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59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进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进行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研究过程中对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所用时间、VAS、手术前后椎体高度、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治疗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明显低于对照组(4.31±2.867.13±4.41,4.72±3.9811.57±4.72,P0.05),术前Cobb角两组患者无差异,而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6±3.477.25±5.29,5.17±4.3311.21±6.2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显示,对照组高于观察组(5.68±2.371.86±1.41,P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降低术后痛感,提高固定即时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预后评价及继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K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继发性骨折发生情况及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率明显下降,但两组术后7 d、术后6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2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月,其中22例(25.88%)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性别、骨折部位、局部矢状面后凸角度、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PKP可有效改善手术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PKP更有利于维持患者椎体高度;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引起重视,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椎体Cobb角、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椎体Cobb角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率、内固定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优于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翁贞  张红庆  陈永杰  曾正义 《蛇志》2016,(3):286-287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椎体后壁完整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均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经双侧椎弓根、椎弓根旁置入可扩张球囊,将骨折塌陷椎体进行复位,采取骨水泥填充球囊扩张产生的椎体内空腔,术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和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8h内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骨折椎体前缘以及中部高度丢失,从手术前的(12.5±2.2)mm、(9.1±1.3)mm减少到手术后的(4.6±1.4)mm、(3.3±1.0)mm;后凸畸形Cobb角从手术前的(22.2±5.1)°矫正到手术后的(9.1±4.6)°,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1例患者手术过程中一侧穿刺管中出现脑脊液,即停止该侧手术。结论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使患者脊柱序列得到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体椎弓根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06至2015.06诊断为多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内固定外科手术治疗的共计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经皮椎弓根固定组,32例)和对照组(开放手术固定组,24例)。对患者在术前即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随访和统计,对其VAS疼痛指标、JOA功能评分及患椎的前缘高度比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皮和开放椎体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及6月,12月的VAS及JOA评分中均获得了良好的改善,且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在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的比较中,术后开放组优于经皮固定组,但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在并发症的比较中,经皮固定组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在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中,经皮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指标中都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对于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椎弓根固定术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并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指标中充分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在多椎体骨折的治疗中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以传统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以经皮骨水泥注入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量、创口面积、术后48 h及6个月椎体高度及Cobb角、骨水泥量、渗漏及不足的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创口面积、镇痛药量、骨水泥渗漏及不足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椎体高度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8 h及6个月椎体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Cobb角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8 h及6个月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骨水泥注入术操作简便,测量精准,内固定支撑牢靠,术中止血效果理想,远期内固定支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将其均分为研究组(n=32)与对照组(n=32)。研究组采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后路非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实现I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显著升高,Cobb角、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Cobb角、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腰背痛、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有利于术后身体恢复,减轻疼痛,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黏度组42例和低黏度组48例,分别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变化。结果:高黏度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少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低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NRS评分、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较术前降低,椎体中间高度较术前升高,且高黏度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低于低黏度组,椎体中间高度高于低黏度组(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较低黏度骨水泥更佳,术后总渗漏率更低,脊柱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更佳,同时疼痛也明显降低,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疼痛、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及伤椎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栓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Cobb角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和分析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30例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0例,采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均行骨折椎体及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双侧连接杆固定;乙组10例,只行骨折椎体的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固定术。术后随访。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后凸畸形角和骨折椎体前方高度,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甲组15°,乙组11°,P0.05。术后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9%,乙组81%,P0.05;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丢失,甲组2°,乙组6°,P0.05;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7%,乙组73%,P0.05。结论: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其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术前(均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例(3.3%),与对照组4例(13.3%)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较佳,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较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DHS组和PFN组,每组各32例。DHS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的固定方式,PFN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方式。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DHS组相比,PFN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Harri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两组,每组各60例,内固定组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人工置换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评定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结果:人工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4.8±16.7)min、(369.2±99.7)ml,明显高于内固定组的(73.5±15.1)min、(78.4±25.6)ml;但人工置换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5.3±4.8)d,明显低于内固定组的(40.2±7.5)d;人工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66.7%,人工置换组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其中,泌尿系褥疮的组间差异最为显著;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相比于内固定组的61.67%,人工置换组为78.33%,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方面各有优劣,对于能够耐受人工关节置手术且经济条件好的的老年患者而言,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和传统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 年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 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减 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bb 角及伤椎高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能较好的复位固定胸 腰椎骨折,但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46例)采取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路组(44例)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下腰痛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后路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同时间前路组相比,后路组ODI值均明显低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神经功能分级整体有所提高(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预后较好,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