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马宁  赵砚  康续  潘珊 《病毒学报》2021,37(1):153-158
由于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非常普遍,但是关于合并感染的程度,两种病毒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前后,HCV合并感染对HIV患者免疫细胞恢复的影响仍不明确。为了通过分析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以了解辽宁省HIV/HCV共感染者ART后免疫恢复的情况,本研究从辽宁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中筛选符合要求的HIV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收集感染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及HCV抗体检测结果、HIV/HCV共感染途径等资料。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绘制生存分析函数图。结果显示,本研究共纳入HIV感染者12742人,HIV/HCV共感染者340人。HIV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的不同人口学特征均差异显著(P<0.001)。HIV感染和HIV/HCV共感染者ART治疗后CD4+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数比ART前显著下降(P<0.05)。HIV/HCV共感染者随着ART时长,CD4+T淋巴细胞数恢复情况始终显著低于HIV感染者(P<0.05)。生存分析曲线表明,HCV/HIV共感染者从艾滋病诊断开始随着ART的治疗CD4+细胞恢复情况显著低于HIV感染者,Log-Rank检验统计量为4.483(P=0.034)。本研究揭示,HCV感染对ART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恢复有影响。ART后HIV/HCV共感染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善低于HIV单一感染者,并且单一感染患者对ART的反应比合并感染患者更好。因此,建议在启动ART之前,对每个感染HIV的患者进行HCV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对内质网应激(ERS)状态下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 首先建立内质网应激模型:以3 μmol/L的衣霉素(TM)处理人肝癌HepG2细胞株24 h,诱导细胞发生ERS。实验分为6组,每组3个复孔,实验重复3次,6组分别为:Untreated组(未处理组)、TM组(3 μmol/L TM处理组)、TM+NC组(3 μmol/L TM+si-TGF-β1阴性对照组)、TM+si-TGF-β1组(3 μmol/L TM+si-TGF-β1组)、TM+pEX-3组(3 μmol/L TM+质粒对照组)及TM+TGF-β1 pEX-3组(3 μmol/L TM+TGF-β1过表达质粒组),利用脂质体的方法将TGF-β1小干扰RNA(si-TGF-β1)及TGF-β1过表达质粒(TGF-β1 pEX-3)转染入HepG2细胞,转染24 h后,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pG2细胞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TGF-β1、p-Smad2表达的情况;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变化情况。结果: 与Untreated组相比,TM组细胞的TGF-β1及p-Smad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TM组相比,TM+si-TGF-β1组细胞的TGF-β1及p-Smad2的表达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而TM+TGF-β1 pEX-3组细胞的TGF-β1及p-Smad2的表达和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肝癌HepG2细胞发生ERS后受到抑制,当该通路被激活后,ERS状态下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感染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的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HIV/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后续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随访观察的43例HIV/AIDS患者治疗前平均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30.74±176.35)cells/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为(1177.80±321.49)cells/μL,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30±0.19;治疗一年后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82.74±217.77)cells/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为(861.53±282.85)cells/μL,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59±0.28。所有患者治疗一年后血浆HIV-RNA载量均达到检测限以下(500copies/m L)。结论: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抗病毒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免疫抑制功能的变化,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HIV/AIDS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HIV/AID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百分比及绝对数量;采用共同培养方法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检测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结果: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明显高于HCs(P<0.01),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绝对计数显著下降,且与CD4+T细胞绝对计数成反比;混合淋巴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无明显变化;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结论:黑龙江省HIV/AIDS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变化与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连市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IV病毒载量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满一年的HIV/AIDS 60例,分别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0、6、12月用全自动病毒载量分析仪(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检测HIV病毒载量,同时用流式细胞计数仪(FACSCalibur)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结果60例HIV/AIDS中治疗前仅有9例患者有检测数据,都是高病毒载量(VL1 000),在治疗6个月后,病毒载量抑制比例为73.33%(44/60)、治疗12个月后,载量抑制比为81.67%(49/60)。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病毒载量抑制比显著升高(Z=12.85,P0.001;Z=16.35,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都有所上升,差异有显著性(F=72.73,P0.001;F=53.83,P0.001)。病毒载量越低,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越高,呈负相关,有显著性差异(F=21.66,P0.001;F=8.53,P0.001)。结论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提高CD4~+T淋巴细胞数,改善HIV/AIDS免疫状态。细胞免疫指标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共收集95例罹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医护人员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β(TNF β)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比例.结果显示,SARS患者病程初、中期血清IFN-γ无明显改变;IL-2在起病2月内无显著变化,但在病程3~5个月时降低;IL-4在健康对照和患者均未能测出;TNF-β在SARS感染的1周内和病程第2个月内下降.与上述细胞因子形成对比,患者IL-10以及TGF-β均在发病起即持续升高直至整个病程.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均与激素的使用无关(P>0.05).SARS患者急性期CD4+T细胞和CD8+T细胞急剧减少.可见,SARS相关冠状病毒感染可引起Th2细胞因子反应,可能损害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促进体液免疫,IL-10和TGF-β可能在SARS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8.
通过检测74例处于不同病期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PBMCs中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外周血浆HMGB1、TNF-a和IL-2水平,比较各组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发现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浆HMGB1含量在AIDS病人组明显高于感染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IDS患者经HAART治疗后疗效差组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浆HMGB1含量也明显高于疗效好组(P〈0.05);而经HAART治疗后效果好且免疫功能恢复的患者HMGB1 mRNA的表达及血浆HMGB1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当CD4+T细胞数低于200/μL时,血浆HMGB1含量以及PBMCs中HMGB1 mRNA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数呈负相关.显示HMGB1在HIV/AIDS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HMGB1血浆含量及PBMCs中HMGB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低与HIV/AIDS患者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小鼠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缺血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及脾和胸腺中CD8+CD122+T细胞数量变化;RT-PCR方法检测CD8+CD122+T细胞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NF-α,IL-1β,IFN-γ的影响。结果:各时间点脑缺血组织中均有CD8+CD122+T细胞浸润,且随脑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侧脑组织中CD8+CD122+T细胞/CD3+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5 d和7 d组差异显著,与非缺血侧相比,P5d0.05,P7d0.05;MCAO小鼠脾及胸腺中CD8+CD122+T细胞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星形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显著增高,PIFN-γ0.01、PTNF-α0.001、PIL-1β0.01;CD122-blocked组与CD8+组相比,IFN-γ、TNF-α、IL-1β表达明显增高,PIFN-γ0.05、PTNF-α0.05、PIL-1β0.01;CD8+组与HBSS组相比,IFN-γ表达降低,P0.05;IL-1β表达有降低的趋势。结论:CD8+CD122+T细胞在脑缺血过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其保护作用通过CD122抑制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β,IFN-γ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阳性的胃部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H.pylori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ylori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者血清中TGF-β1的含量,无H.pylori感染的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H.pylori感染的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及TGF-β1的水平较不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显著升高(P<0.05);H.pylori感染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及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的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也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逐渐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含量和TGF-β1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免疫抑制状态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3例作为胃癌组,另选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者4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中CD4~+CD25~+Treg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分析CD4~+CD25~+Treg水平与IFN-γ、IL-2、IL-4和IL-10的相关性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CD4~+CD25~+Treg比例、IL-4和IL-10水平为(19.43±4.36)%、(9.76±2.41)pg/mL和(22.18±5.26)pg/mL,高于对照组的(10.34±2.16)%、(7.16±2.07)pg/mL和(9.52±3.4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IFN-γ和IL-2水平为(6.87±2.24)pg/mL和(2.43±0.54)pg/mL,低于对照组的(13.86±3.18)pg/mL和(12.79±2.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Treg比例与IFN-γ和IL-2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IL-4和IL-10呈正相关关系(P0.05)。CD4~+CD25~+Treg比例与胃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和肿瘤位置无关(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增高,与免疫状态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造成AIDS的主要病原体,HIV感染机体主要是通过侵嗜CD4~+T淋巴细胞、巨嗜细胞和神经细胞,随着CD4~+T淋巴细胞的耗竭,被感染者进行性免疫缺陷,导致于致命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其可怕的蔓延趋势和流行范围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这一流行趋势将日益严重,因此,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赶黄草总黄酮对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理,采用TGF-β1诱导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LX-2,HSC-LX-2)活化,给予不同浓度赶黄草总黄酮后,MTT法检测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胶原收缩实验检测胶原收缩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一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及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mad2、Smad3、p-Smad2、p-Smad3、Smad7的表达。结果显示,赶黄草浓度在为5、9、13 mg/L均可抑制TGF-β1活化后的LX-2的增殖和迁移,且13 mg/L时效果最显著(P0.01);另外,赶黄草总黄酮可减少ColⅠ及FN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P0.01),并抑制胶原收缩;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Smad3、p-Smad2和p-Smad3的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Smad7的表达明显增加。赶黄草总黄酮能明显抑制LX-2的增殖,减少ECM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与其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10+CD4+T细胞、TGF-β+CD4+T细胞(分别代表Tr1细胞和Th3细胞的特性)的比例,并探讨其在AR发病中的意义,为AR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分离19例对粉尘螨过敏的AR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中IL-10+CD4+T细胞、TGF-β+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同健康对照者相比,AR患者外周血中IL-10+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1.66±0.48)%vs.(3.80.92)%,t=-9.08,P0.01)],AR患者外周血中TGF-β+CD4+T细胞的比例降低[(1.92±0.54)%vs.(4.76±1.12)%,t=-9.94,P0.01)]。结论:外周血中IL-10+CD4+T(Tr1)细胞比例的降低可能是AR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AR患者外周血中分泌IL-10的Tr1细胞的比例可能在AR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外周血中TGF-β1+CD4+T(Th3)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可能是AR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TGF-β1与AR关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外周血中TGF-β1水平与AR的关系研究较少,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探讨Toll样受体4的内源性配体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对天然调节性T细胞(natural regulatory T cells,n Tregs)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磁珠法分选健康人外周血中n Tregs,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纯度后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将不同浓度的HMGB1(0.01μg/m L,0.1μg/m L,1μg/m L)分别加入抗TLR4单抗封闭的n Tregs(即anti-TLR4+HMGB1组)和正常n Tregs(即Non anti-TLR4组)两组细胞、同时设定不加HMGB1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各组n Tregs中IL-10、TGF-β和IFN-γ的m RNA表达水平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蛋白含量。采用CFSE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HMGB1处理的n Tregs与CD4+T效应细胞混合培养后CD4+T细胞的增殖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HMGB1刺激后n Tregs的胞浆及胞核中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分选得到的n Tregs纯度82%(84.52±2.10%)。Non anti-TLR4组中CD4+CD25+Tregs的IL-10、TGF-β的RNA水平及蛋白含量均较无HMGB1刺激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anti-TLR4组中较相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IFN-γ的RNA水平及蛋白含量在Non anti-TLR4组中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在anti-TLR4组中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CD4+CD25+Tregs显著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与CD3/CD28抗体活化的阳性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经HMGB1刺激的Nonanti-TLR4组中,CD4+T细胞增殖指数较无HMGB1刺激的对照组增高(p0.05);anti-TLR4组中,CD4+T细胞增殖指数较无HMGB1刺激的相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1μg/m L HMGB1刺激两组CD4+CD25+Tregs后,Non anti-TLR4组胞浆蛋白中NF-κBp65的含量较无刺激对照组降低,而胞核中则相应增加;anti-TLR4组则无明显改变。当TLR4与内源性配体HMGB1结合后,CD4+CD25+Tregs表达及分泌抑制性因子IL-10、TGF-β降低而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增加,抑制CD4+T增殖能力减弱,其抑制功能减弱,功能变化机制与NF-κB信号分子的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16.
纪伟  张勇  周吉坤  郑欢伟  高福  刘军 《病毒学报》2019,35(3):357-363
丙型肝炎是由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至今仍是世界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为研究HCV感染者的T细胞免疫状态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我们招募了62位研究对象,包括20位健康对照、42位HCV感染者。我们通过HCV主要的T细胞免疫原非结构蛋白3(NS3蛋白)多肽库体外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同时,我们检测了研究对象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表明,HCV感染者外周血中仍持续存在针对NS3的特异性CD8~+T细胞和CD4~+T细胞。感染者血清中IL-6、IL-10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相关性分析显示,HCV感染者外周血中分泌IFN-γ和TNF-α的HCV特异性CD8~+T细胞水平及血清中IL-10水平与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呈现正相关。本研究表明,HCV感染者体内针对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持续保持一定的水平,并且可能与病人的肝损伤有关,该研究对于了解HCV感染的细胞免疫特征及研发相应的免疫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同性恋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CD4+CD25hi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Th17/Treg平衡状态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初步阐明Th17/Treg失衡在HI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选取54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另有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和Treg水平。结果表明,在HIV感染者外周血中Th17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68±0.35vs1.42±0.86,P<0.001),Treg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6.15±2.12vs4.50±0.76,P<0.001),导致HIV感染者中Th17/Treg比例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0.12±0.07vs0.31±0.17,P<0.001)。研究还发现,Th17/CD4比例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r=0.371,P<0.05),与病毒载量不相关;Treg/CD4比例与CD4+T细胞计数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正相关(r=-0.402,P<0.05;r=0.447,P<0.001)。此外,Th17/Treg比例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与病毒载量负相关(r=0.525,P<0.001;r=-0.318,P<0.05)。结果提示,HIV感染中存在Th17/Treg失衡现象,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可能在HIV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激活中的机制以及活化HSCs促进内皮细胞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作用效果。运用q RT-PCR检测α-SMA、Smad2/3、VEGFA和TGF-β1-RI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α-SMA、Smad2/3、p-Smad2/3、VEGFA和TGF-β1-RI的蛋白质水平;基质胶(matrigel)血管形成实验检测活化HSCs的促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血管形成作用。TGF-β1作用后的HSCs高表达α-SMA以及经典的TGF-β1/TGF-β1-RI/Smad2/3信号通路下游相关的TGF-β1-RI和Smad2/3等,具备了活化表型并能促进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结果表明,TGF-β1信号通过经典的Smad2/3通路激活了HSCs,使激活后的HSCs通过分泌VEGFA具备了促进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静  沈红  赵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1):9-12,I0003
目的通过小鼠骨髓细胞剔除Smad3基因,观察小鼠病理变化以及免疫T细胞状态。方法将Smad3基因剔除Smad3-/-)的小鼠骨髓细胞和野生型(Smad3+/+)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移植给60Co射线照射GFP小鼠。观察骨髓移植后GFP小鼠体征变化,第6周处死小鼠,取肠道固定,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结中T细胞变化。结果移植Smad3-/-骨髓细胞的GFP小鼠逐渐消瘦,大肠出现炎症;淋巴结中活化型的CD4+CD62LloT细胞增多。结论骨髓细胞TGF-β信号受阻,可导致小鼠患炎症疾病,引起免疫T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20.
Smad2/3上调促进大鼠梗阻性肾病的纤维化和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途径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式(UUO)建立肾梗阻模型.分别于术后3、6、14和28d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技术来检测TGF-β1、Smad2/3、p-Smad2/3和观察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凋亡的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病变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于术后3d梗阻肾TGF-β1、Smad2/3、p-Smad2/3开始升高,细胞凋亡百分率同时升高,I型胶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水平亦升高.第6d各项指标水平显著升高.第14、28d升高更加明显(P<0.01).B3、B6、B14和B28组之间也随天数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肾间质病变面积增加显著(P<0.01).结论在肾间质纤维化中TGF-β1、Smad2/3、p-Smad2/3及细胞凋亡明显上升,同时I型胶原及α-SMA表达升高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增加.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途径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促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