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我院治疗的120份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法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最后一次随访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脊柱侧弯程度及后凸的Cobb's角。结果:通过治疗患者脊柱侧弯得到明显改善,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4.2°,术后平均15.1°,平均矫正率为65.8%,末次随访平均14.3°,矫正率64.2%;全主弯Cobb's角术后平均矫正率60.7%,末次随访平均矫正率65.6%;半椎体节段后凸Cobb's角术前平均15.3°,术后为正常范围值;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头侧、尾侧代偿弯改善明显,5项指标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弯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可以达到显著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和分析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30例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0例,采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均行骨折椎体及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双侧连接杆固定;乙组10例,只行骨折椎体的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固定术。术后随访。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后凸畸形角和骨折椎体前方高度,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甲组15°,乙组11°,P0.05。术后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9%,乙组81%,P0.05;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丢失,甲组2°,乙组6°,P0.05;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7%,乙组73%,P0.05。结论: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单侧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KP)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的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与 临床疗效。方法:2009 年8月~2011 年10 月收集单纯采用经皮单侧穿刺BKP治疗MM所致的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1 例30 个椎体。手术前后分别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 各项指标评分、X线检查,以评价手术 前后椎体疼痛的缓解、功能改善、患者满意度、椎体的高度及后凸Cobb 角的恢复,以及骨水泥的渗漏情况。结果:11 例患者共30 个椎体均手术顺利。术中经单侧椎弓根注入骨水泥平均3.26 mL/椎。平均手术时间19 min/ 椎。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19次。平 均随访12.5 个月,4 例随访中死亡。术后各时期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SF-36 大部分指标评分明显 改善。术后椎体前缘、中线高度及Cobb 角矫正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骨水泥渗漏率3.1%,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经单 侧穿刺BKP 治疗MM相关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时间短,较为安全,缓解疼痛迅速,明显改善后凸畸形,提高了患者生活独立能 力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单侧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K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的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1年10月收集单纯采用经皮单侧穿刺BKP治疗MM所致的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1例30个椎体。手术前后分别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各项指标评分、x线检查,以评价手术前后椎体疼痛的缓解、功能改善、患者满意度、椎体的高度及后凸Cobb角的恢复,以及骨水泥的渗漏情况。结果:11例患者共30个椎体均手术顺利。术中经单侧椎弓根注入骨水泥平均3.26mL/椎。平均手术时间19min/椎。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19次。平均随访12.5个月,4例随访中死亡。术后各时期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SF-36大部分指标评分明显改善。术后椎体前缘、中线高度及Cobb角矫正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骨水泥渗漏率3.1%,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经单侧穿刺BKP治疗MM相关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时间短,较为安全,缓解疼痛迅速,明显改善后凸畸形,提高了患者生活独立能力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针对短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抽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30例住院治疗短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随机化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施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分期前后联合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Birdwell植骨融合分级.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术后6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8个月Frankl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2个月Birdwel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18个月Birdwel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两例发生断钉.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融合率高,远期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并能够最大限度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固定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40例)和短节段内固定组(44例)。短节段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伤椎置钉组采用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沿高度比、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性因子指标、脊髓损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置钉组的伤椎前沿高度比明显高于短节段内固定组,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明显低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和pNF-H、NSE、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并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08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6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研究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并分析两组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个月JOA评分、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升高(P0.05),术后12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总活动度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降低(P0.05),但是术后同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曲度与颈椎节段高度术后3月、6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且颈椎曲度和节段高度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椎体Cobb角、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椎体Cobb角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率、内固定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优于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59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进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进行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研究过程中对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所用时间、VAS、手术前后椎体高度、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治疗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明显低于对照组(4.31±2.867.13±4.41,4.72±3.9811.57±4.72,P0.05),术前Cobb角两组患者无差异,而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6±3.477.25±5.29,5.17±4.3311.21±6.2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显示,对照组高于观察组(5.68±2.371.86±1.41,P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降低术后痛感,提高固定即时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胡戈亮  明江华  马永刚  王钢  陈庆  徐格 《生物磁学》2013,(35):6864-686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分剐在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WAS),观察随访期间Cobb角的矫正程度和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Cobb角的矫正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Cobb角的矫正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对照组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显著缓解OVCF疼痛,但是PKP比PVP更有利于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和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4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的71例胸腰脊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随机被分成2组,治疗组38例接受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33例接受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s角、腰背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结果:治疗组术后及随诊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及随诊患者的Cobb’s角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医疗费用、神经功能改善筝级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咿0.05)。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确诊的老年胸椎结核患者3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为观察组;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愈率为94.74%.观察组手术时间(t=5.003,P<0.05)、术中出血量(t=3.908,P<0.05)及住院时间(t=4.33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1.235,P>0.05,两组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1.993,P<0.05,两组术后Co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观察组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t=3.001,P<0.05,两组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一期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椎结核创伤小,减少出血量,减低住院时间,且效果良好,能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抗结核治疗,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和Th17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腰背疼痛缓解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观察组的Frankel分级为A级和B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病灶切除联合后路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患者术后的康复,降低脊柱损伤程度,并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分析椎旁肌退变与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行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螺钉松动情况分为松动组(n=47)和对照组(n=204)。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螺钉直径、螺钉长度、螺钉椎内长度、椎旁肌的肌肉相对总横截面积(rtCSA)和脂肪浸润程度(FI)。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危险因素预测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效能。结果:25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16±7.28)个月,其中47例患者在最终随访时发生螺钉松动,总体松动率18.73%。两组性别、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松动组的多裂肌FI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松动组的竖脊肌rtCSA减少,竖脊肌FI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竖脊肌FI较高是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竖脊肌rtCSA较高、骨密度较高则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骨密度、竖脊肌rtCSA、竖脊肌FI等3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ROC-AUC(0.95CI)分别为0.708(0.446~0.971)、0.736(0.495~0.951)、0.648(0.335~0.965)、0.842(0.719~0.957)。联合应用预测效能较高。结论:竖脊肌的退变是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当骨密度<-3.00 g/cm2、竖脊肌rtCSA<1.45%及FI>35.00%时,提示术后发生螺钉松动的可能性大,可作为短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评价螺钉松动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矫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情况,SRS-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情况以及出血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6.8±5.16)°和(36.8±5.8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6.61)°和(41.2±5.67)°,且均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显示,术后18月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RS-22国际标准评估量表显示,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自我评价、精神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疼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疗效显著,且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在改善患者的腰椎侧凸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六钉组,65例)和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四钉组,31例)进行复位固定,测量并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六钉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两组冠状面Cobb角均为0°。四钉组术后并发痘的发生率为22.6%,而六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锁定钢板分期治疗C 型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1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型pilon 骨折患者17 例。按照分期治疗的原则,先行一期外固定架固定术,待局部软组织恢复后切开复位,再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定期检查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并借助影像学资料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愈合时间为(4.1± 1.6)月;平均AOFAS 评分为(83.1± 12.4)分,其中优6 例(35.2 %),良8 例(47.1 %),一般2 例(11.8 %),差1 例(5.9 % ),优良率为82.4 %;术后4 例患者出现出现轻度感染,通过局部换药、抗生素和钉道护理得到控制。结论:采用一期外固定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分期治疗C 型pilon 骨折,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