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前言 昆虫飞翔时贮藏物和水分消耗的速度,对飞翔持续时间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显然,对于长距离迁飞的昆虫更具有意义,本项工作的目的即在于探索飞蝗飞翔时的代谢强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便对东亚飞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飞翔能力有进一步的了解。 前人对于昆虫飞翔时贮藏物和水分消耗问题曾作过一些研究,如Sotavalta(1954)对蜜蜂和几种双翅目昆虫飞翔时贮藏物的消耗进行过测定,Hocking(1953)记述了十余种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飞翔时糖类和水分的消耗速度;Williams et al.(1943)、Chadwick(1947),Wigglesworth(1949)、Sotavalta & Laulajainen(1961)测定过蝇类飞翔时贮藏物的消耗;Beall(1948)及Fulton & Romney(1940)分别观察过自然迁飞的蝴蝶和叶蝉  相似文献   

2.
昆虫迁飞的类型及生理、生态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迁飞昆虫的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Johnson(1960)、Kennedy(1961)及Sou-thwood(1962)的研究认为,迁飞是一种明显的行为和生理的综合适应特性,基本上不受特定的方向性支配。 Taylor(1958)认为,靠风运载的昆虫都首先主动向上飞过边界层(Boundery layer),超过这个层便不能自己控制方向而靠风运载。边界层的高度对各种类是不相同的。 Dinglc认为,迁飞是一种滞育的地理上的转移(非迁飞型的滞育则仅为时间上的转移),也是对不良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高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迁飞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正  张孝羲 《生态学报》2001,21(5):772-779
粘虫成虫期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和产卵一系列行为是各具相对独立性和顺序性的阶段.飞翔在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产卵等期内都有发生,并有不同的飞翔特征,在迁飞中以飞翔期的飞翔最为重要.雌雄蛾的飞翔期在羽化后3~10日龄,因求偶、性反应前期变化而有变异.粘虫雌蛾求偶前期2~11d,平均为5.93d,雄蛾性反应前期3~11d,平均为7.14d.求偶、性反应与迁飞潜力有密切关系.随求偶、性反应前期加长,求偶、性反应前飞翔量呈"S"形曲线增长;求偶或性反应迟的个体有飞翔期,且有1~2个飞翔峰(日).根据有无飞翔期和求偶、性反应与飞翔量曲线确定雌蛾求偶前期大于5d,雄蛾性反应前期大于4d的个体为迁飞型个体.自然种群中雌蛾迁飞型个体占52.47%,雄蛾占97.14%;不同地理种群江苏、吉林、山东和广东1~4代粘虫,雌蛾迁飞个体依次占47.64%、49.29%、47.22%和68.22%,求偶前期平均依次为5.75、5.64、5.58和6.77d.影响求偶前期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逐渐上升和食料不断老化,两者可能是引起粘虫迁飞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粘虫成虫期行为、繁殖与迁飞潜力及迁飞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粘虫(Mythimna separata)迁飞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正  张孝羲 《生态学报》2001,21(5):772-779
粘虫成虫期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和产卵一系列行为是各具相对独立性和顺序性的阶段。飞翔在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产卵等期内都有发生,并有不同的飞翔特征,在迁飞中以飞翔期的飞翔最为重要,雌雄蛾的飞翔期在羽化后3-10日龄,因求偶、性反应前期变化而有变异,粘虫雌蛾求偶前期2-11d,平均为5.93d,雄蛾性反应前期3-11d,平均为7.14d。求偶、性反应与迁飞潜力有密切关系。随求偶、性反应前期加长,求偶、性反应前飞翔量呈“S”型曲线增长;求偶或性反应迟的个体有飞翔期,且有1-2个飞翔峰(日)。根据有无飞翔期和求偶、性反应与飞翔量曲线确定雌蛾求偶前期大于5d,雄蛾性反应前期大于4d的个体为迁飞型个体。自然种群中雌蛾迁飞型个体占52.47%,雄蛾占97.14%;不同地理种群江苏、吉林、山东和广东1-4代粘虫,雌蛾迁飞个体依次占47.64%、49.29%、47.22%和68.22%,求偶前期平均依次为5.75,5.64,5.58和6.77d。影响求偶前期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逐渐上升和食料不断老化,两者可能是引起粘虫迁飞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粘虫成虫期行为、繁殖与迁飞潜力及迁飞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昆虫自然迁飞,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明确昆虫迁飞问题,常需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某些试验,而进行此种试验首先要解决如何能使昆虫作连续的飞翔,本文就此作些简单介绍。 一、昆虫飞翔所必须的条件 1.脚不和物体接触 飞翔是足和实物失去接触的反射反应。昆虫飞翔时,如果它的脚接触到物体,飞翔  相似文献   

6.
【目的】地球生物时刻处于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环境影响下,迁飞昆虫也不例外。迁飞昆虫多可进行跨纬度长距离迁飞,其迁出与迁入地间必然存在地磁强度差异,进而影响迁飞昆虫的种群适合度。本研究旨在明确迁飞性昆虫的磁生物学效应及其地磁环境适应性,服务于迁飞害虫发生的预测预报。【方法】利用直流电型亥姆霍兹线圈模拟迁飞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春季迁出地(广州:GMF 45μT)与迁入地(南京:GMF 50μT)地磁场环境,调查了迁出地和迁入地地磁场强度变化对其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与迁出地GMF 45μT下相比,迁入地GMF 50μT下褐飞虱卵历期略有缩短(0.50%),卵孵化率显著提高(6.11%),雌、雄若虫历期分别延长5.26%和2.37%,初羽化雌、雄成虫体重分别提高0.66%和9.56%,雌、雄成虫寿命分别缩短了35.34%和26.16%,雌成虫产卵量显著提高(30.13%),卵黄原蛋白基因Vg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259.25%);此外,迁入地GMF 50μT还显著缩短了褐飞虱F_1代卵历期(2.52%),并显著提高了F_1代卵的孵化率(10.83%)。【结论】结果说明,每年春季北迁过程中褐飞虱所处的地磁场强度增加有利于其种群适合度提高,进而对其迁飞种群发生有利,并加重其暴发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7.
白背飞虱飞翔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近年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我国各稻区已变为常发性的重要害虫。全国白背飞虱科研协作组(1981)通过海捕、航捕、高山网、颜色标记回收以及在广大地区内所出现的季节性“同期突发”现象,均证实白背飞虱是一种迁飞能力很强的昆虫。Ohkubo(1973)曾对褐飞虱进行室内吊飞试验,认为一次飞行时间最少4小时;Baker和Cooter(1980)在室内吊飞热带褐飞虱,结果雌虫最长飞行时间可达10.75小时。本研究旨在探明白背飞虱不同虫源性质成虫的飞翔能力,兹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渤海及黄海海面迁飞昆虫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1年(4—6月, 8—10月)作者等在渤海及黄海海区进行了海面迁飞昆虫的观察研究工作, 两海区所获得昆虫中, 已鉴定种类共计53种, 隶属于7目22科。渤海海区30种, 黄海海区34种;其中两海区皆采到的计12种。所获昆虫中, 很多种类系我国重要经济害虫, 如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 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chiff.),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 棉小造桥虫 Anomis flava Fabricius, 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麦二贫蚜Toxoptera graminium(Rondani), 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granarium(Kirby), 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 甘薯天蛾 Herse convolvuli L., 豆天蛾 Clanis bilineata Walker等。同时, 亦有少量的吸血类人畜害虫, 如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uillett, 灰虻Tabanus griseus Krober等。还应指出, 在上述两海区同期获得粘虫天敌——粘虫缺须寄蝇Cuphocera varia Fabricius, 且均为雌性。 两海区观察结果表明, 海面迁飞昆虫种类因季节不同而异, 大体可分为早春、春季、夏季和秋季种类。迁飞盛期至少有较明显的两个峰态(5月下旬—6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粘虫在海面上迁飞有2—3个盛期, 芒种节前后北飞, 中秋节前后南迁的现象。粘虫在海面迁飞盛时为2—4时与18时。 所观察及获得的昆虫因种类不同, 距岸的远近不等, 最远者达300公里(稻苞虫)。距岸200公里以外海面上空采到12种, 100—200公里间海面上空采到7种, 40—100公里间者9种, 余则在近海采到。如果从它们被发现的位置距岸远近来推断其飞翔能力时在距岸30公里以内所获得的种类, 它们的飞翔能力可能是不强的。 迁飞昆虫在海面上空的出现与天气状况及风向等有一定的关系:多系非晴天的天气状况, 且以阴雾天出现迁飞的机率为大;粘虫等的迁飞出现与风向关系因季节不同有所差异(春、夏季多偏南风, 秋季则多偏北风), 风力多在6级以下, 并以3—4级时出现迁飞较多。在海面观察到的飞迁昆虫的飞翔高度约在2—20米范围。  相似文献   

9.
昆虫对降雨和干旱的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志浩  陈法军 《昆虫知识》2011,48(5):1161-1169
水分因子在昆虫的生长发育及其整个生活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降雨作为改变环境水分的方式之一,其机械冲刷作用对昆虫具有直接的致死效应,并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其产卵和取食行为等;干旱作为降雨减少导致的极端环境形式,不仅对昆虫生理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影响寄主植物而间接作用于昆虫;同时,干旱还会改变同一寄主植物上昆虫之间的种间关系,导致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变化以及种群演替的发生。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和干旱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介绍了迁飞型昆虫、群居型昆虫、土壤害虫等对降雨和干旱的行为反应;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昆虫对降雨和干旱的适应对策(包括对水分因子的行为适应对策、滞育和迁飞对策等),并建议利用环境水分(尤其是土壤水分)调控措施(如人工降雨和灌溉等)来防治农业害虫。  相似文献   

10.
昆虫迁飞的调控基础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幸福  罗礼智 《生态学报》2008,28(6):2835-2835~2842
昆虫迁飞是在长期适应多变的环境过程中进化形成的一种行为对策,也是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以及迁飞害虫经常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昆虫迁飞行为的发生不仅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本身生理因素的调控.目前,国内外对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生理因素、行为学以及种群遗传学方面的调控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昆虫迁飞行为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对国内外主要昆虫迁飞调控机制概述的基础上,对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迁飞调控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害虫迁飞是长期适应不稳定的农田环境进化形成的通过飞行开拓新生境、调节种群结构和维持种群繁衍的重要生活史对策,也是其经常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迁飞害虫暴发是由其本身生物学习性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结果,特别是进化出一系列有利于种群生存、繁衍和增长的适应性生活史策略.对黏虫(Mythimna seperata)、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等主要农业害虫的迁飞致灾机制研究表明,这些害虫迁飞已不仅是简单地通过扩大危害区域或增加危害发生频次而加剧灾害,而且进化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促进种群暴发的新机制,包括:(ⅰ)适宜的迁飞行为不仅不会以生殖力下降为代价,而且还会促进种群同步生殖,从而加剧后代集中危害;(ⅱ)迁飞型不仅可通过成虫远距离迁飞逃避天敌攻击和病原物侵染,而且在幼虫期还形成了比居留型更强的防御能力,从而有效抵抗天敌和病原物,有利于种群生存、增长与迁飞危害;(ⅲ)黏虫和草地螟进化出了在极端环境下迁飞行为"二次调控"的弹性策略,从而由迁飞型转化为居留型而在本地快速产卵危害;(ⅳ)甜菜夜蛾缺乏"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综合症,边生殖边迁飞导致危害扩大,且对低剂量毒物显示促进迁飞危害效应.本文根据目前害虫迁飞致灾机制研究现状,提出加强昆虫迁飞行为调控的遗传基础研究,完善迁飞行为的导航与降落机制研究以及开拓害虫迁飞与免互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昆虫的迁飞     
昆虫迁飞的概念及实证昆虫迁飞,通常是指一种昆虫整批地或分批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地方。这类昆虫就是具有迁飞习性的昆虫。自然界能迁飞的昆虫到底有多少,目前还不清楚,现已知有数十种之多。我国稻区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危害严重,每年使稻谷损失约30亿斤。经测定,褐飞虱冷冬年份越冬北界在北纬21°以南,暖冬年份越冬北界在23°26’,凡一月份平均气温10度以下地区都不能越冬。据湖北省农科院测定,在零度时,卵存活5—6天,若虫为3天,成虫3—4天。说明褐飞虱的耐寒力很差。在我国南方江、浙、皖等省,冬季是看不到它的任何踪迹的。但在这些省份的稻株上,每年却会有成虫“同期突发”现象出现。如1976年7月16日前后与8  相似文献   

13.
迁飞昆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青  张志涛 《昆虫知识》1999,36(4):239-243
昆虫迁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是为了减少竞争、躲避周围的不良环境或逃避天敌等而离开原来的生境,为了开拓新的资源而到达另一个生境的一种行为,它使该虫种得以繁衍。许多典型的迁飞昆虫都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因此研究昆虫迁飞对掌握其灾变规律,提高人类控制害虫为害的能力有重大实践意义。本文拟从昆虫迁飞特点、影响迁飞昆虫的环境因子以及迁飞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对昆虫迁飞进行较系统的综述。1昆虫迁飞特点迁飞过去认为是主动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是较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张志涛  曹雅忠 《昆虫学报》1997,40(-1):203-209
昆虫通过飞翔从一个生境迁移到另一个新的生境,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而随气流远距离季节性迁飞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是昆虫与环境在进化过程中的统一。对于迁飞的个体,“从A迁飞到B,并在B获得生境”是随机事件,但对于迁飞的群体则存在统计规律。迁飞昆虫以被动的随气流散布方式,获得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15.
迁飞昆虫标记释放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远距离迁飞昆虫的研究工作,普遍引起重视。我国粘虫Leucaniaseparata Walker、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的迁飞规律研究进展已众所周知,各省区的地方规律都在深入研究中。为了验证昆虫的迁飞特性和迁飞途径,研究中广泛开展了越冬调查、虫源性质分析、雌虫生殖系统解剖,以及飞机航捕。海面捕捉、高山网捕等项工作,研究结果相继有专题文章论述了。在探索昆虫迁飞的特性和迁飞途径过程中,都把标记释放回收有色昆虫作为迁飞定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昆虫远距离迁飞特性是物种本身的一种适  相似文献   

16.
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在我国的远距离迁移为害已被标放回收所证实“’。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迁飞能力及有关规律,作者在室内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小地老虎飞翔生物学特性[1]。本文系飞翔活动观测的一部分。1材料与方法供试成虫主要来自室内饲养的二、三代幼虫,部分来自田间蛹Z幼虫以天然饲料饲养,成虫以5%蜜液饲养;饲养条件为22±20℃室温、60%~80%多相对湿度,光照为L13:D11小时。选择个体健壮、大小均匀的成虫,利用昆虫自由飞翔记录装置和昆虫吊飞装置(flightmill)等设备[3],分别观测自由飞翔和人为…  相似文献   

17.
昆虫吊飞试验的微机记录系统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自1953年Hocking装置了测定昆虫飞翔能力的飞行磨之后,经过实践,利用飞行磨对昆虫进行吊飞研究的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昆虫的飞翔特性,如飞翔能力,人工饲养个体与野生虫源的虫质比较,能源物质的利用以及飞行控制机制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昆虫飞翔的研究资料。但以往吊飞试验的记录装置(波纹记录)不够精确,  相似文献   

18.
迁飞是昆虫长期适应资源与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所形成的一种行为策略.迁飞昆虫不仅通过迁飞逃避不良环境,也因其极高的繁殖力确保种群在新的生境中实现快速增长甚至暴发成灾,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甚大.本文首先基于部分迁飞概念,描述了迁飞型和居留型个体在形态、行为、生理上的差异,重点介绍了迁飞与生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诱导迁飞的外界环境因子,最后综述了昆虫迁飞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感受不良环境信号到决定迁飞,从起飞、飞行、降落到决定继续迁飞或终止迁飞,这一系列过程受昆虫内分泌、表观等诸多因素的调控,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栗山天牛成虫的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取食、交配、产卵、爬行和飞翔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其取食的高峰期是在晚上18时至20时;交配高峰期为17时至22时;产卵和爬行的高峰期均为19时至22时;飞翔的高峰期为19时至21时.提出了昆虫活跃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研究我国南海地区岛礁空中飞行昆虫群落结构,为探明该地区昆虫迁飞路径,建立重大农业迁飞性害虫跨区转移危害测报系统提供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建立监测平台,利用高空测报灯系统对永兴岛空中昆虫实时监测,并采集标本鉴定种类。【结果】目前已鉴定214种,隶属11目70科183属。主要类群为鳞翅目90种(42.06%)、半翅目42种(19.63%)、鞘翅目36种(16.82%),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等多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以及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黄蜻Pantala flavescens等迁飞性天敌昆虫。【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多种重大害虫在南海区域跨海迁飞转移危害和天敌随迁行为,丰富了对南海地区昆虫种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