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鲸类的演化历史中,由陆生动物转化成完全的水生动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演化谜题。基干鲸类的多样性很高,化石记录也很完整。5个科一级的基干鲸类演化支系组成一个并系类群,包括:巴基鲸科(Pakicetidae)、游走鲸科(Ambulocetidae)、雷明顿鲸科(Remingtonocetidae)、原鲸科(Protocetidae)和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最基干的鲸类巴基鲸科动物可能是一种半水生动物,生活在接近淡水的环境中,代表了陆生偶蹄类向水生鲸类演化的初始一步。更为进步的游走鲸类具有更多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而且可能更加适应于海水环境。雷明顿鲸类的平衡觉器官和声音传导机制已经表现出向现代鲸类方向演化的趋势。基于稳定氧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表明,雷明顿鲸类可能完全是海生的。原鲸类的多样性非常高,是鲸类中最先实现全球分布的类群。原鲸保留有发育良好的后肢,但是它们的髂骶关节很松甚至消失。龙王鲸类是鲸类冠类群的绝灭姊妹群。鲸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都支持鲸类与偶蹄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是流行的河马-鲸类亲缘假说尚缺乏坚实的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支持。对石炭兽类和狶类开展详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河马-鲸类亲缘假说中的不确定关系。如果不使用分子数据来限定现代鲸类和偶蹄类的系统位置,仅使用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仍然支持传统的中兽-鲸类亲缘假说。  相似文献   

2.
江豚听觉器官外形解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又称江猪,它和其它鲸类一样,在适应水生环境的过程中,作为听觉器官的耳已起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很多学者已对某些鲸类的听觉器官作过一些研究,并从耳的结构对鲸类耳的听觉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如Yamada,M.(1953)对鲸类的听觉器官作过较详细的研究;Fraser,F.C.和Purves,P.E.(1960)对鲸类气囊的进化和现代鲸类外耳,中耳的构造和功能作过研究;Purves,P.E.(1966)对鲸类的外耳和中耳的解剖有较详细的叙述;Kasuya,T.(1973)以鼓-围耳骨作为齿鲸系统分类的重要参考;McCormick,J.G.et al(1970)对海豚耳的声音传导进行了分析。总之对鲸类听觉器官的研究在过去已经作了一些工作,为了更广泛的了解各种鲸类听觉器官的构造,给鲸类听觉的理论研究及生理学实验提供较充分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资料,本文选择了我国沿海常见的江豚作为解剖观察的材料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几种海洋哺乳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丕烈 《生物学通报》2004,39(7):11-14,F004
对须鲸类中的灰鲸,齿鲸类中的中华白海豚,鳍足类中的海狗、海象和食肉目中的海獭等海洋哺乳动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分布及保护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王丕烈研究员撰写的《中国鲸类》一书已由香港海洋企业有限公司于 1 999年出版 ,曾呈奎院士作序。全书约 5万字 ,3 2 5页 ,附有彩色图版 1 6页、参考文献和世界鲸类名录。我国尚缺乏鲸类志书 ,本书按中国动物志的编写要求 ,分两大部分 (篇 ) ,第一篇概论 ,简要介绍中国鲸类研究概况、中国近海捕鲸简史、中国鲸类的分类及检索、中国鲸类区系、经济意义及资源保护 ;第二篇共 3 6章 ,分别记述中国水域的 3 6种鲸类 ,其中须鲸亚目 3科 4属 8种 ,齿鲸亚目 7科 2 1属 2 8种 ,对每种的形态、地理分布、洄游、生态特性、生物…  相似文献   

5.
海洋哺乳动物有三类,即鲸类、鳍脚类和海牛。鲸类又分须鲸和齿鲸,海豚是指一些较小的齿鲸。鳍脚类包括海狮、海象和海豹。某些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机能,近十多年来已引起许多方面的重视。海军和航海部门对鲸类的游泳速度和效率很感兴趣,他们正在研究鲸类的体形,以便改进船舶、舰艇和水下武器的设计;海豚“声纳”在许多方面超过了  相似文献   

6.
PCR 扩增Sry 基因进行鲸类动物性别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哺乳动物Y染色体短臂上的Sry 基因决定雄性发育方向。本研究参照哺乳动物Sry 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 以非性别特异性的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基因作为阳性对照, 用PCR 扩增江豚、长喙真海豚等鲸类动物的Sry 基因片断并对其进行凝胶电泳分析来鉴定鲸类动物的性别。通过此方法对87 个已知性别鲸类动物标本的检验, 结果完全正确, 并进一步应用此方法成功地完成了另外33 个未知性别鲸类标本的性别鉴定。由此建立了一套简单、快速、可靠的鲸类动物的性别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鲸豚类作为哺乳动物长期演化中较为特殊的一支,它们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水中完成,所以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水中生活的完善的适应策略。大部分鲸豚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部分生活在淡水里,但不管是生活在高渗环境中的海洋鲸类还是生活在低渗环境中的淡水鲸类,维持水盐平衡以及渗透压的内稳态是它们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鲸豚类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渗透调节机制来实现对不同渗透环境的适应呢?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上发展了哪些独特的适应策略?本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鲸豚类渗透调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尝试从水盐来源、代谢途径、肾脏和皮肤的生理结构、水盐代谢的内分泌调节以及渗透调节的分子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鲸类动物的渗透调节机制进行全面阐述,并就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亟需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鲸类的起源和进化—兼论淡水豚类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生物学杂志》1994,6(5):13-14
鲸类,无疑是最早,且最为成功地适应水体生活的哺乳动物。它们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纺锤形体型、鳍状肢,由纤维软骨支持的水平尾裂,以及颅骨缩短、鼻孔后移、耳骨被气囊或脂肪体与颈椎隔开、缩短或合并的颈椎等,构成了它们适应于水环境而不同于别的哺乳动物的特点。然而,一些解剖学、胚胎学和生化分析的结果,如胎儿  相似文献   

9.
白鱀豚的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鲸类胃的复杂分室早有许多详细研究。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及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的胃在十九世纪就作过观察(Anderson,1878;Burmeister,1867),近年有详文论述(Yamasaki等,1971,1974),但对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及亚河豚Inia geollrensis的胃尚缺了解。白暨豚的胃仅两篇报道(Hinton和Pycraft,1922;陈宜瑜和陈炜.1975)曾提到几句,但未正确阐明其构造。鉴于白暨豚的形态研究对淡水豚类的系统发生及分类均具一定意义,现报道其食管后部和胃的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相水生哺乳动物的研究基本还是个空白,地层中海生鲸类(Cetacea)的报道仅见于河南安阳殷墟(德、杨,1936)和江苏灌南(邱,1965),但标本都未允许作进一步的鉴定和记述。近几年来上海地区陆续发现到不少地点,如彭浦、七宝、邮电新村和龙华(见插图),我们并搜集到了彭浦和七宝的标本。此外还在川沙县废品收购站获得一件产于东海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在鲸类系统学研究中的进展。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鲸目与有蹄类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支持鲸类的单系起源,但鲸类不同类群(须鲸类、抹香鲸类及不包括抹香鲸类的齿鲸类)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仍存在争议。抹香鲸类到底与须鲸类还是与其它齿鲸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分子生物学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还被用于解决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内科间以及科内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特别是齿鲸亚目的海豚科、鼠豚科和淡水豚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鲸类种下的遗传结构是鲸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使用的标记主要是mtDNA控制区、核DNA微卫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v complex,MHC)等。  相似文献   

12.
鲸类是哺乳动物进化中一个独特的类群,其祖先从陆地重返海洋的过程中,产生了形态、解剖、生理和生化等方面的一系列进化改变,是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分子机制的理想模型.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鲸类次生水生适应的进化遗传学机制研究,包括体型改变、渗透调节、免疫防御、食性转变、感觉系统、低氧耐受等方面.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基因组学中潜在的适应性进化区域和位点,进而利用细胞与动物模型对其功能效应进行实验验证,为今后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揭示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白鱀豚(Lipotes vextllifer Miller)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淡水鲸类。在学术上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在五十年至七十年代,周开亚等曾作过白鱀豚的形态解剖及地理分布的一些零星报道。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白鱀豚的形态解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物学特征以及组织学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有关研究报告(陈佩薰等1980,1985;刘仁俊等1980;林克杰等1985;李钟杰1985)。    相似文献   

14.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哺乳动物(主要是鲸类和鳍脚类)分布范围广、活动范围大、行为复杂,且在水下活动时间长,常规的目视观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常只能获取有限的信。信标跟踪记录(Bio-logging)具有可跟随移动和自主操作的特征,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时获取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信息。水生哺乳动物的信标跟踪记录始于20世纪60年代1,2,40年来,无论是记录技术,还是应用研究,都有了很大发展。2003年在日本东京国立极地研究所召开的“信标跟踪记录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gingScience)”,收到来自法、美、英、日、澳、德、意、加、南非和中国共152名与会代表的104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介绍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会议以不同研究对象分专题进行交流,共分为鲸类、鳍脚类、类、爬行类、鱼类和其他类6个专题,其中鸟类专题论文最多,其次是鱼类专题。有关水生哺乳动物的研究论文共22篇,除了4篇介绍记录技术外,其他论文主要介绍信标跟踪记录的应用研究,包括潜水行为、捕食策略、能量代谢、栖息地标识和发声策略研究。本文是近年来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综述,除介绍水生哺乳动物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外,还对其不足之处和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此外,还重点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 iaeorientalis)信标跟踪研究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7.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海产哺乳类动物的鲸类,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动物,可是在它们上皮中,却发现了几种低等植物的硅藻。这些硅藻都是营寄生生活,它们的大小一般在30微米以内,须以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如卵形藻(Cocconeis caticola)、羽状藻(Plumosigma Hustedti)等的构造还特别显得美丽。奇怪的是这些藻类本来是分布在海洋深渊海底的泥土中,如古班达海(印度尼西亚)的水深达7400来的梅底泥土曾采到过这些藻类,而且能在高压培养器生存。在海中游泳中的巨  相似文献   

19.
王大锐  项敏 《化石》2005,(4):25-27
地球上现存的最大动物就要属鲸类了。它们的体长可以达到几十米,体重达数十吨以上,出没在世界各大洋中。体形最大的要数蓝鲸,它可以长到近40米,体重达120吨,要比任何一种恐龙都要大。鲸类家族有八十多个种类,属于大型哺乳动物。鲸类彼此之间的体形和外观都有极大的差异,使得人们对它们的起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