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伊犁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外来鱼类适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9年,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6个断面开展了鱼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伊犁河流域现有鱼类共计29种,大多属于鲤形目。鱼类群落组成与20世纪末期相比发生了变化,银色裂腹鱼、短头鲃、银鲫、鲢、北方泥鳅在本研究中未出现,尤其是银色裂腹鱼,截至目前为止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均无捕获记录。历史研究中未见的乌鳢与大口鲇在本研究中有捕获。外来鱼类的出现率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对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显示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多样性较低,下游干流和上游支流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现阶段,我国伊犁河流域主要的优势种外来鱼类有鲤、和鲫。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对鲤、和鲫的适生区域进行预测,与鱼类资源调查获得的鱼类实际分布区对比,显示鲤和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分布范围与预测结果是吻合的,而鲫在进入伊犁河流域之后开始向上游支流河段扩散。由于这几种外来鱼类在一开始引入的时候未采取管控措施,又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伊犁河流域的鱼类多样性较小,因此极易形成规模并扩散。外来鱼类的入侵,会对土著鱼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基于本论文研究结论,应当将已发生生态位漂变的鲫其作为重点关注种类,关注外来鱼类的生活史对策,深入研究外来鱼类的入侵机制和诱因;对上游支流河段的生境进行监测,关注气候和水文变化,尤其是土著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变化,尽可能减小人类活动干扰;对伊犁河流域的鱼类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关注鱼类群落结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对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严格控制进出口贸易和增殖放流时夹带的外来鱼类。维护我国伊犁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雅砻江中游支流力丘河的鱼类多样性现状及栖息地保护价值,于2019年9月和2020年6月、11月在力丘河11个采样点进行了3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2 557尾,隶属于2目4科9属13种。西溪高原鳅Triplophysa xiqiensis、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其余种类仅有零星分布。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力丘河鱼类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Spearman秩相关性系数显示,鱼类多样性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表明,不同海拔区域的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差异显著,雅砻江干流的许多鱼类仅分布到力丘河下游普沙绒乡罗让以下河段,力丘河中游甲根坝乡以上河段及塔拉沟、色物绒沟等支流仅分布有西溪高原鳅和软刺裸裂尻鱼。由于相对较低的鱼类多样性、严酷的生态环境和海拔对鱼类分布的限制,力丘河作为雅砻江中游干流水电开发后鱼类栖息地的保护价值将一定程度降低,建议同时考虑雅砻江干流鱼类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 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限制, 目前尚缺乏怒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近5年的全流域实地采样数据, 结合文献资料, 系统整理了怒江流域鱼类物种组成信息; 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分析了怒江流域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怒江流域共有土著鱼类85种, 隶属于5目12科47属; 外来鱼类18种, 隶属于3目8科16属, 另外实地调查发现新记录外来种2种。怒江流域鱼类多样性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的递增趋势。根据土著鱼类组成的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 可以将怒江25个亚流域分为3个部分: (1)西藏自治区内的上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15种, 组成以裂腹鱼类、高原鳅类为主, 具有明显青藏高原冷水性鱼类区系特征。(2)贡山至泸水的中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36种, 组成兼有上游冷水性鱼类和下游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鱼类。(3)泸水以下的下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74种。下游河段干流广泛分布有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和 亚科鱼类, 支流则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南鳅属(Schistura)、纹胸鮡属(Glyptothorax)鱼类, 鱼类组成以适应流水、激流环境的热带亚热带鱼类为主。2017-2021年的多次调查仅发现土著鱼类43种(占历史记录的50.6%), 土著鱼类资源衰退明显。过度捕捞、支流小水电开发、外来鱼类入侵等是主要威胁因素。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多, 怒江流域鱼类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亟需从流域层面开展系统的鱼类资源管理和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 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 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 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 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 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 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下游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 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 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 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 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 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 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 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 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 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相似文献   

5.
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当前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2012及2014年对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水体环境进行了调查。共捕获4目6科17属25种鱼类,包括13种外来鱼类和12种土著鱼类。在42个采样点中的19个发现了外来鱼类,包括12处的湿地、6处的河流及1处水库采样点。外来鱼类基本都分布在下游,除了鲫(Carassius auratus)分布到了上游,鲤(Cyprinus carpi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分布到了中游。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著鱼类是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和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为泥鳅、鲫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该流域的鱼类群落同时受局域和区域环境因素的作用,二者对鱼类群落变异的总解释量为33.9%。海拔、圆石的比例和沙的比例与鱼类群落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今后应当开展外来鱼类的监控和清除工作,减少人为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以促进该地区外来鱼类的防控工作及土著鱼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拉萨河鱼类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 其鱼类区系为隶属于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和科的13 种鱼类以及裂腹鱼属的一个自然杂交种。最近十几年,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了大量的外来鱼类进入拉萨河水体。文章介绍了2004 年至2006 年对拉萨河鱼类进行采样调查的情况。目前在拉萨河, 鱼类组成包括以往记录的14 种鱼类: 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异齿裂鱼 S. o’connori (Lloyd)、巨须裂腹鱼S.macropogon (Regan)、双须叶须鱼 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尖裸鲤 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 Regan、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的一个自然杂交种、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 (Hora)、细尾高原鳅T. stenura (Herzenstein)、西藏高原鳅T. tibetana(Regan)、东方高原鳅T. orientalis (Herzenstein)、斯氏高原鳅T. stoliczkae (Steindachner)、短尾高原鳅T.brevicauda (Herzenstein)、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 8 种外来鱼类: 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黄黝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 (Gunther)、鲤Cyprinus (C.) caupio Linna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 2 个未定种。调查结果表明拉萨河鱼类资源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和小型化以及外来鱼类入侵。文章针对这些情况作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土著鱼类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合理捕捞、严格禁渔期、控制外来鱼类、保护栖息地等。    相似文献   

7.
新疆额敏河干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10月在额敏河干流设置4个监测断面,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鱼类3148尾,隶属于3目4科10属,共计11种;额敏河干流的鱼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 strauchii Kessler)、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 Steindachner)和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对各个采样断面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第1断面与第4断面多样性指数较高。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冗余分析(RDA),将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分为3组:1、2断面为一组,其余两个断面各占一组。排序结果显示,pH与溶解氧是影响鱼类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其次是温度与电阻率。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额敏河干流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为该流域鱼类资源的养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溪流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定溪流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开展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基础。该文于2012年5月和10月两次对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境内的24个可涉水河段取样,共采集鱼类29种,隶属10科4目。研究了溪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并解析了局域栖息地条件与支流空间位置变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显著,鱼类多样性总体上为二级溪流高于一级溪流,10月份高于5月份。流量量级、底质粗糙度及异质性、水温和水深等对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鱼类群落结构符合嵌套格局,季节动态不显著,上游鱼类群落呈现为下游群落的嵌套子集。一、二级溪流间的群落结构尽管存在部分重叠但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主要源于稀有花鳅(Cobitis rarus)、吻虾虎鱼(Ctenogobius spp.)、宽鳍鱲(Zacco platypus)、尖头鱥(Phoxinus oxycephalus)、高体鰟鲏(Rhodeus ocellatus)和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等鱼类相对多度的空间变化,其中,除尖头鱥的多度在一级溪流中更高外,其他5种鱼类均在在二级溪流更高。  相似文献   

9.
水坝拆除引起河流连通性、水动力、河流地貌等一系列变化,直接影响了鱼类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黑水河为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其上共建四级电站,出于支流生境恢复需求,第四级水坝老木河水坝于2018年12月实行拆除。为探明低水头坝拆除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结合2018年6月和2019年6月黑水河下游60.4km河段10个点位的渔获物调查,对拆坝前后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类型变化、优势物种与单位捕捞努力量以及不同河段间的群落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坝拆除半年后优势物种仍以鲤科和鳅科为主,但物种数和丰度整体上增加;生态类型上以杂食、喜急流和产微粘性卵鱼为主;拆坝后鱼类群落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靠近河口的自然河段鱼类上溯洄游到原坝址的上下游,部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在原坝址附近发生定殖行为,且拆坝后各河段的鱼类组成结构有同质化趋势。总体上,老木河水坝的拆除对黑水河下游的鱼类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鱼类资源现状及DNA条形码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甘肃省土著鱼类资源与分布现状, 探索DNA条形码在鱼类辅助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 2012年6-9月对甘肃境内黄河水系、嘉陵江水系和河西内陆河水系进行了较全面的鱼类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3,087尾, 隶属于5目10科38属64种, 以鲤科种类最多, 为30种, 占总种数的46.88%。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 在黄河水系的夏河和庄浪河多样性指数是所有调查点中最低的, 分别为1.38和1.09。嘉陵江水系各河段的多样性指数较高(H = 2.15-3.27), 其次为河西内陆河水系(H = 2.01-2.83)。在河西内陆河水系中, 疏勒河的均匀度指数最高, 为1.10, 黑河最低(0.68)。庄浪河的优势度指数最高, 为0.34, 而嘉陵江干流两当段的优势度指数在所有调查点中最低, 为0.04。利用DNA条形码分析了49种662尾标本的COI基因部分序列, 大部分种类在neighbor-joining系统树中形成各自的单系, 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88%, 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9.99%, 在种内和种间COI序列遗传距离之间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 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与达里湖高原鳅(T. dalaica), 甘肃高原鳅(T. robusta)与似鲇高原鳅(T. siluroides), 嘉陵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与黄河裸裂尻鱼(S. pylzovi)之间的遗传距离低于2%, 甘肃高原鳅与似鲇高原鳅不能通过COI基因片段区分开, 其他两对物种可以采用核苷酸诊断法来进一步区分。斯氏高原鳅和拉氏鱼岁(Phoxinus lagowskii)种内遗传分歧较大, 揭示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结果表明, 对某些近缘种和不同地理种群差异较大的物种, 要将分子、形态和地理分布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1.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少有的仍保持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是长江鱼类重要的繁衍场和珍稀物种的保护地,摸清其鱼类多样性现状及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对赤水河水生态恢复评估极为重要。于2021年9月对赤水河流域开展了鱼类多样性、分布及其特征调查,全流域共设置52个采样点,采用环境DNA技术采集并研究了赤水河鱼类的组成及其分布。结果显示通过环境DNA方法共调查到鱼类6目18科62属77种,包含16种长江特有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占总数的87.87%。赤水河鱼类食性以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为主,群落结构上,处于下层水环境鱼类较多;赤水河鱼类优势种为宽鳍鱲(Y=0.205)、西昌华吸鳅(Y=0.085)、麦穗鱼(Y=0.068)、乌苏拟鲿(Y=0.033)、云南光唇鱼(Y=0.027);赤水河上游和下游鱼类群落(P<0.01)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海拔、流速、pH、电导率和温度是影响赤水河鱼类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环境DNA技术在赤水河鱼类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探索性研究,将有助于赤水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重要的水源区, 了解其鱼类多样性的现状及变化对于水生态保护尤为重要。作者于2016-2017年间对汉江洋县段干流与6条主要支流的鱼类多样性组成进行了两次调查, 以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对洋县境内7条河流进行评估, 同时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判定优势种, 利用鱼类丰度生物量(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ABC)曲线分析鱼类受干扰情况。结合历史记录, 调查区域内共分布有土著鱼类76种, 隶属于6目14科57属, 以鲤形目鲤科和鲇形目鲿科鱼类为主, 分别占土著鱼类总数的57.89%和11.84%; 珍稀濒危鱼类共计5种, 包括3种国家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汉江干流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6条支流。7条河流的IRI指数显示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ABC曲线显示目前调查区域内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鱼类受到较严重干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调查区域鱼类多样性影响最大, 干流大型水库(大坝)通过改变原有流水生境、阻断河流纵向连通性、淹没重要鱼类产卵场等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产生不利影响; 支流引水式的中小型电站造成下游河段减、脱水而使河道发生断流以及生境破碎化, 从而威胁土著鱼类的生存。在跨流域调水过程中, 应重视不同水系鱼类引入的潜在生态风险。对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区鱼类多样性现状的调查, 有助于未来跨流域调水过程中鱼类变化的动态监测和外来物种的预警。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年7月和12月在柳江9个江段(榕江、从江、融安、柳城、象州、永福、鹿寨、河池和宜州)开展鱼类和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36474尾, 隶属于5目20科80属115种; 其中, 鲤科鱼类最多(68种), 占59.1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3—3.12、0.81—0.93、0.58—0.80和4.65—7.18。鱼类优势种以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胡Microphysogobio chenhsienensis、银鲴Xenocypris macrolepis和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等小型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 宜州、榕江、鹿寨、柳城、象州和融安江段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或严重干扰, 河池、从江和永福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将鱼类划分为3个类群: 柳江上游的从江-榕江类群, 洛清江支流的永福-鹿寨类群, 柳江中下游及龙江支流的融安-柳城-象州-河池-宜州类群。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宽、海拔和pH是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 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鱼类占比减少, 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柳江鱼类多样性保护: 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偷捕、电捕等非法行为; 对主要经济鱼类开展增殖放流; 恢复河流的连通性; 对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监测、救护和繁育。  相似文献   

14.
珠江水系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珠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珠江鱼类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种质资源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空间分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对珠江全流域13个站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渔获物10119尾,隶属于94种72属17科。鲤科鱼类占显著优势,其次种类较多的依次为鲿科、鳅科。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以餐、南方拟餐、黄颡鱼等小型鱼类为主的中上游类群、以赤眼鳟、鲮鱼、广东鲂等中型鱼类为主的中下游类群和以罗非鱼为主的重要支流类群。同时发现中下游物种多样性高,上游及河口江段多样性低的格局。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鱼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年均气温、降雨量、年均径流量、河流宽度与透明度是珠江水系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年均气温是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珠江鱼类种类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于2021年3月在保护区重庆段共设置6...  相似文献   

16.
南广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 为全面了解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 作者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南广河干流及支流28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调查, 共采集鱼类64种, 隶属于5目13科48属, 其中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有鲈鲤(Percocypris pingi)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2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7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濒危和易危的鱼类有9种。南广河现有分布鱼类以小型种类为主, 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优势种。南广河鱼类多样性总体较高, 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6.57、3.10、0.93、0.74; 中游河段的鱼类种类和数量较丰富, 分别占渔获物总种类和总数量的65.63%和28.98%; 支流镇舟河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也较丰富, 分别占37.50%和20.48%。南广河不同河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 大坝建设和过度捕捞可能影响了鱼类分布并导致其资源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大莲湖鱼类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e F  Luo ZK  Wu D  Pei EL  Wang TH 《动物学研究》2010,31(6):657-662
于2009年4月11—19日、4月27—5月8日和5月20—29日3个时间段对大莲湖的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组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鱼类样本24061尾,隶属11科17属22种。群落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占样本个体总数的76.3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027,Simpson优势度指数(λ)为0.5959,Pielous均匀度指数(J′)为0.3244,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标(D)为2.0816,相对稀有种数(R)为90.91%;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生态类型:江海洄游性鱼类有3种、河湖洄游性鱼类1种和定居性鱼类18种。鱼类食性可分为5种类型:食鱼性鱼类9种、食无脊椎动物性鱼类2种、杂食性鱼类7种、食浮游生物性鱼类有3种和草食性鱼类1种。研究结果表明:大莲湖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标处于较低水平,稳定性较低;相对于黄埔江下游地区,大莲湖的食鱼性鱼类比例较高,说明位于黄浦江上游的大莲湖之水质好于下游流域。为保护和持续利用大莲湖鱼类资源,应加强监管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嘉陵江支流渠江上游的大通江及支流小通江组成, 为全面了解该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 作者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对30个采样点进行了5次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保护区共分布鱼类57种, 隶属4目13科45属, 其中调查采集47种, 访问调查获得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有1种, 即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12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易危鱼类3种。保护区以小型鱼类为主, 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嘉陵颌须鮈(Gnarhopogon herzensteini)和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保护区鱼类多样性较高,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00、5.198、0.931、0.753。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 大通江和小通江鱼类群落相似度较高, 同一河流不同河段间的相似度整体上与河段间距离成反比; 而不同河流相似海拔高度河段间鱼类群落相似度更高。保护区鱼类资源的衰退主要由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以及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