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本文利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观察了川楝素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川棟素不可逆地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但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的传导,也不降低肌肉对直接刺激的反应。2.在经川楝素作用下接近麻痹的标本,于终板区做细胞内记录可观察到肌肉动作电位的消失,终板电位下降、脱落和完全消失的过程。3.川楝素对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无明显作用。用小鸡颈二腹肌标本检查,川棟素引起接头传递阻遏后,肌肉的乙酰胆碱敏感性不受影响。4.川棟素对在新斯的明存在下由单个间接刺激诱起的神经末梢的重复发放的作用是先加强然后减弱,在川楝素引起接头传递阻遏前重复发放完全消失。这些结果表明,川棟素是一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遏剂。  相似文献   

2.
A型肉毒杆菌毒素中毒大白鼠的膈神经膈肌标本,随着毒素作用的发展,细胞外记录的神经末梢动作电位与终板电位的平均振幅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神经冲动不再能到达神经末梢。4-氨基吡啶、盐酸胍可恢复运动神经末梢传导冲动的能力,增加终板电位的量子含量,解除肉毒素产生的传递阻遏,恢复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而二性霉素对末梢电活动已消失的接头则无恢复作用。在上述资料基础上,对内毒素的作用机制和4-氨基吡啶等的抗肉毒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白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以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为指标,观察了不同浓度川楝素、不同刺激频率、温度以及溶液中钙离子浓度等对川楝素阻遏作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川楝素的神经肌肉阻遏作用同温度和浓度有关。温度系数(Q_(10))(?)3.5,麻痹时间(?)K/(川楝素浓度)~(1/4)。 2.增加间接刺激频率,提高溶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使肌肉麻痹加速;缺Ca~(++)或不施予刺激麻痹延缓,但不能阻止麻痹的最终发生。 3.川楝素引起的神经肌肉阻遏不能用冲洗解除,加药5分钟后便洗去川楝素,300分钟后仍出现神经肌肉传递阻遏。 4.在川楝素作用下肌肉逐渐不能对间接强直刺激维持强直收缩,并由强直后容易化转化为强直后抑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白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和猫在体腓肠神经与腓肠内侧肌神经观察了乌头碱对神经肌肉接头电活动和神经千复合电位的作用,结果如下:1.大白鼠神经肌肉标本在乌头碱(1.7×10~5)作用下,20分钟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此时肌纤维静息膜电位无显著变化,在神经干上通常仍可记到复合电位。这种阻遏的可逆性很差。标本对乌头碱的最早反应是增大收缩幅度,出现自发活动,这种作用是通过接头的。2.新斯的明对乌头碱阻遏接头传递无解除作用,但高钙(8mM)却能有效地恢复标本对间接刺激的反应。用小鸡颈二腹肌测定乙酰胆碱的敏感性表明,在乌头碱阻遏神经肌肉间传递后,肌肉乙酰胆碱敏感性有所降低,但并不消失。3.乌头碱在使终板电位消失前不显著改变其时程与振幅。小终板电位在乌头碱作用下先是增加发放频率,最后完全消失。终板电位量子含量的变化是在显著下降前可以看到短时稍有上升。4.1×10~(-4)浓度乌头碱可完全取消猫在体腓肠神经与腓肠内侧肌神经复合电位各成份,冲洗以除去药物后只有少部 A 类纤维可重新传导冲动。1×10~(-5)乌头碱的作用是使复合电位各成份的振幅下降,传导时间延长。乌头碱对复合电位各成份的持续时间无影响。本文结果说明,乌头碱对神经肌肉系统的作用首先是阻遏兴奋在神经末梢的传导,高浓  相似文献   

5.
秋水仙素对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天明  陈启熙 《生理学报》1991,43(3):236-242
在不均匀牵拉法固定的离体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用秋水仙素探讨了突触后膜的微管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兴奋中的作用。秋水仙素使小终板电位的幅度下降;使串刺激(10Hz,50Hz)诱发的平均终板电位幅度和平均量子含量减少;并使有神经支配的膈肌终板区乙酰胆碱电位幅度降低;但不影响膜电位、小终板电位的频率及终板电位和乙酰胆碱电位的时程。结果表明该药对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兴奋有抑制作用。而其同分异构体光化秋水仙素则无此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突触后膜下的微管可能参与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氏钳蝎毒对大鼠神经和骨胳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马氏钳蝎(Buthus marensi Karsch)毒对神经、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结果如下:1.在蝎毒(3×10~(-5)g/ml)作用下,由吸附电极引导的膈神经单相动作电位的下降相逐渐延长,形成平台,3小时后电位时程可达100ms 以上。2.蝎毒(5×10~(-7)—6×10~(-5)g/ml)显著改变肌纤维动作电位的波形,降低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如用6×10~(-5)g/ml 浓度蝎毒处理膈肌,半小时内即可使肌纤维动作电位下降相大大延长,形成平台。一小时后膜电位由对照的78±4mV 降低至59±13mV,2小时后至55±8mV(平均值±S.D.)。3.河豚毒(3μM)可使被蝎毒降低了的肌细胞膜电位迅速复原,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以再出现缓慢的轻度下降。4.在河豚毒(3μM)使肌细胞动作电位消失后,向溶液中加入蝎毒,半小时后将二者一并洗去,重新出现的动作电位亦带有明显的平台。5.在接头传递已被高 Mg~(++)或筒箭毒碱阻遏的标本上加蝎毒后,单个间接刺激可诱发出一串终板电位,甚至引起肌肉收缩。6.蝎毒(1×10~(-5)g/ml)明显增加小终板电位的发放频率,作用1小时后其频率可高达每秒100次以上。7.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在加入蝎毒后首先增大,然后逐渐下降,在1×10~(-5)g/ml 浓度蝎毒作用下1.5—2小时传递阻遏,此时肌肉对直接刺激  相似文献   

7.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在小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了金褐霉素(20μg/ml,过饱和溶液)对运动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和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主要作用是:(1)缓慢降低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这种作用是可逆的;(2)有一促进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量子释放的时相:提高小终板电位的发放频率和终板电位的平均量子含量,但在持续作用下,它们又恢复至接近对照水平;(3)这种对自发量子释放的作用与胞外 Ca~(2+)有关,(4)不阻遏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小白鼠离体膈神经膈肌标本,研究了川棟素的抗肉素作用。在我们所用的试验条件下,川棟素均显著地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表明川楝素能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文中对川棟素的抗毒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施玉梁  马学海 《生理学报》1993,45(6):536-542
南湖霉素是我国学者筛选的一个新的多醚类抗生素,具有抑制枯草杆菌生长和抗鸡球虫病的作用。本工作利用电生理胞内记录方法,在小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了它的作用。结果为(1)NHM不可逆地阻遏神经肌肉传递,20μg/ml时1.5-2h完全阻遏。(2)2-20μg/ml浓度的NHM引起小终板电位发放频率显著地和阵发性地升高,持续40-60min;其间,终板电位的平均量子含量也相应升高,并随传递阻遏的发生,终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凡含有神经毒的蛇毒都具有与终板区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的突触后阻遏作用,其中只有银环蛇毒和澳大利亚虎蛇毒等兼有突触前阻遏作用。本工作对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毒阻遏神经肌肉传递的作用点进行了分析。当小鸡颈二腹肌标本在蝮蛇毒作用下出现传递完全阻遏之后,其肌肉对乙酰胆碱还保持着约50%的敏感性,同时由离子电泳注射法测知,蝮蛇毒能降低大白鼠膈肌终板区的乙酰胆碱敏感性。蝮蛇毒对神经肌肉传递除具有突触后作用外,尚应具有突触前作用。在较低浓度(40~100微克/毫升)蝮蛇毒作用下,小终板电位频率和终板电位的量子含量都有一短暂的增加,然后逐渐下降,但在高浓度下(200微克/毫升),两者在逐渐下降之前均无暂时增加现象。增加溶液中的镁离子浓度或降低钙离子浓度均能使蝮蛇毒引起的神经肌肉完全阻遏的出现时间延长。这些又进一步证实了蝮蛇毒中除含有作用于突触后的成分外,尚含有作用于突触前的成分。从蝮蛇毒中分离神经毒成分的方法已初步建立,根据本工作的启示,再进一步分离突触前毒素的工作已初获成功,有关资料将另行发表。  相似文献   

11.
离体大鼠不均匀牵张膈肌标本上的神经肌肉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大鼠不均匀牵张膈肌标木(INSMP)上选择合适终板,可用同一微电极记录同一终板的小终板电住(MEPP)和终板电位(EPP)。膜电位为-62±2mV,MEPP频率和幅度在正常值范围,EPP幅度高于20mV,用直接法计算的量子含量对细胞外Ca2+浓度双对数作图呈直线,斜率为4.06。2、50和100H2串刺激诱发量子释放的统计学性质为二项分布。表明INSMP上合适终板可作为电生理学上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的神经肌接头模型,并提示生理状态下神经肌接头突触前诱发量子释放的机率较高(50Hz时p=0.9),遵循二项分布规律,递质动员较快(50HZ时为2050s-1),以保证正常的神经肌肉传递。  相似文献   

12.
驱蛔中药的活性成分川楝素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i YL  Wang WP 《生理学报》2006,58(5):397-406
利用楝属植物皮和种子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和防治农业虫害,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已有记载。川楝素(toosendanin,C30H38O11,FW=574)是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川楝皮提取、分离的一个用以代替进口驱蛔药山道年的三萜化合物。研究已证明川楝素具多种独特的生物效应和在科学研究、临床医学及农业上的应用价值。第一,川楝素以先易化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干扰神经递质释放,阻遏神经肌肉接头和中枢神经突触的突触传递。此作用可能是川楝素改变递质释放装置的Ca^2+敏感性和使之最终完全消失的结果。第二,尽管川楝素与肉毒神经毒素阻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有许多相似,川楝素在离体和在体实验中均显示出极有效的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川楝素可治愈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和猴;经川楝素孵育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或由经一次川楝素注射的动物取出的神经肌肉标本具抵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的能力。已有证据表明抗肉毒神经毒素作用是通过川楝素阻隔肉毒神经毒素与其酶解底物SNARE蛋白的接近而实现的。第三,近年观察到川楝素还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人的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该作用是Ca^2+依赖性的,有线粒体依赖的凋亡通路参与。第四,川楝素抑制多种K^+通道,选择性地易化通过L型Ca^2+通道的Ca^2+流,并由此导致细胞内Ca^2+浓度([Ca^2+]i)持续升高。川楝素对K^+通道的抑制,对L型Ca^2+通道的易化和由之引起的[Ca^].升高和超载,是川楝素引发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以及川楝素产生神经递质双相变化和阻遏突触传递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川楝素抑制粘虫幼虫化学感受器诱发峰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充以肌醇(20m mol/L)或蔗糖(10m mol/L)的玻璃微管做刺激-记录电极接触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顶端,可诱起化学感受器发放峰。这种作用在感受器同渍过川楝素溶液(5×10-5g/ml)的滤纸接触15分钟后被抑制。冲洗或经一段时间自行恢复后,抑制可逐渐解除。进一步提高川楝素浓度可使感受器对肌醇和蔗糖的反应完全和不可逆地丧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和方法:在大鼠不均匀牵张膈肌标本(INSMP)上,用传统的微电极胸内记录方法。研究MTX对大鼠膈肌膈神经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①浴槽给予TMX(10μg/L),18.0min后,串刺激神经突然不能产生串终极电位(EFP)。 随后,突触后膜开始逐渐去极化,最大去极化27.0mV。62.7min后小终板电位(mEPP)频率逐渐增高,到70.3min达到最高频率,比给药前增加了32倍。这种高频的MEPP可以持续20-30min;②提前20min溶槽给予20μmol/L的L-型Ca^2 通道阻断剂异搏定(Veranpamil),然后给予MTX(10μg/L,78.5min后串刺激神经不能产生串EPP,与单给MTX相比时间明显延长(P<0.01)。而突触后膜最大去极化幅度、mEPP频率增高时间及最高频率与单给MTX相比没有明显区别。结论:MTX对神经肌头突触传递的阻断作用首先表现在神经纤维不能兴奋,这种作用可以部分被L-型Ca^2 通道阻断剂Verapamil所对抗。随后出现突触后膜去极化、mEPP频率显著增高,Verapamil对此没有明显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川楝素对粘虫幼虫拒食作用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罗林儿  廖春燕 《昆虫学报》1989,32(3):257-262
1×10-4g/ml川楝素溶液能诱发记录到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下颚瘤状体栓锥感器的传入发放.其发放频率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可引起几个感受器细胞的爆发性发放.若用1×10-4g/ml川楝素溶液处理栓锥感器,则经过一段时间后,能抑制粘虫幼虫侧栓锥感器对10mmol/L蔗糖和中栓锥感器对50mmol/L肌醇的诱发反应.用二硫苏糖醇及川楝素的混合液处理上述感器,则能解除川楝素的抑制效应.对川楝素作为拒食剂对昆虫化学感受器的可能作用方式作了初步探讨.对其拒食效应与活乐木醛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黄杜鹃毒素Ⅱ,Ⅲ,Ⅴ和川楝素分别是从杀虫植物黄杜鹃Rhododendron molle和川楝Melia toosendan中提取、纯化的有效成分。本文利用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测定了它们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gaster Meigen)3龄幼虫腹侧纵肌细胞内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的毒理效应。各化合物均可抑制并最终阻断该电位,阻断所需时间随处理浓度提高而缩短。3种黄杜鹃毒素的抑制活性顺序为Ⅲ>Ⅱ>Ⅴ.初步观察提示,上述植物杀虫物质对神经肌肉传递的破坏作用可能与其致死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串脉冲刺激兔隔神经法复制了家兔膈肌疲劳模型。测定隔肌张力(Tdi)、跨膈压(Pdi)及其频率特性(Tdi-F、Pdi-F)、呼吸流速(V)、肺阻力(RL)、膈肌肌电图(EMGdi等作为评价膈肌收缩力量的指标。结果发现:经串脉冲刺激后,Pdi-F曲线在30、50和100Hz时显著降低,Pdi、Tdi、V和跨肺压均显著下降。氨茶碱可增加隔肌收缩力,延缓膈肌疲劳过程。结果提示,用串脉冲刺激兔膈神经法建立的模型是一种灵敏、可靠和稳定的膈肌疲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用大鼠的在体膈肌局部索曼(Soman)中毒法,观察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运动终板的再生和肌接头传递功能的恢复过程,以及肟类药物(HI-6)对两过程的促进作用。提出终板 AChE 活性与高频间接刺激(100次/秒)引起膈肌强直收缩幅度有一定的关系。中毒早期(30分钟以内)HI-6对索曼抑制的膈肌终板 AChE 有一定的重活化作用,并能相应地恢复肌接头的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杀虫环对黑胸大蠊神经突触传递的阻遏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电生理糖间隙法研究杀虫环对黑胸大蠊神经突触传递的作用,并以α-银环蛇毒素作比较。结果证明:1)杀虫环阈浓度1×10-5M即显著地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作用开始使之阈值递增,此时只有增加刺激强度方可诱出EPSP。2)(虫非)蠊第Ⅵ腹神经节是胆碱能的。已知突触后阻遏剂如α-银环蛇毒素的作用是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专一性配基,与杀虫环阻遏神经突触的传递颇为相似,二者均不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传导;而杀虫环对非胆磁能的神经肌肉接头则无影响。3)自发突触后电位随杀虫环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开始自发释放电位的振幅、频率逐渐增加,继之产生持续期较长的阵发性高频发放,以后又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电及化学刺激兔面神经核腹内侧区对呼吸时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钧  刘磊 《生理学报》1988,40(5):494-501
实验用家兔42只,乌拉坦静脉麻醉、三碘季铵酚麻痹、人工通气、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引导膈神经传出电活动,观察电及化学刺激面神经核腹内侧区(VMNF区)对呼吸时相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串(6—8s)电脉冲刺激VMNF区,刺激强度达到相应阈值(100—15OμA,频率100c/s,波宽0.3ms)可完全抑制膈神经放电。(2)短串(0.1s)电脉冲刺激VMNF区,适当强度的刺激落位在吸气相中后期,可引起吸气切断(IO-S)效应;落位在呼气相中后期,可引起呼气切断(EO-S)效应。(3)此区微量注射细胞体兴奋剂L-谷氨酸钠后,呼吸频率减慢,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度降低。结果提示:VMNF区可能是延髓呼吸中枢IO-S机制的重要结构之一,并参与呼吸时相转换控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