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93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收治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n=369)、B组(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n=394)、C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n=430)。对三组患者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并对三组患者的年龄、职业、致伤原因、骨折分型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探讨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2014年~2019年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总体流行病学特征:男性患者数量多于女性患者,年龄主要在40~59岁,以从事体力劳动患者居多,骨折致伤原因中主要以交通事故和室内活动跌倒损伤为主,骨折Schatzker分型中以II型、IV型为主。三组年龄对比有差异性,年龄有逐年升高的趋势(P<0.05)。三组性别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男女性别比例差异在逐年缩小(P<0.05)。三组患者在职业类型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以体力劳动者居多。在致伤原因中,A组患者以交通事故致伤为主,C组患者以室内活动跌倒损伤为主,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骨折分型中,A组以IV型为主,C组以II型为主(P<0.05)。结论:2014年至2019年成人胫骨平台骨折中男性较多,年龄以40~59岁为主,体力劳动者为高发职业,交通事故和室内活动跌倒损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好发骨折分型为Schatzker II型、IV型。变化趋势表现为骨折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老龄化趋势,致伤原因和骨折分型也在逐渐变化。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倒"L"入路术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倒"L"入路是一种新型的可靠入路方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并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0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n=49)和B组(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n=51),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变化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较A组短,术后引流量较A组少(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均扩大(P<0.05)。两组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降,Maryland足功能评分升高(P<0.05)。两组术后7 d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升高(P<0.05),B组术后7 d Cor、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经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应激程度轻,创伤小,术后足部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T2-star-mapping成像软骨定量分析联合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ⅡA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ⅡANP)对膝骨关节炎(KO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KOA患者138例为KOA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26例为对照组。采用西门子1.5T核磁共振扫描仪,行膝关节T2-star-mapping成像,获取股骨、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及髌骨软骨面T2*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OMP、PⅡANP水平,比较对照组与KOA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KOA患者T2*值及血清COMP、PⅡA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2*值联合血清COMP、PⅡANP对KOA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血清COMP水平、股骨内侧T2*值、股骨外侧T2*值、胫骨内侧T2*值、胫骨外侧T2*值、髌骨软骨面T2*值低于KOA组(P<0.05),血清PⅡANP水平高于KOA组(P<0.05)。重度组血清COMP水平、股骨内侧T2*值、股骨外侧T2*值、胫骨内侧T2*值、胫骨外侧T2*值、髌骨软骨面T2*值高于中度组,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血清PⅡANP水平低于中度组,且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血清COMP水平、血清PⅡANP水平、T2*值、联合检测诊断KO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843、0.898、0.981。结论:KOA患者血清COMP水平、T2*值升高,血清PⅡANP水平降低,其升高或降低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联合检测血清COMP、PⅡANP水平及T2*值对KOA早期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不同缝合修复方法对3度半月板损伤患者手术效果、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骨钙素(BG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度半月板损伤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关节镜下外内缝合法)和B组(n=60,关节镜下全内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BGP、IGF-Ⅰ、MMP-1水平。结果: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升高,VAS评分以及BGP、IGF-Ⅰ、MMP-1水平,15°、45°、75°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值较术前降低(P<0.05);B组术后6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A组,而VAS评分以及BGP、IGF-Ⅰ、MMP-1水平,15°、45°、75°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值则低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关节镜下外内缝合法相比,关节镜下全内缝合法可缩短手术时间,更好的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还能有效降低BGP、IGF-Ⅰ、MMP-1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血清白介素7受体(IL-7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脉冲射频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8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IL-7R、TNF-α、I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射频术和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有较高的疗效,但脉冲射频术的治疗周期更短,更快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膝关节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在临床上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以锁骨钩钢板为对照,探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Nice结环扎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合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2020年1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内固定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18例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板结合Nice结环扎固定(观察组),20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和UCLA评分。结果: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3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随访,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40.00%)(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Constant- Murley和UCL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Nice结环扎治疗固定效果确切,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痛疼程度轻,相较于锁骨钩钢板治疗,其优势明显,可作为临床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53.15±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摔伤21例,运动伤12例。根据髓内钉置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半伸直组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标准组采用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半伸直组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KAFS)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呈增高趋势(P<0.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半伸直组术后12周、术后1年VAS评分均低于标准组(P<0.05),HSS评分高于标准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与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比较,安全性和促进踝关节恢复的效果相当,且手术用时更短,患者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在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98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0,切开复位)和B组(n=48,闭合复位),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78.00%(39/50),高于B组的58.33%(28/48)(P<0.05)。两组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二次手术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A组Ⅰ型、Ⅱ型的例数均多于B组,Ⅲ型例数少于B组(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虽损伤较大,但其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F"型置钉与新型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NS)固定术对成人创伤性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疗效、骨折愈合状况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成人创伤性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FNS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F"型置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术后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复位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0.56%高于对照组52.78%(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随时间发展而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率77.78%高于对照组41.6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型置钉及FNS固定术均可以治疗成人创伤性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但"F"型置钉治疗疗效更好,并且力学稳定性能更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术后疼痛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120例,均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并评价所有患者手术疗效;根据术后6个月膝关节是否疼痛分为疼痛组(n=16)与无痛组(n=104)。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56.97±8.62)分、(78.09±10.53)分、(89.26±8.14)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0.001)。临床疗效显示行关节镜手术后优良率为86.67%(104/120)。术后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但疼痛组低于无痛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但疼痛组高于无痛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撕裂类型、滑膜切除、术后冷敷、开始负重时间与术后痛疼有关(P<0.05);而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ASA分级、患侧、病程、损伤部位、手术方式与术后痛疼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24 kg/m2、纵裂或其他撕裂、滑膜切除、开始负重时间<4周及术后6个月SAS评分、SDS评分是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冷敷是术后疼痛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后疼痛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年龄、BMI≥24 kg/m2、混合性撕裂、滑膜切除、开始负重时间<4周以及术后6个月SAS评分、SDS评分是术后疼痛危险因素,而术后冷敷是其保护因素,临床可据此施以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比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1年5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90例OL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常规开放手术,44例)和B组(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46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影像学评估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A组,AOFAS评分高于A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大于A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改良Outerbridge分级、Kellgren-Lawrence分级比例均得到改善,且B组的改善效果优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OLT患者,在恢复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及促进康复进程等方面疗效更好,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应激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无锡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初次行TKA的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镇痛处理)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镇痛处理),每组各51例。对比两组疼痛情况、炎性细胞因子、应激反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β-淀粉样蛋白(Aβ)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用于TKA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减轻应激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改善膝关节活动度,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47例(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和B组43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情况、围术期指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B组的优良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失血量少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其中闭合复位在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减少术中失血量方面更具备优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n=48)和后外侧入路组(n=48)。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下床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而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24 kg/m2、术后锻炼时间<3 h/d、合并骨质疏松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短期内优势明显,表现为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有利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体质量指数≥24 kg/m2、术后锻炼时间<3 h/d、合并骨质疏松是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分为Ⅱ型20例、Ⅲ型6例、Ⅳ型5例、Ⅴ型7例、Ⅵ型12例,均采用开放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分级系统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6个月),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分级结果为:优3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4%。结论:开放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的优点,且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单采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到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照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股神经脉冲射频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单采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远期膝关节疼痛程度,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膝关节功能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月、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6、IL-1、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主观(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单采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能够减轻患者近远期疼痛感,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提升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分析头侧中间入路对腹腔镜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江苏省中医院诊治的80例直肠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中间组42例与外侧组3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中间组采用头侧中间入路,外侧组给予外侧入路,记录与随访近期疗效及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吻合后系膜、肠管均无张力;中间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少于外侧组(P<0.05),两组的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组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外侧组(P<0.05)。中间组术后9个月的肠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 %,显著低于外侧组23.7 %(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中间组的复发率为2.4 %,显著低于外侧组的15.8 %(P<0.05)。结论:头侧中间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第253组淋巴结的清扫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对比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采用超声引导内侧或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THA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例数分别为48例和49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阻滞相关指标、疼痛介质、应激反应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拔管/手术/住院/第一次下床活动、复苏室停留等状态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48h 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小于外侧组(P<0.05)。两组穿刺注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侧组置管时间短于外侧组,导管重新固定例数少于外侧组,置管深度长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24h的 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均升高,但内侧组低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24h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去甲肾上腺素(NE)均升高,但内侧组低于外侧组(P<0.05)。外侧组、内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内侧与外侧入路FICB均可为THA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阻滞,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侧入路在减轻疼痛刺激、应激反应、置管操作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对比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疗效及对术后下肢力线和创伤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月期间接收的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共计75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OWHTO组(n=40)和TKA组(n=35)。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应激指标和术后下肢力线改变情况。结果:OWHTO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TKA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TKA组(P<0.05)。OWHTO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TKA组,ROM、HSS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OWHTO组术后3 d、术后7 d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低于TK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股胫角(FTA)下降,髋-膝-踝角(HKA)升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FTA、HKA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OWHTO、TKA这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具有相当的疗效,均可有效改善下肢力线,但OWHTO的创伤小、应激程度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