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构建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基因敲除小鼠,初步分析Lag-3基因敲除对小鼠表型影响,为后续Lag-3体内功能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结合受精卵显微注射构建敲除小鼠,通过分子鉴定筛选基因敲除阳性小鼠,利用RT-PCR和流式检测方法进一步验证Lag-3基因敲除小鼠体内Lag-3基因敲除效果;通过建立Con 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研究Lag-3基因在体内的功能。结果 PCR和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获得了exon 2缺失的Lag-3基因敲除小鼠;该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Lag-3~(-/-))经刀豆蛋白(Con A)刺激后,小鼠心脏、脾、肺、巨噬细胞和淋巴结中仅能检测到Lag-3 mRNA本底表达信号,小鼠巨噬细胞、脾细胞和淋巴结中仅能检测到非常低数量的Lag-3阳性细胞。表型分析发现,Lag-3基因的缺失显著减少了Con A诱导的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CD3+T细胞的数量,减轻了Con A诱发的急性肝损伤情况。结论成功构建Lag-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肝损伤过程中的体内功能研究显示,Lag-3缺失可以显著缓解Con A引发的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Con A模型组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通过尾静脉注射Con A构建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微孔板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n A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增高(P<0.05),肝组织呈局灶性炎性浸润、坏死。与Con A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甲素治疗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病理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中CD4+T细胞的浸润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IL-2)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以通过抑制CD4+T细胞向肝脏募集,下调IFN-γ、TNF-α、IL-1β、IL-2的表达,有效防治Con 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探讨Tim-3通路在阻断或激活时对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8周,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无菌取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取外周血分离血清后于-20℃保存,取肝脏组织放入4%的多聚甲醛中固定备用。在96孔板上将脾淋巴细胞平均分成5组,即阻断实验组、阻断对照组、激活实验组、激活对照组和Con A对照组。用Tim-3的单克隆抗体即Anti-Tim-3来阻断Tim-3通路;用Tim-3的重组配体galectin-9来激活Tim-3通路,37℃、5%CO2培养箱中培养72 h,收集细胞上清液于-20℃保存。生化分析法测血清中ALT、AST和ALB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测肝脏组织中IL-17A和ROR-γt蛋白的表达;ELISA法测细胞上清液中IL-17A及IL-6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测各组脾淋巴细胞ROR-γt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E染色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肝脏组织损伤及较多的假小叶,免疫组化可见IL-17A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阻断对照组相比,阻断实验组中IL-17A和IL-6的水平升高(P0.05);与激活对照组相比,激活实验组中IL-17A和IL-6的水平降低(P0.05);实时定量PCR显示与阻断对照组相比,阻断实验组中ROR-γt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免疫性肝损伤的发病与Th17细胞密切相关,免疫调控Tim-3通路可通过影响Th17细胞效应,进而参与免疫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NKT细胞功能改变情况,寻找一种在病理生理机制上更接近临床特点的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 A模型组、α-Galcer模型组、LPS/D-Gal N模型组,每组10只。Con A模型组尾静脉注射ConA溶液(18 mg/kg),α-Galcer模型组腹腔注射α-Galcer溶液(40 μg/kg),LPS/D-Gal N模型组腹腔注射LPS溶液(10 μg/kg)和D-Gal N溶液(700 mg/kg)。造模完成后8 h,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计算肝指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肝组织NKT细胞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IFN-γ、IL-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指数增加(P<0.01或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NKT细胞含量显著增加(P<0.01或P<0.05),TNF-α、IFN-γ、IL-6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各模型组之间比较,α-Galcer模型组血清ALT、AST含量显著低于Con A组(P<0.05),病理损伤也相对较轻,LPS/D-Gal N模型组NK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Con A、α-Galcer和LPS/D-Gal N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NKT细胞明显激活,介导炎症紊乱;其中,以Con A诱导的动物模型肝脏病理损伤及免疫紊乱最为明显,更符合疾病临床特点,可作为免疫性肝损伤的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5.
探讨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 zinate,DG)对刀豆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连续给予ICR小鼠各保肝药的临床等效量7天后,再以Con A造成小鼠肝损伤。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药物代谢物与转氨酶异常大鼠血清共孵育,检测DG对转氨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DG的保肝机制。结果显示,58. 5 mg/kg DG能够改善Con A所致小鼠肝脏病理损伤,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而对AST、ALT的活性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并且DG可以抑制肝细胞凋亡(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BAX/BCL-2的表达)和炎性反应(降低TGF-β1、COX-2、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综上所述,DG可改善Con 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 zinate,DG)对刀豆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连续给予ICR小鼠各保肝药的临床等效量7天后,再以Con A造成小鼠肝损伤。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药物代谢物与转氨酶异常大鼠血清共孵育,检测DG对转氨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DG的保肝机制。结果显示,58. 5 mg/kg DG能够改善Con A所致小鼠肝脏病理损伤,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水平,而对AST、ALT的活性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并且DG可以抑制肝细胞凋亡(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BAX/BCL-2的表达)和炎性反应(降低TGF-β1、COX-2、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综上所述,DG可改善Con 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阿魏酸(ferulic acid, FA)对刀豆蛋白A (concanavalin A, 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阿魏酸对照组(100 mg/kg)、模型组(15 mg/kg Con A)、低剂量阿魏酸干预组(10 mg/kg)、中剂量阿魏酸干预组(30 mg/kg)、高剂量阿魏酸干预组(100 mg/kg)。阿魏酸灌胃后,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 15 mg/kg,24 h后,取其血和肝组织进行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坏死区域明显增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半胱天冬氨酸酶3 (Caspase-3)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CD4~+T细胞中CD69的表达都明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阿魏酸干预组的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呈剂量依赖性,HE坏死区域减少,Caspase-3活性、TNF-α和IFN-γ水平、CD4~+T细胞CD69的表达都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阿魏酸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和肝组织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正丁酸钠预处理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给小鼠腹腔注射正丁酸钠(500 mg/kg)0.5 h后,尾静脉注射Con A(15 mg/kg)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水平;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水平;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HMBG1的表达与释放。结果显示,正丁酸钠预处理能明显降低Con 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P0.01);显著改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血清中TNF-α和IFN-γ的水平(P0.01);显著抑制肝组织HMGB1的表达与释放(P0.05或P0.01)。以上结果提示,正丁酸钠预处理对Con A所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产生及抑制HMGB1的表达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晶  倪佳良  高越颖 《菌物学报》2021,40(5):1160-1169
本研究探讨虫草素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保护机制。首先建立ANIT诱导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血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的情况评价虫草素的保肝作用,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胆汁酸合成、分解、转运以及炎症相关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虫草素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总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明显降低肝脏病理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同时,虫草素激活胆汁酸核受体FXR,上调胆汁酸转运体NTCP、BSEP表达,缓解肝内的胆汁酸淤积情况。此外,虫草素还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肝脏IL-6和IL-1β表达。结果提示,虫草素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模型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肝内胆汁淤积和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在小鼠脑血管发育、稳态维持中的功能,并考察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Prmt5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利用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SP-A-Cre转基因小鼠和Prmt5条件基因打靶小鼠交配,构建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Prmt5敲除小鼠。利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激光散斑成像、Sulfo-NHS-Biotin染料灌注等方法评价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Prmt5敲除小鼠脑血管结构、脑血流量、血脑屏障渗透性等;利用实时定量PCR进一步检测补体C1q(complement C1q,C1q)、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β protein,S100β)和补体C3(complement C3,C3)的表达,检测小鼠皮层、丘脑和小脑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结果: 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Prmt5导致血管损伤, C1q、TNF-α和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上调,活化星形胶质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脑血管内皮细胞中Prmt5在小鼠脑血管稳态维持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桦脂酸(BA)对刀豆蛋白(Con 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细胞因子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肝损伤模型组,联苯双酯(BIF)阳性对照组,BA高、中、低剂量组(H-BA、M-BA、L-BA组剂量分别为30 mg·kg~(-1)、15 mg·kg~(-1)、7.5 mg·kg~(-1))。BIF阳性对照组和BA高、中、低剂量组预防性给药15 d后,尾静脉注射20 mg·kg~(-1)Con A构建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IFN-γ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损伤模型组血清ALT和AST含量明显降低,IL-2、IL-4、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升高,Bcl-2表达量下降而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肝损伤模型组比较,BA不同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on A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含量,使小鼠血清中IL-2、IL-4、TNF-α、IFN-γ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H-BA组、M-BA组,同时使Bcl-2表达量升高、activated-Caspase-3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BA对由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凋亡及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提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T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抑制性寡脱氧核苷酸(suppressive oligonucleotides,Sup ODN)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NS)组、对照寡脱氧核苷酸(control oligonucleotides,Con ODN)组、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CsA)组、Sup ODN组.Con A(20mg,kg)尾静脉注射Ba1b/C小鼠,2h时腹腔给药,给药8h时观察小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死亡率;检测血清TNF-α、IFN-γ、TIL-4水平;RT-PCR检测肝组织TNF-α、IFN-γ mRNA的表达;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发现Sup ODN组与NS组、Con ODN组相比,ALT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NS组、Con ODN组和CsA组比较,IFN-γ明显降低(P〈0.01),IL-4明显升高(P〈0.01),TIFN-γ mRNA表达亦显著减少:而且Sup ODN可明显减轻肝脏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P〈0.05).实验表明Sup ODN对Con A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雷公藤甲素致肝损伤作用机制。将雌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并以雷公藤甲素造模,通过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以及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了解肝脏损伤情况;RT-PCR法检测小鼠肝脏中白细胞介素(IL)-17、IL-6、维甲酸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IL-17、IL-6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甲素模型组小鼠血清ALT水平显著升高(P0.005),HE染色切片显示较多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IL-17、IL-6、ROR-γt mRNA表达水平和IL-17、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5),此外,TLR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5)。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所导致的肝损伤可能通过激活TLR4信号,增加IL-17、IL-6的表达,影响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进而促进Th17细胞活化,增强其致炎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对刀豆素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Caspase 3活性试剂盒、流式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法(ELISA)来分别检测Con A注射后12 h的小鼠肝组织中Caspase 3活性、CD4+/CD69+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和血清中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SA给药组小鼠血清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IFN-γ、TNF-α水平明显降低;肝脏炎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中Caspase 3活性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A给药组小鼠肝组织中CD4+/CD69+比例显著降低。该研究表明曲古抑菌素A对刀豆素A诱导的急性肝炎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肝脏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re-loxp可诱导系统构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RBP-J可诱导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实现肝纤维化过程中活化的肝星状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特异性阻断。方法:将Sm22αCre ERT2和RBP-Jflox/flox转基因小鼠杂交,得到F1小鼠,将繁殖的F1小鼠继续进行交配,得到F2小鼠,通过PCR鉴定出基因型为Sm22αCre ERT2,RBP-Jflox/flox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检测四氯化碳注射不同时间段后肝脏纤维化进展情况和肝星状细胞活化过程中Sm22α的表达情况。注射他莫昔芬诱导活化肝星状细胞中RBP-J基因的特异性敲除。分选肝星状细胞,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活化肝星状细胞中Notch下游靶基因Hes1、Hey1表达情况以验证敲除效果。结果:通过连续交配我们获得了Sm22αCre ERT2,RBP-Jflox/flox小鼠。四氯化碳腹腔注射4周即可诱导肝脏发生较为明显的纤维化,同时肝星状细胞活化并逐渐高表达Sm22α。给予他莫昔芬诱导Cre重组酶发挥作用后,敲除了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的RBP-J基因,其下游基因Hes1、Hey1表达降低70%以上,阻断了Notch信号通路。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RBP-J可诱导性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实现了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活化肝星状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阻断,为深入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苦参碱引起C6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对TRADD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采检测苦参碱对胶质瘤细胞中TRADD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推测其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后的吸光值以计算其抑制率:采用Annexin/FITC染色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来测定不同浓度苦参碱诱导C6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采用ICC(免疫细胞化学)、Westem-blotting及Real-timePCR array(实时定量PCR芯片)方法来检测苦参碱对胶质瘤细胞TRADD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细胞抑制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Annexin/FITC染色进行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ICC、Western-blotting及Real-time PCR array结果显示苦参碱可诱导胶质瘤细胞TRADD基因及蛋白表达的上调.结论:苦参碱可以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其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上调TRADD的表达,以死亡受体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卡介苗和脂多糖联合诱导的方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分别提取正常对照组与免疫性肝损伤组小鼠的肝脏总RNA, 经反转录用Cy3-dUTP和Cy5-dUTP分别标记制备对照组与模型组来源的cDNA探针, 并将cDNA探针与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 杂交结果经芯片扫描仪扫描并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免疫性肝损伤组有293条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 其中188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 另外105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调. 通过对一些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表明, 卡介苗与脂多糖联合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肝细胞的免疫反应、细胞合成与代谢、细胞凋亡及转运等过程密切相关, 这对进一步阐明免疫性肝损伤高度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 进而阐明免疫性肝损伤的病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与脂肪酸的摄取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索Krüppel样转录因子9 (Krüppel-like factor 9, KLF9)对脂肪酸转位酶CD36、肝细胞的脂代谢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用高脂饮食构建的高脂模型C57BL/6J小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检测其肝脏内Klf9和Cd36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分离C57BL/6J小鼠原代肝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给予Ad-GFP、Ad-Klf9、Ad-shCtrl或Ad-shKlf9处理,然后利用油酸和棕榈酸进行24 h的诱导;同时构建肝脏特异性Klf9基因敲除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LF9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Klf9和Cd3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试剂盒测定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或db/db糖尿病小鼠肝脏Klf9的表达显著增加;(2)在小鼠原代肝脏细胞中过量表达Klf9会增加Cd36表达水平,导致细胞脂肪含量增加;(3)相反,在小鼠原代肝脏细胞中敲低Klf9的表达则降低Cd36表达水平,从而减少肝细胞脂肪含量;(4)小鼠肝脏Klf9敲除能降低肝脏Cd36表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表型。上述结果表明,肝脏KLF9通过促进CD36的表达影响肝脏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在胆固醇的合成,代谢和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而mi RNAs在胆固醇代谢物胆酸的代谢和转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Dicer基因是miRNAs生成过程的关键酶。本课题使用肝脏特异的Dicer1基因敲除小鼠,考察肝脏Dicer1基因敲除对C57BL/6小鼠肝脏胆酸代谢和转运的影响。方法:使用白蛋白启动子驱动的Cre重组酶和Loxp系统(Alb-Cre/Loxp)在小鼠肝脏中特异的敲除Dicer1基因;分别收集3~12周龄的小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使用Cobas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液和肝脏中总胆酸含量;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析肝脏中胆汁酸代谢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发现,肝脏Dicer基因敲除后,胆酸在血液和肝脏中明显蓄积,弥漫性肝细胞轻微空泡化,偶见单个肝细胞坏死。检测胆酸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胆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轻度升高,但缺乏统计学差异;在肝脏细胞血管侧的胆酸摄取转运体中,Oatp1a1在Dicer1敲除小鼠肝脏中明显下调,Ntcp和Oatp1b2则无明显改变;而肝细胞血管侧胆酸外排转运体的表达均有显著升高,胆管侧的外排转运体中Abcb11表达有明显增加。结论:Dicer基因敲除后,胆酸在血液和肝脏中明显蓄积,肝脏和血液中胆酸总量显著增加。血液中胆酸的蓄积可能与肝脏细胞血管侧摄取转运体的低表达和血管侧外排转运体的高表达有关;而肝脏中胆酸的蓄积可能部分来自于轻度升高的胆酸合成酶,胆酸在肝细胞内运输途径的紊乱可能与肝脏和血液中胆酸总量的显著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