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结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自体植骨融合的观察组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相关指标、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Cobb角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KPS评分和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下腰椎结核老年患者共84例,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对照组4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分别对两组一期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Oswestry障碍指数(ODI)及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SIA)分级进行客观评定。结果:实验组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8.22±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02±1.93)°,(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ODI为(21.25±3.75)%,对照组ODI为(35.72±4.1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全部转化为E级。而对照组仍有7人为D级。结论: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针对短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抽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30例住院治疗短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随机化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施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分期前后联合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Birdwell植骨融合分级.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术后6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8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2个月Birdwel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18个月Birdwel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两例发生断钉.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融合率高,远期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并能够最大限度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而腰椎结核最常见,其次为胸椎、颈椎.我科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对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了病灶清除、椎体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给予精心护理,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27例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病例,探讨外科方法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近10年来收治的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27例脊柱结核病例,通过分析平均44个月的随访结果,评价外科手术和药物干预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早期随访结果显示:伤口一期愈合,内固定稳定,脊髓压迫症状缓解或消失。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能够贯彻全程化疗方案的病例,植骨完全融合,脊髓症状无反复,结核病灶无复发;未能完成化疗方案的4例患者在切口部位出现窦道,并在植骨床周围形成死骨,感染复发。4例复发患者经全身使用抗结核药物和二次手术翻修,在完成12月术后化疗后治愈。结论:对于脊柱结核必需坚持外科手术与术后全程化疗并重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囊肿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共有17例股骨近端囊肿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并有完整随访,全部患者均应用病灶清除植骨联合DHS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4-60个月),病灶植骨处平均愈合时间7个月(6-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82分钟(90分钟~282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340 mL(100~700 mL)。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病灶处均达到骨性愈合,骨密度均匀,17例均未出现骨囊肿复发及内固定断裂,未发生股骨头坏死及股骨近端骨折,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为100%。结论:病灶清除植骨术联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囊肿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降低其复发率和预防病理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颗粒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72例,随机从两种植骨方式中各抽取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块状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15%(3/20)术后9个月融合率45%(9/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95%(19/20)。颗粒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45%(9/20)术后9个月融合率80%(16/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100%。块状骨组术前Cobb角为29.8°±5.0°,术后Cobb角为14.7°±2.5°,末次随访Cobb角为16.0°±2.9°。颗粒骨组术前Cobb角为30.9±7.6°,术后Cobb角为15.6°±3.8°,末次随访Cobb角为16.7°±3.8°,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块状骨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状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相比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入方便,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融合率高,是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椎体Cobb角、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椎体Cobb角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率、内固定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优于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梁小霞  雷春芳 《蛇志》2006,18(3):243-244
脊柱结核是慢性耗性疾病,病程较长,且病情重,不少病人营养状况差,手术难度大。我院2002~2005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65例,手术顺利,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要点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确诊的老年胸椎结核患者3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为观察组;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愈率为94.74%.观察组手术时间(t=5.003,P<0.05)、术中出血量(t=3.908,P<0.05)及住院时间(t=4.33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1.235,P>0.05,两组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1.993,P<0.05,两组术后Co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观察组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3.001,P<0.05,两组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创伤小,减少出血量,减低住院时间,且效果良好,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Frankel分级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脊柱结核,术中27例植入大块自体髂骨,23例植入自体肋骨捆绑植骨。24例采用椎体侧前方钉棒内固定,26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及血气胸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获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明显获得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脊柱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红细胞沉降率,而且可以矫正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halo-vest支具牵引复位并通过前路手术治疗严重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通过对2004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4例严重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组患者中男8例,女6例,术前颈椎后凸Cobb角24-42°,平均34°。术前使用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通过Halo-vest支具牵引复位。纠正颈椎后凸畸形后,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处理包括: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入、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24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都能通过halo-vest支具牵引恢复基本的颈椎序列,并能很好地耐受手术。术后患者局部疼痛和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及伤口并发症,无严重halo-vest支具相关并发症,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严重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通过halo-vest支具牵引复位,可矫正畸形,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序列,为后期手术治疗创造条件并降低术中复位可能引起的脊髓损伤风险。Halo-vest辅助下的前路手术是治疗严重颈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抗结核治疗,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和Th17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的Frankel分级为A级和B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病灶切除联合后路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的康复,降低脊柱损伤程度,并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对后方入路SDRS内固定加BAK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初步报告,探讨此项技术的手术要点和早期临床效果。自2001年1月至2001年8月,对13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方入路椎体间BAK植骨融合、SDRS内固定。随访6个月-14个月,平均9.1个月。结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X线片上植骨副合、复位程度综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疗效优3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92.3%。结果表明从一个切口入路行椎体间BAK植骨融合、SDRS内固定术,能对前柱和后柱同时起稳定作用,有利于滑脱的复位和维持正常的腰椎前凸,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并对症状进行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腰椎X线的影像学变化,观察术后临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与影像的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发现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73.81±16.12)%,术后滑脱率与椎间高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显示植骨融合A级15例,B级12例,C级3例,融合优良率为90%。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评分,而且使患者影像学变化恢复正常生理形态,是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针对CT测量相对密度值进而对腰椎骨折区域密度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进一步对椎体内植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为临床研究分析提供可行的方案。选取胸腰椎骨折32例患者,对椎体骨折部位进行撑开复位并植骨成固定修复。固定后对植骨区域进行CT检查,观察固定后1周,6个月的椎前后植骨区域的CT相对密度值、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伤椎Cobb角变化。研究表明,高、低密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固定后一个月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和Cobb值与术前相比大幅度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较6个月后的最终回访值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在术后病症恢复,但在恢复期无明显改变,也未产生二次伤害。此外,这两组的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和Cobb值变化基本一致,说明疗效一致。高、低密度组患者最后随访的植骨区域的CT相对密度值明显高于术后一周的,说明植骨区域密度逐渐增大,成骨量逐渐增加。低密度组骨折植骨区域密度在术后一周以及最后随访时均高于高密度组,但是最后随访时的高低密度组的CT相对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其值较为接近。因此,可根据患者手术前后的CT相对密度值来评估其骨折愈合情况,为胸腰椎骨折患者提供临床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外固定架联合抗感染活性骨(ARBX)治疗下肢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5例下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给予原内固定取出、病灶清除、断端修整、抗感染活性骨植骨、外固定架固定,通过长期随访,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随访2-10年,平均6年,感染彻底控制无复发23例,感染治愈率92%;骨不连、骨缺损获得骨性愈合24例,1例残留骨不连,愈合时间6-24月,骨性愈合率96%。结论:外固定架联合抗感染活性骨是治疗下肢创伤性骨髓炎的安全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age植骨和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两种植骨融合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采用腰椎滑脱复位系统(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system,SRS)共治疗4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9例行Cage植骨,B组21例行椎体阃骨粒直接植骨,按侯树勋等[1]的疗效评定标准比较术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融合率,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40例患者获得10月-3年(平均1.9年)随访,两组临床症状术后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率、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都无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结论:SRS治疗腰椎滑脱症时,采用Cage植骨与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其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手术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P=0.000),术中术后出血量更少(p=0.0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抽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46例住院手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23例,分别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纽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结果:两组间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及后凸矫正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后凸畸形矫正方面优于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其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将37例采用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余43例单纯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等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侧位X线片椎体高度和内固定效果。术后随访2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情况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