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蜂(Apis mellifera)蜂王婚飞交尾机制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氯气球悬挂意蜂(Apis mellifera)雌蜂及提取物等方法模拟蜂王婚飞交尾试验,比较不同生理状态的雌蜂及其提取物对雄蜂的性引诱力,结果表明:1.在工峰、处女王与产卵王及其提取物中,以产卵王及其提取物对雄峰性诱最大.平均分别为16只和14.3只雄蜂;2.不同数量的处女王提取物对雄蜂引诱力存在差异.以3只处女王提取物对雄蜂引诱力最大,平均引诱31.3只雄蜂;3.1000烛光以上的光照比400烛光以下的光照更有利于雄蜂的水分,且雄蜂集聚的个性体敏越多,相互激活力越强。  相似文献   

2.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是国际上危害十分严重的林业入侵生物。本文在细致观察松树蜂交配行为和节律的基础上,收集4种不同状态下松树蜂雄蜂体表浸提物,分析松树蜂雌、雄蜂对雄蜂体表浸提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以期探索松树蜂繁殖过程中的化学通讯机制,为开发基于松树蜂信息素的引诱剂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松树蜂诱捕监测技术的灵敏度。按照雌∶雄为1∶3的性比向网笼内引入相应数量的树蜂,观察记录每小时交配对数,统计交配频次;用色谱纯正己烷溶液浸提不同状态下松树蜂雄蜂各8头,具体包括,1号:养虫盒内单独饲养雄蜂体表浸提物;2号:单独饲养雄蜂发生聚集后,收集体表浸提物;3号:雄蜂开始聚集,成功吸引雌蜂前来,但仍未交尾,收集雄蜂体表浸提物;4号:吸引雌蜂前来,并完成交尾后,收集雄蜂体表浸提物;比较分析松树蜂雌、雄蜂对不同状态下雄蜂体表浸提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特点。松树蜂交配行为可分为5个阶段(搜索、吸引、抱握、交配、结束),一天内松树蜂交配高峰时段为9∶00-11∶00;电生理试验表明,不论是雌蜂或者雄蜂,均对3号样品和4号样品有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但对雌蜂触角引发的电生理反应强度大于雄蜂触角;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3号样品对雌蜂有显著引诱活性,全部1-4号样品均可以吸引雄蜂,但之间差异不显著。松树蜂雄蜂可释放信息素,吸引同种的两性树蜂;雌、雄蜂羽化后,雄蜂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吸引同性个体飞往林分内树冠层;一旦有雌蜂靠近"雄蜂群",雄蜂可能释放类似性信息素的微量成分,增加对雌蜂的吸引。  相似文献   

3.
油茶地蜂生活史及相关生物学习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 是江西、湖南等地油茶花期主要传粉昆虫之一。2006–2007年在江西宜春对油茶地蜂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蜂在江西宜春1年发生1代。成虫10月中旬开始出巢活动, 雄蜂早于雌蜂3 d左右出现,完成交尾后数日死亡,雄蜂出巢后寿命18 d左右,雌蜂约38 d。卵期约8 d。幼虫期24 d左右,幼虫取食完花粉球后长成老熟幼虫进入滞育期,滞育期约241 d。翌年9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约30 d。出土后的雌蜂当天就可以交配,交配后的雌蜂在羽化地点附近选址筑巢,采集油茶的花粉和花蜜于虫室中制成球形蜂粮并在上面产卵,每粒花粉球上产卵一枚。  相似文献   

4.
大分舌蜂Colleles gigas Cockerell是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花期主要传粉昆虫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油茶林区及周边林区。2011-2014年在江西新余等中国南方地区对该蜂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蜂在我国南方地区1年1代。成虫11月中旬开始出巢活动,雄蜂早于雌蜂5 d左右出现,完成交尾后数日死亡,雄蜂寿命25 d左右,雌蜂约45 d,卵期约9 d。幼虫期35 d左右,幼虫将花粉球消耗完后变成老熟幼虫并进入滞育期,滞育期约230 d。翌年10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约35 d。出土后的雌蜂当天就可以交配,交配后的雌蜂在羽化地点附近选址筑巢,采集油茶的花粉和花蜜于虫室中预先做好的玻璃纸状包膜中并制成糊状蜂粮,每个包膜中的蜂粮上产卵1粒,偶有2粒。  相似文献   

5.
利用触角电位(EAG)技术测定了烟蚜茧蜂(Aphididius gifuensis)对蚜虫性信息素(荆芥醇和荆芥内酯)和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以及烟草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雌蜂和雄蜂对蚜虫性信息素、报警信息素、烟草挥发物均有反应,但雌雄蜂对这些化学信息物质的嗅觉敏感性存在差异,雌蜂对荆芥醇、荆芥内酯、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和里那醇的EAG反应都大于雄峰,证明雌雄蜂在利用寄主栖境中信息化学物质方面存在不同的策略,它们分别识别了不同的有关寄主的化学指纹图;烟蚜茧蜂对烟草气味组分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对绿叶气味组分的EAG反应要强于对萜类化合物的反应,绿叶气味组分很有可能在其寻找桃蚜的过程中发挥远距离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eal(即日本黄茧蜂M.japonicus Ashmead)孤雌产雌的研究,过去文献未见报道。1979年我们在棉田采集的3—5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f(?)bner)和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Fabriclus)进行室内饲育寄生蜂时,育出的斑痣悬茧蜂共102头,其中仅有2头雄蜂,1980年9月又采集棉小造桥虫幼虫饲育,获得斑痣悬茧蜂共104头,均为雌蜂。根据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该蜂生殖习性的注意。于是我们在1979—1980年将饲养羽化出的这种雌蜂不与雄蜂交配,多次或连续接种于3—4龄棉铃虫幼虫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证明,被寄生的棉铃虫幼虫寄生蜂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玉米Zea mays 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体表挥发性成分中对中红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具有生境与寄主定位作用的信息化合物,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玉米-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重营养关系,解释中红侧沟茧蜂寻找寄主的过程中的信息识别机制,为害虫的综合防治的“推-拉”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触角电位仪(EAG)、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气质联用仪(GC-MS)及“Y”型嗅觉仪确定玉米和棉铃虫幼虫体表提取物的信息化合物。在室内利用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标准品化合物以及模拟混合物,使用“Y”型嗅觉仪进行中红侧沟茧蜂成虫行为反应试验。【结果】玉米挥发物中有11种化学成分,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有6种化学成分对中红侧沟茧蜂的触角具有电生理活性,其中4种成分在两种挥发物中都存在。室内行为反应试验发现:与正己烷对照相比,玉米的模拟组分对雌、雄蜂均表现出显著(P<0.05)的诱引作用;棉铃虫1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极显著的诱引作用(P<0.01),对雄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棉铃虫2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了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分别存在11种(庚醛、2-己醇、1-己醇、1-辛烯-3-醇、壬醛、葵醛、苯甲醛、反式-2-壬烯-1-醇、己酸、苯基乙醇、月桂醇)和6种(2-己醇、己酸乙酯、1-己醇、壬醛、辛酸乙酯、癸醛)中红侧沟茧蜂生境及寄主定位的化学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8.
张丽香  刘强 《动物学杂志》2004,39(2):14-18,F004
首次报道了火红拟孔蜂除雌性成虫以外的各虫态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殖发育及性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西鄂尔多斯地区一年发生一代。越冬幼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预蛹约d左右;蛹期约15d。成虫5月上旬陆续羽化出茧;雄蜂早于雌蜂数日出现,雄蜂交尾后不久死去,寿命约为10d左右。雌蜂寿命约30d。卵期约3d左右。老熟幼虫多数在6月中下旬结茧后进入滞育状态,幼虫期长达300d左右。滞育幼虫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可提前打破滞育或推迟其羽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90-996
马尼拉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anilae是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一种重要幼虫寄生蜂。本文以斜纹夜蛾2龄幼虫为寄主,在26±1℃、RH 65%±5%、L:D=12:12的人工气候箱内,研究生殖方式、雌蜂日龄、寄生时间段、雄蜂出现与否以及雄蜂密度等因子对其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侧沟茧蜂可营产雄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两种方式在亲代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其寄生率和子代性比显著降低,但子代发育历期随雌蜂日龄的增加而延长。马尼拉侧沟茧蜂在12:00-18:00时间段的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和性比最高,子代发育历期最短。当寄生蜂密度一定时,子代性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寄主密度一定时,子代性比随着寄生蜂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雄蜂在场时,子代性比显著高于无雄蜂在场时。子代性比随着亲代雄蜂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雄蜂密度对亲代寄生率,子代羽化率、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是我国北方果树的主要授粉昆虫,发挥着重要的传粉增产生态服务功能。掌握其滞育后阶段抗寒性特点,并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耐寒机制,对于凹唇壁蜂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系统测定了滞育后阶段及出茧后凹唇壁蜂雌蜂、雄蜂的过冷却点、冰点,自由水、脂肪、蛋白质、海藻糖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凹唇壁蜂雌蜂、雄蜂的抗寒性差异不大,滞育后阶段过冷却点和冰点在出茧前逐渐升高、出茧后降低。其中,出茧日凹唇壁蜂雌蜂、雄蜂的过冷却点、冰点最高(抗寒性最低),分别为﹣12.35℃、﹣9.98℃和﹣12.63℃、﹣8.91℃。在滞育后阶段雄蜂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雌蜂,雌蜂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雄蜂,出茧后雄蜂的脂肪含量均迅速下降,雌蜂的蛋白含量迅速下降。出茧前,雄蜂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乙酰胆碱酯酶酶活性高于雌蜂;出茧后,雌蜂的酶活显著升高。在滞育后阶段,凹唇壁蜂雌蜂、雄蜂体内的海藻糖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出茧日雌蜂的海藻糖含量比茧后190 d下降了64.5%。【结论】滞育后阶段凹唇壁蜂有较强的抗寒性。在出茧前抗寒性逐渐降低,出茧后抗寒性升高。海藻糖代谢可能是凹唇壁蜂滞育后阶段能量消耗的重要途径。雄蜂的个体较小,但是有比雌蜂功能更强的抗氧化系统。  相似文献   

11.
凹唇壁蜂成蜂体重与取食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果树的传粉, 而其飞行能力是影响其传粉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飞行磨吊飞试验, 评估了凹唇壁蜂雌蜂和雄蜂飞行能力的差异以及取食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凹唇壁蜂雌蜂体重(116.30 mg)显著大于雄蜂(59.80 mg) (P<0.001), 雌蜂的最大飞行速度(3.44 km/h)显著大于雄蜂(2.36 km/h), 雄蜂的飞行距离和最大飞行速度与其飞行前体重成显著的正相关性, 雌蜂的飞行时间与其飞行前体重成显著正相关性, 而雌蜂的平均飞行速度与其体重成显著负相关性; 雌蜂的日平均飞行距离为0.23 km, 根据雌蜂以巢为中心, 采集花粉繁殖后代的生物学习性, 蜂巢之间的放置距离应少于100 m。取食蜂蜜后, 雌雄壁蜂的飞行距离、 飞行时间、 最大飞行速度均有提高的趋势, 建议在田间应用时, 可在蜂巢附近放置蜂蜜或种植其他蜜源植物给初羽化的凹唇壁蜂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本研究明确了雌、 雄壁蜂的飞行能力和出茧后补充食物对于壁蜂飞行的促进作用, 为有效地利用凹唇壁蜂进行传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理解肿腿蜂雌性抚育的行为学特征, 在室内连续观察了雌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对子代幼虫的转移行为, 旨在明确雌蜂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哪一阶段时启动转移行为, 以及幼虫转移行为是否有节律。以黄粉虫Tenebrio militor蛹期在24 h内的蛹体为寄主, 根据子代蜂幼虫发育进程将其划分为低龄幼虫(1-2龄)、 高龄幼虫(3-4龄)、 老熟幼虫(自然脱落)和吐丝幼虫(开始吐丝结茧)等4个时期, 采取人工剥离(早期幼虫)或自然脱离(晚期幼虫)的方法处理子代蜂幼虫, 观察雌蜂对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 然后以子代蜂高龄幼虫为对象, 连续观察雌蜂的30次幼虫转移行为过程。结果表明: 雌蜂对所有发育时期子代蜂幼虫均用触角拍打进行探测; 但不转移低龄幼虫, 只转移其他阶段幼虫, 转移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的瞬间概率分别是转移高龄幼虫的4.09倍和7.69倍。雌蜂转移高龄、 老熟和吐丝幼虫的比例分别为96%, 100%和100%, 没有显著差异(P≥0.05); 对高龄幼虫、 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转移耗时平均分别为27.96, 34.04和32.49 s, 没有显著差异(P≥0.05); 平均转移距离依次为4.19, 7.18和 9.43 mm, 对吐丝幼虫的转移距离显著大于高龄幼虫(P<0.05), 但在高龄和老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雌蜂连续30次幼虫转移行为的趋势和节律分析表明: 幼虫转移前探测的幼虫数总体上随幼虫转移次序增加而减少, 在间隔1次和2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 幼虫转移耗时在间隔1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 但幼虫转移距离未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本研究结果说明, 管氏肿腿蜂雌性抚育中的幼虫转移行为只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较高龄期时启动, 且幼虫转移中的某些行为特征具有节律性。  相似文献   

13.
短梗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brevipedicellus是林业害虫的一种重要卵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没有报道.本研究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 ±5%、光周期14 L:10 D条件下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以柞蚕卵为寄主,该蜂的发育历期为23.58 d,其中卵期、幼虫期、预蛹-蛹期分别为2.73 d、8.96 d、11.50 d;在无营养补充条件下,雌、雄蜂平均寿命分别为2.92 d和1.96 d;单卵平均出蜂量为7.04头,后代雌蜂比为87.49%.该蜂羽化主要发生在白天,日羽化最高峰在10:00-12:00,占全天羽化总数的33.33%.此外,成蜂交配行为均发生在寄主卵外,且雄蜂可多次交配,但雌蜂一般只交配1次,平均交配时间为43.60 s.本研究基本明确了短梗长尾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蜂防治林业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蝇蛹金小蜂的交配行为及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芳  陈中正  段毕升  贺张  谢磊  胡好远 《生态学报》2013,33(14):4354-4360
多数昆虫能够进行多次交配,随寄生蜂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体内精子减少,雌蜂获得的精子数量减少,产下更多的单倍体卵,发育为雄性后代;一些单寄生性的寄生蜂雌蜂一生仅能够交配1次。描述了蝇蛹金小蜂雌雄蜂的交配行为,探讨了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后代产量等的影响以及雌蜂的可交配次数。结果表明,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雄蜂已交配的次数并不能够显著影响其配偶的寿命、产卵期和后代总数量,但显著影响到其配偶的雌、雄后代数量和性比。随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与之交配的雌蜂的后代雄性百分比显著增大,雌蜂在产卵期内更早地出现较多雄性后代,体内精子不足的现象更加明显。无论已交配的蝇蛹金小蜂雌蜂在产卵期中是否出现精子不足,均不能再次完成交配。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理解肿腿蜂雌性抚育的行为学特征,在室内连续观察了雌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对子代幼虫的转移行为,旨在明确雌蜂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哪一阶段时启动转移行为,以及幼虫转移行为是否有节律.以黄粉虫Tenebrio militor蛹期在24h内的蛹体为寄主,根据子代蜂幼虫发育进程将其划分为低龄幼虫(1-2龄)、高龄幼虫(3-4龄)、老熟幼虫(自然脱落)和吐丝幼虫(开始吐丝结茧)等4个时期,采取人工剥离(早期幼虫)或自然脱离(晚期幼虫)的方法处理子代蜂幼虫,观察雌蜂对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然后以子代蜂高龄幼虫为对象,连续观察雌蜂的30次幼虫转移行为过程.结果表明:雌蜂对所有发育时期子代蜂幼虫均用触角拍打进行探测;但不转移低龄幼虫,只转移其他阶段幼虫,转移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的瞬间概率分别是转移高龄幼虫的4.09倍和7.69倍.雌蜂转移高龄、老熟和吐丝幼虫的比例分别为96%,100%和100%,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高龄幼虫、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转移耗时平均分别为27.96,34.04和32.49 s,没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转移距离依次为4.19,7.18和9.43 mm,对吐丝幼虫的转移距离显著大于高龄幼虫(P<0.05),但在高龄和老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雌蜂连续30次幼虫转移行为的趋势和节律分析表明:幼虫转移前探测的幼虫数总体上随幼虫转移次序增加而减少,在间隔1次和2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幼虫转移耗时在间隔1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但幼虫转移距离未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本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性抚育中的幼虫转移行为只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较高龄期时启动,且幼虫转移中的某些行为特征具有节律性.  相似文献   

16.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优势寄生蜂之一,为明确其交配行为及雌蜂生殖系统构成,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该蜂的交配行为、雄蜂交配能力、雌蜂生殖系统等。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行为、交配、交配后行为3个阶段,整个交配过程平均时间为76.2 s,其中,交配时间为20.6 s;小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雌、雄蜂具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雄蜂的交配能力随其日龄的增加而减弱,1日龄的雄蜂交配能力最强,为6.3次/d,雄蜂一生平均能交配36.9次;雌蜂的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和外生殖器等组成,卵巢管数量存在变异,其中95.78%雌蜂卵巢具6(3+3)条卵巢管,2.78%雌蜂卵巢具5(3+2)条卵巢管,1.22%的雌蜂卵巢具7(3+4)条卵巢管,0.22%的雌蜂卵巢是具4(2+2,1+3)条卵巢管,还有极个别的雌蜂仅有1个卵巢,由3条卵巢管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有多次交配习性,卵巢存在一定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半社会性体外寄生蜂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喜寄生于一些隐匿独栖(树干或木材)的钻蛀性昆虫,雌、雄个体高效地搜索配偶及交配策略是其种群定殖和扩散的关键。本研究记录了管氏肿腿蜂成虫交配行为的过程,分析、总结了其交配行为的特点。【方法】联合使用体视解剖镜、摄像机和昆虫行为跟踪仪3种仪器,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系统观察了管氏肿腿蜂(雌雄比为1∶1)的交配行为,对比分析雌雄蜂在整个交配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时间分配和速度变化等特点。【结果】管氏肿腿蜂的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3个阶段,包括触角拍击、骑上雌蜂、游走、探测和交配一系列步骤。交配前,雄蜂在培养皿内快速游走,用触角接触和拍击雌蜂,用口器接触雌蜂;骑上雌蜂后,雄蜂在雌蜂体表游走,并仍以触角拍击和口器接触雌蜂,而雌蜂则头朝下保持静止状态;雌雄蜂交配前约历时653.617±54.160 s(平均值±SE)。交配中,雄蜂的生殖器与雌蜂结合进行交配,雄蜂前足基部呈45°搭在雌蜂腹部前端,中足和后足抱住雌蜂腹部末端,交配平均历时43.567±7.120 s。交配后,雄蜂离开示意交配结束,雌蜂仍保持静息状态(长达约172 s)。此外,雌雄蜂均行多次交配,且随交配次数增加,交配历时先增加后逐渐减少。雌、雄蜂交配行为表现为先减速后加速,在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雌、雄蜂行为活动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111,0.595和1.016 cm/s及2.754,0.895和1.314 cm/s。【结论】管氏肿腿蜂雄蜂在交配过程中较活跃,暗示其在配偶搜索、识别和选择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可为该蜂室内扩繁、野外释放及复壮等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蜜蜂繁殖冲突与雌性蜜蜂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波  张飞  曾志将 《昆虫知识》2012,49(5):1372-1377
在营造社会性生活的蜜蜂群体里,蜂王释放出蜂王信息素来控制工蜂卵巢发育及改造王台特性,并吸引雄蜂为之交配,使蜂群正常繁衍。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蜜蜂各蜂种、亚种以及特殊蜂群无政府主义蜂群、海角蜜蜂等雌性蜜蜂信息素成分以及含量变化进行综合论述,并对蜂王主要信息素对工蜂和雄蜂生理影响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性信息素受体(sex pheromone receptors, PRs)是雄蜂感受蜂王上颚腺信息素(queen mandibular pheromone, QMP)的重要受体。本研究分析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雄蜂触角和大脑中候选性信息素受体基因Prs受QMP刺激下的表达特征,为探索蜜蜂气味受体(OR)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分析分别用10μL QMP[7.04μg/μL反式-9-氧代-2-癸烯酸(9-ODA)+1.26μg/μL 9-羟基-2-癸烯酸(9-HDA)+0.03μg/μL对羟基苯甲酸甲酯(HOB)]和10μL 7.04μg/μL 9-ODA处理对飞行状态和爬行状态下的中蜂雄蜂和意蜂雄蜂触角和大脑中4个气味受体基因(Or10,Or11,Or18和Or170)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QMP及9-ODA均能显著下调中蜂雄蜂和意蜂雄蜂触角与大脑中Or11的mRNA表达量;中蜂雄蜂触角中AcOr18和AcOr170基因受QMP及9-ODA刺激后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QMP与9-ODA均能显著降低中蜂雄蜂和意蜂雄蜂大脑中Or170的mRNA表达量。在QMP或9-ODA刺激下,飞行中蜂雄蜂大脑中AcOr11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爬行中蜂雄蜂大脑中的,而飞行与爬行中蜂雄蜂触角中AcOr11的mRNA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蜂和意蜂雄蜂触角与大脑中气味受体基因Or11均能应答蜂王上颚腺信息素9-ODA,且受9-ODA刺激后Or11的mRNA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20.
螟长距茧蜂对植物挥发物质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邱鸿贵  何丽芬 《昆虫学报》1989,32(2):129-135
本文报道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寄生蜂——螟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ss)对植物挥发物质的行为反应.用嗅觉仪测定表明,雌蜂能被寄主植物(玉米、棉花)的挥发物质所吸引,但正常寄主植物的气味不能明显地引起雌蜂产卵管的刺探行为.然而,寄主幼虫损伤的寄主植物,即使不存在寄主幼虫,亦能明显地诱发雌蜂进行产卵管刺探.非寄主植物(黄豆、灰菜)的气味对雌蜂既无明显的吸引力,亦无特别的排斥作用.当把正常的和寄主幼虫损伤的寄主植物同时提供给雌蜂时,雌蜂明显地选择后者.在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雌蜂明显地被寄主植物的气味所吸引.寄主植物的挥发物质能被乙醚抽提,抽提液滴加在滤纸上同样能诱发雌蜂触角搜索和敲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