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生态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种群结构和生态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的群82只,最小的群2只,平均群大小(14.38±15.83)只(n=50)。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岩羊的昼间活动中,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瞬间觅食高峰,分别在6:30时和15:30时,中午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休息期。通过对一个46只岩羊群连续12 d的野外跟踪观察,发现该岩羊群昼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1.47 km2内。对152个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头骨的分析表明,东大山雄性岩羊的自然死亡年龄在7.5~11.5龄,其中9.5龄是其自然死亡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广西防城发现黄嘴白鹭的繁殖种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 0 2年 3~ 8月 ,在广西防城万鹤山首次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的繁殖种群 ,约 4巢 ,8只成鸟 1 4只雏鸟。黄嘴白鹭于该年 3月底 4月初迁来筑巢繁殖。巢材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树枯枝和松枝。窝卵数 4枚 ,卵为淡蓝青色。雌雄鸟轮流交替孵卵 ,孵化期 2 4 5 0± 1 5 0 ( 2 3~ 2 6)d ,孵化率1 0 0 %。育雏期 41± 2 ( 3 9~ 43 )d ,窝雏数 3 5 0± 0 2 9( 3~ 4)只 ,雏鸟成活率 87 5 0 %。食性主要为鱼( 77 84% )、虾 ( 1 6 76% )和青蛙 ( 5 40 % )。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 13±4 7 6 2只,种群密度为5 4 5±3 6只/km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 2 5 0 % ,亚成体占2 8 85 % ,幼体最少,占9 6 2 %。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 32∶1 0 0 ,亚成体为1 5 0∶1 0 0 ,幼体是1 5 0∶1 0 0。群平均大小为1 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 8 31% ;2只群次之,占31 15 % ;3只群最少,占0 5 5 % ;没有观察到3只以上的群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本文所报道毛蟹的幼体发育试验,全部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 2.毛蟹的幼体发育共经五个(氵蚤)状幼体期和一个大眼幼体期。卵孵化出膜的幼体即为第一(氵蚤)状幼体,而不是早期(氵蚤)伏幼体或原(氵蚤)伏幼体。这两种幼体应该是在卵膜内度过的。 3.在水温11—22℃,盐度为9‰的实验室条件下,从幼体出膜到第一期幼蟹的出现,共经39—40天。每蜕一次皮,即进入另一发育时期,其所需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度见下表: 幼体名称 水温(℃) 日数 第一(氵蚤)状幼体 11—17 7—9 第二(氵蚤)状幼体 17—18 5—6 第三(氵蚤)状幼体 18—20 6—7 第四(氵蚤)状幼体 16—19.5 5—6 第五(氵蚤)状幼体 16.5—19 7—8 大眼幼体 19—22 9—10 4.饵料、盐度、水温和水质等因子对幼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5.(氵蚤)状幼体以两对颚足外肢末端的羽伏刚毛的数目,胸、腹肢的大小与形状和尾叉内面中部刚毛的数目为分期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种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首次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种群进行了初步调查。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以小群为主,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群82只,最小群2只,平均为14.38只,2~10只群占总群数的66%;雌性群占30%,雄性群占26%,混合群占44%,整个东大山的岩羊密度为34.8±19.2只/km2;岩羊的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研究结果表明,东大山近几年的狩猎对岩羊的种群并未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稀有鲫汉源种群和彭州种群全鱼中共检测到 3种饱和脂肪酸 (SFA) ,它们是C1 4∶0、C1 6∶0、C1 8∶0。 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 ,它们是C1 4∶1、C1 6∶1、C1 8∶1、C2 0∶1。 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它们是C1 8∶2、C2 0∶4、C2 0∶5 (EPA)、C2 2∶6 (DHA)。SFA占总脂肪酸的2 3 6 3— 2 8 97% ,MUFA占 40 73— 5 4 3 2 % ,PUFA占 9 96— 2 3 1 7% ,EPA占 0 41— 1 74% ,DHA占 0 1 1— 5 3 7%。EPA含量一般低于DHA。UFA(MUFA +PUFA) % >SFA % ,且MUFA % >PUFA % ,n 3FA/n 6FA为 0 3 3— 0 99。此外还测定了鱼肌、内脏脂肪、肝脏、性腺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7.
池鹭繁殖种群数量、活动规律和生物生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池鹭种群数量变动,种群活动,雏鸟生长和生物生产量。种群活动可划分为适到期,运情期,繁殖期,同鸟活动期,集群活动和迁离期。1990,1991二年繁殖前种群密度分别为1300只/hm^2和1401只/hm^2,繁殖后增加密度为2087只/hm^2和2248只/hm^2。雏鸟体重增长曲线议程为:W=286/1+e^-0.409(t-12.6)1990,1991年繁殖种群的生物生产量分别为197.  相似文献   

8.
从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 -环志法和固定样点法研究海南岛尖峰岭几种雀形目鸟的移动和行为。共调查样点 4 89个 ,记录到鸟类 137种。张网 6 4 2 6网小时 ,环志 4 1种 4 2 8只鸟。 8种 2 9只鸟被回收 32次 ,总回收率为 7 5 %。棕颈钩嘴鹛 (Pomatorhinusruficollis)、灰眶雀鹛 (Alcippemorrisonia)等 6种鸟活动高度多在 3m以下 ;白喉冠鹎 (Alophoixuspallidus)在 3 1~ 10 0m活动最频繁 ;银胸丝冠鸟 (Serilophuslu natus)活动高度在 3m以上。灰眶雀鹛的个体移动距离最大 ,为 115 0m ;银胸丝冠鸟平均移动距离最长 ,为6 5 0m。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移动的平均距离为 4 4 2 3m (n =2 7) ;而白喉冠鹎等食果鸟大多在环志点附近活动。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植被类型有关 :在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大 ,为 6 86 5m (n =13) ;在热带常绿季雨林中的移动距离最小 ,为 89 6m (n =5 ) ;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3 ,2 8=5 0 5 ,P <0 0 1)。鸟类移动的平均距离与翅长显著相关 (r =0 84 ,P <0 0 5 ) ,但与体重相关不显著(r=0 79,P >0 0 5 )。尖峰岭热带森林林下食虫鸟的活动范围较大 ,要保护好海南岛热带森林林下鸟 ,保存海南岛连片的大面积森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夜鹭种群越冬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 3- 12~ 1984- 0 5对聚集在上海西郊的 15 0 0只越冬夜鹭进行研究 ,又在 1998~ 1999年的相应月份进行了复查和研究。研究结果 :①夜鹭越冬种群在 12~ 1月达到高峰 ,数量为 (15 31± 2 75 )只 ;幼 /成比为 1 73∶1± 0 0 35。 3月中旬 ,夜鹭成鸟开始迁离越冬区 ,至 4月初绝大部分已迁飞 ;而幼鸟是在 4月中旬开始迁离本地。②光照强度是控制夜鹭活动的主要因子。夜鹭在黄昏 4 3~ 0 48lx时飞离栖息地 ,在黎明前 0 2lx时返回。随着夜长日短 ,夜鹭有提前集群飞离、延迟返回的倾向。③夜鹭在越冬数量高峰期的种群分布为均匀分布 ,在数量下降的迁徙期为集群分布 ,这与栖息地的环境容量和夜鹭集群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 ,夜鹭很可能以家族的形式将栖息点固定下来。④风是影响夜鹭栖息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其他气候因子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矮岩羊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 年7 ~12 月和2008 年4 ~6 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集群行为进行了观察。2007 年观察到34 群共217 只矮岩羊,集群平均为6. 4 ± 4.9 只;2008 年观察到16 群共135只,集群平均为8.4 ± 7.7 只。集群分为雄性群(2007 年:8.8% ;2008 年:6.3% )、雌性群(2007 年:2. 9% ;2008 年:0)、混合群(2007 年:70.6% ;2008 年:81.2% )、母仔群(2007 年:8.8% ;2008 年:12. 5% )和孤羊(2007 年:8.8% ;2008 年:0)5 种类型。在不同季节,5 种集群类型比例都有所变化,差异显著(P <0.01)。集群大小间和集群类型间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 ~ 10 只的集群在2007 年占73.5%,在2008 年占75.0% ,呈集小群特征。年龄组结构中,成体、亚成体和幼体个体数比为100∶ 26.4∶ 28. 6 (2007 年)和100∶24.7∶ 20. 4 (2008 年)。雌雄性比2007 年为100∶ 55.7,2008 年为100∶ 56.6,年间差异不显著(P > .05)。受集群收益、生物学特征、繁殖周期、资源竞争、生境地形地貌、捕食风险和人类活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矮岩羊在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年龄结构和性比上显示了其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贵州省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鸳鸯Aix galericulata的种群密度、日行为特征及人为干扰对其的影响,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鸳鸯数量、性比及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密度进行了22次调查。越冬中期,种群数量稳定在755只±17只,性比为1.14∶1,各条河沟的数量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84.041,df=5,P<0.01),即大河、小河与坝坎为鸳鸯分布及活动的主要区域;种群密度与人为干扰次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9,n=90,P<0.01),在人为干扰次数为1次±1次的区域,种群密度为42只/hm^2±3只/hm^2~53只/hm^2±14只/hm^2,当人为干扰次数达到7次±3次时,几乎没有鸳鸯活动。同时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鸳鸯的8种越冬行为进行了34 d(442 h)的观察,共记录各行为136 933次。取食、休息和修整为鸳鸯的主要行为;除了修整,鸳鸯在保育区与非保育区的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越冬日行为节律极具规律性,取食高峰在07∶00—08∶00、14∶00—15∶00和17∶00—18∶00;休息高峰在13∶00—14∶00和15∶00—16∶00;飞行高峰在06∶00—07∶00(飞回湖区)和18∶00—19∶00(飞往夜栖地);修整在各时间段发生均较为频繁。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鼠兔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梁杰荣  戚根贤 《兽类学报》1989,9(3):228-230
我们于1974—1982年,在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简报如下:1.各年龄组的季节变化 根据1978年采集的814个标本,按照施银柱等(1978)在《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三集中介绍的方法,参考室内饲养的资料,将鼠兔分为5个年龄组:幼体1组、幼体2组、亚成体组、成体组和老体组(图1)。结果表明:4月,种群由成体和老体组成,分别为87.7%和12.3%,说明鼠  相似文献   

13.
1987—1989年在太原市南郊区,灰椋鸟(Sturnuscineraceus)种群密度在繁殖前为5.34只/公顷,繁殖后为17.11只/公顷,鸟巢密度为0.7只/公顷。4月中旬产卵,窝卵数4—9枚,孵卵期13—15天,巢内育雏期13—14天,巢外5—7天。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光周期对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交配和产卵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5个光周期(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下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时,毛健夜蛾成虫总交配率(分别为26.09%、31.25%、17.93%、26.32%和11.76%)或暗期的交配率(分别为100.00%、83.33%、100%、75.00%和100%)均有显著性差异;毛健夜蛾成虫交配起始时间(分别为21:00、22:00、0:00、3:00和5:00)和交配高峰(分别为21:00—22:00、1:00—2:00、3:00—5:00、4:00—5:00和5:00—6:00)随断光时间的延迟而推后。(2)各光周期下已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441.33、453.80、414.00、120.80和145.50粒)或未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15.35、77.09、90.21、17.79和12.07粒)亦有显著性差异;光周期为L14∶D10、L16∶D8和L18∶D6下,产卵高峰均在1:00—4:00之间,光周期为L20∶D4时,产卵高峰在4:00—5:00之间,而光周期为L22∶D2时,产卵高峰则出现在光期开始的1 h内(即6:00—7:00)。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光周期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5.
春冬两季贺兰山岩羊集群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 0 3年 1 1~ 1 2月和 2 0 0 4年 4~ 6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 (Pseudoisnayaur)春冬两季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春季观察到的 2 1 8群 1 3 70只岩羊样本和冬季观察到的 3 1 0群 1 3 3 6只岩羊样本进行了比较 ,发现春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5. 5 7± 5 .3 8)只 ,冬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4. 2 9± 5 . 48)只 ,春冬两季岩羊集群大小季节性变化不显著 (P >0. 0 5 )。贺兰山岩羊在春冬两季 2~ 8只的群所占比例均居多 (春季 :85 . 3 % ;冬季 94 8% )。春季贺兰山岩羊群以雌性群 (4 0 . 3 % ,n =88)为主 ,冬季以混合群(4 9 7% ,n =1 5 4)和雌性群 (4 8 4% ,n=1 5 0 )为主。春冬两季雌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 ,雄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和混合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均无显著性差异。将春季和冬季贺兰山岩羊的雌雄比与雌幼比相比 ,春季观察到的雄性个体偏多 ,冬季观察到的幼体较春季多。  相似文献   

16.
周晓榕  陈阳  郭永华  庞保平 《昆虫知识》2012,49(6):1598-1603
2010—2011年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Bienko)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亚洲小车蝗于6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1~3龄蝗蝻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终见期在7月下旬;4~5龄蝗蝻于6月下旬始见,高峰期在7月上中旬,终见期在7月末;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终见期在9月上旬。应用最优分割法将亚洲小车蝗种群动态划分为3个阶段:(1)6月中旬,为蝗蝻开始出土期,数量稀少,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2)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蝗蝻发生盛期,密度低时为随机分布,密度高时为聚集分布;(3)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成虫发生期,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7.
大突肩瓢虫5ynonycha grandis(Thunberg)在云南开远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蔗茎老叶鞘内越冬.日均温26.6~27.8℃下,卵期3~4天,幼虫期9~12天,预蛹期1天,蛹期4~5天,成虫产卵前期20~25天,1个世代历期37~46天;日均温24.5~25.5℃下,卵期5~9天,幼虫期14~21天,预蛹期1~2天,蛹期5~8天,成虫产卵前期25~30天,1个世代历期45~55天.(第4代)(越冬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全代历期长达250余天.成虫、幼虫均捕食甘蔗绵蚜.大突肩瓢虫田间种群动态:6月初开始在蔗田出现,8~10月种群数量明显增长,11月间形成高峰,12月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8.
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鸟繁殖期为3—7月,筑巢地除了树洞之外,还见在墙缝、石缝、金腰燕旧巢及电柱孔洞中筑巢,筑巢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从旁协助;产卵期为5~8d,日产1枚,窝卵数为(6.92±0.92)枚(n=13);产满窝卵数后即开始孵化;孵化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期(14.00±0.00)d(n=10),坐巢时间(570.00±11.02)min.d-1(n=9)(不含夜间),平均坐巢时间(57.00±6.75)min.次-1(n=9),雄鸟担任警卫任务,孵化期较为敏感,受到干扰易弃巢;育雏期(17.50±0.58)d(n=4),由雌雄鸟共同喂雏,雏鸟出飞后先是在亲鸟的带领下在巢周活动,之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展,2~3d后基本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19.
董丽丽  席贻龙  张雷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417-2420
在4个温度(15 ℃、20 ℃、25 ℃和30 ℃)下对4个不同生化遗传特征的萼花臂尾轮虫克隆(A、B、C和D)所产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及其与温度、轮虫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 ℃下克隆B幼体耐饥饿时间最短,为45.67 h;20 ℃和25 ℃下克隆C幼体耐饥饿时间均最长,分别为61.33 h和72.01 h;30 ℃下克隆A幼体耐饥饿时间最长,为40.11 h.4个温度间,克隆A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在15 ℃下最长,克隆B和C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在30 ℃下均最短,克隆D轮虫幼体的耐饥饿时间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逐步显著缩短.4个克隆轮虫的幼体耐饥饿时间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克隆A轮虫的幼体耐饥饿时间还与卵体积呈显著负相关,克隆C相反;克隆B和克隆D轮虫幼体耐饥饿时间与个体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黑喉石(即鸟)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60年5—6月在吉林省敦化县大石头地区曾对黑喉石(即鸟)(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亚种的生态习性作了观察。1978年5—8月,在长白山对其生态习性特别是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采集卵7窝(共31枚),幼鸟9只。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栖息环境 黑喉石(即鸟)主要活动在半山区及山区的灌木丛和落叶松的采伐迹地。在长白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