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了解影响医保患者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09年三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人均住院费用呈逐年上涨趋势。次均费用与药品比例、材料呈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914和0.909,P=0.044和0.046),P<0.05。结论 合理降低药费比例和耗材比例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关键。应加快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制定科学的诊疗规范、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2.
?????? 目的 评价我国医疗保险规制效果,筛选优先干预措施,为建立有效的医院规制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现行医疗保险规制策略,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策略实施情况,运用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医疗保险规制的主要策略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 结果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下一步规制改革的首要内容,接下来依次为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管理及医疗保险筹资和费用补偿。结论 在促进后付制(按项目付费)向预付制转变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支付方式的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 目的 系统梳理我国公立医院规制内容及工具体系,评价和筛选规制失效关键节点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公立医院规制效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讨论构建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与目标;运用因子分析、逻辑回归、模糊评判、TOPSIS等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影响因子及失效关键点干预清单。结果 运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发现了制约我国医院规制目标实现的关键失效节点和瓶颈因素,深入分析了影响规制效果充分发挥的规制体系因子及规制执行障碍因子,并从医院准入,费用、质量控制,医保、价格、行为规制等多个领域筛选了优先干预清单。结论 导致我国公立医院规制总体效果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医院规制体系设计本身及其执行工具和条件不足所导致的,其次是受各种障碍因子的制约而导致的医院规制执行力不强而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调查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5种慢性疾病医保患者住院费用中的个人支付和统筹支付费用构成情况,分析影响医保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探究控制医保患者住院费用增长的途径和方法。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对影响医保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和个人、统筹支付费用的可控因素加以严格管理, 积极促进非可控因素的转化, 减少或杜绝低效或无效性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 目的 通过对现行医院准入规制各项措施的重要性、失效程度等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先干预措施,为建立有效的医院规制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现场调查及TOPSIS法对我国医院准入各项措施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筛选优先干预措施。结果 我国医院准入规制改革的优先策略应以强化对公立医院规模、数量、布局管控为重要突破口,辅以对医院人员编制的准入以及对医保定点机构的强化管理手段为支撑。结论 TOPSIS法适宜应用于医院规制优先干预关键点的筛选,我国现行医院准入规制措施亟待改革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宁夏银川市三级甲等医院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的基本运行情况以及综合实施效果变化,为更好的实施总额预付制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 对7家三甲医院2012年以及2013年的出院人次、次均费用、次均医保支付、非医保支付指标进行统计对比,运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7家三甲医院总额预付制实施的效果。结果 2013年7家三甲医院一共透支了34.88%,2013年较2012年次均费用、次均医保支付、非医保支付比例均呈现增长趋势,次均医保支付增长幅度与次均费用增长幅度不成比例,而且次均医保支付增长均远远高于次均费用增长。宁夏人民医院和宁夏医科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的RSR值小幅度增加,其余5家三甲医院的RSR值均降低。结论 7所三甲医院透支严重,医院承担很大超支的风险和压力,对医院的正常运营会有影响。总体来看,政策没有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总额预付制的综合运行效果不明显。增强医保中心对医院的管理,医院内部要实行“总额控制、结构调整”的管理,健全信息系统,加强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手术医疗收费结构比例,找出医疗收费结构中的缺陷。方法 对639例手术医疗收费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同类别手术费用间价格的差异性。结果 在手术及麻醉医疗消费中,药品、耗材的费用在医疗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在费用中未合理体现。结论 医疗费用的合理管控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作为保障,医务人员劳动价值需要公平合理的体现在医疗费用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住院医疗费用的结构构成,分析不同付费方式下影响费用结构变动的趋势与特征,为控制住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结构变动度、结构变动值和结构变动贡献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变动度达7.84%,以2012—2013年变动振幅较大;药品费、治疗费、化验费是引起结构变动的主要项目,三者累计贡献率为78.38%;其中化验费和治疗费呈持续正向变动,药品费呈持续负向变动。结论 控制住院医疗费用应结合不同付费方式分类制宜,药品费和检查化验费比重过高,而体现医护人员医疗服务价值的诊疗手术费等过低,费用结构有待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与支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2008年和2013年黑龙江居民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自付比及致贫率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黑龙江省第四次及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对住院费用、实际补偿、自付比及因病致贫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3年,县、县以上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费用增长率高达101.51%和125.75%,且三个级别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间接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居民的住院补偿费用增长率高达202.75%,补偿比例也增长了20.48个百分点,其中乡镇/社区中心的实际补偿比例高达71.8%, 居民住院自付费用比平均下降了26.9%;病人住院流向日趋合理,卫生院/社区机构住院人次比增长了12.66个百分点,县以上住院的人次下降了12.65个百分点;家庭因病致贫发生率从2008年的4.21%下降到2013年的2.95%。结论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增加住院病人费用补偿水平和比例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调整住院病人流向、降低因病致贫发生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及次均住院间接费用大幅增加,提示我国医保制度在医疗费用支付制度改革以及费用控制机制探索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亟待推动相关对策的探索和试点研究。  相似文献   

10.
?????? 目的 明确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的失效环节,分析公立医院药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为政府应对规制失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关键环节进行评价,并针对特定问题运用目的抽样方法对专家进行定性访谈。 结果 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关键环节中,失效程度排序为药品流通规制、药品定价规制、药品价格加成规制、公立医院补偿规制、医疗服务低价规制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规制。结论 需要对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规制体系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参保人群的受益程度,有效控制患者住院均次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促进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方法 采集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不同支付方式的住院均次费用的增幅数据,进行改革前后的数据分析。结果 改革前后各级各类医院住院均次费用的逐年增幅差距很大,利用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后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患者住院均次费用得到控制。结论 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是影响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降低住院均次费用增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研究住院分娩费用标准,为医保按病种付费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2016年60 954例住院分娩病例病案首页,利用非参数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住院分娩费用影响因素,通过CHAID决策树模型进行病例组合分组,计算标准费用和费用上限。结果 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是否伴随其他妇科手术3个因素作为分组变量,形成12个住院分娩费用DRGs,标准费用对实际费用的解释比例达93.70%。结论 科学合理选择分组变量,构建更加符合实际的病例组合和费用标准,有助于推动医保按病种付费方式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非医保患者就医现状调查,研究兼顾好不同医疗费用支付形式患者和发挥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效能的对策,为建立和优化就医需求引导机制提供政策依据。方法 利用SPSS20.0描述性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非医保患者在沪就医原因列前五位的分别是沪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疾病需要,设备先进,在沪居住,药品种类齐全;相当比例患者为复诊或随访;平均门诊费用及住院费用高于医保患者。结论 通过有效方法影响就医者行为,引导医疗需求,合理分流和优化在市级综合医院非医保患者的医疗需求,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某省级三甲医院对《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执行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省某省级三级医院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城镇职工医保患者和自费患者的药品使用情况。结果 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能基本满足该院临床治疗需求;对门诊医保患者费用控制具有显著作用,但对住院医保患者的药品费用控制效果不明显,对不同疾病药品费用控制效果不一。结论 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用药考核制度,需加强中高档药物使用的监管,并增加相应的适应症限制,应考虑将临床治疗可供选择、药价适应的药品纳入目录。  相似文献   

15.
医疗保险以控制医疗费用为重要职能,以预付费方式为主要手段。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定额”付费方式,以“超支自负和结余归己”的固定结算制度为控费机制。目前,部分地区的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采取“超支分担、结余奖励”的弹性结算制度,部分地区对医疗机构采取“超支自负、结余归人”或“超支分担、结余归己”的半固定半弹性结算制度。这些结算制度不是“定额”付费方式,而且“限额”付费方式,原本是为了既控制医疗费用又防范医疗风险,结果是既不能控制医疗费用又不能防范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6.
医疗保险违规欺诈行为监管是各国政府部门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工具和监管依据等方面对不同医疗卫生体制模式,国家关于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违规欺诈行为监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扩大医疗保险项目覆盖范围是监管医疗机构的基础,混合付费体系是监管医疗机构的重要制度工具,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机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是主流的监管模式,应注重按过程监管的全方位监管方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惩处机制是有效控制欺诈骗保行为的重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有效和快速地识别系统内不合理或异常支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