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上海大莲湖鱼类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e F  Luo ZK  Wu D  Pei EL  Wang TH 《动物学研究》2010,31(6):657-662
于2009年4月11—19日、4月27—5月8日和5月20—29日3个时间段对大莲湖的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组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鱼类样本24061尾,隶属11科17属22种。群落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占样本个体总数的76.3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027,Simpson优势度指数(λ)为0.5959,Pielous均匀度指数(J′)为0.3244,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标(D)为2.0816,相对稀有种数(R)为90.91%;鱼类群落可分为3个生态类型:江海洄游性鱼类有3种、河湖洄游性鱼类1种和定居性鱼类18种。鱼类食性可分为5种类型:食鱼性鱼类9种、食无脊椎动物性鱼类2种、杂食性鱼类7种、食浮游生物性鱼类有3种和草食性鱼类1种。研究结果表明:大莲湖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标处于较低水平,稳定性较低;相对于黄埔江下游地区,大莲湖的食鱼性鱼类比例较高,说明位于黄浦江上游的大莲湖之水质好于下游流域。为保护和持续利用大莲湖鱼类资源,应加强监管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2008年9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3 420尾,经分类鉴定为39种,隶属于4目11科15亚科35属。其中,草食性鱼类5种,肉食性鱼类18种,杂食性鱼类16种;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鳗尾(Liobagrus anguillicauda)为湖南省鱼类新纪录。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612,丰富度指数(D)为3.461,均匀度指数(J)为0.706。该区鱼类以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21种土著鱼类为主体,占本次调查鱼类总物种数的51.2%。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和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a)为保护区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23.6%和23.4%。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中国长江中下游湖泊——傀儡湖(N 31o24′, E 120o51′)鱼类生长的特性,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利用地笼、多网目复合刺网和网簖等工具对该水域鱼类进行了月度调查。共捕获鱼类18种,隶属于3科,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这18种鱼类的全长和体重的回归关系进行拟合,其中3种鱼类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首次拟合。此外, 15种鱼类的最大全长超过世界鱼类数据库(FishBase)中记录的最大全长。研究提供的鱼类全长与体重回归方程及其参数填补了世界鱼类数据库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中国长江中下游湖泊——傀儡湖(N 31o24′, E 120o51′)鱼类生长的特性, 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利用地笼、多网目复合刺网和网簖等工具对该水域鱼类进行了月度调查。共捕获鱼类18种, 隶属于3科, 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这18种鱼类的全长和体重的回归关系进行拟合, 其中3种鱼类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首次拟合。此外, 15种鱼类的最大全长超过世界鱼类数据库(FishBase)中记录的最大全长。研究提供的鱼类全长与体重回归方程及其参数填补了世界鱼类数据库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一种制备甲基乙烯基醚(MVE)的简易方法,其合成反应途径是: 在三氟乙酸催化作用下,MVE与各种5′-核苷二磷酸(ppN)反应,用纤维素柱层析方法分离反应产物,制备了五种2′(3′)-O-甲氧乙基-5′核苷二磷酸(ppN-2′(3′)-O-ME):ppA-2′(3′)-O-ME,ppG-2′(3′)-O-ME,ppC-2′(3′)-O-ME,ppU-2′(3′)-O-ME,以及ppΨ-2′(3′)-O-ME,产率一般为50~70%。  相似文献   

7.
东黄海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聚集强度与鲐鲹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91,自引:5,他引:86  
一、前言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terus maruadsi)是东黄海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秋季鲐鲹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北纬32°00′—33°30′,东经124°00′—128°30′)以及东海中南部(北纬26°30′—29°00′,东经123°00′—126°00′)形成两个索饵渔场,前者简称为北部渔场,后者简称为南部渔场。为了开发和利用东黄海鲐鲹鱼索饵渔场资源,需要对两渔场鲐鲹鱼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以往国内外的一些报道,鲐鲹鱼是一类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的鱼类,其分布特点往往同浮游动物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本  相似文献   

8.
南洞庭湖沅江段为我国重要通江湖泊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对南洞庭湖沅江段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12 962尾,经鉴定共计66种,隶属于7目13科44属,鲤形目占调查区域鱼类种类的69.70%,鲇形目和鲈形目次之。区系分布主体以地理位置所处的华东区为主,兼有华南区、华西区、北方区和宁蒙区的区系组成部分,华东区特有种占总种数的24.24%。栖息习性以湖泊定居型为主,占总种数的80.30%;食性以杂食性为主;栖息水层以底层为主;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32,均匀度指数(J)为0.55,相较洞庭湖其他湖区处中等水平。调查结果相较历史调查记录出现种类数大幅减少、经济鱼类小型化、洄游型鱼类减少的现象,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海中北部近岸海域不同断面的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特征, 基于2017年5月、6月和7月对黄海中北部近岸海域内不同断面表层水平拖网的调查数据, 对该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3个航次共采获鱼卵5493粒, 仔稚鱼43尾, 经鉴定共20种, 隶属于7目16科20属, 种类以鲈形目为主要类群。采获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在不同月份和不同断面间有所差异, 总体来看数量分布不均匀。采获鱼卵、仔稚鱼对应成鱼的适温类型主要由暖温种和暖水种组成, 仅有少量冷温种, 各生态类型种类数随断面不同有所变化, 暖温种在调查海域内由北向南呈递减的趋势, 暖水种则呈递增的趋势。鱼卵、仔稚鱼优势种和重要种组成在不同月份和不同断面间均有所差异, 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5月航次调查海域及T1和T2断面的鱼卵优势种, 仔稚鱼没有出现优势种。3个航次采集的鱼卵、仔稚鱼对应成鱼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58、3.51和3.41, 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调查海域内鱼卵、仔稚鱼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以5月航次最高, 6月航次最低。此外, 两个断面各站位之间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与深度关系密切。研究为黄海海域产卵场的养护及海洋鱼类早期补充群体资源的量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是一类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机体有关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能抗病毒、抗癌肿、及免疫调节等功能。pppA_(2′)p_(5′)A_(2′)p_(5′)A(简称2′-5′P_3A_3)是由干扰素作用于细胞以后诱导产生的一种寡聚腺苷酸,它能表现干扰素的许多生物学功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海拔作为综合性因子驱动着植物群落的物种、系统发育与功能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以戴云山南坡900-1600 m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指数与环境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在群落构建与多样性维持中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森林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沿海拔均呈现中间高度膨胀格局。(2)物种多样性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物种多样性越高,系统发育多样性也越高。Shannon-Wiener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Pielou、Simpson指数)、系统发育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结构都存在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Shannon-Wiener指数可以代替其他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系统发育结构NRI (Net relatedness index)指数、NTI (Net nearest taxa index)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群落优势度、均匀度与系统发育结构相关性较强。(3)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Shannon-Wiener、Pielou、Simpson指数的最显著因子,海拔是影响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主要因素。海拔是影响系统发育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土壤因子是影响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验证了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高度相关,结果旨在揭示物种群落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海南万宁青皮林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样方调查,对海南万宁青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万宁青皮林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37种,隶属于62科110属,其中热带性分布种达95.5%,群落属于热带雨林植被类型中的海岸单优青皮群落。(2)群落的优势种为青皮,外貌常绿,生活型以小高位芽为主(占35.04%),青皮种群表现为增长趋势。(3)群落的物种丰富度Magarlef指数为34.30,Shannon-Wienner指数为2.31,Simpson指数为0.99,均匀度Pielou指数为1.08。(4)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Simpson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乔木层,Shannon-Wienner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藤本植物>乔木层,表明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分布最不均匀,优势种的优势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13.
朱光玉  徐奇刚  吕勇 《生态学报》2018,38(15):5404-5412
林分空间结构会显著影响其林下植被多样性,为明确其影响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以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与典型相关分析探索乔木层空间结构与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为保护林下植被多样性提供生态经营建议。以混交度、聚集指数和开敞度表达林分空间结构,以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AuclairGoff指数作为灌木物种多样性评价指标,利用3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混交度对灌木层Pielou指数和AuclairGoff指数影响显著(P0.05),其余指数均不显著;(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受到多个林分空间指标的综合影响,其中Pielou指数受到混交度、聚集指数和开敞度的显著影响,AuclairGoff指数受到混交度与开敞度的显著影响;(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典型相关系数为0.5427,林分空间结构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标两组变量在整体上相关性较强,其中混交度是影响力最大的变量。因此,欲提高栎类天然次生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应选择以调整树种结构为主,综合考虑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4.
宁夏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保护区有蝴蝶5科68属130种,其中,蛱蝶科的属数和物种数最多,为33属68种;凤蝶科最少,为2属2种.灰蝶科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1.75和0.84;蛱蝶科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01;粉蝶科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0;凤蝶科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均最低,分别为0.37、0.40和0.蛱蝶科中,眼蝶亚科的属数和种数最多,为13属24种;喙蝶亚科最少,仅1属1种;闪蛱蝶亚科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1.11和0.84;线蛱蝶亚科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4;眼蝶亚科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6.  相似文献   

15.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吴彦  刘庆  何海  林波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01-1306
通过样方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恢复阶段各层物种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都在波动中逐渐增加,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总体上是朝着有利于物种多样性恢复的方向发展.在人工林恢复序列中群落乔木物种的平均相关系数为41.88%。灌木为50.61%,草本为37.22%,说明在70年的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灌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草本植物则随着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消亡和更新,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乔木层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  相似文献   

16.
2008年7月至8月,采用样点法对国家自然保护区金佛山北坡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鸟类的G-F指数,结果表明:金佛山北坡鸟类资源丰富,共有鸟类115种,分属于10目33科,其中,最多为雀形目92种(80%),其次为鸡形目5种(4.35%);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种,被列入CITES名录的鸟类有4种;东洋界鸟类81种(70.43%),古北界鸟类26种(22.61%),广布种8种(6.96%);从居留类型看,留鸟82种(71.30%),夏候鸟27种(23.48%)、冬候鸟4种(3.48%),旅鸟2种(1.74%);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北坡的F指数为17.1257,G指数为4.1561,G-F指数为0.7573.  相似文献   

17.
山西霍山落叶阔叶林边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山西霍山暖温带森林植被片断化后不同地带不同群落边缘的边缘植被的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D),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边缘效应强度指数(Z)和各层次各物种的重要值(IV),对霍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边缘效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1)在群落的各种边缘区,边缘具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作用.(2)距林道边缘10m左右,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一峰值,10m以后指数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在距自然空地5~10m处是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地段,随后,随进入林内而逐渐减少并趋于平缓,在人工林的交错区内是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高峰段,随后进入林内逐渐减少。距灌木丛交错区10m以后物种多样性指数出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并趋于平缓.(3)连翘、羊胡子草等植物是群落的优势种,且大多呈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18.
陕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及G-F指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2003年7月和2004年5月,利用样线法对陕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鸟类多样性调查,结合历史资料,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3目36科107属19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6种,我国特有鸟类12种。按季节型区分,其中留鸟116种,夏候鸟56种,冬候鸟、旅鸟和迷鸟共计18种,从分布型区分,东洋种、古北种和广布种分别为70种、87种和33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阔叶林生境中鸟类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针阔混交林。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鸟类的优势种为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此外,山雀类(Parusspp.)、柳莺类(Phylloscopusspp.)以及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也有较大的种群。同时,将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与其周边的佛坪、长青、太白等自然保护区进行了G-F指数对比分析。发现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无论是F指数、G指数还是G-F指数均为最高,佛坪在鸟纲(AVES)科属水平上拥有相对较高的鸟类多样性。用基于科属水平的G-F指数与基于物种水平的Shannon-Wiener指数相结合评价某一地区的鸟类多样性,将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9.
深圳湾潮间带1995-2010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1995-2010年在深圳湾潮间带5条断面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分析了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度指数(d)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即距离深圳河口越近,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越少,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越低.空间差异还体现在越靠近深圳河口的取样断面,大个体物种,如羽须鳃沙蚕(Dendronereis pinnaticirris)和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的栖息密度越低,而小个体、生命周期短的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寡毛类动物栖息密度所占的比例越高,丰度生物量比较(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简称ABC)法证实了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推测是由于深圳市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排入深圳河的污水量增加,导致距离深圳河越近,有机质含量越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的年和季节变化各不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