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阐明广藿香叶挥发油、地上部分挥发油及带根全株挥发油的物质基础差异与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差异的相关性。采用GC-MS法建立指纹图谱,对三组共有成分进行检识和聚类分析,比较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物质基础差异;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谱效关系。结果表明,除叶组外,地上组与全株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且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全株组除广藿香酮相对百分含量增幅较大以外,其它成分种类及含量与地上组基本一致,而叶组几乎不含广藿香酮;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全株组地上组叶组;广藿香酮与抗白念珠菌活性相关度最高。由此可见,如果将带根全株取代地上部分作为广藿香的药用部位,不仅未改变原挥发油物质群,而且提高了广藿香酮含量,增加了抗白念珠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建立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对白术挥发油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术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对11批白术饮片挥发性成分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筛选挥发油中的Q-Marker候选成分;对筛选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靶点搜集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结果显示11批白术饮片挥发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0,提示不同产地和批次的白术饮片挥发油成分整体组成上具有一致性;PCA分析显示浙江产区白术分布更集中,HCA分析显示当分类距离为15时,浙江产区的4批白术被聚为一类,这表明道地产区的白术挥发油质量更稳定;根据GC-MS共有成分得到白术挥发油中10个Q-Marker候选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这些成分涉及19个关键靶点和66条通路。本研究初步预测棕榈酸、β-桉叶醇、γ-榄香烯、榄香醇和苍术酮是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为白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类似中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比较不同基原车前草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4批次车前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鉴定各色谱峰的化学成分;将样品挥发油指纹图谱导入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以平车前草P1为参照图谱,进行多点校正,得相似度;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14批次样品挥发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4批样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2种化学成分,9种共有成分,均以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要成分;14批次样品指纹图谱高度相似,相似度在0.967~0.999;HCA和PCA均不能将两种不同基原的车前草按照品种分为两类。上述结果表明车前草与平车前草挥发油成分相似度较高,其作为同一药材入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山鸡椒挥发油的质量,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离出山鸡椒挥发油,利用GC-MS建立了山鸡椒挥发油的指纹图谱,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显示16批样本图谱共匹配出27个共有峰,以此27个峰为评价指标,样本的相似度均大于0.98。对27个共有峰中的18个峰进行了定性,以此18个峰为评价指标,方法学考察结果较好,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建立的GC-MS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模式识别显示不同产地间和同一产地内的山鸡椒挥发油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湖南红足蒿嫩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湖南红足蒿嫩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比色法测定其鲜嫩叶的多糖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析乙醇提取物的指纹谱.结果表明,(1)GC-MS分析鉴定出湖南产红足蒿嫩叶挥发油中的1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7.76%,主要有樟脑(26.94%)、桉树脑(15.59%)、石竹烯(13.29%)、大牻牛儿烯D(5.45%);(2)比色法测定出湖南红足蒿鲜嫩叶的多糖含量达1.55%;(3)湖南红足蒿鲜嫩叶乙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重现性好,成分保留时间在100 min之内, 在 280 nm下5~100 min内有25个面积较大的色谱峰,说明湖南红足蒿嫩叶化学成分丰富,具有研究与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内生真菌A14(Aspergillus sp.)的挥发油,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了其对3种人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A14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了内生真菌A14挥发油的14个化学成分,显示蜂蜜曲菌素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占挥发油峰面积的93.41%。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蕨类植物资源,本研究利用圆纸片法分析了云南省4种蕨类植物单芽狗脊蕨(Woodwardia unigemmata)、蜈蚣蕨(Pteris vittata)、鸡足山耳蕨(Polystichum jizhushanense)和灰绿耳蕨(Polystic-hum eximium)的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活性。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当4种蕨类植物提取液浓度分别为10%、8%、6%和4%时,对照组无抑菌圈出现,单芽狗脊蕨提取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活性,灰绿耳蕨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活性,其它的蕨类植物提取液对供试微生物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并且这4种蕨类植物提取液至少对一种供试细菌具有抑菌活性,抑菌活性范围为8~14mm,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1.2mm,4种提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活性效果最明显。由此,我们推测本研究中的4种蕨类植物均有抗菌物质存在,并将有望成为筛选抗菌新型药物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濒危植物七子花中分离到38株内生真菌,综合运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其分类地位。38株植物内生真菌分属于6个属和1个无孢子群,其中交链孢属和刺盘孢属为优势菌群,葡萄座腔菌属、镰刀菌属、赤霉菌属、拟茎点霉属和无孢子群为常见属。以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靶标菌对获得菌株发酵液粗提物进行抑菌试验,发现95%以上的菌株对试测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表明七子花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十分普遍;其中QZHⅡ10对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2.0 mm;而QZHⅡ07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较强,抑菌圈达到15.5 mm。这表明七子花内生真菌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杀菌剂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福建福州25种蕨类植物抑菌活性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纸片扩散法对福建福州25种常见蕨类植物进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其中23种蕨类的醇提液至少对一种试验微生物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效果在8~24mm范围(抑菌圈直径)。具抑菌活性的蕨类分属14科19属,其中鳞毛蕨科4个种显示出较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海金沙提取物体外抑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M/C和纸片法考查了海金沙提取物对藤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海金沙对4种受试菌株都有抑菌活性;37℃时,醇提物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最大抑菌圈为8.5mm;42℃时,对藤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最大抑菌圈分别为21、13.2和6.5mm。pH值为7.6时,海金沙醇提物在对藤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最大抑菌圈分别为9.1、8.2、9mm和11.3mm。海金沙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藤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质量分数分别为25%、12.5%、12.5%、25%和3.12%、1.56%、6.25%、3.12%.  相似文献   

11.
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对部分细菌、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中挥发油并进行GC/MS分析;②K-B纸片扩散法和浓度稀释法测试6种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枯草杆菌ATCC6633、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9002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ATCC22019)体外抑菌活性.结果:①GC/Ms法分离出80余个峰,鉴定出81种物质,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其中5种化合物已占到总量的60%以上,分别为桉树脑15.64%、4-萜品醇15.60%、D-柠檬油精13.72%、β-月桂烯10.20%、α-蒎烯4.03%.②花椒挥发油除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活性不明显外,对其它5种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①花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复杂,其中含量超过5%的成分仅4种且最高含量小于16%.②花椒挥发油具有明显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黑翅土白蚁巢中链霉菌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抗菌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牛津杯法测试菌株发酵液对4种致病菌的抗菌活性,筛选出活性菌株T12;利用分子生物学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T12的分类地位;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纯化活性化合物,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T12被鉴定为Streptomyce sp.,当供试浓度为30 μg/滤纸片时,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1 mm和17.4 mm。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geldanamycin (1)和17-O-demethylgeldanamycin (2)。抗菌活性测试表明,在供试浓度30 μg/滤纸片时,化合物12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圈直径分别为14.6 mm和14.5 mm,与阳性对照硫酸庆大霉素的活性相当,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圈直径分别为10.9 mm和13.9 mm,与阳性对照两性霉素的活性相当。[结论] 菌株T12具有开发为新型微生物源杀菌剂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鹦歌岭是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的原始热带雨林,从鹦歌岭土壤中分离与筛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放线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以MRSA作为受试菌株,测试抗菌活性,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采用滤纸片法,测定菌株发酵粗提液对MRSA抑菌活性,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粗提液的活性物质。从鹦歌岭土壤中共分离到168株放线菌,其中10株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发酵液粗提物抑菌圈直径在8 mm-25 mm之间;16S rDNA序列比对发现,10株菌均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相似性达99%以上,初步确定是链霉菌属的放线菌。通过对比10株菌发酵液HPLC指纹图谱,发现菌株7、5和9-1的发酵液次级代谢产物丰富,活性测试表明,10株放线菌对MRSA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U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钩藤药材进行质量评价。采用ACQUITY UPLC HSS T_3色谱柱(2.1 mm×100 mm, 1.8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0.3 mL/min,进样量2μL,柱温30℃,采集并记录不同来源的钩藤UHPLC指纹图谱,然后利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来源的钩藤药材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所建立的钩藤UHPLC指纹图谱共识别、标定了15个共有峰,经鉴定其中的7个共有峰分别为绿原酸、异帽柱木菲碱、异钩藤碱、钩藤碱、缝籽嗪甲醚、去氢毛钩藤碱、毛钩藤碱;30批不同市售来源钩藤的相似度在0.850~0.995之间。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了导致不同批次药材质量差异的5个共有峰。本研究建立的U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简单、可靠,可为钩藤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江西迷迭香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迷迭香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迷迭香精油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和还原力来研究迷迭香精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供试菌,测定抑菌圈大小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来研究迷迭香精油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从迷迭香精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9.46%,其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39.05%)和1,8-桉叶素(16.86%),其次是莰烯(4.22%)、D-柠檬烯(3.87%)、龙脑(3.74%)、β-石竹烯(3.11%)等,α-蒎烯的含量高于国内其他产地;迷迭香精油对DPPH、羟基自由基和还原力的半数清除率IC50值分别为76.42、51.40和49.15μL/mL;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4.40±0.66、11.41±0.19、11.70±0.27 mm,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0、10.00、10.00μL/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迷迭香精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红豆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红豆树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豆树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合DPPH和ABTS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0.50%;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二十烷二烯(25.72%)、1,19-二十烷二烯(10.85%)、2,6-二叔丁基对甲酚(10.14%)、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9.75%)、(Z,Z)-6,9-二十烷二烯(7.60%)、(E,E)-α-金合欢烯(7.51%)、叶醇(4.74%)和2-异丙烯基-5-甲基-6-庚烯-1-醇(4.04%)。红豆树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50)分别为0.27、0.14 mg/mL,且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浓度呈量效相关。红豆树叶挥发油浓度为7.1 mg/mL时,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分别为11.29、9.88、10.85和11.03 mm。本研究为红豆树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肉桂指纹图谱和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28批肉桂药材差异及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肉桂指纹图谱并对共有峰进行了指认,采用OriginPro 2023软件对28批样品指纹图谱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的样本和共有峰分类情况与主成分分析情况相近,其中阳春市、肇庆市高要区、防城港市和贵港市样本分类较为集中,采用SIMCA14.1软件进行了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实现对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肉桂的有效区分。通过香豆素、肉桂醇、肉桂酸、桂皮醛、2-甲氧基桂皮醛及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对炮制前后的肉桂样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药材与饮片5个成分和挥发油含量均值较为相近,肉桂炮制过程的成分差异较小;且各批次间桂皮醛、肉桂酸和肉桂醇的整体变化趋势相近,2-甲氧基桂皮醛和香豆素的变化趋势相近,与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可为肉桂产地选择、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源野菊及菊花脑花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GC-MS法对来源于不同产地的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及菊花脑(D. nankingene Hand.-Mazz.)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及鉴定。结果显示,河北产野菊、江苏产野生和栽培野菊、湖北产野菊及江苏产菊花脑花的挥发油相对含量分别为0.731%、0.226%、0.199%、0.219%及0.171%;它们的主要成分分别为樟脑(12.62%)和龙脑(8.06%)、2-甲氧基-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7.82%)和樟脑(27.56%)、2,6,6-三甲基-二环[3.1.1]-3-庚烯-4-醇乙酸酯(40.58%)和乙酸桃金娘酯(20.07%)、2,7,7-三甲基-二环[3.1.1]-2-庚烯-6-酮(25.10%)和2-亚乙基-6-甲基-3,5-庚二烯醛(17.66%)、龙脑(26.90%)和乙酸龙脑酯(18.60%)。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产野菊花的挥发油成分与其他产地野菊花的挥发油成分差异显著,且菊花脑的挥发油成分与不同产地的野菊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玫瑰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蒸汽同步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玫瑰精油的化学组成,共鉴定出其中14个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95.25%。香茅醇为玫瑰精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90.37%。体外抑菌实验表明,玫瑰精油除对黑曲霉没有抗菌活性外,对其它7种供试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63%(v/v),对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125%(v/v),而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弱,MIC为0.5%(v/v)。抑菌直径结果也表明了玫瑰精油除对黑曲霉、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弱外,对其它6种菌株的抑菌直径都大于8.5 mm。考察了玫瑰精油对3种敏感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白色念珠菌(真菌)的杀菌动态过程,为玫瑰精油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复方蛇床子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杀作用。方法复方蛇床子灌注液为受试药物,6种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实验菌株,采用测定抑菌圈的琼脂平板扩散法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 IC)的药物固体培养基法来评价复方蛇床子灌注液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复方蛇床子灌注液对6种供试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0.1 g/mL的原药液对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了强大的抑制作用(M IC值达0.0015 g/mL),抑菌圈直径分别高达33 mm和28 mm。结论复方蛇床子灌注液对奶牛乳房炎6种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抗菌谱广,药物浓度与抑菌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