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亲缘关系与布氏田鼠双亲行为和杀婴行为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晓东  房继明 《兽类学报》2003,23(4):326-331
根据幼仔发育的 5个阶段 :新生 (1~ 5日龄 )、耳立 (6~ 9日龄 )、睁眼 (10~14日龄 )、出巢 (15~ 2 0日龄 )和断奶 (2 1~2 4日龄 ) ,通过观察布氏田鼠对自己幼仔 (r=0 5 0 )和非亲缘幼仔 (r <0 12 5 )的行为反应 ,研究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双亲和杀婴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1)新生阶段 ,雄鼠抚育亲仔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断奶阶段 ,雄鼠与亲仔相触及在巢内活动的时间也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雄鼠在耳立、出巢和断奶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和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的时间都显著多于亲仔。 2 )断奶阶段 ,雌鼠与亲仔相触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但在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耳立和出巢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的时间显著多于亲仔。 3)雌雄鼠在15日龄前没有杀婴行为 ,15日龄后 ,开始对非亲缘幼仔发生杀婴行为 ;雌鼠杀婴行为受幼仔发育的显著影响 ,且杀婴频次显著高于雄鼠 ;雌鼠在断奶阶段对非亲缘幼仔的杀婴频次显著高于亲仔。综上所述 ,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的双亲和杀婴行为有显著影响 ,这可能与个体间的已往经历 (熟悉性等 )或表现性匹配等辨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种类和分布鸭嘴兽,目前存在的只有一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产于澳洲的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它自成一科。袋鼠也分布于澳洲、塔斯马尼亚、新伊里安(新几内亚)等处地方。所谓袋鼠,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说法,广义地说,可包括袋鼠科全体(16个属约60种)动物而言;狭义地说,应只指真正的袋鼠而言。真正的袋鼠包括在袋鼠亚科(Macropodi-  相似文献   

3.
室内饲养条件下,测量了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体重,并探讨了胎仔数(分别为1只、2只、3只和4只)及父本缺失(母鼠单独抚育)对幼仔体重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出生后第一周体重的瞬时生长率最高,此后逐步下降;出生后28~35 d,体重增益最大(P<0.05).出生后7 d,不同胎仔数的体重没有明显差异,但至断乳时(出生后21 d),胎仔数为2只的幼仔平均体重明显高于其它胎仔数的平均体重(P<0.05).与双亲抚育相比,母鼠单独抚育的幼仔在断乳时的体重明显下降(P<0.05).这些结果说明,哺乳期内棕色田鼠幼仔的体重发育与胎仔数有关.由于棕色田鼠是单配制,双亲育幼,父本雄鼠的缺失减少了亲本投资,影响了幼仔的身体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了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的生长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 实验测定了鲤从孵化出膜到40 日龄(日龄, 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 仔稚鱼全长以及体重在15 日龄后增速加快, 特定生长率为14.81%。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 糜乳蛋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氨基肽酶在1 日龄仔鱼体内均能检测到活性。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 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仔鱼摄食前消化酶的活性出现一定的上升, 随着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以及营养方式的转变, 其消化酶活性从3到25 日龄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 而25 日龄到实验结束鲤仔稚鱼的消化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标志着其消化功能趋于完善。根据不同发育时期鲤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设计有机可腐化的材料制备人工鱼巢以提高人工鱼巢的生态修复功能, 降低饥饿对仔稚鱼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 ~ 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 (1 ~ 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 (8 ~ 28月龄) 和食竹期 (29 ~ 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 (8 ~ 18月龄) 和过渡期 (19 ~ 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6.
在同一个时候在同一母体子宫中发育并且几乎同时出生的二个或是二个以上的幼仔一般都称为“学生子”(即双生子Близнец)。狭义地说,这个名词是指普通一胎一仔类型的那些动物(如象、马、牛及人)的幼仔。许多科学家也使用“学生子”的术语来指那些普通是一胎多仔的动物(如老鼠、猫、狗、猪等)的幼仔,并且他们还认为除了胎生动物之外的那些低等动物(如蛙和蝾螈)、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甚至在植物中同样都存在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公认存在着二种主要的学生子的类型:异卵学生及一卵学生。第一种类型发生的机会要比第二种类型发生的机会要大得多(约是后者的二倍)。如果在一个雌性动物中,无论是在同一个卵泡中,  相似文献   

7.
重庆动物园雌性大熊猫“松松”,1986年3月26日在成都经人工授精,怀孕181天后,于9月25日中午娩出二仔。该大熊猫的怀孕期,为有记载的大熊猫孕期之冠。产前“松松”腹围明显膨大,工作人员曾预计可能产二仔,现仅存活一仔。大熊猫“松松”怀孕长达181天@徐筱嘉$重庆动物园动物科  相似文献   

8.
仔鳗肠道微生态的重建与嗜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应用不同来源肠道菌株,进行了仔鳗肠道微生态重建试验。菌株包括肠微球菌,贝内克菌分离自成鳗体内。非O-I群弧菌(NCV)分离自黑斑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肠道。两歧双歧杆菌分离自婴儿粪便。结果表明,两试验组仔鳗肠道微生态重建后,仔鳗的嗜食性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提高(t=8.282,p<0.001;t=5.458,p<0.005)。这一结果,可清楚地看出肠道微生态重建,在宿主生理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近交系Wistar大鼠进行繁殖性能的测定。方法选取血缘扩大群共18对,90日龄开始按1♀*1♂进行交配,统计其生长繁殖性能。结果第二、三、四胎的平均窝产仔数和断奶窝重比第一和第五胎高。第一胎仔鼠从出生第3天到第7天(增重9.42g)、第14天到第21天(13.98g)快速生长。母鼠怀孕期、哺乳期体重、饲料和水的日消耗量有明显的差异,母鼠哺乳期饲料和水的日消耗量均比怀孕期高,母鼠怀孕期体重明显比哺乳期重,母鼠怀孕期体重后期比初期增加150g左右,曲线呈上升趋势。结论本群Wistar近交系大鼠的生长繁殖符合近交系大鼠的生长繁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后2 日(L2)、6 日(L6)、10 日(L10)、14 日(L14)和20 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 日龄、6 日龄、10 日龄和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仔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L2,L6),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 < 0.05);在哺乳中期(L10,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 > 0. 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最高(P < 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 > 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攻击与幼仔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水域夏季鱼卵和仔稚鱼年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8月(夏季)在长江口水域(30°30'—31°45'N,121°15'—123°10'E)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年间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采集的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到种的种类有17种,隶属于8目13科,以鲈形目种类最多,11种,其次是鲱形目,5种,其他各目种类均小于5种;种类数存在明显年间差异,2005年种类数最多(鱼卵3种,仔稚鱼8种),其次是2009年和2011年,2008年种类数最少(鱼卵1种,仔稚鱼5种)。优势种年间更替明显,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虾虎鱼(Gobiidae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在2005年是优势种,2008年优势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2009年优势种为鳀鱼、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虾虎鱼等,2011年虾虎鱼和小公鱼(包括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成为优势种。2005年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密集区在嵊泗列岛附近水域,2008年鱼卵和仔稚鱼出现较少,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密集区;2009年鱼卵数量较少,仔稚鱼数量较多,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口以外123°E附近水域;2011年鱼卵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北支口门外附近水域,仔稚鱼在调查区内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驼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驼鹿是鹿科中最大的动物。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及阿尔泰山。中国有3个亚种。它们的栖息地,可以划分为7种植被类型。草食性动物。食物种类在250种以上。食物中以树的枝条为主。一般在2.5岁左右开始繁殖。怀孕期225 ̄237天。产1 ̄2仔。此外,还介绍了驼鹿的行为、分类、分布和资源等。  相似文献   

13.
笼养间蜂猴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9年至今,对15只(10,5)成年间蜂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进行观察,结果为:1.间蜂猴的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2.发情周期为49.67d(SD=1.25),在此期间,雌性外生殖器红肿,变大;雄性阴囊胀大;3.交配以背腹相贴为主;4.怀孕期为188d;5.哺乳期为108d(SD=4.12);6.均为一胎二仔。  相似文献   

14.
对很多动物来说,特别是刚出生的、视觉、身体运动能力等发育不健全的幼体,声音信号的识别与传递是其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保障。由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新生幼仔不具备自主移动能力且双眼紧闭,主要依靠声音与母体进行交流,因此,利用Shure VP89M指向性麦克风和Tascam DR-100MKII录音设备对0~45 d大熊猫幼仔的声音进行采集,在Adobe audition 3.0内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哺乳期雌性大熊猫的行为进行详细记录。研究结果发现,1)大熊猫幼仔的声音主要为Squawk、Squall和Croak。Squall基频值(1 160.96 Hz±224.99 Hz)和主频值(2 239.94 Hz±742.73 Hz)最高,Squawk的基频值(820.53 Hz±160.45 Hz)和主频值(931.98 Hz±435.12 Hz)次之,而Croak的基频值(728.74 Hz±120.34 Hz)和主频值(735.92 Hz±138.48 Hz)最低;2)幼仔发出叫声后,母兽的回应率和行为类型均随叫声类型不同而不同:母兽对幼仔叫声的回应率为62%,其中Squall的回应率最高(67.4%),回应的行为以舔仔为主;其次是Croak(59.0%),以舔仔为主;而Squawk最低(57.8%),以叼仔为主。大熊猫幼仔初期仅仅依赖声音与母体交流,在充分了解其声音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幼仔与母兽间的互动行为,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圈养大熊猫的育幼行为,为育幼过程中的人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稀有逗鲫(Gobiocypris rarus)仔稚鱼期合适的饵料, 将初孵仔鱼随机分为3个组: 活饵组、饲料组、转食组, 每组3个平行, 均从3 dah(day after hatching)开始投喂相应饵料, 在10、15、20、25、30、35 dah时统计生长指标和存活率, 并进行35 dah仔稚鱼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 (1)35 dah时, 活饵组存活率最高; (2)从15 dah开始, 活饵组表现出最好的生长性能, 并维持这种趋势; (3)活饵组的消化道各部肌层厚度、黏液细胞数目均最高, 提示该组仔稚鱼消化道发育状态较好, 并具有较优的消化吸收能力; (4)转食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组和饲料组。研究结果提示: 相对于饲料和转食, 一直投喂活饵更有利于稀有逗鲫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对仔稚鱼期的稀有逗鲫采取活饵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7—2010年春季(5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进行4个航次拖网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获得鱼卵、仔稚鱼26种,隶属于6目16科24属,1种衔科鱼卵鉴定到科,另有1种鱼卵未能鉴定种类。鱼卵、仔稚鱼分布不均匀,莱州湾西部还湾底海域分布较多。斑鰶(Konosiruspunctatus)为该海域鱼卵的第一优势种;鳀(Engraulisjaponicus)在2007年和2008年作为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出现,而2009年和2010年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则是虾虎鱼。调查期间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均匀度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从2007年开始随年代递减的趋势;种类数和丰富度指数则从2008年开始呈现随年代递减的趋势。2007—2010年4a鱼卵仔稚鱼聚类结果显示,2007年和2008年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相似,与2009年和2010年均有差异。与1982年山东省近岸调查结果相比,莱州湾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斑鰶取代鳀成为第一优势种,小黄鱼等经济鱼类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春、夏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4年5月、8月和2015年5月、8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莱州湾海域20个站位进行4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了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获鱼卵、仔稚鱼22种,其中1种仔稚鱼未鉴定出种类,1种仔稚鱼鉴定到科,其余20种隶属于8目16科20属;鱼卵、仔稚鱼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鱼卵、仔稚鱼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盐度对鱼卵数量影响较为明显,温度对仔稚鱼数量影响较为明显,仔稚鱼数量还与溶解氧(DO)、亚硝酸盐、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呈显著相关(P0.05),与氨氮(NH_3~-N)、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鱼卵数量与桡足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32),而仔稚鱼数量与桡足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510,P=0.022)。  相似文献   

18.
交叉抚育经历对根田鼠体重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验交叉抚育经历对根田鼠体重发育的可能影响,监测了雌雄亲生和寄养幼仔的体重生长.结果发现: 在不同发育时期(2 ~ 70日龄),雄性亲生与寄养幼仔的体重没有差异; 除第18和20日龄外,其它时期(2 ~ 16,25 ~ 70日龄)雌性亲生与寄养幼仔的体重没有差异; 亲生和寄养幼仔在25日龄前两性体重差异不明显;25日龄后两性体重差异显著; 随着日龄的增加,根田鼠的体重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交叉抚育经历对雄性个体的发育没有影响,对雌性体重发育可能存在短暂影响,但持续时间不长(3 d ≤ T < 9 d);根田鼠亲生和寄养幼仔体重生长的性别差异均在25日龄前后形成.  相似文献   

19.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口江段连通长江与鄱阳湖, 是诸多鱼类的洄游通道, 在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于2016年5月—8月在长江中下游鱼类繁殖期内对湖口江段系统开展鱼类仔稚鱼资源的调查, 研究分析了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变化、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8d连续采样共鉴定出隶属于8目12科39个仔稚鱼类群, 其中37个类群鉴定到种, 1个类群鉴定到亚科, 1个类群鉴定到科。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为该江段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 其余优势种有虾虎鱼科(Gobiidae)、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仔稚鱼密度在7月1日达到峰值, 峰值为1230.77 ind./100 m3; 7月1日至8月15日仔稚鱼密度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时间尺度的聚类将6个时期分为5月下旬—7月上旬与7月下旬—8月上旬2个群组, 贝氏?、翘嘴鲌和刀鲚等在6月下旬达到峰值; 鳊、四大家鱼和鳜等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江段断面上南北近岸采样点仔稚鱼密度高于断面中心。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仔稚鱼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水温、透明度、流量均为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与仔稚鱼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两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 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较为丰富, 仔稚鱼群落结构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且江湖洄游性鱼类占比较高; 仔稚鱼对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适应特点, 仔稚鱼与水温、透明度、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补充了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资料, 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白长角羚属牛科的一种。产于非洲尼日利亚和苏丹北部。肩高110—130厘米,体长130—150厘米,体重130—170公斤。头上长有一对军刀状长角,曲线长98—115厘米。通体灰白色,颈、肩和尾端栗色,睑部有栗色斑块条纹。喜群居,胆小而机警,蹄宽阔,善奔跑。耐渴性强。以野果、树叶、豆荚等为食。全年发情繁殖,怀孕期245—260天,每胎产1仔,2岁左右成熟,寿命20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