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2种近交系小鼠在柯萨奇病毒B3型(CVB3)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Th)免疫偏离对心肌炎发病的影响。方法 用CVB3腹腔感染BALB/c和C57BL/62种近交系小鼠,感染后7d通过检测小鼠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观察心脏外观变化以及心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改变,比较2种小鼠心肌炎的发病情况;通过体外感染心肌细胞观察病毒复制情况以及体内心脏组织病毒载量的分析,比较2种小鼠对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差异;通过检测感染小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2和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抗CVB3VP1抗体的亚型以及T-bet和Gata-3的表达,比较2种小鼠Th免疫偏离的情况。结果 CVB3在体外和体内都可以感染BALB/c和C57BL/6小鼠心肌细胞,但仅BALB/c小鼠感染后可发生明显的病毒性心肌炎,C57BL/6小鼠则不能;BALB/c小鼠感染后表现为Th1型免疫反应而C57BL/6小鼠则偏向于Th2型免疫反应。结论 CVB3感染2种品系小鼠表现为不同的心肌炎发生率,与其诱导了不同类型的免疫偏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真核生物体内,除了能够识别入侵机体的病毒RNA的TOLL样受体外,近年来发现了另一种能够识别病毒RNA的细胞质内受体--RIG-I.RIG-I能够识别病毒的RNA组分,并通过自身的CARD与下游信号分子MAVS的CARD相互作用来传递信号,激活细胞转录因子IRF-3和NF-κB,使其进入细胞核内,诱导β干扰素的表达,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随后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了两个与RIG-I任序列、功能上都有很大相似性的病毒RNA识别蛋白质:MDA5和LGP2.  相似文献   

3.
芪红胶囊通过免疫调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小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芪红胶囊是否通过调节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免疫系统发挥抗病毒作用。方法实验选用纯系雄性BALB/c小鼠,分组为:正常对照组、假处理对照组、利巴韦林对照组、芪红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均为20只小鼠,腹腔注射10-3TCID50CVB3病毒造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4 h后灌胃给予芪红胶囊进行治疗,以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于第3、6、9、12、15天随机选择每组中的4只动物进行实验。应用SABA18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中LDH和CK-MB含量;通过芪红胶囊抑制VSV病毒在L929细胞上的毒力,测定芪红胶囊刺激脾细胞产生干扰素的效价;应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测定血清中中和抗体浓度,最后取出小鼠心脏,制备心肌组织悬液,检测不同分组心脏组织中CVB病毒滴度。结果芪红胶囊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CK-MB和LDH含量(P〈0.05),显示心脏受损程度减轻,并呈现量效关系;芪红胶囊具有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与病毒对照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利巴韦林组刺激干扰素产生的能力非常明显,优于芪红胶囊。此外,芪红胶囊具有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对各组小鼠心肌组织悬液进行病毒滴度测定,发现病毒对照组小鼠的血清中,从第3天开始病毒滴度逐步上升,芪红胶囊药效组能够明显降低血清中的病毒滴度,在5个不同的时期均与病毒对照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利巴韦林组也有明显的降低病毒滴度的作用(P〈0.05)。结论芪红胶囊能够减少CVB病毒在心肌组织中的繁殖,其机制与芪红胶囊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作为一种接头蛋白在调节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oll样受体(TLR)和RIG-Ⅰ样受体(RLR)等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将信号传递给MAVS,MAVS通过刺激下游的TBK1复合体和IKK复合体分别活化NF-κB和IRF3等信号通路,进而激活干扰素α/β表达,诱发细胞内抗感染天然免疫反应.MAVS除定位线粒体外,也可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上.MAVS在细胞内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其在早期快速和持续性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不同调节机制.MAVS只有同时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上才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快速且稳定地表达.本文通过对MAVS的发现、结构、细胞定位及其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调控机制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揭示MAVS蛋白在细胞内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为研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和研究新型抗病毒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慢病毒介导的sh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在柯萨奇B组3型病毒(Coxsackievirus B3,CVB3)导致的心肌炎小鼠模型中的抗病毒作用,合成针对CVB3基因组3753~3771区域的慢病毒Lenti-sh3753,感染HeLa细胞后感染CVB3病毒,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shRNA的表达和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并测定培养上清中的病毒滴度,将慢病毒Lenti-sh3753感染BALB/c小鼠后感染CVB3病毒,观察小鼠的存活率,心脏组织中的病毒滴度和病理变化。结果发现Lenti-sh3753能在HeLa细胞中表达shRNA,并能有效抑制细胞中病毒RNA的复制。在小鼠模型上,Lenti-sh3753能提高小鼠的存活率,降低心脏中的病毒含量,从而减轻病理反应。这些结果提示,Lenti-sh3753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能针对性地降解CVB3病毒RNA,明显降低病毒滴度,有效控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周晓娜 《生命的化学》2007,27(5):381-383
在真核生物体内,除了能够识别入侵机体的病毒RNA的TOLL样受体外,近年来发现了另一种能够识别病毒RNA的细胞质内受体——RIG-I。RIG-I能够识别病毒的RNA组分,并通过自身的CARD与下游信号分子MAVS的CARD相互作用来传递信号,激活细胞转录因子IRF-3和NF-κB,使其进入细胞核内,诱导B干扰素的表达,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随后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了两个与RIG—I在序列、功能上都有很大相似性的病毒RNA识别蛋白质:MDA5和LGP2。  相似文献   

7.
探讨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CVB)对人类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OL)和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 BDV)持续感染的OL细胞(OL/BDV)中I型干扰素(interferon, IFN)、microRNA-155(miR-155)表达以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IRF)7细胞定位的影响。CVB感染OL细胞和OL/BDV细胞0、2、4、6、12和24 h,qPCR检测I型IFN mRNA和miR-155表达水平。OL细胞和OL/BDV细胞分别转染IRF7-EGFP质粒,CVB感染4 h,观察IRF7细胞定位情况。CVB感染OL细胞2、4、12和24 h,IFN-αmRNA和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增加,IFN-βmRNA表达水平在4、12和24 h显著增加;CVB感染OL/BDV细胞IFN-α和IFN-βmRNA表达水平除0 h均显著增加,但miR-155表达仅在12和24 h显著增加。CVB感染OL细胞和OL/BDV细胞4 h,IRF7绿色荧光蛋白由细胞浆转移至细胞核内。综上所述,CVB可诱导OL细胞和OL/BDV细胞I型IFN、miR-155的表达,促进IRF7入核,从而激活I型IFN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8.
已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可通过其蛋白酶NS3/4A切割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MAVS)来逃逸天然免疫识别,但尚不清楚其切割动力学及切割在抑制干扰素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细胞模型中探讨HCV感染过程中病毒复制建立及病毒NS3/4A切割MAVS的动态过程,探究NS3/4A切割MAVS对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的贡献。首先构建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MAVS切割报告系统(GFP-NLS-MAVS-TM462),用 HCV Jc1-Gluc 感染Huh7.5/GFP-NLS-MAVS-TM462细胞。结果显示,病毒复制早期MAVS切割效率较低;NS3/4A高效切割MAVS发生于HCV复制晚期,且其切割效率与NS3蛋白水平相关。利用带有GFP ypet的HCV报告病毒Jc1-378-1感染Huh7.5/RFP-NLS-MAVS-TM462细胞,在单细胞水平观察HCV感染阳性细胞中MAVS被切割情况,发现HCV复制细胞中仅部分细胞MAVS被切割。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NS3/4A切割MAVS的效率仅与NS3表达水平相关。以上结果提示,HCV蛋白酶NS3/4A切割MAVS依赖NS3/4A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累积,对在病毒复制早期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可能无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9.
以HeLa细胞和BALB/c小鼠为模型,研究了高压力对柯萨B组病毒(CVB)感染活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发现在230MPa压力下,结合其他相应的物理条件,CVB的感染活性可完全消失。该CVB仍具有抗原性,可诱导小鼠产生CVB特异性抗性,效价可达1:1500。用高压力处理的CVB免疫小鼠,再用正常CVB攻击,其生存率为67%,具有疫苗的特性。这些结果表明,高压力处理的CVB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病毒疫苗。  相似文献   

10.
Ⅰ型干扰素(以下简称为干扰素)是重要的抗病毒因子,也是临床上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然而,干扰素在HI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发现,干扰素具有抑制HIV复制和破坏抗病毒免疫的双重作用.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同时,注射干扰素受体的阻断抗体显著提高抗HIV特异性免疫反应,延缓停药后病毒反弹.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干扰素有望成为研发治疗艾滋病新型药物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紫外灭活型CVB3病毒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及保护作用的评估。方法:采用紫外灭活的方法处理野生型CVB3m株,按照0.1 LD50(10~4 PFU)的剂量免疫小鼠,设置PBS免疫组作为对照,免疫后第3,5,7天收集小鼠血清,检测细胞因子含量;在第3,5,7,14天分离小鼠脾脏,流式分析T细胞亚群的分布比例;在免疫后一个月分离小鼠血清,检测中和抗体的滴度;同时间给予小鼠100LD 50野生型CVB3感染,观察小鼠的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检测日期内紫外灭活型CVB3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α,TNF-α,IL-6的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IL-4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免疫后第14天CD3~+CD4~+T细胞的分布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在免疫后一个月,紫外灭活型CVB3免疫组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同时,小鼠应对高致死量CVB3感染时有较高的存活率。结论:紫外灭活型CVB3感染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以提高小鼠应对致死剂量CVB3感染时的生存率,对机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B,CVB)感染细胞时其基因组RNA存在不稳定现象,但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感染细胞后,利用5′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5′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5′ RACE)扩增并克隆细胞内CVB3基因组片段,并对每条序列及其5′端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获得的20条CVB3基因组片段,长度为 2 067~5 547 bp,片段断端主要分布于2Apro和2C编码区。RNAfold分析显示,这些片段多数在5′断点端形成二级茎-环结构。本研究显示,CVB在宿主细胞感染时可形成大量不完整基因组RNA片段,这些片段可在5′断点端形成局部双链结构,提示片段不是随机产生,可能是RNA酶剪切产物。此发现有助于理解CVB基因组不稳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group A 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sackievirus A 16,CV-A16)。EV-A71感染易引发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而CV-A16感染所致的症状普遍较轻,且CV-A16容易引发重复感染,但目前其中的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EV-A71与CV-A16感染正常人呼吸道上皮细胞16HBE后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Ι)产生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发现EV-A71感染后TLR3、TLR7、RIG-I、MDA5、MAVS、MyD88、IRF3、IRF7、IFNα和IFNβ的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显著性地上调,而在CV-A16感染后仅MDA5显著性上调;TLR3和IRF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性地下降,而其它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地变化。此外,病毒滴度和病毒拷贝数的检测结果显示,CV-A16在16HBE上的复制效率明显高于EV-A71。上述结果提示我们EV-A71和CV-A16感染16HBE对其IFN-I产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完全不一样,且CV-A16更容易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本研究为EV-A71和CV-A16引起的临床症状差异的机理研究以及CV-A16重复感染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分析含红荧光蛋白mCherry基因的重组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基因组的稳定性。用重组质粒pCVB3-mCherry转染HeLa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和mCherry的表达。收获病毒后,用噬斑实验纯化病毒并测定病毒毒力。将重组病毒CVB3-mCherry在HeLa细胞中连续传代,提取第2~6代重组病毒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报告基因mCherry及CVB3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CVB3-mCherry转染的HeLa细胞出现细胞病变并表达红荧光蛋白mCherry;从第2代开始, CVB3-mCherry出现报告基因mCherry及部分CVB VP4基因序列丢失,基因序列丢失导致病毒开放读码框架移位。本研究表明,mCherry基因序列的插入导致CVB3基因组不稳定,随着病毒的传代逐渐丢失插入的报告基因mCherry及CVB3基因组的部分序列,病毒读码框移位,产生致死性突变株。因此,应用CVB3-mCherry时,病毒的传代次数应不超过2代,否则应重新从重组质粒中收获病毒,并对每代重组病毒进行纯化和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柯萨奇病毒B组5型(CVB5)是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可导致发热、皮疹或疱疹等临床症状,重症者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中核因子κB (NF-κB)是宿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重要蛋白质,然而关于CVB5感染后调控NF-κB介导信号通路的研究尚鲜有报道。方法 本研究通过检测启动子活性、促炎因子水平以及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等,阐明CVB5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机制。结果 CVB5感染可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和p65的磷酸化。CVB5非结构蛋白(NSP)可抑制促炎因子表达以及重要蛋白p65和IκBα的磷酸化。经STRING11.1数据库预测表明,CVB5 3CD蛋白与宿主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1 (PCBP1)具有相互作用,且PCBP1可促进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抑制病毒复制。结论 CVB5 NSP可负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且与3CD相互作用的PCBP1蛋白可通过调控NF-κB通路抑制CVB5复制。本研究探索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从而为研制抗CVB5感染的药物提供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6.
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是肠道病毒中流行较为广泛的血清型之一,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道儿童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等的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本研究对广东省2020年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8株CVB3进行基因特征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8株CVB3 VP1区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2%~99.5%,与原型株Nancy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77.9%~78.5%之间,与其他CVB3中国大陆流行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9.6%~82.2%。8株CVB3均为E基因型,为广东省首次报道。8株CVB3分离株在进化树上聚集,提示病毒发生了局部传播。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提示2株广东CVB3分离株在非结构蛋白区有重组现象的发生。本研究为E基因型CVB3在我国的流行传播和疾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王苏华  罗滢  陆静尔 《病毒学报》2022,38(2):298-304
B3型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B3,CVB3)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及胰岛β细胞损伤有关,但机制并不清楚。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证实CVB3通过调控微小RNA(microRNAs,miRNAs)的表达引起心肌细胞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VB3感染的胰岛β细胞中miRNAs表达的变化及生物学意义,进而初步探究CVB3感染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培养了人胰岛β细胞株,感染CVB3后采用miRNAs芯片及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s表达的变化;转染miR-阴性对照(NC)或miR-146a-5p后感染CVB3,检测细胞活力、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IRAK-1及TRAF-6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6a-5p靶向IRAK-1及TRAF-6。结果显示:CVB3组中miR-101a-3p、miR-140-5p、miR-146a-5p、miR-146b-5p、miR-340-5p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miR-146a-5p表达降低最显著;miR-NC...  相似文献   

18.
病毒感染启动宿主先天免疫反应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它们协同调控Ⅰ型干扰素的表达。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复制中间体双链RNA作为一个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内具有RNA解旋酶活性的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1)编码蛋白检测到。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AVS)作为一个接头蛋白,在RIG-1信号通路的下游和NF-κB、IRF-3信号通路的上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VS通过其疏水跨膜结构域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是线粒体中发现的第一个与先天免疫相关的蛋白质,将线粒体和先天免疫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iR-942-5p靶向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对病毒性心肌炎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ALB/c小鼠心肌细胞,采用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心肌细胞,建立病毒性心肌炎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未感染CVB3病毒)、CVB3组(感染CVB3病毒)、CVB3+miR-NC组(感染...  相似文献   

20.
维甲酸诱导基因-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RIG-I)已经被鉴定为RNA病毒感染的细胞传感元件,它与线粒体衔接蛋白MAVS/IPS-1/VISA/Cardif相互作用,诱导I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介导的宿主抗病毒感染天然免疫.然而,许多病毒已经进化出了种种策略破坏RIG-I介导的信号通路.宿主-病毒的这种相互作用为揭示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和发现开发抗病毒药物的靶标提供了机遇.本文主要综述RIG-I信号通路及不同病毒用来逃避RIG-I信号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