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香蕉束顶病株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两者在香蕉束顶病毒(BBTV)浸染前期被诱导活性显著提高,接种后21和28d最高,42d后则都比健株低。侵染前期BBTV在体内的运转受抑,接种叶在接种后28d病毒含量最高,而顶叶则在35d后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香蕉束顶病株的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病毒侵染对寄生植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寄主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方面,而且使寄主的组织细胞结构也发生改变,并最终导致病毒感染所特有的症状产生[1-3]。研究病毒感染后寄主的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毒病在细胞形态结构水平上的病变机制[4]。香蕉束顶病是由香蕉束顶病毒(BananaBunchyTopVirus,BBTV)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在世界各主要香蕉产区均有发生[5],对我国的香蕉种植危害也很大。近年来,对BBTV的分子生物学[6]及其侵染后引发的寄主次生代谢酶类和内源激素的变…  相似文献   

3.
目前:组织培养被广泛地用作植物快速增殖和种质传播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它可能会通过侵染培养物或侵染组织培养物衍生的植株的传播而将植物病毒大规模扩散。澳大利亚研究人员R. A. Drew等人已从感染有香蕉束顶病毒(BBTV)(在澳大利亚、亚洲和非洲的一种严重侵染香蕉的病毒)的香蕉树外植体中微繁殖出植株。这些植株尚未表现出病毒侵染症状,与未侵染的对照产生的微繁殖植株没有区别。然而,经16个月的培养后产生的植株有75%表现出BBTV侵染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香蕉束顶病毒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香蕉束顶病毒从发现到诊断和检测,从分子生物学研究到抗病毒基因工程,探究香蕉束顶病毒100多年的研究历程,为香蕉束顶病毒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香蕉束顶病毒(Bananabunchytopvirus,BBTV)是引起香蕉束顶病害(Bananabunchytopdisease,BBTD)的病毒,它严重地危害了香蕉的生产。综述了近年来香蕉束顶病毒的分离提纯方法,株系划分以及分类地位,较为全面的介绍了BBTV病毒基因组分结构和各组分编码蛋白的功能等,并提出了目前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香蕉束顶病毒的纯化及理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具有典型香蕉束顶病(BBTD)症状的香蕉病组织中提纯了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18nm的球形病毒颗粒。最高紫外吸收在255nm,最低紫外吸收在240nm,A_(260)/A_(280)为1.30。用标准BBTV抗体通过ECL-Western转印法测定其外壳蛋白分子量为21kDa。其核酸经DNaseI、RNaseA和Mung Bean Nuclease分析,表明是约1kb的ssDNA。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7.
香蕉线条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费继锋  肖火根  李华平  范怀忠 《病毒学报》2001,17(4):381-384,F003
香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均有大面积种植,产销量一直居南方四大水果之冠.然而,近年来,许多病毒病害成为香蕉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包括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香蕉苞片花叶病毒(banana bract mosaic virus,BBr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等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8.
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DNA6编码的核穿梭蛋白(nuclear shuttle protein,NSP)在病毒的侵染、复制、运输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BBTV DNA6与寄主香蕉蛋白的互作,本实验利用两对引物的PCR扩增得到BBTV -nsp片段,混合各自PCR产物进行熔化退火可得到1/4两端含有EcoRⅠ和BamHⅠ的酶切位点序列的DNA产物,将目的片段连接到酵母双杂交系统的pGBKT7诱饵载体中,成功获得pGBKT7-nsp,并将重组质粒pGBKT7-nsp转化入Y2H Gold酵母菌株中进行毒性检测和自激活验证。结果表明,pGBKT7-nsp没有自激活活性,同时对酵母细胞也无毒性,符合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要求,可用于下一步的蛋白互作实验。  相似文献   

9.
以抗病和感病泡核桃无性系为实验材料,人工接种褐斑病病原菌后测定不同时期叶片中保护酶活性、总酚、类黄酮、叶绿素含量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探讨不同抗性泡核桃响应褐斑病病原菌侵染的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1)接种病原菌后,感病无性系64叶片带菌率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显著高于抗病无性系199(P<0.05)。(2)抗病无性系199和感病无性系64叶片的SOD、POD、CAT、APX和PPO活性随着侵染时间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SOD、POD和APX活性均在16 d时达到最大值;与较感病无性系相比,接种后抗病无性系的POD和APX活性较强;在接种前期(1~16 d),感病无性系PPO活性高于抗病无性系,后期(16~34 d)CAT活性也较抗病无性系高。(3)抗病无性系叶片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感病无性系;抗病无性系MDA含量在接种后无明显变化,而感病无性系先增加后降低,其细胞膜脂过氧化较重。(4)两个无性系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平缓,且差异不显著,在接种后期(34 d)有升高的趋势;接种5 d以后,感病无性系叶片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抗病无性系。研究发现,泡核桃抗病无性系叶片带菌率较低,较难受到侵染,并且通过提高POD和APX活性以及积累较多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来应对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氧化胁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绿僵菌在土壤中的延续及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潜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茵(Metarhiziumanisopliae)在土壤中的发育过程、数量消长及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潜力.结果表明,接种62~82d后所有处理的CFU均降低80%以上,121~234d后降低99%以上.在灭菌和不灭菌土壤中,分生孢子初始接种量的半衰期分别为28.5d和23.8d,干菌丝粉分别为26.9d和19.6d.在土壤接种后100d,将桃小食心虫冬茧接入土壤,冬茧被侵染产孢后补偿了带菌量的下降,278dCFU比不接冬茧土壤第271d的带菌量大1000倍.在土壤接种后,不同时间接入土壤的冬茧死亡率直到第131d还保持在90%以上,但到第237d降至9.3%.未用绿僵菌处理的土壤中接入的桃小食心虫冬茧无死亡发生.小区试验中,在15、22.5、30和37.5kg·hm(-2)分生抱孢制剂剂量下死亡率达97.0~100%,而蛀果率仅为2.7~5.0%.在陕北进行了大田试验面积达670hm2,剂量为22.5kg·hm(-2)分生孢子制剂.蛀果率降至2.4%,未处理果园则高达30%.  相似文献   

11.
海南秋芒采后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简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南秋芒采后贮于室温条件下(28~35℃)第6d呼吸速率达到高峰,果实变黄,果皮中果胶甲酯酶(P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分别有采后第7和第11d最高,果肉组织中纤维素酶活性在采后9d最高,其PE和PG活性与果皮中的变化规律相似,均与果实的后熟进程关系密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与果实软化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香蕉束顶病(BBT)是一种发生在蕉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从带有典型香蕉束顶病症状的香蕉植株中按照检测植原体的方法提取DNA,扩增患病植株中植原体16SrDNA片段,证明香蕉束顶病中有植原体存在。对此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核酸序列分析,并与已知植原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片段与Gr1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两种不同土壤研究了水分胁迫和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际土著AM真菌)对毛乌素沙地重要演替物种油蒿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土壤中水分胁迫没有显著影响油蒿的植株形态和含水量, 但严重抑制了菌根侵染率。水分胁迫促使油蒿提高叶片保水能力, 抑制N、P在地上部的分配。在胁迫前期SOD活性较高, 而POD活性在后期较高。同一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AM真菌侵染率, 土壤中孢子数显著增多, 提高了植株分枝数并促进侧根发育, 显著提高根冠比和植株保水能力, 加强了根系对全磷、全氮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植株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较低, 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 SOD和POD活性提高, 油蒿抗旱性加强。水分胁迫下在不同土壤中接种不同AM真菌对油蒿的促进效应差异较大, 接种土著AM真菌的效果优于摩西球囊霉单一接种。干旱导致菌根侵染率下降是宿主植物吸水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植物生长前期接种AM真菌可以增强植物抵抗生长中后期环境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特大‘新红宝’西瓜的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新红宝西瓜种子、茎段、茎尖及腋芽为外植体,接种子改良的MS培养基上。种子经常规消毒灭菌后,7—15d后可获得95%以上的健壮无菌苗.苗高3cm─5cm时即可用于有关实验。接种6d后,茎段两端切口处膨大,28—35d后出现愈伤组织,出愈率达到68%。接种5d后,茎尖明显长大。在本实验的激素组合中.35d后,茎尖周围均出现了不同数量的腋芽。最好的组合为改良的MS+2.5mg/LBA+IAA1mg/L,可使一个茎尖在35—42d后扩增为18─21个芽并逐渐长成无根苗。47d后,转入改良MS+NAA0.5mg/L培养基中.生根率达到94%以上。28d后,将苗移到田间,第一批移苗500株,成活438株,成活率达到87.6%。  相似文献   

15.
香蕉束顶病(BBT)是一种发生有蕉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从带有典型香蕉束顶病症状的香蕉植株中按照检测植原体的方法提取DNA,扩增患病植株中植原体16SrDNA片段,证明香蕉束顶病中有植原体存在,对此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片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核酸序列分析,并与已知植原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片段与Gr1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大豆(品种:‘鲁豆4’)接种AM真菌Glomus fasciculatum和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4号生理小种后各处理菌根和线虫侵染率、几丁质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几丁质酶基因Chib1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5转录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SCN对AM真菌的侵染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的大豆根内线虫侵染率明显低于只接种SCN的处理。另外,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的大豆根内几丁质酶和PAL活性显著提高,活性高峰出现在接种线虫后的第3天。值得注意的是,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的大豆根内两种基因Chib1和PAL5转录物高峰也出现在接种SCN后的第3天,即AM真菌侵染率快速上升而SCN侵染率快速下降时期。所以Chib1和PAL5基因的表达可能是AM真菌诱导的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害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因此推测Chib1和PAL5直接参与了AM真菌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害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7.
香蕉束顶病毒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肖火根  HuJohn 《病毒学报》1999,15(1):55-63
对香蕉束顶病毒(BBTV)中国分离株DNA组份I(DNA-1)、外壳蛋白(CP)和运转蛋白(M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BBTVDNA-1含有1103个核苷酸,与南太平洋和亚洲分离株分别有87%-88% 96.9-98%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由DNA-1编码的复制酶含有186个在酸残基。与南太平洋和亚洲分离株分别有84.4%-95.8%和97.6%、98.0%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外壳蛋白基因由5  相似文献   

18.
香蕉束顶病毒复制酶基因克隆及转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市郊获得的香蕉束项病毒(BBTV)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香蕉束项病毒复制酶基因的1.1 kb DNA.所获得的DNA序列与澳大利亚的BBTV序列的同源性达90%,这部分序列编码香蕉束顶病毒复制酶基因的羧基端.将改造的BBTV复制酶基因克隆到pBll21的CaMV 35S和NOS终止序列之间,构建表达载体,并采用基因枪轰击香蕉试管苗生长点组织的方法,经PCR检测和Westem blot分析,获得4株具有BBTV复制酶基因整合表达的To代转基因香蕉.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正在检测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大豆(品种:‘鲁豆4’)接种AM真菌Glomusfasciculatum和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glycines)4号生理小种后各处理菌根和线虫侵染率、几丁质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几丁质酶基因Chib1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5转录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SCN对AM真菌的侵染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的大豆根内线虫侵染率明显低于只接种SCN的处理。另外,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的大豆根内几丁质酶和PAL活性显著提高,活性高峰出现在接种线虫后的第3天。值得注意的是,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的大豆根内两种基因Chib1和PAL5转录物高峰也出现在接种SCN后的第3天,即AM真菌侵染率快速上升而SCN侵染率快速下降时期。所以Chib1和PAL5基因的表达可能是AM真菌诱导的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害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因此推测Chib1和PAL5直接参与了AM真菌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害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20.
香蕉束顶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蕉束顶病毒(Bananabunchytopvirus,BBTV)引起的香蕉束顶病(Ban。bu。bytoPdisease)是香蕉一种严重的病毒病害。迄今此病已普遍分布在世界许多产区,诸如: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太平洋一些岛屿以及美国的夏威夷等地区[‘-’l。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的部分产区的发病率约占5—25%左右,严重地块已发展到毁灭性程度卜]。1987年Dale曾对世界香蕉种植的地理分布和BBTV的流行范围之间的关系、病株症状、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病毒诊断方法以及病害的控制作过全面的综述【门。然而由于BBTV存在于寄主植物的韧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