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均认为艾叶具有抵御微生物感染的功效。在体外,艾叶广谱抗菌抗病毒;在体内,艾灸、艾烟可调节多种免疫功能细胞和细胞因子,维持内环境稳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艾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艾的植物资源,本文从本草考证、资源分布、活性成分以及抗病毒抗菌活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艾叶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艾叶挥发油为临床常用中药艾叶的主要活性部位群,化学成分复杂,受提取方法、产地、采收时间、陈化、存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艾叶挥发油具有抗病毒和抑菌、平喘、抗炎、镇痛镇静等药理活性。本文对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为艾叶挥发油深度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赤眼蜂是生物防治中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为探明艾叶精油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及两者对米蛾的联合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艾叶精油熏蒸、触杀、驱避活性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及艾叶精油和玉米螟赤眼蜂对米蛾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艾叶精油熏蒸和触杀处理对玉米螟赤眼蜂卵具有明显影响,寄生在米蛾卵上的玉米螟赤眼蜂卵经0.1、0.2、0.3、0.4、0.5、0.6μg/cm3艾叶精油熏蒸处理72h后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分别为56.67%、49.33%、44.00%、33.33%、26.00%和14.67%;寄生在米蛾卵上的玉米螟赤眼蜂卵经100、200、300、400、500、600mg/L艾叶精油触杀处理72h后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分别为54.00%、45.33%、38.00%、28.67%、18.00%和6.00%,均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艾叶精油驱避活性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也有明显的影响,300mg/L艾叶精油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驱避率79.05%,随着时间间隔和距离间隔的增加,这种影响作用降低;联合应用艾叶精油与玉米螟赤眼蜂时先释放玉米螟赤眼蜂,24h后再滴加艾叶精油的防治效果最佳,米蛾的死亡率可高达96%。  相似文献   

4.
艾叶挥发油抗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初步研究艾叶挥发油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的体外抑制作用。从艾叶挥发油的最大无毒量(TD0 )开始,作连续倍比稀释6个浓度,每一浓度均做4孔,分别加入已感染RSV的单层Hela细胞和感染IFV的单层MDCK细胞中,并设立阴性和阳性对照, 37℃,体积分数为5% CO2 培养,连续动态观察,得到药物的半数有效量(IC50 ),并计算治疗指数(TI)。艾叶挥发油对RSV的IC50为3. 33mg·L-1,TI值为9. 4。对IFV没有抑制作用。结论:艾叶挥发油对RS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IFV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艾叶挥发油是艾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由100余种化学成分组成,主要含单萜及其衍生物、倍半萜及其衍生物,也有少量的醛、酮、酚类化合物。本文对近十年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发现产地、提取方法和采收期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数量和含量的测定结果均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对艾叶药材的质量评价和应用。因此建议根据不同的药用目的选择采用不同产地的艾叶药材和相应的挥发油提取方法,为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作为新发现的细胞内应激机制,直接影响老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UPR~(mt)是线粒体为了维持其内部蛋白质的平衡,启动由核DNA编码的线粒体热休克蛋白和蛋白酶等基因群转录活化程序的应激反应.深入探究UPR~(mt)的作用机制对阐明老化和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的诱导因素、线虫和哺乳动物细胞中最新的未折叠蛋白应激反应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因子、具体作用机制以及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与衰老、免疫等疾病的联系,旨在为这些疾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D是一种具有神经活性的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胚胎期以及成年大脑组织的不同区域均有表达。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以及维生素D缺乏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易感性有关。VDR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现综述VDR调控大脑发育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维生素D促进脑发育以及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谱效关联分析筛选艾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s)。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艾叶挥发油,选择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构建15批艾叶挥发油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热图、聚类分析;检测不同批次艾叶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及单体成分验证实验筛选艾叶挥发油质量标志物。GC-MS检测鉴定出49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指纹图谱筛选出17个共有峰,包括桉树脑、樟脑和龙脑等,相似度在0.96~0.99。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不同产区艾叶分为两类。相对含量较高且热图显示差异较大的成分有桉树脑、樟脑、龙脑、松油醇。15批次艾叶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抑菌圈在9.00~11.56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在9.33~12.44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在9.33~12.89 mm。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是桉树脑、樟脑和龙脑。单体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除桉树脑外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筛选出艾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的质量标志物为樟脑和龙脑。  相似文献   

9.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对艾叶提取物的杀菌效果进行实验室研究。研究发现,艾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黑曲霉均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通过模拟现场试验,艾叶提取物有显著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入17(Interleukin17,IL-17)是CD4+的T细胞亚群Th17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炎症细胞因子,由于其具有强大的募集粒细胞以及促进各种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作用,其与哮喘、肺部感染等疾病有密切相关性,其在肺部感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IL-17在气道炎症疾病中的机制等,鉴于IL-17的生物活性较多,而参加各种肺部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现就IL-17与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蕨菜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药理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蕨菜多糖的提取工艺,同时检测蕨菜多糖的药理学活性。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考察液料比、浸提次数、超声浸提时间、超声功率四因素对蕨菜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运用Design Expect 10.0软件分析,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提取条件,对蕨菜多糖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能力和抑制结肠癌细胞(HTC-8)增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蕨菜多糖的优化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6.2∶1;浸提次数:4次;超声浸提时间:43.1 min;超声波功率:240 W,在此条件下,蕨菜多糖提取效果最好,提取得率达8.60%。各因素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程度:浸提次数>液料比>超声浸提时间>超声功率。通过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本实验获得的蕨菜多糖具有脾细胞免疫增值和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法优化山里红叶中牡荆素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通过盐酸浓度、提取时间、固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温度、乙醇浓度6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实验,研究它们与牡荆素提取得率之间的规律趋势;应用正交设计优化试验,研究盐酸浓度、提取时间、固液比和超声功率对山里红叶提取牡荆素得率影响大小,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为2 mol·L-1、提取时间为40 min,固液比为1:20、超声功率为500 W、超声温度为50℃、乙醇浓度为50%时,效果最佳,得率为2.603 mg·g-1;盐酸浓度具有较大显著性,且各因素影响顺序为:盐酸浓度 > 超声功率> > 提取时间 > 固液比。  相似文献   

13.
大孢虫花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测定方法优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桂君  文华安 《菌物学报》2006,25(4):624-632
通过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蒽酮-硫酸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大孢虫花PaecilomycestenuipesPeck菌丝体多糖含量,比较精密度、样品回收率、稳定性三个指标,得出最佳测定方法为蒽酮-硫酸法。根据一次一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应用SAS软件分析得出大孢虫花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100℃沸水浴,提取2h,重复4次,料液比(菌丝体质量:蒸馏水体积)为1︰20,此条件下大孢虫花菌丝体多糖为4.12g/100g。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向日葵茎芯中主要活性物质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此工艺进行了优化,选取的提取方法为水提醇沉法,以多糖含量作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提取次数、原料颗粒的大小(目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向日葵茎芯多糖含量的影响。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提取液中多糖的含量,得出向日葵茎芯中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2次,原料颗粒的大小(目数)60~80目,料液比(g·mL-1)1:50,提取时间3.0 h,提取温度90℃,在最优提取条件下,多糖的提取得率为6.56%,多糖的含量为266.03 mg·g-1。本文也对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茎芯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弱。这些条件的确定为向日葵茎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湘西慈竹叶中黄酮的提取与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正交试验,以溶剂浸提-回流法提取,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了湘西慈竹叶中总黄酮提取和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溶剂、溶剂浓度、水浴温度、回流时间4种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大小依次为,溶剂>溶剂浓度>回流时间>水浴温度,其中溶剂及其浓度是主要因素,回流时间和水浴温度是次要因素。不同溶剂对慈竹叶总黄酮提取效果影响大小顺序为丙酮>乙醇>乙醚。浸提-回流法提取湘西慈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优化提取条件(固定料液比为1∶20)是:以75%的丙酮为浸提剂,于70℃下回流加热4 h。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测得湘西慈竹叶总黄酮含量为13.0 mg.g-1(春)~12.4 mg.g-1(秋),春季新叶中黄酮含量略高于秋季老叶。湘西慈竹叶总黄酮含量略低于四川南充慈竹叶。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银杏叶多酚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填充率、球磨转速、球磨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七个因素对机械力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得率的影响,以银杏叶多酚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设计优化工艺,同时比较了4种提取方法对银杏叶多酚提取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械力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填充率26%、球磨转速为400rpm、球磨时间为15min。在此条件下,银杏叶多酚的得率为7.33%。机械力辅助乙醇提取银杏叶多酚得率低于碱水提取法,但是抗氧化活性高于碱水法提取的银杏叶多酚;抗氧化活性与乙醇回流法提取的银杏叶多酚相当,但是提取得率高于乙醇回流法。此提取工艺高效可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获得桦褐孔菌多糖最大量的多糖收率,研究了影响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方法:对影响桦褐孔菌胞内水溶性多糖提取效果的6个因素进行了单一因素影响实验,并对多糖提取影响因子的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对多糖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正交试验确定桦褐孔菌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料水比为1∶40,温度80℃,提取1.5h,多糖收率达2.53%.结论:确立了桦褐孔菌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建立了一套简便、高效的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余甘叶为试材,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余甘叶黄酮,研究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叶中黄酮最佳超声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73、乙醇浓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210 W,在此条件下黄酮实际提取率为19.51%。  相似文献   

19.
以新鲜大蒜为原料,微波灭酶后,通过乙酸乙酯打浆除去大蒜中脂溶性成分,以蒸馏水为提取液,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蒜氨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所优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为1∶5,提取温度为32℃,提取时间为70 min。此时蒜氨酸的提取率为92.85±0.63%。  相似文献   

20.
采用苯酚-硫酸,并以超声法辅助提取野生藿香枝叶中的多糖,设计L9(34)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pH和超声提取时间对藿香枝叶中多糖提取的影响,并对藿香多糖进行清除.OH试验。结果表明,藿香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超声提取30min,pH值为6,可使藿香多糖的提取率高达7.50%。藿香多糖对羟基自由基有显著地清除效果,表明其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