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湘北地区三化螟种群消长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湘北 4 9年水稻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种群密度消长的历史资料 ,着重分析了 1996~ 1998年连续 3年三化螟在湘北猖獗为害的原因 ,即中稻、一季晚稻面积增加 ,杂交中、晚稻“双两大”的推广 ,晚稻的大面积早插都便于三化螟辗转繁殖为害 ;稻田春收作物——油菜的大面积种植 ,增加了三化螟的有效越冬虫源 ;水稻播期拉长及品种的多元化和栽培方式的多样化 ,使水稻危险生育期与蚁螟盛孵期吻合度加大 ;三化螟对农药的抗性增强和主害代发生期变得不整齐 ,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从品种搭配、栽培技术等方面寻找减轻三化螟为害的措施,是经济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现将我们几年来的观察叙述如下: 一、三化螟发生期与水稻 生育期的关系 我县三化螟一般发生四代。第一、三代为害早、晚稻,造成枯心;第二、四代为害早、晚稻,造成白穗。发生期大致是:第一代为4月上中旬至5月中下旬;第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三化螟系水稻栽培主要害虫,因气候不同,年生3至6代。在浙江省三化螟年生3至4代,主要为害双季连作晚稻、中稻和晚粳稻,造成枯心和白穗。近几年来因扩种连作稻,形成单季稻、双季稻混栽,引起了三化螟的猖獗为害;特别以晚粳稻区改种连作稻  相似文献   

5.
我县水稻三化螟,一年发生六代,以第三代发生量最多,为害最严重。但到第四代,发生量锐减。原因是什么?我县晚季稻秧苗,因播种地理环境不同,有田秧和坡秧两种,其中以播种旱地坡秧为主。此时正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为害时期,调查并了解上述两种秧苗对第三代螟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稻田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测报与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6.
名称及分类地位:在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共有三种,其中二化螟(Chilo simplex Butler)及三化螟(Sc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er)  相似文献   

7.
三化螟为害水稻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水稻的产量损失率不仅与蚁螟的为害时间、为害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管理措施和气候条件有关。在两个亚系统的二元非线性模式确定以后,给出了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模型在IBM PC/XT微计算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水稻栽培系统对三化螟种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德京  张坚 《昆虫知识》1991,28(4):203-205
<正> 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很多因子都影响着它的种群数量,其中包括水稻栽培、农药应用、天敌、温度、降雨量、光周期等,而影响较大,易于人为控制的因素则是水稻栽培实践,即水稻栽培系统。广东的水稻栽培制度从50年代后期的单季稻改为早、晚造双季稻后,加上广泛地施用农药,三化螟的发生为害都得到了合理的治理。但是,从生物进化的潜进  相似文献   

10.
稻叶蝉为湖南省五大稻虫之一,为害双季稻仅次于三化螟。某些年份局部地区稻叶蝉(公黑尾叶蝉及白翅叶蝉为主)为害晚稻的损失,超过螟虫。 关于水稻黑尾叶蝉(Nephotc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及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 Melichar)的为害状,过去国内不少书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均把水稻叶片上的白色斑点或白色波浪条斑看作是黑尾叶蝉  相似文献   

11.
三化螟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惠祥  陈小波 《昆虫知识》1999,36(6):322-325
2代三化螟平均每块卵为害 11.25个枯心丛,34.75个枯心株; 3代每块卵平均为害 7.95个白穗丛,14.55个白穗株。模拟为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2代Y=s8060.5-2181.5X,Y-水稻产量(kg/hm2),X-枯心株率,水稻耐害补偿作用明显,枯心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27;3代Y=7654.2-3902.2X,Y-水稻产量(kg/hm2),X-白穗株率,水稻表现一定的耐害补偿能力,白穗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比1:0.51。三化螟危害允许水平1.28%。防治指标:2代卵块4875万块/hm2,3代卵块6519块/hm2。  相似文献   

12.
江苏太兴县,原来大部为旱作地区,近年来由于水稻面积逐渐扩大,在去年发现有玉米螟为害水稻,而造成枯心苗或白穗的。据调查,太兴镇附近水稻的被害率达2%左右。黄桥周围严重的竟达30—40%。 今年我在太兴公社检查三化螟越冬情况时,也发现有玉米螟在稻根中越冬的,其比例低的2.24%,高的则达11.62%。 从以上情况看,玉米螟为害水稻是新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贫乏蔗金龟(Alissonotum pauper Bur.)是广东省为害甘蔗较严重的金龟子之一,但其危害水稻则在文献上未见记载。广东省湛江专区电白县受旱地区的水稻每年在4月下旬,5月上旬常受贫乏蔗金龟的为害。当地老农认为,蔗金龟的为害以旱年较严重而普遍,雨水调匀的年份甚少为害或仅见于旱坡田。1963—1964年笔者等在电白羊角地区调查,受害重的稻田平均每亩有15棵被害,被害率为0.03%,一般旱田每亩亦有5—6棵被害,被害率为0.012%。被害重的田多是受旱田,经常不缺水的稻田甚少见其为害。 贫乏蔗金龟为害水稻亦可造成枯心苗,在稻田中骤视之与三化螟及蝼蛄为害所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它们的区别在于:受三化螟为害的枯心苗除茎部有一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 1957年我站在百色地区水稻螟虫试验研究工作中,作了观查为害水稻的4种螟虫,卽: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对提早春耕灌水浸田漚田后,要經过若干时間才能完全死亡的探討。兹摘录其結果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特别是杂交稻推广以后,由于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茎秆髓腔大、维管束间距宽,根系发达,生长旺盛,营养丰富(表1),导致三化螟的发生为害出现了新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是确保杂交稻高产丰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为害水稻的螟虫主要的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这两种螟虫的分布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浙省东部多种双季稻和早中稻,春耕期比较早,所有绿肥田都在谷雨前後於三化螟蛾尚未发生前就进行翻耕灌水,故对三化螟虫起了极大的消灭作用。二化螟虫的越冬处所不仅局限於稻根里,有的年份在稻草内越冬的比稻根中还多,此外在菱白和杂草中越冬的也不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三种主要害虫复合为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文庆  古德祥 《昆虫知识》1994,31(6):321-323
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类是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同时造成为害。网室接虫试验表明:水稻产量损失率与三种害虫的密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0870+032431x1+0.5075x2+0.1583x3。文中对多种病虫复合为害损失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及复合防治指标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水稻重要害虫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对转 Bt 基因水稻产生抗性的潜在风险,本文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了第 3 代三化螟在转Bt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及非转 Bt 基因杂交稻汕优 63 上的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在 Bt 稻上1~2 龄幼虫的存活率为 4.03%,极显著低于非转基因 SY63(55.76%);Bt 稻上幼虫为害率为1.75%,极显著低 于非转基因 SY63(5.98%);Bt 稻上存活的幼虫发育历期明显长于非转 Bt SY63。  相似文献   

20.
大螟幼虫田间分布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在我县一年发生四代,过去发生较轻。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杂交水稻品种的大力推广,大螟的发生和为害明显加重,个别地区为害较重。据1978年10月和1980年9月分别在坪里、湖上公社调查,个别田块大螟为害率达8.6%和5.6%,大大超过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的总和,这在我县历史上是没有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