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 目的:比较单踝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KA组(n=50)和TKA组(n=50),采取相应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及假体情况。结果:与TKA组相比,UKA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时HSS评分均明显高于TKA组(P<0.05)。UKA组术后2周、3个月ROM均明显高于TKA组(P<0.05)。UKA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TKA组(P<0.05)。两组SF-12评分中生理及心理维度评分在术后6个月后均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假体翻修病例。结论:UKA相比于TKA具有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的疗效比较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炎症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56例TKA患者,根据止血带使用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124,全程使用止血带)和B组(n=132,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间使用止血带)。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A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高于A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 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升高,且B组低于A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缩短,且B组大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均升高,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结论:TKA术中安装假体至切口缝合包扎完毕间使用止血带,可减轻对机体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的影响,有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TKA患者6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主动组(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组(被动运动训练),各为33例和32例。对比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能力、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术后1周、术后2周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标准(KS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视觉疼痛模拟法(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主动组BI、BBS、KSS评分高于被动组,VAS评分低于被动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均下降后升高(P<0.05),主动组术后3 d AROM、PROM高于被动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主动组高于被动组(P<0.05)。结论:与被动运动训练相比,主动运动训练应用于TKA患者,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效果均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应激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无锡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初次行TKA的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镇痛处理)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镇痛处理),每组各51例。对比两组疼痛情况、炎性细胞因子、应激反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β-淀粉样蛋白(Aβ)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用于TKA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减轻应激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改善膝关节活动度,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性被动运动训练(CPM)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TK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PM治疗。于训练前1d,训练后第1d、3d、7d及14d记录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HSS)功能评分。采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训练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100d,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患者首次独立活动情况。结果:训练后第3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第7d及14 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SS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3d、7d及14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β及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观察组首次独立活动平均时间69d,短于对照组8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M对改善老年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有明显优势,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VAS及ROM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SS评分、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ROM、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以及股骨前髁偏距(ACO)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内翻畸形角度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并且术前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PSA与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中采用不同目标力线对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016年9月~2018年9月采用OWHTO治疗单间室KOA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目标力线分为固定力线组和个体化力线组,固定力线组19例患者采用统一调目标力线至Fujisawa点治疗,个体化力线组22例根据术中关节软骨Outerbridge分级、个体化调定目标力线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变化,并对比术前和12个月时MRI及关节镜影像。结果:术后所有患者VAS评分、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个体化力线组术后1.5个月、3个月时VAS评分优于固定力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及关节镜显示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软骨再生。结论:采用OWHTO治疗单间室KOA,根据患者不同软骨磨损情况制定个体化目标力线方案有利于患者早期疼痛的改善,但其长期功能的恢复及软骨再生与固定力线方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倒"L"入路术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倒"L"入路是一种新型的可靠入路方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骨性影像学参数与外侧半月板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06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外侧半月板损伤,分为半月板损伤组和半月板正常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检测骨性影像学参数[胫骨外侧平台塌陷值(LPD)、胫骨外侧平台增宽值(LPW)],比较损伤组与非损伤组的LPD、LPW,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PD、LPW预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效能,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PD、LPW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的关系。结果:半月板损伤组LPD、LPW均大于半月板正常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LPD、LPW预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存在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13 mm、8.67 mm,AUC分别为0.655、0.750,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5;LPD<14.13 mm组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等级分布优于LPD≥14.13 mm组(P<0.05);LPW<8.67 mm组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等级分布优于LPW≥8.67 mm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LPD、LPW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CT骨性影像学参数检测中,LPD联合LPW预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效能较好,且两者均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密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血清白介素7受体(IL-7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脉冲射频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8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IL-7R、TNF-α、I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射频术和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有较高的疗效,但脉冲射频术的治疗周期更短,更快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膝关节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在临床上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内侧间室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应用腓骨近端截骨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内侧间室性KOA患者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腓骨近端截骨组与胫骨高位截骨组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股胫角(FT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腓骨近端截骨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胫骨高位截骨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胫骨高位截骨组(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K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FTA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FTA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均可有效治疗内侧间室性KOA,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感,纠正内翻畸形,但腓骨近端截骨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且膝关节伸直和最大屈曲状态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膝关节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率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膝前区疼痛2例,经对症治疗均获得缓解。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髁置换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9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各47例。UKA组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TKA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KS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VAS评分水平较低,KSS评分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单髁置换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徒手淋巴引流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肢体肿胀程度及血液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收治的拟行初次TKA手术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按TKA术后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徒手淋巴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4 d、7 d、2周、4周、8周肤温、肿胀程度及血液炎性指标,评估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周肤温低于术后7 d,术后4周低于术后2周,术后8周低于术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4周、8周肤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肢体肿胀度低于术后4 d,术后2周低于术后7 d,术后4周低于术后2周,术后8周低于术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2周、4周、8周肢体肿胀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d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术后1 d,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术后1 d;两组术后7 d WBC、hs-CRP及血沉(ESR)水平均低于术后4 d,且术后2周低于术后7 d,术后4周低于术后2周,术后8周低于术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4周、8周hs-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应用徒手淋巴引流手法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缩短炎症周期,降低炎症反应,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住院部收治并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8例,按镇痛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股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股神经阻滞联合帕瑞昔布。比较两组静息及活动状态下术后VAS评分、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静息及活动状态下,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CD4~+较麻醉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术后72 h,两组CD4~+、CD8~+及CD4~+/CD8~+较麻醉前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组术后72 h CD4~+比对照组高(P0.05),而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好,利于保护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76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术后4、8、12个月HSS评分和Bair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膝、踝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