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万农民健康现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农村居民健康现况,干预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对151530名农民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病率147.96‰,居前十位的疾病分别是血压异常、慢性支气管炎、眼病、鼻及鼻窦疾病、肺气肿、关节炎、耳病、尿糖阳性、肺心病、慢性肝炎。各乡镇疾病谱结构有所不同。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对某些疾病患病率有显著影响。结论:60岁以上人群是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受教育程度愈低的人群患病率愈高;适度饮酒有益于健康,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关节炎患者应控制饮酒;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肝炎、冠心痛、关节炎患者应控制吸烟;高血压、肺气肿、鼻及鼻窦疾病,耳病与烟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提出预防控制策略对控制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为决策者提供可借鉴的材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在人群中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的分布,并探讨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血脂水平、相关疾病、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对大肠息肉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海军总医院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542例患者,将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并住院治疗的患者纳入息肉组,将内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血脂水平、相关疾病、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等。结果:大肠息肉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高发,超重及肥胖者达55.56%;经常饮酒、较少进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运动量少及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胆系疾病者易发大肠息肉。结论:高体质量指数、吸烟、高血脂水平、相关疾病、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小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头号"公敌"。本课题立足克拉玛依市居民,通过健康管理干预方式,摸索一种更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式方法,让本地区社区慢性病患者能够系统地、有效地掌握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技能,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减少慢性病的远期并发症。方法: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以医院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做一般的健康教育指导为主。实验组120人,首先建立人员的健康管理档案,进行人员的健康评估,针对每个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健康管理干预措施以及健康指标的管理目标,并进行动态跟踪。6个月后统计资料,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此实验历时6个月,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的健康教育干预和比较发现,健康管理干预后,试验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知晓明显优于对照组,其血压、血糖、血脂的知晓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多数患者还掌握了血压测量、指尖血糖检测、食用盐、食用油的控制,以及合理营养搭配、科学运动等。研究显示,健康管理班可让患者有效掌握健康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治疗、生活方式、饮结构改善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但是,对于吸烟与饮酒,两组患者在健康管理前后进行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短期健康管理对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不明显,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管理才有可能见效。结论:本研究以建立"健康管理培训班"的健康管理方式,对社区慢病患者进行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培训,达到了患者提升自我健康意识、管理自己健康生活方式的效果。对于克拉玛依区的社区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方式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在人群中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的分布,并探讨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血脂水平、相关疾病、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对大肠息肉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海军总医院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542例患者,将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并住院治疗的患者纳入息肉组,将内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血脂水平、相关疾病、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等。结果:大肠息肉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高发,超重及肥胖者达55.56%;经常饮酒、较少进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运动量少及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胆系疾病者易发大肠息肉。结论:高体质量指数、吸烟、高血脂水平、相关疾病、不良饮食习惯、运动量小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后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对社区57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强化知己健康管理,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其管理前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改变、血压及血脂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管理后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可以强化社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及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后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对社区57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强化知己健康管理,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其管理前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改变、血压及血脂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管理后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可以强化社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及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油田野外作业人员职业紧张与生理健康及心理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1862例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对所有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有效回收1546份调查问卷,回收率83.03%。采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表统计油田野外作业人员职业紧张发生状况,其中重度紧张者571例、中度紧张者590例、正常者385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对不同程度职业紧张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表问卷统计不同程度职业紧张人员的慢性疾病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影响因素。结果:重度紧张者、中度紧张者SCL-90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者,且重度紧张者SCL-90各项评分高于中度紧张者(P0.05)。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与其年龄、工龄无关(P0.05),男性、有倒班、吸烟、饮酒情况的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发生率高于女性、无倒班、吸烟、饮酒情况的油田野外作业人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有倒班、吸烟、饮酒情况是影响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重度紧张者、中度紧张者的慢性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者(P0.05)。结论:男性、有倒班、吸烟、饮酒情况的油田野外作业人员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且油田野外作业人员职业紧张程度越高,越容易增加心理障碍以及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下,综合性医院必须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需要,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探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机制。为此,综合性医院在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之前,应整合临床医学、健康管理学、客户关系管理3个领域的优势资源,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基地,设计服务流程,提供以规范化诊疗为基础,以生活方式干预为重点,以密切医患关系为纽带的全方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唇腭裂病的病因,寻找预防办法。方法:对先天性400例唇腭裂手术患者的父母在怀孕前后居住生活、饮食卫生、嗜好、心情精神状态及患病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400例患者父母怀孕前后居住面积在30m2以下占75%,饮酒吸烟者人数627人中78.3%,女性饮酒167人占41.07%。患普通感冒730人。怀孕在1月内患感冒283人,心情不愉快精神紧张受到不良刺激362人。结论:通过对400例患者父母怀孕前后生活居住患病嗜好精神等因素情况得出结论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尤其怀孕早期患病饮酒吸烟心情不愉快对该病发生起一定作用,但该病是多种原因综合因素所致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具有一定遗传性,但也有可以预防的一方面,在该病发生的过程中有一个主要因素起主导作用,有待今后继续研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它主要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严重危害了公共健康并加重了卫生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医学营养治疗对遏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膳食纤维作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公共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由于它不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产生能量,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它是一种"无营养物质"。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膳食纤维的健康获益不断地被发现和证实,现被定义为第七类营养素。如今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愈发精细化,膳食纤维更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膳食纤维进行系统阐述,总结其与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我国居民及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摄入现状及趋势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2)。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高血压病的机会多。  相似文献   

12.
韩兰泉  朱桂珍 《蛇志》2007,19(1):84-85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DM)已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递增[1]。目前,DM尚缺乏有效根治方法,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治疗有赖于病人的密切配合,控制病情的不良因素,即加强DM患  相似文献   

13.
刘月兆 《生物磁学》2005,5(4):31-32
目的:探讨先天性唇腭裂病的病因,寻找预防办法。方法:对先天性400例唇腭裂手术患者的父母在怀孕前后居住生活、饮食卫生、嗜好、心情精神状态及患病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400例患者父母怀孕前后居住面积在30m^2以下占75%,饮酒吸烟者人数627人中78.3%,女性饮酒167人占41.07%。患普通感冒730人。怀孕在1月内患感冒283人,心情不愉快精神毋张受到不良刺激362人。结论:通过对400例患者父母怀孕前后生活居住患病嗜好精神等因素情况得出结论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尤其怀孕早期患病饮酒吸烟心情不愉快对该病发生起一定作用,但该病是多种原因综合因素所致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具有一定遗传性,但也有可以预防的一方面,在谊病发生的过程中有一个主要因素起主导作用,有待今后继续研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情况并分析脑卒中高危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桂林地区象山社区户籍居民796例,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其基本资料、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信息,统计脑卒中高危人群检出率,根据高危人群检出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高危组(n=236)和非高危组(n=55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高危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796份,回收有效问卷791份,经脑卒中风险评估为脑卒中高危的人数为236例,检出率为29.84%。高危组中性别为男性、无职业、年龄≥60岁、蔬菜摄入不足、吸烟、口味偏甜、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口味偏油腻、肉类摄入不足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高危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缺乏体育锻炼、性别为男性、肉类摄入不足、口味偏油腻、饮酒、蔬菜摄入不足均是脑卒中高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桂林地区象山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检出率较高,且与性别、年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有关,临床可通过结合上述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活动,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樊令萍 《蛇志》2011,23(4):366-367,387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对在社区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患者,每2个月电话回访1次,进行生活方式指导、监督。1年后,观察患者现有的生活方式,并与第1个月相比较是否有所改善。结果通过电话回访后的高血压患者较回访之前在吸烟、饮酒、低盐饮食、科学锻炼、按时服药、定期测血压等生活方式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运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重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病情,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红  姜胜文 《蛇志》2016,(3):353-355
目的探讨黎平县城关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发病情况及规范化管理效果,为高血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黎平县城关8个社区居住1年以上当地户籍65岁确诊为高血压患者1873例,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观察社区规范化管理后血压控制情况和社区管理效果结果通过规范化管理,辖区内居民高血压治疗率较管理前提高了19.86%,规范服药和主动监测血压较管理前提高了8.97%,近50%高血压病例由Ⅲ级转为Ⅱ级,Ⅱ级转为Ⅰ级,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高血压是多因素综合引起的慢性疾病,可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平衡膳食、适当运动,并依据个体化原则规范服用有效降压药物等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并分析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4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科学的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措施,分析本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本组24例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之后,21例患者康复出院,其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3例患者病情有所减轻。结论:科科学有效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措施可以缓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不良心理,提升患者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认知程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该种护理措施需要涵盖到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方法:通过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多种方法,以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高血压病患者体重超标、情绪急躁、吸烟、饮酒、喜食肥肉、食盐过多0、不爱运动7项干预指标中,除体重干预前后无明显效果外,其余6项指标干预后均有显著效果。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职业不安全、食品质量不高、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日趋严重,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慢性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终身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性病是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在不断巩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种以预防疾病,控制慢性疾病如慢性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病、糖尿病等,加强健康教育为目的的社区健康联合体(简称康联体)。这是一项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建立是基于复旦大学和闵行区的长期合作,以智慧医疗技术为依托,以"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为核心服务内容,以期及早预防社区居民严重疾病的发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方便、有效的监控,并向社区介绍先进的人口健康理念,实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社区居民健康,为闵行区康联体的扩大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希望这些方法能促进优质医疗服务的合理布局,使社区居民终身健康关怀得到发展,并在防控慢性疾病及慢性感染中发挥有效作用,在今后也能应用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