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渤海及黄海海面迁飞昆虫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1年(4—6月, 8—10月)作者等在渤海及黄海海区进行了海面迁飞昆虫的观察研究工作, 两海区所获得昆虫中, 已鉴定种类共计53种, 隶属于7目22科。渤海海区30种, 黄海海区34种;其中两海区皆采到的计12种。所获昆虫中, 很多种类系我国重要经济害虫, 如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 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chiff.),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 棉小造桥虫 Anomis flava Fabricius, 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麦二贫蚜Toxoptera graminium(Rondani), 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granarium(Kirby), 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 甘薯天蛾 Herse convolvuli L., 豆天蛾 Clanis bilineata Walker等。同时, 亦有少量的吸血类人畜害虫, 如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uillett, 灰虻Tabanus griseus Krober等。还应指出, 在上述两海区同期获得粘虫天敌——粘虫缺须寄蝇Cuphocera varia Fabricius, 且均为雌性。 两海区观察结果表明, 海面迁飞昆虫种类因季节不同而异, 大体可分为早春、春季、夏季和秋季种类。迁飞盛期至少有较明显的两个峰态(5月下旬—6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粘虫在海面上迁飞有2—3个盛期, 芒种节前后北飞, 中秋节前后南迁的现象。粘虫在海面迁飞盛时为2—4时与18时。 所观察及获得的昆虫因种类不同, 距岸的远近不等, 最远者达300公里(稻苞虫)。距岸200公里以外海面上空采到12种, 100—200公里间海面上空采到7种, 40—100公里间者9种, 余则在近海采到。如果从它们被发现的位置距岸远近来推断其飞翔能力时在距岸30公里以内所获得的种类, 它们的飞翔能力可能是不强的。 迁飞昆虫在海面上空的出现与天气状况及风向等有一定的关系:多系非晴天的天气状况, 且以阴雾天出现迁飞的机率为大;粘虫等的迁飞出现与风向关系因季节不同有所差异(春、夏季多偏南风, 秋季则多偏北风), 风力多在6级以下, 并以3—4级时出现迁飞较多。在海面观察到的飞迁昆虫的飞翔高度约在2—20米范围。  相似文献   

2.
<正> 直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Grey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1985年在江苏沿海的新曹农场部分中稻79.2%稻株受害。据报道该虫“可能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习性”,因此怎样更准确、及时地预测预报它的发生,为害,能否根据卵巢发育特征来判断稻苞虫成虫的发育情况,为测报稻苞虫的发生期和为害提供依据,这些问题,在其他迁飞性害虫中研究颇多,但对稻苞虫国内未有报道。为此,作者于1985年8月下旬在直纹稻苞虫三代成虫羽化期,对其卵巢发育进行了解剖、观察与分级,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粘虫(Mythimna separata)迁飞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正  张孝羲 《生态学报》2001,21(5):772-779
粘虫成虫期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和产卵一系列行为是各具相对独立性和顺序性的阶段。飞翔在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产卵等期内都有发生,并有不同的飞翔特征,在迁飞中以飞翔期的飞翔最为重要,雌雄蛾的飞翔期在羽化后3-10日龄,因求偶、性反应前期变化而有变异,粘虫雌蛾求偶前期2-11d,平均为5.93d,雄蛾性反应前期3-11d,平均为7.14d。求偶、性反应与迁飞潜力有密切关系。随求偶、性反应前期加长,求偶、性反应前飞翔量呈“S”型曲线增长;求偶或性反应迟的个体有飞翔期,且有1-2个飞翔峰(日)。根据有无飞翔期和求偶、性反应与飞翔量曲线确定雌蛾求偶前期大于5d,雄蛾性反应前期大于4d的个体为迁飞型个体。自然种群中雌蛾迁飞型个体占52.47%,雄蛾占97.14%;不同地理种群江苏、吉林、山东和广东1-4代粘虫,雌蛾迁飞个体依次占47.64%、49.29%、47.22%和68.22%,求偶前期平均依次为5.75,5.64,5.58和6.77d。影响求偶前期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逐渐上升和食料不断老化,两者可能是引起粘虫迁飞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粘虫成虫期行为、繁殖与迁飞潜力及迁飞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迁飞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正  张孝羲 《生态学报》2001,21(5):772-779
粘虫成虫期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和产卵一系列行为是各具相对独立性和顺序性的阶段.飞翔在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产卵等期内都有发生,并有不同的飞翔特征,在迁飞中以飞翔期的飞翔最为重要.雌雄蛾的飞翔期在羽化后3~10日龄,因求偶、性反应前期变化而有变异.粘虫雌蛾求偶前期2~11d,平均为5.93d,雄蛾性反应前期3~11d,平均为7.14d.求偶、性反应与迁飞潜力有密切关系.随求偶、性反应前期加长,求偶、性反应前飞翔量呈"S"形曲线增长;求偶或性反应迟的个体有飞翔期,且有1~2个飞翔峰(日).根据有无飞翔期和求偶、性反应与飞翔量曲线确定雌蛾求偶前期大于5d,雄蛾性反应前期大于4d的个体为迁飞型个体.自然种群中雌蛾迁飞型个体占52.47%,雄蛾占97.14%;不同地理种群江苏、吉林、山东和广东1~4代粘虫,雌蛾迁飞个体依次占47.64%、49.29%、47.22%和68.22%,求偶前期平均依次为5.75、5.64、5.58和6.77d.影响求偶前期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逐渐上升和食料不断老化,两者可能是引起粘虫迁飞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粘虫成虫期行为、繁殖与迁飞潜力及迁飞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明确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飞活动规律以及南北地区间的虫源关系。【方法】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监测小型迁飞性害虫的工具——吸虫塔(Suction trap),对麦长管蚜的迁飞活动进行自动、实时监测。【结果】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到成熟期间,吸虫塔中麦长管蚜的数量有多个高峰,但是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即主要的迁入时期和迁出时期。在廊坊地区,每年4月末至5月初(抽穗到扬花期)迁入廊坊,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乳熟期)大量迁出廊坊。麦长管蚜的迁飞(或飞翔)活动具有昼夜节律,清晨、上午和傍晚是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主要时间段,而在夜间其飞翔活动显著减少。利用HYSPLIT模型对麦长管蚜迁飞轨迹的分析结果显示,纬度低的地区蚜量高峰期早于纬度高的地区,其蚜量高峰日期具有明显的南北衔接特点。【结论】吸虫塔的监测证明了麦长管蚜在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向北迁飞。  相似文献   

6.
昆虫迁飞的行为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昆虫迁飞行为的特点 昆虫的飞翔可以分为一般飞翔(trivial flight)、迁飞(migratory flight)及散飞(dispersal flight),后二类行为的区分只是有无方向性的问题,它们都是比较长距离的飞行,一般飞翔是在当地的飞翔,也缺少方向性,例如,菜粉蝶在菜田中飞翔产卵,方向不一定,飞翔也有时停一下,但是这不是随机的行为,因为它是对许多刺激的积极反应(如食物、产卵地点等)。迁飞及散飞的第一个特点就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昆虫飞翔时贮藏物和水分消耗的速度,对飞翔持续时间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显然,对于长距离迁飞的昆虫更具有意义,本项工作的目的即在于探索飞蝗飞翔时的代谢强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便对东亚飞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飞翔能力有进一步的了解。 前人对于昆虫飞翔时贮藏物和水分消耗问题曾作过一些研究,如Sotavalta(1954)对蜜蜂和几种双翅目昆虫飞翔时贮藏物的消耗进行过测定,Hocking(1953)记述了十余种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飞翔时糖类和水分的消耗速度;Williams et al.(1943)、Chadwick(1947),Wigglesworth(1949)、Sotavalta & Laulajainen(1961)测定过蝇类飞翔时贮藏物的消耗;Beall(1948)及Fulton & Romney(1940)分别观察过自然迁飞的蝴蝶和叶蝉  相似文献   

8.
昆虫自然迁飞,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明确昆虫迁飞问题,常需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某些试验,而进行此种试验首先要解决如何能使昆虫作连续的飞翔,本文就此作些简单介绍。 一、昆虫飞翔所必须的条件 1.脚不和物体接触 飞翔是足和实物失去接触的反射反应。昆虫飞翔时,如果它的脚接触到物体,飞翔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昆虫秋季迁飞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吴孔明  程登发  徐广  翟保平  郭予元 《生态学报》2001,21(11):1833-1838
1999年9-10月利用昆虫雷达对华北地区昆虫秋季回迁的观测表明,秋季迁飞主要发生于19:00-05:00时,飞行高度一般在300-2000m。迁飞方向与风向一致,多为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迁飞。运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成正相关,迁飞个体的平均运行速度由392m高度的4.8m/s增加到2000m处的27.8m/s。空中灯光诱捕表明,甜菜夜蛾和棉铃虫为优势迁飞种类。  相似文献   

10.
阳惠霖 《昆虫学报》1958,(2):189-190
稻虫寄生蝇Zenillia roseanae B.B.能寄生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湘西花垣县调查该蝇寄生的主要害虫有稻苞虫、稻螟蛉、稻大螟、玉米螟等。1956年由于笔者研究稻苞虫 Parnaraguttata,Brem.的发生规律,鉴于该蝇寄生稻苞虫幼虫的寄生率很高,因此进行了该蝇生活史观察,后在饲养中偶尔发现该蝇也能在牛肉上产卵,故在1957年又作了培养基繁殖试验,企图得出大量繁殖的方法,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次。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县位于皖南山区,稻苞虫一年发生5代,主害代是第三代。施药防治稻苞虫,大都采用百丛稻有1—3龄幼虫10—15头的防治指标,实践证明,这一防治指标过于偏严。但目前还末见有放宽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我们从1984年起对稻苞虫的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吴孔明  郭予元 《昆虫学报》1997,40(-1):79-83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棉铃虫Helicoverpa rmigera (Hubner)飞翔肌的肌原纤维由400~800根肌球蛋白丝组成,每根肌球蛋白由6根肌动蛋白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肌节长度2.0~3.5μm,线粒体占飞翔肌的体积达42.38%~48.57%,微气管组织较为发达。初羽化棉铃虫肌原纤维和线粒体的发育基本完成,横管系统的发育相对较慢,羽化3日后趋于成熟,至5日龄占飞翔肌的体积达3.31%~3.54%。表明棉铃虫具有适宜飞行的飞翔肌结构。采自渤海海面距海岸线80km的迁飞蛾子飞翔肌基本结构和实验种群无明显的区别,但迁飞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导致线粒体内脊疏松而出现大量空洞。  相似文献   

13.
李杨  杨子祥  陈晓鸣  刘平  唐翊峰 《生态学报》2013,33(9):2825-2834
2009-2011年,在四川峨眉对大棚模拟条件下角倍蚜春季的迁飞数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春迁蚜的迁飞活动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在迁飞期内,当日平均气温≥9℃、最高气温≥13℃、平均相对湿度≤80%,春迁蚜开始迁飞;当日平均气温≥15 ℃、最高气温≥22 ℃、日照时数≥7 h、平均相对湿度≤65%,春迁蚜大量迁飞.在迁飞初期和中期,春迁蚜迁飞数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当天气条件适宜时,春迁蚜日迁飞数量的变化为单峰型,前期和末期低、中期高;当迁飞期内遭遇激烈降温,日迁飞数量波动较大,呈双峰或多峰型,同时迁飞期延长、迁飞率和单位面积迁飞量下降.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春迁蚜日迁飞数与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日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P>0.1);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春迁蚜迁飞的关键因子,日照次之.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早已证明,蚜虫超飞时是向着天空的短波光飞翔的;但在降落时,却受植物表面所反射的黄色等长波光吸引。黄板诱蚜,就是利用有翅蚜降落时对黄色趋性的原理,来防治蚜虫的。实践证明,大面积开展黄板诱蚜,是消灭蚜虫的有效办法之一。 1975年4月,我们在利用黄板测报棉蚜由越冬寄主迁向棉苗时,看到黄颜色对有翅蚜的诱集力很强。在第一次迁飞高峰期4月26—30日,五天中,一块黄板两面共诱获有翅蚜202头。因此,5月中旬刈麦后,在孔东公社六大队1,037亩棉地上普遍开展黄板诱蚜。仅在棉蚜第二次迁飞高峰期5月23—29日七天中,每块黄板共诱获有翅蚜337头。在6月份,棉田中棉蚜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59年在哈尔滨粘虫越冬座谈会上, 提出粘虫迁飞的假说, 同时, 根据气流流场的分析, 黄、渤海海面将是粘虫在早春由南方往东北迁飞过境的一个地区。于1960年, 我们在黄、渤海地区进行了粘虫迁飞的观察。研究人员亲自乘客输在各航线上进行实地观察和捕蛾工作。在全年113航次中就有71航次发现了迁飞的粘虫。有几次出现了大蛾群, 徒手即可大量捕捉。与此同时, 研究人员还访问了沿海居民和委託水产公司的渔输在出海捕鱼中搜捕粘虫。这些工作亦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为粘虫迁飞的假说, 提供了有力的新的证据。 粘虫在海面迁飞动态的观察结果中初步可以看出粘虫在海面迁飞的时期, 数量, 迁飞的昼夜节律以及粘虫迁飞活动与气象状况的多方面关系。迁飞粘虫的外形和生理状况也作了简述。 本文讨论了有关的几个问题:1.海面迁飞粘虫与东北地区发蛾之间的关系:2.粘虫迁飞的途径与方式:3.粘虫迁飞时期和回迁问题:4.其它迁飞昆虫的问题;5.海面粘虫迁飞与渔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稻苞虫是最常见的水稻害虫之一,国内稻区都有分布,不少地方仍经常成灾或偶尔成灾。稻苞虫卵期、幼虫期和蛹期都有许多寄生蜂寄生,对稻苞虫发生数量常有相当大的抑制作用。调查这类天敌的种类和作用,是测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进一步研究其保护利用途径,是生物防治或综合防治中值得探索的一个方面。本文拟就我们已知的我国稻苞虫的各种  相似文献   

17.
贡嘎雪山小地老虎迁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迁飞问题早为前人提出。通过海面和空中捕蛾以及成虫标记释放,也证明了迁飞现象的客观存在。但由于虫源地、迁飞路线、飞翔过程等一系列问题尚不很明了,根据小地老虎迁飞来追索虫源地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从四川各地常年诱蛾情况看,春季从西(偏南)向东(偏北)蛾量是逐渐上开的趋势,秋季则相反,蛾量是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这个启示,为了探讨小地老虎在四川的来龙去脉,了解迁飞的方向和高度,利用地理优势直接观察高空虫群的动态,于1980—1981年,在四川西部凉山州贡嘎雪山山系主峰——夏诺多季峰进行了实地考察。 夏诺多季峰位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西  相似文献   

18.
我国草地螟的迁飞规律及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是一种重要的迁飞害虫,曾给我国三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在列举大量草地螟迁飞证据的同时,总结分析了成虫的迁飞过程及行为生理特征、迁飞途径以及在我国主要发生危害区的虫源关系。有资料显示,成虫通常在黄昏前后自主起飞,起飞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当成虫进入边界层后,便在距地面400 m左右的高空成层,并随气流运载至远处。黎明前后,成虫降落。脂类是成虫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在我国,越冬代和1代之间可能可以“互为虫源地”。越冬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飞至我国东北地区,在当地繁殖1代后,成虫可能回迁至华北地区,尽管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最后,还讨论了草地螟迁飞规律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四川理塘发现集群迁飞的黑鹳我们在赴西藏东南地区考察途中,于1994年4月27日上午9时在四川省理塘县毛垭坝川藏公路旁海拔4100米的无量河边雪地上见有黑鹳活动,立即下车观察拍照。当天清晨天降大雪,持续两个多小时,整个毛坯坝皆为茫茫大雪覆盖。黑鹳分成相...  相似文献   

20.
<正> 稻苞虫羽角姬小蜂Dimmockia parnarae(Chu et Liao)常常从稻苞虫蛹中育出,在我县的寄生率一般为3—12%。1980年至1981年,作者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寄主 据资料记载,稻苞虫羽角姬小蜂既是初寄生蜂,又具有重寄生性。1981年作者从田间采集稻苞虫幼虫于室内饲养,获得稻苞虫蛹,银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