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赤麻鸭种群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伟  满亚伟 《生态学报》1994,14(2):201-204
1989年3-11月笔者在卡莎湖对赤麻鸭种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麻鸭有专门的婚配场,在婚配场,其种群行为可分为追逐期,小群期,成对期。巢址的选择有一定条件,其巢区面积为0.24-0.56hm^2,繁殖力为4.4,孵化率为94.6%。雏鸟成活率为90%。枪杀是破坏种群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长尾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尾雀在长白山为留鸟,是典型的“素食”瘪类,仅在育雏期有很少的动物性食物。繁殖期在筑巢适宜生境1.3对/hm^2,冬季在繁殖期相同生境为0.074只/hm^2.4月初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5月下旬产卵。孵化期12-13d.6日龄喂雏35次/d。6日龄喂雏35次/d,雏鸟在10日龄后体温恒定,育雏期13-14d。9月中旬后幼鸟换成成鸟羽色。  相似文献   

3.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Weng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4.
山西五鹿山保护区褐马鸡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7年12月-1998年3月对山西五鹿山保护区的褐马鸡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越冬期和繁殖期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2.67只/km^2和7.39只/km^2。通过对三个地区繁殖密度的比较,发现五鹿山地区繁殖种群密度偏低。这可能与该地区栖息地的质量日益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紫蓬山区三种鹭种群繁殖成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1996年4~7月在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对白鹭、池鹭和夜鹭繁殖种群的数量和繁殖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块样地中,夜鹭的种群平均密度最大,白鹭的种群平均密度最小;白鹭、池鹭和夜鹭的种群繁殖生产力分别为2374ind/hm2、1441ind/hm2和2012ind/hm2;繁殖成效分别为520%、551%和451%。繁殖成效与巢位高度有关,低位巢卵损失率高,高位巢雏丢失率高。  相似文献   

6.
夜鹭繁殖习性与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1994~1998年对夜鹭繁殖习性与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夜鹭于4月中下旬迁到浙江,9月下旬、10月初迁离,居留期165天。巢距地高8.51m。平均窝卵3.49枚,孵卵期22~26天,育雏期30~35天。年繁殖力3.50只。雏鸟体重生长模型为:Wt=5601+e^-0.231(t-12)(R^2=0.99);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0.000246L^2.5029。雏鸟体温发育分为3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PiT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虫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为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鸊鷉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早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孵化率为95.45%,雏鸟为早成鸟。  相似文献   

9.
鼎湖山锥栗+黄果厚壳桂+荷木群落生物量及其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永久性地调查编目和生物量预测模型估算了鼎湖山季风常阔叶林锥栗+黄果厚壳桂+荷木群落植物现存量。结果表明:(1)群落植被生物总量为295.640t/hm^2,其中乔木层为286.061t/hm^2,灌木层8.900t/hm^2,草本层0.330t/hm^2,层间植物0.349t/hm^2,分别占植被总生物量的96.76%、3.01%、0.11%和0.12%。(2)乔木层生物总量中、树干、枝、叶和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5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为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 生物量一般在300t/hm^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m^2,叶生物量8~39t/hm^2,根茎比0.1~0.2,生产量8~13t/hm^2.a;高山灌丛类型生物量20~40t/hm^2,叶生物量3~6t/hm^2,根茎比0.4~0.8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