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稻象甲Echinc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又名水稻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科。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成虫害叶,幼虫害根,以幼虫为害较重。 历年来,我区水稻秧苗受该虫为害较轻,均为零星发生,但1989年以来,稻象甲发生区域在扩大,为害亦在加重。据查阅有关病虫情报等资料,1990年稻象甲已在我区的兴安、合浦等38个县(市)发生,占我区总县数的44.2%。其中,早稻秧苗受害株率在30~40%的有永福县;在20~  相似文献   

2.
陈萍  伍德明 《昆虫知识》1993,30(1):28-30
<正> 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分布于我国台湾、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一般报道认为该虫主要危害水稻,但在滇西的德宏州5县1市,是甘蔗和水稻的重要害虫。为害甘蔗、水稻造成枯心、白穗及螟害节,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经调查为害甘蔗的  相似文献   

3.
<正> 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 (Motsch.)在四川稻区分布普遍,尤以四川西北稻区、陕西省汉中等地发生数量较多,为害较重,而且逐年加重。成、若虫不但直接吸食稻株汁液,还是水稻普通矮缩病,橙叶病以及瘤矮病等病毒病的传毒媒介之一。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  相似文献   

4.
<正> 早在1876年意大利一些稻田里已发现跗线螨寄生水稻,但因为害轻微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广西浦北农业局发现跗线螨能严重为害水稻,此后各主要稻区也相继报道,台湾省因跗线螨为害使水稻大面积不稔,已成立一个协作组专门研究台湾水稻上的跗线螨。 跗线螨为刺吸式口器,25—31℃范围内每一世代仅需10.6—3.8天,日产卵量高峰达4—5粒;总产卵量20—50粒。每年发生28—29代  相似文献   

5.
黄毛鼠为害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播后至收获均可受黄毛鼠为害,受害高峰期是幼穗形成至抽穗灌浆期。早熟水稻早受害。受害重。以百克体重计,雌鼠为害稻株数比雄鼠多。同一雌鼠,哺乳期比非哺乳期为害稻株多。一只黄毛鼠为害一季水稻损失稻谷3150克。  相似文献   

6.
<正> 菲岛毛眼水蝇Hydrellia philippina Ferino是水稻害虫。除菲律宾报告寄主水稻外,我们尚发现为害李氏禾(游草)Leersia hexandra Swarez。 笔者曾到我区柳州、南宁、玉林、百色、桂林及广东海南等地观察,亦发现该虫不同程度地发生。亦有依其为害状误称稻秆蝇Chloropsoryzae Matsumura的。我们还在稻田及水沟杂草上捕到一种东方毛眼水蝇H.orientalis Miyagi,该虫是否为害水稻,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7.
稻茎毛眼水蝇在福建发生和为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茎毛眼水蝇Hydrellia sasakii Yuasa et Isitani,隶属双翅目、水蝇科、毛眼水蝇属。此虫是我省新出现的一种水稻害虫。近年来,此虫对水稻的为害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日益加重。据1985年三明市的12个县(区)统计,双晚为害面积达到30多万亩,占双晚面积的1/4,遍及全市50多个乡镇,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发现部分单季晚稻田也有受  相似文献   

8.
<正>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我省大发生世代为二代。该虫历来是我省山区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800万亩左右。1958年后在平原稻区频频发生为害,近年有加重为害趋势。1978年仅温江地区发生面积达60万亩,已成为威胁水稻增产的害虫之一。为摸清二代粘虫在水稻上的发生为害,于1981—1983年在崇庆县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化螟数量与入侵时间对水稻受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庆  古德祥 《昆虫知识》1991,28(5):264-266
基于三化螟为害水稻的特性,建立非线性的为害函数,然后引入一个反映水稻对螟害敏感性程度的加权因子,研究三化螟数量和入侵时间对水稻受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发生、为害也日趋严重。我们近三年来对其进行了观察。 一、为害情况 大螟在我地一年发生不完  相似文献   

11.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平原稻区的主要害虫。温州地区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一、三代分别在早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对水稻能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了探求二化螟对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损失率,拟订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1984~1986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祥庆 《昆虫学报》1977,(2):237-238
稻绿刺蛾(Parasa sp.),俗称禾辣蛆或辣椒蛆,在容县山区的石头、松山、灵山等公社,桂平县的罗秀、沙坡等公社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发生两次为害,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害早稻,发生面大,为害重;另一次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害晚稻,发生面小,为害较轻。禾蔸被害后严重时叶片被全部吃光,只剩下光秃的穗株,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千粒重,造成减产。发生面积,一般年约占公社面积5—10%,严重年约占20—30%。但是过去未见有该虫为害水稻的报道,遵照毛主席关于“灭虫保苗”的教导,  相似文献   

13.
水稻害虫种类繁多,由于各种害虫的生活习性、取食方式、为害部位的不同,水稻被害后表现的征状也各不相同。为了在田间易于鉴别,及时进行有效防治,笔者经对几种水稻主要害虫的为害状作了一些初步观察,和学习了先人观察研究结果,取得微小心得,现将其编写成水稻主要害虫田间为害状检索表,供参考,并希指正。  相似文献   

14.
董坤  董艳  王海龙  陈斌  张立敏  昝庆安  李正跃 《生态学报》2014,34(21):6124-6136
收集了云南粳稻主产区沾益、寻甸两县106块稻田水稻有害生物为害和产量等信息,并用两种方法对其分析。第一种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描述水稻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和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估计各为害的产量损失。聚类分析确定了7种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其中IN1、IN2和IN3为害水平较低,而IN5、IN6和IN7为害水平较高。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和水稻产量水平之间的对应分析,在前两个轴构成的因子空间内绘出了各为害类型和产量水平的位置,并给出了一条与为害类型紧密联系的产量水平增加路线。该分析暗示与位于该因子平面右边的有害生物为害类型(IN1、IN2和IN3)相比,位于左边的为害类型(IN5、IN6和IN7)将引起水稻更大的产量损失。主成分多元回归分析评估了水稻各种病、虫、草害所造成的减产量及其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高于水稻冠层杂草、蛀茎害虫(白穗)、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粘虫、叶瘟病和稻飞虱是该稻作区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为害因子。  相似文献   

15.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扩种杂交水稻以来,二化螟上升为我县水稻主要害虫,各代每年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的70%以上,为害损失日趋严重。本文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二化螟不同世代不同种群密度对水稻的为害特性和损失情况,及水稻受害后的补偿作用。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1~3代二化螟的为害动态及其经济阈值,从而对该害虫的合理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闫锋  汪霞  吕静  庞保平  娄永根 《昆虫知识》2010,47(1):96-101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所诱导的水稻挥发物能对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 Munakata、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雌成虫的行为产生影响,并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但至今仍不清楚2种害虫危害后水稻挥发物的变化情况。利用动态吸附法对健康水稻苗、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苗的挥发物进行捕集与鉴定。在3种处理水稻苗中,共捕集到28种挥发物组分,包括萜类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酮类、醇类、水杨酸甲酯和一些未知化合物。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均能导致水稻挥发物总量和大多挥发物组分释放量的上升;同时,二化螟幼虫危害能诱导水稻新释放2-heptanonol,(E)-linalooloxide和2种未知挥发物组分,稻纵卷叶螟为害则可诱导水稻产生2-heptanonol,(E)-linalooloxide,MeSA和β-caryophyllene4种新化合物。2种虫害稻株间的比较表明,β-caryophyllene和MeSA是稻纵卷叶螟危害水稻后诱导产生的特有挥发物组分,并且linalool,α-copaene,(+)-cedrol,n-heptadecane和n-nonadecane在二化螟为害苗与稻纵卷叶螟为害苗之间差异显著。这一结果也许可以解释2种害虫诱导水稻挥发物对天敌和害虫行为影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彭洪江  张杰 《昆虫知识》1993,30(5):259-263
在防虫网室内进行盆栽水稻接菌接虫笼罩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纹枯病(A)、稻飞虱(B)及病虫混合(AB)为害损失率与其严重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病虫混合发生存在复合为害关系,且中等发生时,复合为害损失大于两者单独为害损失之和,即AB>A+B;轻发生和重发生时,复合为害损失大于两者单独为害的损失,小于两者损失之和,即A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塑料钵栽培的水稻进行罩宠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不同若虫密度下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飞虱的成虫干重、水稻叶面积和其地上部干重因若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干重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和稻株分配给叶片干物质量随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总干重(X)与稻株地上部损失量(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两种飞虱干重每增加1mg,水稻地上部干重则分别损失26.01mg和21.90mg.讨论了稻飞虱取食为害对水稻致害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陈祖佑 《昆虫知识》1992,29(1):61-63
<正> 在70年代,根据当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繁殖为害情况和生境条件等提出对稻飞虱“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对当时防治稻飞虱为害、确保水稻丰收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稻飞虱优势种群的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换、肥水条件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使稻飞虱的生境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80年代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