体总体特征为雄性,特别是雄性外生殖器发育完全,雄性下生殖板锥形,但出现了一些典型的雌性特征:前翅棕色、腹部两侧棕色、第十腹节背板后缘无尾片、肛上板三角形、尾须顶端直;腹内有一条线形动物寄生,未见性腺.推测该间性体的形成可能与线形动物的寄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活体性腺观察和组织切片方法对瘤背石磺的生殖系统及生殖周期进行了周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瘤背石磺的生殖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两性腺、雄性生殖管道及附属腺体、雌性生殖管道及附属腺体.雄性生殖管道由输精管、阴茎、刺激器组成,附性腺为主要的附属腺体;雌性生殖管道由输卵管、受精囊、阴道组成,附属腺体主要为卵黄腺和蛋白腺.瘤背石磺的生殖周期具有典型的腹足类动物的特征,性腺发育周期可以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5个时期,生殖周期为1年,成熟和排放期在6月上旬到9月上旬,繁殖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10月后进入休止期.本文还讨论了瘤背石磺在繁殖过程中精卵的输送、受精等过程及相关的交配器和附属腺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解剖2006年4—12月自昆明东北郊采集到的体长大于40.0mm的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标本73只(♀39,♂34),测量其体长、体重、肝重、脂肪体重、卵巢重、精巢重、输卵管重和直径、卵径等。以体长(或体重)为协变量做协方差分析(ANCOVA),结果显示,输卵管直径、卵径,雌性的肝重、脂肪体重、卵巢重和输卵管重和雄性的精巢重在年周期内差异极显著。相关性检验显示,雌性卵巢重分别与肝重、输卵管重、输卵管直径、卵径均显著正相关,即它们的发育完全同步,但与脂肪体重不相关。各月雌体卵巢重和雄体精巢重的发育极显著正相关,即雄性与雌性的性腺发育同步。据解剖、检验分析及野外观察结果分析证明,昆明地区昭觉林蛙的繁殖时间在10月完成,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期。脂肪体在雌性个体生殖腺发育过程中起供能作用。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肝供能作用不明显,但在雌性个体抱对和产卵过程中起供能作用。在雄性性腺发育的过程中,肝和脂肪体的供能作用不如雌性明显,耗能极低。可见昭觉林蛙雄性个体的生殖投入少于雌性个体。一些雌性个体推迟冬眠时间,主要是为觅食和补充能量,以便安全越冬。此外,新生昭觉林蛙蝌蚪期在冬季度过,随后的发育和变态面临旱季缺水环境。所以,加强对昭觉林蛙产卵高峰期、蝌蚪越冬期和渡过干旱缺水期等生活周期中脆弱环节的环境保护,有利于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黄鳝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绍武  周工健  刘筠 《生态学报》2005,25(3):435-439
以洞庭湖稻区黄鳝为调查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系统研究了黄鳝的繁殖生态。对黄鳝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繁殖行为、自然产卵过程、产卵条件及繁殖洞穴的构造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产卵室是黄鳝繁殖洞穴特有的构造 ,繁殖洞穴泥土p H平均值为 6 .73± 1.0 12。亲鳝有护卵习性 ,通过对 30尾守洞亲鳝的性腺观察和切片验证 ,守洞鳝多为雄鳝 (占 6 1.3% ) ,少数为兼性偏雄性 (占 38.7% ) ,守洞鳝 1:0 0~ 2 :0 0全在外面活动 ,守洞鳝体长 L (cm)与体重 W (g)回归方程为 :W=1.2 5×10 - 2 L1 .4 2 (r=0 .76 )。人工模拟条件下 ,泡沫组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 (85 .2 % )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2 5 .4 % ) (t=8.18,t0 .0 5=2 .4 5 ) ,仔鱼平均成活率 (6 4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0 % ) (t=3.73) ,同时对繁殖季节黄鳝为孵卵而所吐的泡沫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另外 ,证实了黄鳝产卵的最适放养密度为 2~ 3尾 / m2。为黄鳝的全人工繁殖和半人工繁殖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鳝性腺自然逆转过程中vasa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RNA反义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对vasa基因在黄鳝(Monopterusalbus)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vasamRNA在Ⅰ、Ⅱ、Ⅲ期卵母细胞的胞质中均匀分布,在Ⅳ、Ⅴ期卵母细胞中vasamRNA有向胞质外周皮层迁移集中的趋势,但不明显;退化的卵粒也呈现vasamRNA阳性反应;在Ⅲ、Ⅳ期卵巢的被膜中检测到带有vasa阳性信号的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是待向精原细胞分化、迁移到卵巢被膜上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germcell,PGC),在性逆转过程中这些PGC可能由卵巢被膜迁移到精小叶中并发育成精子;在成熟精巢中,vasa在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进一步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分析黄鳝卵巢及精巢后发现:在卵巢中,除了卵母细胞外,卵巢被膜中也检测到了带有碱性磷酸酶阳性信号的细胞;在成熟精巢中,只在生殖腺囊内的雄性生殖细胞中检测到碱性磷酸酶,而精巢被膜中没有检测到带有碱性磷酸酶阳性信号的细胞。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黄鳝的雄性生殖细胞可能起源于雌性阶段卵巢被膜中的原始生殖细胞[动物学报51(3):469-475,2005]。  相似文献   

20.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黄颡鱼; 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 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 雄性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雌性; 而在“黄优1号”中, 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著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 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 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 雄性“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 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 相比于黄颡鱼, “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 有效活力低下; 经过繁殖能力测试, 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了杂交优势, 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