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具有脱除空气中CO2能力。从光生物反应器构型、进气流速、混合传质,及微藻光合/呼吸速率等方面,探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脱除空气中CO2效果,提出了时间离散化和集中参数法两种分析方法。运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气升式柱型光生物反应器脱除CO2的数学模型,模拟了藻液中溶氧浓度(DO)、pH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进气CO2浓度影响,预测并验证了光照条件下出气CO2、O2浓度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所提出的模型对光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微藻的高密度培养,及CO2去除能力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光生物反应器设计中,气体分布器对微藻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鼓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更为显著。实验考察了采用氧化铝烧制的多孔气体分布器的5L鼓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通气速率、CO2 浓度对小球藻LICME002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油脂积累的影响。对该气体分布器下的CO2浓度和通气速率对小球藻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CO2浓度为3%时,该株微藻生物量、叶绿素、油脂积累的最佳;CO2浓度超过6%时各项指标显著下降。通过对0.1vvm,0.4vvm,0.7vvm、1.0vvm的通气速条件下的各项指标的分析,确定最佳通气条件为0.4vvm。结论显示,在最佳通气速率和CO2浓度下,微藻生物量能达到1.52g/L,油脂含量达到31.5%。  相似文献   

3.
微藻在CO2生物捕集及废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微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在CO2减排、废水生态修复及生物能源领域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综述了微藻在CO2生物捕集和废水生态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微藻生物柴油现已成为全球研发热点,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单元的最优化设计,而对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知,提出了将CO2生物捕集、废水生态修复、生物柴油制备、藻渣替代水煤浆与煤共气化的理念,这对微藻生物过程的高效全局优化和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微藻产业规模化的未来核心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李术艺  冯旗  董依然 《微生物学报》2021,61(6):1632-1649
地质封存将工业和能源相关领域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CO2)进行捕集并注入到深部地下岩石构造中,以实现长期储存的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CO2长期封存的重要可行性手段之一。向深部地下地质构造中注入大量CO2会导致深地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引起原生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地质封存CO2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深地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微生物在短期和长期的超临界CO2(scCO2)胁迫作用下,也会通过不同的适应性进化方式影响CO2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赋存形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发展现状以及地质封存CO2影响条件下的scCO2-水-微生物-矿物的相互作用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展望了利用深地微生物强化CO2固定以及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能驱动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还原生产化学品对于缓解环境压力、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光捕获、光电转化和CO2固定等作为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制约着CO2的资源化利用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生物化学与代谢工程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总结了光驱动杂合系统的构建、优化与应用,并从酶杂合系统、生物杂合系统以及杂合系统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光驱动CO2还原合成化学品的最新研究进展。在酶杂合系统方面,采用的策略主要有提升酶催化活性、增强酶稳定性等;在生物杂合系统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强生物捕光能力、优化还原力供应以及改善能量再生等;在杂合系统应用方面,主要阐述了光驱动CO2还原生产一碳含能化合物、生物燃料以及生物食品等。最后,从纳米材料(包括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和生物催化剂(包括酶和微生物)两个方面,展望了人工光合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牟氏角毛藻为材料,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CO2和CO2通入方式对光合生物反应器中高密度培养的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和细胞密度的影响;并以水体pH值为指标,控制CO2的通入数量,进而研究了牟氏角毛藻在我们自行研制的卧式光合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细胞悬浮培养达到一定密度之后,CO2的供应,可以有效地提高生长速度和细胞密度。对CO2通入方式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CO2通入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同,其中以空气和纯CO2混合后通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CO2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超  黄群斌  杨智杰  黄蓉  陈光水 《生态学报》2011,31(19):5711-5719
土壤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深度的土壤CO2通量对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土壤CO2通量和影响因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福建三明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散射红外CO2浓度探头和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并使用Fick扩散法计算了0-60cm深度土壤CO2的通量,结果表明:(1)5种扩散模型计算的表层(5cm)CO2通量与Li-8100测量结果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Moldrup气体扩散模型计算结果较好。(2)土壤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60cm深度以下土壤CO2浓度开始降低;不同深度土壤CO2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0-60cm土壤CO2通量日通量均值变化范围为0.54-2.17μmol m-2 s-1;(3)指数拟合分析显示,5、10cm和60cm深度处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Q10值分别为1.35、2.01和4.95。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与CO2通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师志冰  周勇  李夏  任安芝  高玉葆 《生态学报》2013,33(19):6135-6141
以内蒙古草原常见伴生种、感染内生真菌的天然禾草羽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CO2浓度和不同养分供应条件下,带内生真菌和不带菌植物在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带内生真菌的天然禾草对CO2浓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对带菌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均无显著影响,但CO2浓度增加显著降低了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即CO2浓度升高加大了带菌和不带菌种子发芽率之间的差异;内生真菌感染显著提高了宿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羽茅的营养生长受CO2浓度和养分供应的交互影响,高CO2浓度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只出现在充足养分供应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和内生真菌感染对植物根系形态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正常CO2浓度下,带菌植株根径>1.05 mm的根系比例显著高于不带菌植株,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带菌植株上述根径根系所占比例无显著变化而不带菌植株所占比例显著升高,CO2浓度升高导致带菌和不带菌不同根径根系分配之间的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9.
能源活动CO2排放不同核算方法比较和减排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喜爱  崔胜辉  林剑艺  徐礼来 《生态学报》2012,32(22):7135-7145
能源活动CO2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重要部分,这部分CO2排放量的核算是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减排方案制定的关键和基础。采用直接法、电热终端法和隐含终端法核算了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对不同核算法的CO2排放部门分布、部门排放强度进行了比较,明确不同核算方法的差异和适用范围。采用电热终端法的核算结果定量分析了各产业部门和工业行业的经济增长和排放强度变化对中国能源活动CO2排放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2009年隐含终端CO2排放量为65.6亿t,略高于直接和电热终端CO2排放量62.2亿t。3种核算方法的CO2排放部门分布和排放强度有明显的差异:电、热力生产与供应业的直接排放占比为45.2%,而电热终端CO2排放仅占4.5%;制造业的直接法、电热终端法和隐含终端法核算的CO2排放占比分别为35.3% 、61.1%和65.5%,是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最主要的部门;制造业、电热力生产与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电热终端CO2排放强度分别为2.166、1.72和1.622 t CO2/万元GDP,是排放强度较高的部门。在产业部门中,制造业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5个行业以9.8%的经济增长贡献,排放了52.4%的CO2,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和工程减排的重点;服务业以7.2%的CO2排放,贡献了38.4%的经济增长,应作为中国低碳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区隧道建设对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的影响,于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25日对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典型的白蜡树林(FC)和于2017年3月22日-2018年1月18日对耕地(CU)、灌丛(SH)、竹林(BA)下土壤CO2浓度及其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探讨了隧道影响和非隧道影响的岩溶区土壤CO2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隧道影响区(A区)土壤CO2浓度低于非隧道影响区(B区),A区A-CU、A-SH、A-BA和A-FC土壤CO2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479.26、6053.10、8152.70 mg/m3和17162.47 mg/m3,B区B-CU、B-SH、B-BA和B-FC分别为6244.67、6647.01、9422.94 mg/m3和18396.09 mg/m3。但隧道影响区和非隧道影响区的土壤CO2浓度具有相同的垂直和季节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季节变化上,雨季(夏季和秋季)土壤CO2浓度大于旱季(冬季和春季)。经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CO2浓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土壤CO2浓度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降水较多时土壤含水率过高,会抑制土壤CO2的生产,同时,土壤理化性质也对土壤CO2浓度具有一定的影响。隧道影响区土壤CO2浓度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小型景观水体CO2与CH4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尤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排放强度可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小型景观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面积小、数量大以及人类干扰强的特征,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选择重庆市大学城8个景观水体和周边2个自然水体为对象,于2019年1、4、7、10月,利用漂浮箱和顶空法分析了水体CO2与CH4的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旨在揭示城市小型景观水体CO2与CH4排放强度、时空变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个小型水体CO2、CH4的溶存浓度范围分别为10.75-116.25 μmol/L和0.09-3.61 μmol/L(均值分别为(47.6±29.3)μmol/L、(1.13±0.56)μmol/L),均为过饱和状态;漂浮箱法实测的8个景观水体CO2和CH4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72.7±65.9)mmol m-2 d-1和(2.31±3.48)mmol m-2 d-1(顶空法估算值为(69.7±82.0)mmol m-2 d-1和(3.69±2.92)mmol m-2 d-1),是2个自然水体的3.5-6.1和2.0-4.5倍,呈较强的CO2、CH4排放源;居民区景观水体CO2和CH4排放略高于校园区,均显著高于对照的自然水体;CO2排放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季最低,CH4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季节模式,温度和水体初级生产共同影响CO2和CH4排放的季节模式;水生植物分布对景观水体CO2、CH4排放有显著影响,有植物分布的水域比无植物水域平均高1.97和2.94倍;漂浮箱法和顶空法测得气体通量线性关系较好,但顶空法测得CO2通量在春季明显偏低,而CH4则普遍偏高。相关分析表明,景观水体碳、氮浓度、pH值以及DO等对CO2排放具有较好的指示性,CH4排放通量主要与水体中碳、磷浓度有关。城市小型景观水体CO2、CH4排放通量远高于大部分已有自然水体的研究结果,呈一种较强的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源,在区域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具有重要贡献,未来研究中应给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玉米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洲  冯倩  王玉  赵金磊  李常鑫  王丽梅 《生态学报》2021,41(18):7331-7338
为探讨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以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TC)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环境,在田间条件下设置自然大气CO2浓度(CK)、OTC对照(OTC,CO2浓度同CK)与CO2浓度升高(OTC+CO2,OTC系统自动控制CO2浓度700 μmol/mol)3种处理。研究了旱区覆膜高产栽培春玉米播前(V0)、六叶期(V6)、九叶期(V9)、吐丝期(R1)、乳熟期(R3)、蜡熟期(R5)及完熟期(R6)土壤呼吸速率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呼吸速率的温度与水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OTC+CO2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CK相比,在R3和R5期分别增加43%、104%(P<0.05),与OTC相比,R3和R5期分别提升了63%、109%(P<0.05);OTC处理与CK相比,在整个生育期对土壤呼吸影响不显著;3种处理条件下,土壤温度和水分随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分别呈指数相关和抛物线型相关;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生育期而异,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旱地农田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CO2浓度升高会使土壤呼吸温度效应值(Q10)降低,土壤呼吸对土壤水分响应的阈值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刘合满  曹丽花  李江荣  杨红 《生态学报》2020,40(22):8354-8363
为阐明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对短时降雨的响应,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林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分析短时降雨及水分再分布过程中各层次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60 cm层次内,土壤CO2浓度随土壤层次的加深而显著增加(P < 0.01),二者之间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R=0.9764,P < 0.01);短时降雨脉冲使表层5 cm土壤CO2浓度显著下降,而10 cm层次土壤CO2浓度显著增加;在降雨和水分再分布阶段,5 cm与10 cm层次土壤CO2浓度之间极显著负相关,10、20、40 cm和60 cm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5 cm层次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0-60 cm剖面CO2浓度,降雨阶段,二者之间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 < 0.001),而水分再分布阶段,二者之间符合极显著幂函数负相关(P < 0.001)。即降雨引起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快速增加,显著提高土壤剖面CO2浓度,而降雨停止后,有利于土壤CO2向土表的释放;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CO2浓度的影响效应在各层次之间表现不一致,除40 cm均为正效应外,其他各层均表现为相反的影响效应。这些结果表明,短时降雨使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增加,减少土壤表面CO2释放量,使下层土壤体系中CO2浓度升高,在分析土壤CO2通量时间变化时,应考虑短时降雨对不同层次土壤CO2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理解若尔盖高原不同微生境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以若尔盖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2013和2014年生长季期间,采用了静态箱和快速温室气体法原位观测了3种湿地5种微生境下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淹水微地貌草丘区湿地(PHK)和洼地区湿地(PHW) CO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8.99-1731.74 mg m-2 h-1和46.69-335.22 mg m-2 h-1,季节性淹水区微地貌草丘区湿地(SHK)和洼地区湿地(SHW) CO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93.90-2575.60 mg m-2 h-1和49.93-1467.45 mg m-2 h-1,而两者过渡区的无淹水区沼泽湿地(Lawn) CO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194.20-898.75 mg m-2 h-1。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微地貌区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PHW、SHW、SHK、Lawn)或不相关(PHK),并且水位和温度(5 cm)共同解释了CO2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的87%。3种湿地5种微生境下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存在空间变化规律,主要受水位影响,但植物也影响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空间变化规律,并且表明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与水位平均值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韩耀杰  张雪艳  马欣  纪翔 《生态学报》2019,39(20):7737-7744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煤炭清洁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地质封存的CO2存在泄漏的风险,可能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威胁,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根系生长是地上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其形态特征对作物生产力有显著影响,但CCS泄漏对植物根系的影响评估尚不多见。本文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底部通入CO2的方法模拟不同CO2泄漏情景,研究CK(0 g m-2 d-1)和G1000(1000 g m-2 d-1)和G2000(2000 g m-2 d-1)三种泄漏情景下CO2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泄漏对玉米根系形态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泄漏量的增大总根长从40290.81 cm减少至21448.18 cm,减少46.77%,其中细根大幅减少;CO2泄漏造成玉米明显减产,最大减产率达26.64%;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较地下部生物量对CO2泄漏更加敏感。综合来看,随着CO2泄漏量增大,对玉米根的生长、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以及产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作物根系形态对封存CO2泄漏的响应可为CCS泄漏监测和生态修复提供系统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预计未来我国亚热带地区干旱频率和持续时间将会增加。森林土壤CO2的释放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关不同深度土壤CO2通量对干旱响应的理解仍相当有限。选择武夷山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CF)和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EBF)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梯度法计算10、30 cm和50 cm深度各层土壤CO2通量,探讨模拟干旱对其影响。结果表明:CF和EBF样地土壤CO2浓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CF和EBF样地对照(CK)处理10 cm深度土壤CO2生产量分别占总CO2生产量的53.5%和55.7%,表明土壤CO2生产量主要来源于浅层土壤,这可能与浅层土壤有高的有机碳含量及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区有关。干旱处理使CF和EBF样地不同深度土壤CO2通量均显著减少。在两个样地土壤CO2通量的温度敏感性(Q10)值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干旱处理显著减少了CF样地浅层土壤的Q10值(P=0.02),对深层土壤影响不显著(30 cm:P=0.30;50 cm:P=0.23);而在EBF样地干旱处理显著减少了深层土壤的Q10值(30 cm:P=0.02;50 cm:P=0.01),对浅层土壤影响不显著(P=0.32)。  相似文献   

17.
改进指数模型对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种模型分别运用于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的拟合,研究其光合效率参数的变化,探讨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的最适模型。结果表明:(1)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改进指数模型拟合R2均为0.999,拟合效果优于非直角双曲线、直角双曲线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其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97.299和7.879 μmolCO2·m-2·s-1,饱和CO2浓度和最大光合能力分别为1 264.447和16.783 μmol CO2·m-2·s-1,均与实测值最接近;(2)五个模型拟合和预测的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都是改进指数模型小于其他模型。改进指数模型为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的最佳模型,实验结果可为紫茉莉的生理生态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五种模型分别运用于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的拟合,研究其光合效率参数的变化,探讨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的最适模型。结果表明:(1)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改进指数模型拟合R2均为0.999,拟合效果优于非直角双曲线、直角双曲线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其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97.299和7.879 μmolCO2·m-2·s-1,饱和CO2浓度和最大光合能力分别为1 264.447和16.783 μmol CO2·m-2·s-1,均与实测值最接近;(2)五个模型拟合和预测的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都是改进指数模型小于其他模型。改进指数模型为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的最佳模型,实验结果可为紫茉莉的生理生态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怡萌  段磊磊  陈聪  王铭  王升忠  赵婧 《生态学报》2023,43(11):4583-4593
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泥炭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泥炭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对不同水位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长白山区天然(NP)、退耕(DP)及实施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低水位(LR)、高水位(HR)与高低交替水位(H-LR))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研究区泥炭地进行生长季(6-10月)土壤CO2、CH4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温度和水位变化是研究区泥炭地土壤CO2、CH4排放季节变化的主控因子。H-LR受水位控制的影响,生长季土壤CO2排放速率波动剧烈,其它水位管理恢复区土壤CO2排放速率呈单峰型排放模式,且均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除HR外,土壤CO2排放速率与水位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长季,研究区HR土壤CH4排放速率呈双峰型,H-LR与NP的土壤CH4排放呈单峰型,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LR水位与CH4排放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区不同水位管理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差异显著,虽然HR的土壤CO2-C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其它水位恢复区,但其土壤CH4-C累积碳排放量和综合增温潜势显著高于其它水位恢复区(P<0.05)。LR的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退化泥炭地,且其综合增温潜势最低。因此,建议在泥炭地恢复初期将低水位管理作为短期策略,以更好地恢复泥炭地碳汇功能,减弱其增温潜势。  相似文献   

20.
王学霞  王国红  戈峰 《生态学报》2011,31(3):629-637
以CO2浓度升高为作用因子,观测了连续3代饲养在转Bt基因棉(GK-12)和亲本棉泗棉3号(S3)上B型烟粉虱的个体大小、解毒酶活性及第3代烟粉虱的选择性和产卵量。结果表明,CO2浓度和棉花品种处理对第2、3代烟粉虱卵长、伪蛹大小、雌雄成虫大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CO2浓度升高使第1代烟粉虱的伪蛹长、雌虫翅展和雌、雄虫长显著低于对照CO2浓度下生长的烟粉虱;取食S3的伪蛹长、雌虫长和雌虫翅展分别比相应的对照浓度下的低2.81%、2.95%、0.94%,取食GK-12的雌虫翅展和雄虫长均比相应的对照浓度下的低2.08%和2.58%。3种解毒酶的活性测定显示,取食高CO2浓度处理的转基因棉GK-12上的F3代烟粉虱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简称GSTs)活性和取食亲本棉S3的F1代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简称AchE)的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的增加45.73%和27.68%;而羧酸酯酶(Carboxylic Ester hydrolase;简称 CarE)在取食4个处理的棉花上烟粉虱的活性均无显著的差异;而取食对照CO2条件下GK-12棉花的F1代烟粉虱GSTs活性比取食S3棉花低35.12%。对3个因子的交互分析结果显示,C02浓度对3种酶活影响均不显著,品种对GSTs的影响显著,世代、CO2×品种及CO2×品种×世代间的交互作用对AchE酶活影响显著,各因子对CarE的活性影响均不显著。烟粉虱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4种处理的F3代B型烟粉虱均喜好选择在高CO2处理的棉花,而且选择高CO2处理的GK-12的数量多于其他3个处理,其中对照浓度下生长的烟粉虱选择高CO2的GK-12比高CO2处理的S3、对照浓度处理的GK-12 和S3分别增加9.175%, 19.89%、27.93%; 而高浓度下生长的烟粉虱选择高CO2的GK-12比高CO2处理的S3、对照浓度处理的GK-12 和S3分别增加12.56%,21.05%,28.73%。72h的产卵量检测发现,烟粉虱在高CO2处理的2种棉花上的产卵量也是多于对照条件下的棉花,对照条件下的棉花相比,高CO2和对照浓度下生长的烟粉虱的在高CO2处理的2种棉花上的产卵量分别增加24.55%和19.03%;在高CO2浓度下生长的F3代烟粉虱更喜好在高CO2浓度处理的GK-12上产卵,与对照浓度下的GK-12相比增加26.9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