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饲喂肉杆菌Hg4-03对贡嘎蝠蛾幼虫肠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贡嘎蝠蛾幼虫肠道优势菌肉杆菌(Carnobacterium sp.)Hg4-03作为食物添加剂对实验室饲养的4龄贡嘎蝠蛾幼虫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16S rDNA序列与PCR/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健康幼虫被随机分为处理组1、处理组2和对照组,两组处理组分别饲喂添加不同浓度肉杆菌Hg4-03的天然饲料,对照组只饲喂天然饲料。14 d和28 d后每组随机解剖6条幼虫,收集肠道样品,经细菌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DGGE分离并进行细菌多样性图谱分析。【结果】饲喂肉杆菌Hg4-03后幼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处理组幼虫肠道中肉杆菌Hg4-03含量增加,且处理组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量也明显增加。【结论】将肉杆菌Hg4-03作为益生菌饲喂贡嘎蝠蛾幼虫有助于维持幼虫肠道菌群多样性平衡,这为贡嘎蝠蛾人工或半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贡嘎蝠蛾初孵幼虫迁移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纬  银福军 《昆虫知识》2004,41(3):265-267
在实验室内对贡嘎蝠蛾Hepialusgonggaensis的初孵幼虫迁移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该初孵幼虫迁移与其习性、虫口密度、环境湿度、栖居场所、食料等因素均有关。  相似文献   

3.
康定贡嘎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贡嘎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是冬虫夏草菌的寄主昆虫之一,为了人工饲养蝠蛾培殖冬虫夏草,提供科学依据。从1980—1985年,在四川康定贡嘎山干沟基点(海拔3800m)的自然条件下和室内,对贡嘎蝠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4.
蝠蛾属一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傅善全  黄天福 《昆虫学报》1991,34(3):362-363
本文记述了采自四川省康定县的蝙蝠蛾科蝠蛾属一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贡嘎蝠蛾 Hepialus gonggaensis Fu et Huang 新种(图1—2)  相似文献   

5.
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真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贡嘎蝠蛾肠道(Hepialus gonggaensis)幼虫肠道真菌多样性.[方法]采用常规分离与分子鉴定的方法和基于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基因的RFLP方法,建立贡嘎蝠蛾幼虫肠道真菌的ITS克隆文库,分别用MspⅠ、HaeⅢ和Taq Ⅰ对205个阳性克隆的质粒酶切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有23个不同的RFLP操作分类单元(OTU),对这23个操作分类单元的阳性克隆子进行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结果显示贡嘎蝠蛾幼虫肠道内存在8个属的真菌类群.其中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的丰度最高,分别占克隆文库的46.34%和40.00%,鉴定为肠道内的优势真菌类群.用常规分离与分子鉴定方法只获得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magnus)、Geomyces sp和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porosum)3个类群的真菌.结合常规分离法与RFLP法能够更有效的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小金蝠蛾Thitarodes xiaojinensis幼虫血细胞类型,统计各类血细胞所占比例并检测其细胞免疫能力。【方法】利用光学相差显微镜观察小金蝠蛾7龄幼虫血细胞,并根据鳞翅目昆虫血细胞特有形态对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进行鉴定;利用96孔板对小金蝠蛾各类血细胞进行计数并计算各类血细胞所占的比例;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以及Congo Red染色的DEAE-Sephadex A-25凝胶珠刺激小金蝠蛾7龄幼虫,检验其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由粒细胞、浆细胞、珠血细胞和类绛色细胞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62.5%,26.6%,10.1%和0.8%,未发现典型的原血细胞。酿酒酵母刺激结果显示,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可以发生吞噬以及结节反应。Congo Red染色的DEAE-Sephadex A-25凝胶珠刺激结果显示,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可以发生包囊反应。【结论】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组成及其形态与其他鳞翅目昆虫一致,其中粒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对酿酒酵母刺激敏感,可发生吞噬和结节反应,对Congo Red染色的DEAE-Sephadex A-25凝胶珠刺激敏感,可发生包囊反应。小金蝠蛾细胞免疫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7.
对阿尔泰山上的阿尔泰蝠蛾幼虫进行了为期6年的食性观察,发现阿尔泰蝠蛾幼虫在野外采食的植物是新疆芍药、块根芍药、白喉乌头、阿尔泰牡丹草、新疆藜芦、新疆猪牙花、阿尔泰羽衣草、柳兰、新疆白鲜和药用蒲公英,与蝠蛾属的其他昆虫不同。其中,大部分植物为新疆阿尔泰山上的特有植物和中药,甚至有些还有毒性。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阿尔泰蝠蛾喜食胡萝卜和南瓜。该观察结果将为以后阿尔泰蝠蛾幼虫的野外采集和人工饲养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冬虫夏草线状菌体制剂的侵染力,进行了冬虫夏草线状菌体制剂对蝠蛾幼虫的感染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对蝠蛾幼虫进行人工接种,并对感染温度、菌剂用量和虫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冬虫夏草线状菌体具有侵染蝠蛾幼虫的能力,优化后的感染条件为:菌体剂量为5 g(即5个标准剂量)、幼虫虫龄为3龄、培养温度为14℃。该结果为蝠蛾幼虫新型接种体的制备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孙涛  张婷婷  王岩 《环境昆虫学报》2021,43(4):1061-1069
本研究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阿尔泰蝠蛾Hepialus altaicola Wang幼虫血细胞.根据鳞翅目昆虫血细胞形态特征对阿尔泰蝠蛾幼虫血细胞进行鉴定,计数并计算各类血细胞所占的比例.发现阿尔泰蝠蛾幼虫血淋巴中存在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类绛色细胞、珠血胞和囊血胞6种细胞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7%,29.9%,55.4%,2.3%,5.8%和2.9%.阿尔泰蝠蛾幼虫血细胞组成及其形态与其他鳞翅目昆虫基本一致,但是与其它种属相比,同种类型的血细胞大小和占比略有不同.粒血胞和浆血胞是阿尔泰蝠蛾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类型,其中粒血胞占比最高.该研究为深入研究阿尔泰蝠蛾血细胞形态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幼虫是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本文首次对其幼虫毛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幼虫头壳刚毛数量、相对位置与多数蝠蛾昆虫一致,但比拉脊钩蝠蛾少了2对刚毛;蒲氏钩蝠蛾幼虫前胸节也比拉脊钩蝠蛾少1对微腹毛;第2、第3胸节毛序相似,均缺失前背毛而多了微背毛、微亚背毛;除第9、第10节外,所有腹节的背毛、侧毛、亚背毛排列是一致的,但是在有足腹节中,亚腹毛为3对,其它腹节亚腹毛仅有2对;除第1和第2腹节具2对微腹毛外,其它腹节微腹毛仅1对,这些微腹毛在排列、长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陈仕江  黄天福 《四川动物》1997,16(3):102-104
贡嘎蝠蛾卵呈椭圆形,在扫描电镜下卵壳表面分为一般卵壳区和受精孔区:一般卵壳区密布颗粒状突起;受精孔区位于卵端部,呈不规则梨形垫状,精孔开口于突起内侧凹陷上部。贡嘎蝠蛾在6月下旬—7月产卵,散产。在平均温度8-10℃、相对湿度80%-90%,卵的发育历期为50天左右,孵化率75%以上。卵常遭受霉菌和寄生蜂天敌危害。  相似文献   

12.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特色名贵药材,是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寄生于钩蝠蛾幼虫后形成的虫生子囊真菌,其发生机理和侵染途径至今未知。本文利用real-time q PCR实时定量技术检测了寄主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幼虫表皮、脂肪体、血淋巴和肠壁等组织中冬虫夏草菌定殖量,分别建立了起始于表皮的侵染路径(R20.678)和起始于肠道的侵染路径(R20.271)两种Holt数学模型,经比较分析后,推论冬虫夏草菌随口腔摄食侵染寄主幼虫的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揭示冬虫夏草菌可以通过进食途径实现其对钩蝠蛾幼虫的带菌生长、侵染和寄生,从而为深入阐释冬虫夏草菌与寄主钩蝠蛾幼虫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类之一,海拔分布范围4100~4650m,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4年,其中幼虫期漫长,经过7~9次蜕皮、历时990~1350d才能完成发育,环境条件变化及天敌因子等都对蒲氏钩蝠蛾的种群稳定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分段饲养幼虫的方法,构建了蒲氏钩蝠蛾试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种群增长趋势。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的世代总存活率为2.6%,种群趋势指数为7.95,下代数量将是当代数量的7.95倍。因此,低存活率仍能维持蒲氏钩蝠蛾实验种群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重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鸯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青海虫草最主要产区玉树巴塘地区对玉树蝠蛾Hepialus yushusis Chuet Wang进行野外定点调查观察,结果表明:玉树蝠蛾幼虫是一种多食性昆虫,对低温有特殊的适应能力,适宜生长发育的地温是6~10℃;幼虫喜潮湿,最适土壤含水量为40%~60%;幼虫世代重叠,在冻土层越冬。  相似文献   

17.
蝠蛾属一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朝达  杨大荣 《昆虫学报》1993,36(4):495-496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西南部不断发现许多蝠蛾新种(朱弘复,王林瑶,1985);梁醒财等,1988)。因虫草蝠蛾幼虫被中国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感染寄生后形成的“冬虫夏草”是我国一味名贵中药材,随着蝠蛾新种的不断发现,无疑将有助于增进对虫草蝠蛾昆虫资源的认识。最近我们在云南德钦县进行人工培育冬虫夏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晓娟  叶萌  周祖基  宋昆  代勇 《四川动物》2013,32(2):228-231
植食性昆虫主要利用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等对寄主植物进行选择,而植物挥发物是引导植食性昆虫寄主定向行为的主要因素。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康定虫草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二龄幼虫对适生地的几种植物材料的嗅觉反应;并用欧式距离和Q型聚类法对供试植物进行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蝠蛾幼虫对几种植物材料表现出强弱不同的趋性反应;根据植物的相似性可将供试植物分为4类,且同一类植物引导蝠蛾幼虫产生相似的嗅觉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小金蝠蛾Thitarodes xiaojinensis是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生活于高海拔、高寒地区,低温适应性强,但在室温下(25~27℃)不能正常存活。本研究检测了热胁迫(27℃)对小金蝠蛾幼虫消化酶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期揭示小金蝠蛾室温不耐受的生理机制。【方法】小金蝠蛾8龄幼虫分两组进行处理:高温组于27℃下饲养,对照组于16℃下饲养。处理24 h后观察虫体状态,并解剖,取中肠及血淋巴。透射电镜观察中肠细胞线粒体结构,分别测定中肠总蛋白酶和糖基水解酶活性,血淋巴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淋巴保护酶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两组幼虫中肠总蛋白酶及糖基水解酶活性均随反应温度(16~37℃)升高而增强。协方差分析显示,高温组幼虫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然而,高温组幼虫在27℃下的酶活性与对照组幼虫在16℃下的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热胁迫下虫体血淋巴中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提示出现了氧化损伤。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高温组中肠细胞线粒体肿胀,膜受损,嵴排列混乱,结构破坏。对活性氧起清除作用的3种保护酶中,仅POD活性显著升高(P<0.05),SOD和CAT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不是小金蝠蛾室温不耐受的重要因素;氧化损伤是其热胁迫下不能正常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沈发荣  杨大荣 《动物学研究》1989,10(3):232-232,240
本文首次报道了云南冬虫夏草优势寄主昆虫白马蝠蛾5龄幼虫消化系统的构造。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对该虫的前肠、中肠、后肠及唾腺进行了观察研究和描述。结果如下: 白马蝠蛾幼虫的消化道简单的呈长筒状,直占于腹腔中,其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分段明显(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