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鸯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是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区土壤分析,明确了影响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发生严重的林分与轻度发生的林分相比,其土壤pH值小,速效K含量低,全N、全P含量高。因此,通过毛竹林地土壤管理及合理施肥可以减轻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反频次比较法在福建邵武市11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林样地上调查浙江双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该虫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 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通过正频次比较法分析,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总计抽样的550株竹笋上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以样地为单位, 经过反频次比较法分析11块样地上浙江双栉蝠蛾的分布类型, 结果为: 样地1, 2, 4, 5和8属于奈曼分布, 样地7, 9, 10和11属于负二项分布, 样地3和6属于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分布。判别分析法判别函数能够100%正确分组, 依据F值大小, 6个环境指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土壤有机质(X5)、 林地卫生(X6)、 坡位(X3)、 坡向(X4)、 竹林结构(X2)、 立竹度(X1)。由此得出: 无论是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还是以每个样地为研究对象或单位, 都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非均匀的聚集型分布。土壤腐殖质厚、 林地卫生差可使双栉蝠蛾幼虫密度增大, 立竹度、 竹林结构、 坡位和坡向单个指标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密度的影响不明显, 但综合作用明显; 反频次比较法比聚集度指标评价更为详细科学。  相似文献   

4.
两色绿刺蛾危害对毛竹单宁、总酚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受害和未受害毛竹枝叶中单宁、总酚含量的测定,分析了两类主要次生代谢物质的差异与两色绿刺蛾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竹枝叶中单宁、总酚的含量随着两色绿刺蛾的危害,均呈下降趋势,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腐殖质厚度、林地卫生状况等因素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危害程度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度和林地卫生状况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种群变动的影响,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间(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小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针叶黄酮含量增加,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含量减少,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最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除6龄幼虫外,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3)随受害程度加重,7龄幼虫体重、幼虫平均取食量、蛹重、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幼虫平均取食量、蛹重、幼虫平均死亡率、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种群变动的影响, 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同(轻度、 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 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 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 针叶黄酮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 蛋白质、 多糖含量减少, 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 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量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 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除6龄幼虫外, 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 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 (3)随受害程度加重, 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 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幼虫平均死亡率、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 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 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 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道。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多,主要以刚竹属竹种为主。浙江栉蝠蛾在浙江省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羽化主要集中在13:30~18:30之间,羽化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2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4.2d,雄虫平均6.2d。卵经70d左右孵化,随即钻入土壤取食,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9.
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寄主调查及其土壤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顺  舒金平  王浩杰 《昆虫知识》2010,47(5):983-987
对安吉竹博园内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s(Faldermann)的寄主危害进行调查,主要调查竹种隶属于刚竹属(Phyllostachys)、矢竹属(Pseudosasa)、大明竹属(Pleioblastus)、唐竹属(Sinobambusa)、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和箣竹属(Bambusa),共7个属,包括47个竹种,其中41种寄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筛胸梳爪叩甲幼虫期的危害,新发现受害寄主30余种。据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在5个竹种林区间的空间分布表明:筛胸梳爪叩甲较大体型的幼虫在竹林土壤中主要为聚集分布。调查过程发现,除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竹种的危害以外,竹笋夜蛾Apamea spp.也是导致退笋的主要虫害之一,二者一并成为目前竹博园内竹笋退笋的主要害虫。此外,园内竹种也受到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叶甲、白蚁和腐生蝇的侵害。鉴于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危害的竹种范围比以往报道的有扩大的趋势,在竹种移植、土壤改良及敏感品种的选育应考虑到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0.
粒肩天牛危害对杨树单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肩天牛是福建省杨树的一种新蛀干性害虫,经对杨树受害与未受害、不同危害期、不同品系、不同危害部位单宁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受害植株与健康植株间单宁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危害期单宁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天牛危害末期和越冬期,受害植株单宁的含量比健康植株增加;不同杨树品种单宁含量变化不同,意大利杨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的单宁含量均比欧关杨高;受害植株中远离蛀孔与蛀孔周边的单宁含量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杨树受害引起单宁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杨树受到危害后的一种应激反应的表现,具有诱导抗虫性,即通过增加单宁的含量来抵御害虫的取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hosen at random 38 diastolic preparations of human hearts from persons having not any cardiac pathology, as demonstrate the postmortem examina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left ventricle casts have been made during the first 24 hours after death according to a strictly fixed technique by means of filling the cardiac chambers with polymere mass--protacryl--under a physiological pressure of the diastolic filling. The trabecules are arranged as a spiral from the apex of the ventricle up to the atrioventricular fibrous ring, with approaching the apex the spiral step increases and the trabecules straighten. The left ventricle cast is devided into some planes, the envelopes and the trabecularity lines are measured. Average values of the shift in the trabecularity lines I, II, III and in the cross sections B, C, D, E are defined in relation to the plane A and in every case in relation to the previous plane Cn-1. The data obtained are presented in tables and diagrams. The greatest shift demonstrate the trabecularity lines I running predominantly along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left ventricle in the planes B and which are situated nearer to the atrioventricular ring projection.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the spiral-shaped course of the trabecules, it is possible to suppose that it influences the blood stream twisting clockwise in the left ventricle during the diastole phase. This indicates the necessity to work out some new constructions of artificial cardiac valves, securing the twisted blood stream. The condition mentioned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making prostheses of the cardiac va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