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不同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椎间孔入路(PETD)组和经椎板间入路(PEID)组,每组均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EID组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PE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1 d直腿抬高试验角度、住院时间、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呈降低趋势(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和PEID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接近,PETD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PEID的操作难度更低、可减少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次数。临床中应视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收治的L5/S1LDH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PETD组(n=27)和PEID组(n=33)。记录两组手术时间、X 线放射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改良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计算患者术后临床效果优良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无差异(P>0.05),PEID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 线放射次数少于PETD组(P<0.05)。两组优良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JOA、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PETD治疗L5/S1LDH的疗效相当,均可较好的减轻临床症状及促进功能恢复,然而 PEID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 线放射次数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A组(n=44)和B组(n=48),A组给予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B组给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对比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腿痛评分、临床指标、滑脱距离、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及螺钉松动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椎间融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滑脱距离、滑脱率均下降,且B组小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虽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椎间高度及腰椎滑脱程度,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容量对胸段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TFEI)药液扩散范围和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胸段TFEI用于诊断性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胸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4组,实施单次TFEI并分别注入不同容量含造影剂局麻药(A组:0.2 mL;B组:0.5 mL;C组:1.0 mL;D组:2 mL),CT扫描并观察造影剂在硬膜外向头侧、尾侧及总扩散节段,造影剂在椎间孔、同侧椎旁间隙、同侧及对侧硬膜外间隙扩散情况,判断是否为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评估注射前、注射后30分钟及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头侧和尾侧扩散节段以及总扩散节段数,D组最多,A组最少(P<0.05);C组、D组造影剂扩散≥3个节段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C组、D组病例造影剂扩散至同侧椎旁间隙和对侧硬膜外间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仅A组37.1%的病例实现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其余各组均无选择性阻滞病例。注射后30分钟,C、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注射后24小时,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结论:胸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患者TFEI药液扩散范围随注射容量的增加而扩大,且在硬膜外倾向于头侧扩散,2 mL容量单次TFEI可阻滞3个以上的神经节段,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胸段TFEI行诊断性阻滞的可行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n=36,给予TLIF治疗),B组(n=36,给予MIS-TLIF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结果:相比于A组,B组手术时间更长,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更低(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更高(P<0.05)。B组椎间融合率为97.22%(35/36)与A组的88.89%(3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LIF治疗相比,采用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但对于患者疼痛的缓解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对比及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选择方式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观察组给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血清AGEs、IL-6、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AV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优良率分别为90.20%,71.4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卧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AGEs、IL-6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清AGEs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IL-6水平显著上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AVS、ODI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AVS、ODI评分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2%、1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应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临床效果更好,术后AGEs、IL-6水平更低,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操作都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通气5 min、通气30 min、恢复双肺通气30 min等时间点的HR、SPO2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的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尿量等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都少于肋间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7 d的肺部感染、肺栓塞、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1 %,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的16.7 %(P<0.05)。结论: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不会影响手术与麻醉过程,还可缩短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下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术(LE-ULBD)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技术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及对JOA评分、ODI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DLSS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LE-ULBD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评分、上下方邻近节段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t=3.249;t=3.240;t=16.690,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96;t=2.071;t=2.531;t=2.117,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t=3.119;t=2.231;t=3.065;t=2.45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上下方邻近节段ROM低于对照组(t=5.372;t=6.076,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LE-ULBD治疗DLSS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保留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加快术后腰腿痛缓解及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局麻下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中对中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联合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89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与0.5 %利多卡因-0.25 %罗哌卡因局麻,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调查和比较患者术中及术后睡眠质量。结果:两组的术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术后14 d感染、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12 %)显著低于对照组(8.87 %,P<0.05),术后1 d、7 d与14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均低于术后1 d(P<0.05);且联合组术中、术后1 d与7 d的PSQI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局麻下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术中及术后睡眠质量佳,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康复快,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的疗效及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区别分为A组(颌骨囊肿刮治术,28例)和B组(开窗减压术,32例),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情况、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及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评分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骨密度水平更高,骨质增生厚度更厚,囊腔体积缩小率更大,囊肿愈合时间更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 h、术后12 h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低于A组,β内啡肽(β-EP)水平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相比,开窗减压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TLIF组和PLIF组,各45例。TLIF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PLIF组患者给予PLIF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根损伤、感染、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D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TLIF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LIF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873,P=0.049)。结论:相比于PLIF,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丹蛭降糖胶囊联合硫辛酸、依帕司他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血糖和下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1例DPN患者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在2型糖尿病治疗基础上使用硫辛酸静滴联合依帕司他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双下肢肌电图[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电流感觉阈值(CPT值)、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并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和治疗方案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4%(37/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肢体麻木、肢体末梢疼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失眠烦躁积分,FPG、2 hBG、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糖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相同频率正弦交流电刺激下的第一脚趾远端趾节甲小皮基部近端的CP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腓总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口服联合硫辛酸、依帕司他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DPN,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控制血糖水平,改善下肢神经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20例我院收治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创(MIS)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微创组给予MIS-TLIF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椎间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射线照射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6个月,微创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PK水平出现剧烈上升,随后又逐渐下降,但同一时段微创组患者的CPK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的椎骨性融合率为93.33%(56/60),显著低于对照组(85.00%,P0.05),且其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且创伤更小,患者康复更快,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确诊为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LIF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PLIF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程度(VAS评分)与活动功能(ODI评分),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IF与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改善腰背部疼痛程度与腰椎活动功能中的疗效相当,但TLIF手术有助于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术(VSD)对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溃疡创面血管新生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80例DFU患者,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VSD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神经传导速度、溃疡创面血管新生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踝肱指数(ABI)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MCV、正中神经SCV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内皮抑素(ES)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VSD应用于DFU患者,可促进其创面愈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生活质量,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水平、促进溃疡创面血管新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桂枝附子汤联合太极拳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理化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88例寒湿型坐骨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1:1分配法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太极拳治疗,联合组以对照组为基础上给予桂枝附子汤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2周,记录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理化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7 %,对照组为84.1 %,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JOA评分升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腓肠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5-羟色胺(5-HT)和P物质(SP)含量低于治疗前,联合组较对照组低(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 %,低于对照组的31.8 %(P<0.05)。结论:桂枝附子汤联合太极拳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能抑制血清5-HT与SP的释放,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可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与总体疗效,还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钴胺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收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58例。A组患者使用高剂量甲钴胺联合GM1治疗,B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甲钴胺联合GM1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神经电生理、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A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79%和96.55%,显著高于B组的39.66%和8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神经及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A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0%,B组为3.45%,两组相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A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甲钴胺联合GM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常规剂量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5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90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PTED)患者58例,接受Mast Quadrant通道系统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32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TED组与Quadrant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天、7天腰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Quadrant组(P0.05);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Quadrant组(P0.05);两组术后腿痛VAS评分、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联合规律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DPN患者1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8,常规治疗联合规律有氧运动)和研究组(n=68,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两组以14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18%(62/68)高于对照组75%(51/68)(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胫神经S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胫神经MCV均升高,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全血黏度值(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神经症状积分、神经反射、感觉功能和总分均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联合规律有氧运动治疗DPN患者,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感觉阈值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