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十余年来通过医学研究认识到维生素D必须经过代谢的交化后才发挥其生理效应和肾脏具有内分泌作用。体内形成的或由体外进入机体的维生素D须先在肝细胞的微粒体内转化为1,25-OH-D_3,经血液运输到达肾脏后,在皮质细胞内再经过酶的作用转交为1,25-(OH)_2-D_3,才对骨骼和小肠发挥作用。目前认为这是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质。1,25-(OH)_2-D_3的产生受血中PTH和肾脏皮质细胞内Pi浓度的影响。在维生素代谢和磷钙的调节中肾脏占有轴心的地位。可以将维生素D(25-OH-D_3)视为激素原,PTH的作用相当于肾脏的促激素,肾脏内形成的1,25-(OH)_2-D_3则可视为一种动员磷、钙的激素,肾脏本身为内分泌器官之一。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为类固醇物质,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其种类很多,但以D_2(麦角钙化醇)及D_3(胆钙化醇)较为重要(见图1)。D_3主要含在肝、牛奶、蛋黄等动物食物中,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变为D_3。D_2由含在藻类、植物油及酵母中的麦角固醇亦经紫外线(OH)_2-D_3>是在肾脏里进行的,由肾细胞的线粒体1-羟化酶催化。1,25-(OH)_2-D_3是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作用于靶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D_3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Pred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70例PN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α维生素D_3(α-D_3)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碱性磷酸酶(N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1,25-(OH)_2D_3、前甲状腺素原(iPTH)及骨密度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1,25-(OH)_2D_3及骨密度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BAP,TRACP及iPTH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25-(OH)_2D_3及骨密度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BAP,TRACP及iPTH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D_3能够降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Pred激素治疗期间NBAP,TRACP,iPTH水平,提高1,25-(OH)2D3、骨密度,从而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维生素D 在内分泌学领域中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发现1,25(OH)_2D 受体不仅存在于经典的靶器官小肠、骨骼、肾脏,而且也存在于某些内分泌腺体,如垂体、胰腺、甲状旁腺、性腺以及胎盘组织。因此,有人认为,1,25(OH)_2D 可能参与了上述腺体组织中激素的合成和释放的调节。为了阐明1,25(OH)_2D 是否对人的内分泌调节具有直接的作用,Hochberg 等对1,25(OH)_2D 受体有缺陷或缺乏该受体、具有典型的抗1,25(OH)_2D 综合征的患儿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1,25-(OH)_2D_3对HL-60细胞具有促分化作用。本文报道了1,25-(OH)_2D_3在促进HL-60细胞分化前后胞液Ca~(2+)浓度、磷酸化酶a和微粒体Ca~(2+)-ATP酶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1,25-(OH)_2D_3加入HL-60细胞培养液后72小时,细胞NBT染色阳性率高于70%,形态向正常分化的细胞转化。同对,胞液Ca~(2+)浓度和微粒体Ca~(2+)-ATP酶活性明显降低,而磷酸化酶a活性显著升高。结果提示,在1,25-(OH)2_D_3作用下,HL-60细胞不仅杀菌功能增强,细胞内胞液Ca~(2+)浓度趋向正常,与钙恒稳有关的酶活性也同样发生改变。即1,25-(OH)_2D_3对HL-60细胞的诱导作用伴有钙恒稳的改变。这些变化与DMSO的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8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儿童1,25(OH)_2D_3浓度、FeNO、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比较不同病情哮喘患儿1,25(OH)_2D_3浓度、FeNO、C-ACT、FEV1、PEF水平,并分析哮喘患儿1,25(OH)_2D_3、FeNO、C-ACT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1,25(OH)_2D_3浓度、FEV1、PE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Fe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加重,1,25(OH)_2D_3浓度、PEF、FEV1水平、C-ACT评分均逐渐下降,FeNO水平逐渐升高,不同病情患儿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1,25(OH)_2D_3与FEV1、PEF呈正相关(r=0.912、0.873,P=0.006、0.008);C-ACT与FEV1、PEF呈正相关(r=0.472、0.366,P=0.036、0.032);FeNO与FEV1、PEF无相关(r=-0.035、-0.124,P=0.075、0.064)。结论:哮喘患儿1,25(OH)_2D_3浓度、C-ACT评分明显降低,FeNO水平明显升高,1,25(OH)_2D_3、C-ACT评分与肺功能呈正相关,但FeNO与肺功能无相关,C-ACT可用于哮喘患儿病情的预测,同时,通过提高患儿体内1,25(OH)_2D_3浓度可以改善其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剂对真皮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的不同影响,探讨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皮肤进行组织块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并分别由地塞米松、1,25(OH)2D3以及地塞米松和1,25(OH)2D3进行成骨分化诱导。分别于诱导后14d行ALP含量测定,21d行茜素红染色,并进行TAZ表达检测。结果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不表达角蛋白;成纤维细胞诱导14d后,1,25(OH)2D3诱导组及地塞米松+1,25(OH)2D3诱导组ALP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成骨诱导21d,地塞米松诱导组仅见少量散在红色钙结节形成,1,25(OH)2D3诱导组钙结节数量增高,地塞米松+1,25(OH)2D3诱导组钙结节数量明显增高,直径变大;1,25(OH)2D3诱导组及地塞米松+1,25(OH)2D3诱导组,经TAZ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部分细胞核表达TAZ。结论地塞米松可促进1,25(OH)2D3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8.
1α,25(OH)_2D_3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在抑制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中具重要作用。1α,25(OH)_2D_3抑制前列腺癌涉及多方面的分子过程,包括G1/S细胞周期阻滞、促癌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和阻止癌细胞迁移等。本文将从维生素D_3合成代谢羟化酶表达调控、VDR基因多态性、雄激素及受体调控、抗炎因子表达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相关结合蛋白表达调控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1α,25(OH)_2D_3抑制前列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维生素D_3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58例终末期肾病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甲状旁腺CT增强扫描,无增生及结节。按照i PTH值将其分为两组,i PTH300 pg/m L为观察组,150 pg/m L≤i PHT≤300 pg/m L为对照组,每组29例。患者均予碳酸钙以及活性维生素D3进行治疗。对患者钙、磷、白蛋白、血脂以及FGF23、i PTH、1,25(OH)_2D_3进行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GF23及i PT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血肌酐与透析前相比明显下降,对照组血尿素氮、血肌酐与透析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5(OH)_2D_3以及血白蛋白水平是影响Log FGF23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FGF23在终末期肾病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发病中发生作用,可作用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维生素D3、5-氟尿嘧啶单独与联合使用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移植瘤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的作用.随机分为对照组(C)、预处理组(PT)、维生素D3组(V)、5-氟尿嘧啶组(F)、预处理+5-氟尿嘧啶组(PT+F)、维生素D3+5-氟尿嘧啶组(V+F).体外培养人食管癌Eca-109细胞,BALB/c裸鼠皮下荷瘤,2.5μg/kg1,25-(OH)2维生素D3、25 mg/kg 5-氟尿嘧啶单独与联合腹腔注射,观察瘤体生长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裸鼠瘤体组织VDR mRNA与蛋白的表达.研究发现1,25-(OH)2维生素D3、5-氟尿嘧啶均能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PT、V、F、PT+F、V+F组瘤体体积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1,25-(OH)2维生素D3单独与联合5-氟尿嘧啶使用后瘤体组织中VDR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且联合用药更为显著(P<0.05).结果表明1,25-(OH)2维生素D3、5-氟尿嘧啶均能抑制人食管癌Eca-1...  相似文献   

11.
活性维生素D3对牛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钙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活性维生素D3(1,25(OH)2D3)是治疗骨质疏松调整钙磷代谢的常用药物,本研究试图研究它对动脉钙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建立体外血管钙化模型,在培养介质中加入1,25(OH)2D3,观察细胞钙沉积及与之相关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0^-9mol/L的1,25(OH)2D3培养10d后,钙化细胞的钙沉积增加了16.25%,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301%,骨钙素分泌增加了58.3%,提示1,25(OH)2D3可以加重钙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盐沉积,而对作为对照的普通血管平滑肌细胞此种作用不明显。结论:1,25(OH)2D3可促进钙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质沉积,其作用可以与增加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化及促进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 D 系统的功能比早期的认识更复杂。早期对维生素 D 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解释已日益与新发现的事实不符。本文作者根据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提出了对维生素 D 系统的新看法:1.细胞粘附蛋白或1,25-(OH)_2D_(?)受体不仅限于骨和小肠这经典的靶组织还存在于其他组织中,例如  相似文献   

13.
Yan TK  Jia JY  Lin S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5):383-386
动脉血管钙化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升高的血钙、血磷、1,25-(OH)2-维生素D3、炎症与氧化应激等因素共同促进了ESRD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最近发现,醛固酮可通过诱发血管局部炎症、增加氧化应激水平、分泌骨化相关蛋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诱导ESRD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积极干预醛固酮的有害效应,对于早期防治ESRD患者血管钙化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一种骨源性激素,它作用于其主要靶器官-肾脏,参与调节磷、钙和钠的重吸收以及活性维生素D(1,25(OH)2D)的合成。在近端肾小管,FGF23通过激活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级联信号传导,使Na+/H+交换调节辅因子(NHERF)-1磷酸化,随后导致钠磷协同转运蛋白(Na Pi)-2a内在化和降解,从而抑制磷重吸收;FGF23通过下调1α-羟化酶表达,同时上调24-羟化酶表达,从而抑制1,25(OH)2D合成。在远端肾小管,FGF23通过激活赖氨酸缺陷型蛋白激酶-4(WNK4),上调上皮钙离子通道TRPV5(瞬时性受体阳离子电位通道亚家族V成员5)和Na+:Cl-协同转运蛋白(NCC)的顶膜表达,从而促进钙和钠的重吸收。临床中发现,由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原因导致的血FGF23浓度异常与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25-二羟基维生素D_3是人们熟悉的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它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诱导巨噬细胞的分化及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是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激素。  相似文献   

17.
骨代谢始终贯穿于动物的生命过程之中,而机体摄入的钙、磷水平和钙、磷比例又是骨代谢的重要影响因素。钙、磷摄入水平和比例的改变会使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和1α,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的水平产生变化,影响RANK/RANKL/OPG系统对骨细胞功能的调控,进而对骨代谢及骨组织形态产生影响。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是目前评价成骨细胞分化和骨骼矿化情况的新指标,研究BSP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可以从分子水平解释钙、磷摄入水平和比例对骨组织形态影响的机理。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Bone Histomorphometry)则是研究钙、磷摄入水平和比例对骨组织形态影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麻黄碱对小鼠输精管平滑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碱(2×10~(-4)-1.6×10~(-3)M)和去甲肾上腺素(6×10~(-7)-7.5×10~(-5)M)均能引起并增强离体小鼠输精管自发性收缩。酚妥拉明(10~(-6)M)可明显对抗麻黄碱的作用。小鼠经利血平处理后,输精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有所增强,但不明显影响麻黄碱的作用。在半钙营养液(含CaCl_21.25mM)中,麻黄碱的作用明显减弱;在无钙溶液中作用完全消失。但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在半钙营养液中不明显减弱;无钙溶液中仍有大部分标本对去甲肾上腺素产生微弱反应。钙道阻断剂戊脉安可明显减弱或取消麻黄碱兴奋小鼠输精管的作用,而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较弱。麻黃碱在较低浓度(5×10~(-7)-1.6×10~(-5)M)时,尚能抑制输精管对电场刺激所致收缩反应,这种抑制作用可被α_2受体对抗剂育亨宾(10~(-7)M)所对抗。降低营养液中钙离子浓度,可增强麻黄碱的抑制作用。高浓度麻黄碱完全抑制电场刺激所致收缩,而出现明显增强的自发收缩。以上表明,麻黄碱对小鼠输精管突触前膜α_2受体和突触后膜α_1受体都有激动作用。麻黄碱引起并增强输精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主要是其对突触后α_1真受体的直接作用,并需要有钙离子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氟污染的金华佛手喷洒不同浓度的CA(OH)_2、维生素C(VC)、CE(NO_3)_3、SM(NO_3)_3,其中喷1.0G·L~(-1)CA(OH)_2、0.25G·L~(-1)VC、0.05G·L~(-1)CE(NO-3)_3、0.05G·L~(-1)SM(NO_3)_3的氟污染佛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较低,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说明这些保护剂对氟污染的佛手有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予维生素D800IU/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0.5g/次,2次/d口服,4周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里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及1,25(OH)_2D_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1,25(OH)_2D_3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降、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干预产后抑郁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