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2 h 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统计结果显示其孢子萌发率在6 h和12 h分别为83% 和95%,附着胞形成率在12 h和24 h 分别为93% 和9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病菌侵入以后在寄主角质层下和表皮细胞之间扩展、定殖并可形成子座。接种后12d,病菌开始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每产生一个单生的分生孢子就形成一个环痕并延伸其长度。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主要沿叶脉形成,在叶片上呈网状扩展,此时叶片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   

2.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粉锈宁对苹果黑星病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杀菌剂粉锈宁(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对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前24h施药对病菌入侵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分生孢子的萌发受阻,推迟萌发及萌发率降低;并引起芽管畸形,不能形成附着胞。接种后6天(显症前)施药,可引起叶片角质层下菌丝细胞和子座细胞的原生质坏死、细胞壁不规则增厚及液泡增大, 从而使菌丝进一步发育受阻。接种后12天(显症后)施药,不仅导致菌丝、子座细胞发生上述变化, 而且引起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塌陷、畸形,阻止了病菌的进一步产孢和扩展。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3-葡聚糖和几丁质这两种胞壁主要成分在对照菌丝和药剂处理后的菌丝细胞壁内含量有很大差异。在药剂处理的菌丝细胞壁中,这两种成分的标记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菌丝,表明杀菌剂对病菌质膜透性的不利影响使?-1,3-葡聚糖和几丁质在菌丝细胞壁中过度累积。  相似文献   

3.
黄丽丽  严勇敢等 《菌物系统》2001,20(2):T001-T004
采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杀菌剂粉锈宁(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对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前24h施药对病菌入侵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分生孢子的萌发受阻,推迟萌发及萌发率降低。并引起芽管畸形,不能形成附着胞。接种后6天(显症前)施药,可引起叶片角质层下菌丝细胞和子座细胞的原生质坏死、细胞壁不规则增厚及液泡增大,从而使菌丝进一步发育受阻。接种后12天(显症后)施药,不仅导致菌丝、子座细胞发生上述变化,而且引起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塌陷、畸形,阻止了病菌的进一步产孢和扩展。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β-1,3-葡萄糖和几丁质这两种胞壁主要成分在对照菌丝和药剂处理后的菌丝细胞壁内含量有很大差异。在药剂处理的菌丝细胞壁中,这两种成分的标记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菌丝,表明杀菌剂对病质膜透性的不利影响使β-1,3-葡聚糖和几丁质在菌丝细胞壁中过度累积。  相似文献   

4.
赵晶  朱刚  黄园  张荣  胡小平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12,31(4):548-559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角质层、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分生孢子盘形成。随着菌丝扩展,受侵寄主细胞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壁降解,质壁分离,叶绿体内淀粉粒、嗜饿颗粒积累,叶绿体基粒片层瓦解,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在不同抗性的苹果品种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差别不明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苹果抗病品种秦冠在组织细胞学水平上抗苹果黑星病的特征,本研究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将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接种侵染寄主后,系统观察抗病品种秦冠和感病品种嘎啦的叶片组织和细胞结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秦冠和嘎啦叶片48 h后,病菌沿叶脉生长扩展,其菌丝可从叶片气孔或直接侵入。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秦冠叶片的角质层厚度明显高于嘎啦,其中秦冠角质层平均厚度为1.75 μm,嘎啦为1.06 μm。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菌菌丝在寄主叶肉细胞间扩展,导致嘎啦栅栏组织细胞萎缩,排列松散,叶绿体变形受损,细胞内出现较大淀粉粒和胞内物质外渗流失,并在后期发展成大量细胞坏死;而秦冠虽症状类似,但受损程度明显小于嘎啦。以上结果表明,秦冠在组织细胞学上对苹果黑星病具有抗侵染、抗扩展和延缓病程发展的作用,可作为苹果黑星病抗性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苜蓿假盘菌侵染苜蓿叶片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在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4h后,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表皮细胞形成侵染菌丝;24h后,表皮细胞中侵染菌丝向相邻表皮细胞扩展,同时侵入到叶肉细胞以胞内生长方式扩展;接种72h后,侵染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叶肉组织中形成初始菌落;第5d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叶片组织,大量菌丝聚集形成子座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子囊盘与子囊。病菌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初期,并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在红火蚁体表侵染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4菌株分生孢子对红火蚁Beauveria bassiana 工蚁体壁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 分生孢子多分布在红火蚁工蚁节间膜、胸部的褶皱、气门、体壁的凹陷部位、刚毛窝附近, 以及着生较密刚毛的足上。萌发的分生孢子在节间膜以及体表缝隙、刚毛窝及刚毛稀少的凹陷部位、胸部褶皱和足胫节处入侵。分生孢子在附着12 h后开始萌发, 接种后18 h附着在节间膜处的孢子首先侵入成功, 接种后24 h刚毛窝附近孢子萌发入侵, 接种后60 h胸、腹和足等部位的孢子均成功穿透侵入表皮。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 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  相似文献   

9.
营养物质对两种炭疽菌潜伏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不同肖的向种糖类对侵染在青香蕉果实中的Colletotrichummusae和要果实中的Colletotichum gloesporioides的菌体的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浓度淀粉可极显著地提高两种炭疽菌的子萌发率,并有利于附着胞和分生孢子的形成。单糖和二糖在低浓度进有得盱孢子萌发和产孢,不利于附着胞形成。未成熟果实的坚硬结构和高淀粉含量为病菌提供了以附着胞形式潜伏浸染在寄主中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苜蓿假盘菌侵染苜蓿叶片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在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4h后,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表皮细胞形成侵染菌丝;24h后,表皮细胞中侵染菌丝向相邻表皮细胞扩展,同时侵入到叶肉细胞以胞内生长方式扩展;接种72h后,侵染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叶肉组织中形成初始菌落;第5d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叶片组织,大量菌丝聚集形成子座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子囊盘与子囊。病菌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初期,并不穿透寄主质膜与原生质,而是被其所包围。但随着菌丝进一步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中包括叶肉细胞肿胀、细胞质消解、叶绿体等细胞器解体以及寄主细胞坏死塌陷,并最终在叶表面产生典型的褐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在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4h后,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表皮细胞形成侵染菌丝:24h后,表皮细胞中侵染菌丝向相邻表皮细胞扩展,同时侵入到叶肉细胞以胞内生长方式扩展:接种72h后,侵染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叶肉组织中形成初始菌落;第5d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叶片组织,大量菌丝聚集形成子座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子囊盘与子囊。病菌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初期,并不穿透寄主质膜与原生质,而是被其所包围。但随着菌丝进一步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中包括叶肉细胞肿胀、细胞质消解、叶绿体等细胞器解体以及寄主细胞坏死塌陷,并最终在叶表面产生典型的褐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感病杨树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前期(接种12h以内),锈菌夏孢子在杨树叶片上萌发,利用芽管或附着胞穿透叶表气孔后形成气孔下囊,进而在胞间产生侵染菌丝。进入活体营养生长阶段(接种后24-96h),锈菌不断产生大量吸器来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分枝生长至形成菌落结构。最终在产孢阶段(接种120h之后)产孢菌丝分化形成的夏孢子在表皮下聚集成堆,待成熟后突破表皮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3.
柿树炭疽菌侵染不同柿树种、品种和部位的细胞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敬泽  徐同 《菌物学报》2005,24(1):116-122
用柿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分生孢子制备孢子悬浮液,接种无核柿、野柿、冬柿和浙江柿的新梢、叶柄和叶片,并观察致病性、附着胞形成和侵染特性。柿树炭疽菌可以侵染无核柿枝条和叶柄以及野柿枝条,但不侵染无核柿叶片、野柿叶柄和叶片,也不侵染冬柿和浙江柿枝条、叶柄和叶片。室内接种试验与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一致。柿树炭疽菌在不同柿树表面均能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产生在寄主表皮背斜细胞壁间结合处(JACWs)或近结合处的百分率达81%~93%。接种12h后,不同柿树表面都有附着胞形成;36h后,无核柿枝条、叶柄中有侵染菌丝存在;48h后,无核柿枝条、叶柄中观察到膨大初生菌丝和较细次生菌丝,初生菌丝可扩展到相邻细胞中,而野柿枝条中仅观察到侵染菌丝;60h后,野柿枝条中也观察到膨大的初生菌丝和较细的次生菌丝,但初生菌丝仅局限在最初侵染的细胞中,无核柿枝条和叶柄以及野柿枝条中都有分枝的次生菌丝在细胞内、细胞间或相邻的细胞中扩展;直到接种90h后,在冬柿和浙江柿上都未观察到侵染菌丝的形成。结果表明,柿树炭疽菌在不同柿树种和品种上侵染菌丝的形成和扩展方式可能是其寄主专化性(或致病性)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浓度的几种糖类对潜伏侵染在青香蕉果实中的colletotrichum musae和芒果果实中的colletot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菌体的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浓度淀粉可极显著地提高两种炭疽菌的孢子萌发率,并有利于附着胞和分生孢子的形成。单糖和二糖在较低浓度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产孢,不利于附着胞形成。未成熟果实的坚硬结构和高淀粉含量为病菌提供了以附着胞形式潜伏侵染在寄主中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南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的闭囊壳、分生孢子及萌发方式的观察和鉴别寄主感病反应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武威地区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苍耳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该白粉病菌闭囊壳形成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相对湿度70%和光照强度4,400lx。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该病菌不侵染丝瓜、小麦、辣椒、番茄、苜蓿、红三叶草、架豆和菜豆,可侵染除丝瓜之外的其余9种瓜类植物和绿豆、红小豆、向日葵,其中对南瓜、绿豆、西葫芦、红小豆、向日葵、甜瓜和黄瓜的致病性最强,发病率均达到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5.56、14.51、13.33、13.33、13.07、12.22和12.22。侵染过程观察发现,感病南瓜人工接种白粉菌12h后,分生孢子芽管从侧面萌发,于24h芽管伸长,于36h形成菌丝,于72h形成稠密的网状菌丝,于96h形成分生孢子梗及串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6.
绿僵菌侵染小菜蛾体表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表结构对绿僵菌入侵行为的影响及绿僵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 绿僵菌孢子在小菜蛾体表萌发后可形成附着胞,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快慢、多少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 在平缓结构区和刺状结构区比嵴状结构区更易形成附着胞,且芽管较短。在所有结构区,LF68菌株穿透芽管均短于LD65菌株的芽管。接种后7 h,分生孢子在小菜蛾体表开始萌发,LF68与LD65菌株分别于接种后10 h和13 h出现侵染构造穿透体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Ca^2 信号途径是否参与、在哪一时期参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用四种可从不同位点阻断 Ca^2 信号途径的抑制剂分别处理分生孢子,观察抑制剂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a^2 螯合剂 EGTA、Ca^2 通道抑制剂 Verapamil、抑制磷脂酶 C 活性的抑制剂 U-73122、影响钙调素与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作用位点的抑制剂 KN-93,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影响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在萌发早期(1-4h)最有效;在完全被抑制、不能萌发的孢子内出现了许多颗粒状囊泡;抑制剂可使附着胞形态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途径参与了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疏水条件下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Ca2+信号途径是否参与、在哪一时期参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用四种可从不同位点阻断Ca2+信号途径的抑制剂分别处理分生孢子,观察抑制剂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a2+螯合剂EGTA、Ca2+通道抑制剂Verapamil、抑制磷脂酶C活性的抑制剂U-73122、影响钙调素与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作用位点的抑制剂KN-93,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影响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在萌发早期(1~4h)最有效;在完全被抑制、不能萌发的孢子内出现了许多颗粒状囊泡;抑制剂可使附着胞形态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途径参与了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疏水条件下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钙信号途径参与小斑病菌致病过程的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确定Ca^2+信号途径与玉米小斑病菌致病过程的相关性,用可从不同位点阻断Ca^2+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剂分别处理小斑病菌的分生孢子,结果表明:Ca“螯合剂EGTA、Ca^2+通道抑制剂Verapamil、影响钙调素与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作用位点的抑制剂KN-93,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可使附着胞形态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途径参与了玉米小斑病菌主要致病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油茶软腐病于五十年代末在我国一些油茶栽培地区陆续发现,但迄今病原菌尚未肯定。本文着重报道病原菌的鉴定和分类。为给鉴定病原菌提供资料起见,试验中分别进行了人工接种,结果实验室内的叶片和枝梢水槽溅水二项保温措施却只产生与大田病株相同的病斑而极少在病斑表面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只有实验室外的三项处理,即使用病组织分离获得的培养物接种,也获得52.2一100%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病叶率。从而证实了油茶软腐病病斑及其表面上的“蘑菇”型构制是同一种菌所产生,并证实了“蘑菇”型构制是瘸原菌的子实体。再从大田叶斑表面形成(乃至人工诱发)的黑顶的和未黑顶的“蘑菇”型的分生孢子出的切片看出,黑顶的顶面全部为瓶梗和瓶梗孢子链所覆盖,而未黑顶的则展示出是由极紧密的分生孢子梗从其柄部顶端向边缘辐射生长组成。这就清楚表明,这种“蘑菇”型构制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从而为鉴定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