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宁  周宪庭 《遗传》1985,7(5):5-5
热点是体细胞染色体频繁地出现自发或某 些因素诱发的断裂或裂隙的部位。在缺叶酸和 胸苷的培养条件下,染色体热点和大部分脆点 频率显著上升,其原因可能为DNA 中尿昔 错误地取代胸昔之故。为了证明这一假设,实 验从16个健康的成人(6男、10女)和9个孕妇 取得外周淋巴细胞,培养于缺叶酸和胸营的培 养基(MEM-FA)中。在培养结束前24或72小 时,加人2mM, 4mM 和8mM 尿营。培养96 时小制片。以不加尿苷的细胞为对照。  相似文献   

2.
宁峨  周宪庭 《遗传学报》1989,16(2):159-165
体外培养绒毛细胞,用缺叶酸培养基或在培养基中加入大量鸟苷或胸苷,造成脱氧核苷酸库的不平衡,导致染色体断裂和普通脆点的表达。大量鸟苷对普通脆点的诱导作用较强,而大量胸苷的作用则稍缓和。大量鸟苷与缺叶酸培养基合并使用时,诱导作用减弱,其可能原因是:缺乏叶酸使鸟苷生成受阻,脱氧核苷酸库的不平衡状态减轻。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脆性位点是一类新的遗传变异,是基因决定的染色体特定位点的异常,需用特殊的组织培养基(缺失叶酸和胸苷)来揭示其存在。迄今国际上已有14个常染色体和1个X染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若干种病毒性疾病患者的染色体脆裂性,初步探讨了染色体脆裂性的特点及其作为检测生物诱变因子更为敏感的指标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MEM-FA中培养的细胞染色体自发畸变率显著高于完全培养基(MEM)。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染色体畸变率在两种培养基中有显著差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麻疹组同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在MEM-FA中培养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位点,以3p14最为多见。在不同季节染色体畸变率和3p14部位断裂频率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5.
家猪染色体复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外周血培养、胸苷同步化细胞、Brdu连续标记和胸苷末端标记法研究了家猪染色体复制的过程。根据家猪染色体复制带型的不同,将复制过程分为5个不同的时期,提出了各个时期的判别标准,并绘制了复制过程模式图。在同步化的细胞群中研究了Brdu掺陶入时间和不同复制期出现频率的关系。发现了家猪端着红粒染色体和双臂染色体C带异染色质区的不同步复制现象。本文还对端着丝粒染色体微小短臂的结构、失活X色体复制起始位点多态性、常染色体中某些晚复制区的不同步复制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胸腺嘧啶乙二醇是一种DNA氧化产物。我们利用HPLC方法测定了尿中游离的胸腺嘧啶乙二醇和胸苷乙二醇。结果表明:人尿中胸腺嘧啶乙二醇和胸苷乙二醇的含量分别是0.44±0.05,及0.16±0.03nmol/kg体重/天。一个中国人每天排泄这两种乙二醇产物大约36nmol。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染色体的断裂是非随机分布的。周宪庭等(1982)注意到,在缺失叶酸的培养基中,染色体3P14频率显著上升。最近,我们研究了3种不同人群:22名正常农民、31名智力低下病人和10名服抗癫癎药物(苯妥英钠等)的病人,在缺失叶酸的培养基中染色体热点3P14的发生率。实验发现,在正常农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春及其6A缺体与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在长期继代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染色体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春×黑麦和6A缺体×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的前60d内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稳定在2n=28和27;随着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染色体数量均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数的减少;在第420d至540d培养期间两个组合愈伤组织丢失染色体的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同时也发现了个别超出正常染色体数的细胞。第540d后的愈伤组织染色体数量变异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欣  郑履康  邓丽霞  张桥 《遗传学报》2001,28(7):589-594
为研究苯系物暴露工人精子常染色体数目畸变.用地高辛标记的9号染色体探针(D9Zl)和生物素标记的18号染色体探针(D18Z1)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测定精子9、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车间空气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86.49mg/m3,高于国家卫生标准1倍,苯暴露工人尿粘糠酸(ttMA)显著高于对照组.共计数14名暴露工人136401条精子,16名对照工人156955条精子.暴露组9、18染色体双体精子率(分别为0.168%±0.063%、0.055%±0.031%)和二倍体精子率(0.073%±0.045%)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数值(分别为0.050%±0.030%、0.033%±0.025%和0.040%±0.036%);暴露组9、18号染色体缺体率(分别为0.206%±0.047%,0.068%±0.044%)高于对照组值(0.067%±0.037%、0.048%±0.034%).总数目畸变率(0.570%±0.144%)亦高于对照组值(0.218%±0.071%).实验表明接触较高浓度苯可引起长期暴露者精子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埃塞俄比亚芥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幼胚培养方法重新获得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 A.Braun,2n=34)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O.E.Schulz,2n=24)的属间杂种仍为混倍体(2n=14~34),2n=34细胞的频率最高;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PMCs)表现正常的17个二价体配对和17:17的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体细胞和PMCs中不含有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2n=34的体细胞和PMCs中包含了来自黑芥(B.nigra (L.)Koch,2n=16)的16条染色体。这些具有完全或部分埃塞俄比亚芥染色体组成的细胞,可能来源于以前提出的杂种细胞在有丝分裂中完全或部分亲本染色体组分开和染色体复制,并伴随诸葛菜染色体的消除。  相似文献   

11.
乌本苷是质膜Na~+、K~+ATP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在3.0 mM K~+的培养液中,0.5mM浓度的乌本苷可完全抑制野生型Wg 3-h细胞的生长;而在0.3 mM K~+的培养液中,则只需0.025 mM的药物浓度即可。以5 mM乌本苷为选择标准,本文作者以一步群选法从Wg 3-h细胞中选出16个抗性克隆(Ouα~R)。Ouα~R表型稳定,在无药物选择压力长达一年之久的情况下仍保持不变。比较Ouα~s和Ouα~R细胞的Na~+/K~+运输,发现Ouα~R细胞对乌本苷抑制作用的敏感性降低。Ouα~R细胞与Ouα~s细胞两者在生长速度、对培养液的需求,对HAT培养液和洋地黄毒苷的敏感性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到一些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见不到的乌本苷对细胞的影响。本文还就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的结果,对Ouα~R的本质作了探讨。Ouα~R遗传标记,可用于体细胞融合中杂种细胞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春及其6A缺体与黑麦杂幼胚愈伤组织在长期继代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染色体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春×黑麦和6A缺体×黑麦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在继体培养的前60d内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稳定在2n=28和27;随着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染色体数量均发生变异主要  相似文献   

13.
用BrdU-Giemsa法和改良的去壁低渗标本制备法,观察了小麦属5个种根尖细胞的SCE。各物种之间每条染色体的平均SCE是不同的。硬粒小麦为0.76±0.82(±S.E.),拟斯卑尔脱小麦为0.70±0.85,普通小麦为0.57±0.69,野生一粒小麦为0.48±0.60,节节麦为0.24±0.47。由于小麦属的某些种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它们的SGE的差别可能反映了不同染色体组的SCE不同,B组高于A组,A组高于D组。文章中讨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 本文还研究了苯、乙醇、糖精对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畸变和SCE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上述化合物能显著增加小麦的SCE,但不影响小麦的后期染色体桥的频率。  相似文献   

14.
p53基因普遍存在于动物组织中,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肿瘤抑制基因,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多种发育程序进行调控。p53基因也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决定着多种动物细胞的凋亡。有报导:用人P53抗体和p53基因的cDNA探针在玉米(ZeamaysL.)中检出了P53的同源蛋白及相应的mRNA,并初步确定其在功能上与动物中的P53蛋白非常相似。本实验首先用人p53基因的cDNA为探针,经SouthernBlotting初步确定其同源序列的存在(Fig.1),然后进一步用生物素标记的原位杂交(DAB-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这些同源序列进行了染色体定位。DAB-ISH(Plate1)和FISH(Plate2)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在5S(第5染色体短臂)次末端、IL(第1染色体长臂)近末端、8L中部、3L中部近着丝粒以及9L近中部均镜检到p53基因探针的杂交信号,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70.0±3.2、89.1±1.3、50.5±1.1、37.0±0.3和66.7±2.0(Tab.1,Fig.2)。利用异源探针是寻找植物凋亡相关基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国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次从DNA水平上证明了p53基因在玉米中的存在。为寻找和研究植物细胞凋亡基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黄芩苷抗肺炎衣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黄芩苷抗肺炎衣原体的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在24孔板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板底放置一载玻片,待长成单层后加入肺炎衣原体(CPN)为模型组,加入CPN和黄芩苷0.48、0.24g/L为实验组,加入0.078g/L阿奇霉素为西药组,不加任何刺激物为正常组,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4d后,各组细胞进行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病变和衣原体的包涵体产生情况。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细CPN刺激后细胞浆中有大量的空泡,包涵体为紫色芝麻状小颗粒;黄芩苷高剂量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空泡消失,包涵体平均值下降,结论黄芩苷有抗肺炎衣原体和保护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一种宫内节育器的体外细胞的染色体畸变作为遗传毒性评价的一部分。方法在加和不加S9活化系统条件下,试验组用三种不同浓度的节育器浸提液处理CHL细胞20h,对照组分别加入阴性、阳性进行交换,各组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h后采集细胞并分析中期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计算染色体畸变率。结果在4g/20mL的浓度下受试物对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其稀释浸提液的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受试物稀释浸提液未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证明 p5 3和 bcl- 2癌基因蛋白的反向关系 ,我们用 SP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观察了 p5 3、 bcl- 2、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人乳腺癌细胞系 MCF7和 MDA- MB2 31中的表达情况 ,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反应物进行定量。结果 :MCF7细胞表达 ER和 PR,而 MDA- MB2 31细胞不表达。二个细胞系均表达 p5 3,但 MCF7光密度 (OD)值为 0 .10 0 9± 0 .0 14,而 MDA- MB2 31细胞为 0 .16 78± 0 .0 42 ,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P<0 .0 0 0 1)。二系细胞均可见到 bcl- 2阳性物质 ,但 MCF7表达的 OD值为 0 .10 45± 0 .0 2 0 8,而 MDA- MB2 31细胞仅为 0 .0 5 2 5± 0 .0 113(P<0 .0 0 0 1)。表明 bcl- 2的表达与 ER及 PR的存在有很强的相关性 ,并且与 p5 3的表达呈明显的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癌症发病群体不断年轻化,发病率不断增加。最近科学研究表明,细胞代谢相关调控基因已成为新的癌症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一碳代谢对于细胞代谢必不可少,一碳代谢需要叶酸、丝氨酸和蛋氨酸等细胞必需的生物代谢物质参与,同时也产生嘌呤、腺苷和胸苷酸等生物代谢物质。一碳代谢包括三类关键反应:叶酸循环、蛋氨酸循环、反硫化途径。在叶酸循环中,叶酸及叶酸循环中间产物可以通过产生嘌呤和胸苷酸调控癌症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在蛋氨酸循环中产生的多胺和甲基等中间产物也能调控癌症细胞的生长和增值。反硫化途径是谷胱甘肽合成的重要途径,谷胱甘肽能够生成与肿瘤细胞密切相关的活性氧。该研究将简要综述一碳代谢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概况了近年来一碳代谢通路重要因子及中间产物作为靶点对癌症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染色体非整倍性畸变是恶性肿瘤细胞的显著细胞遗传学特征,但其诱发染色体数目不稳定的机制一直尚未阐明。本研究从与染色体分离直接相关的动粒(kinetochore)角度,采用kine-tochore-NOR同步银染技术对HEP-2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变异进行分析,以探讨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形成机制。实验共分析HEP-2细胞分裂相308个,计染色体16 962条,正常对照个体外周血细胞分裂相300个,计染色体13 800条。结果表明:与正常人外周血细胞相比,HEP-2细胞染色体kinetochore缺失和kinetochore迟滞复制频率显著升高(P<0.01),而kinetochore-NOR融合频率二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提示kinetochore缺失和kinetochore迟滞复制可能是HEP-2细胞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起源的诱因之一。此外,我们还在某些HEP-2细胞染色体上观察到多重kinetochore现象,并认为染色体多重kinetochore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观察p18INK4C (p18)基因缺失对造血干细胞(HSC)在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体内长期植入的影响. 供体为p18基因缺失型(p18-/-)纯系C57BL/6小鼠(CD45.2表型), 竞争性细胞来源于C57BL/6-Ly5.1(CD45.1/2)双表型小鼠, 受体为野生型(p18+/+)C57BL/6-Ly5.1(CD45.1)小鼠. 竞争性骨髓移植(cBMT)实验根据受体小鼠照射剂量的不同分为3个剂量组(10 Gy, 5 Gy和1 Gy). 供体细胞和竞争性细胞1:1混合后移植, 移植后采集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比例. 造血恢复移植实验: 移植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评价移植后造血恢复速度. 10和5 Gy照射剂量组, 供体细胞和竞争性细胞成功植入, 而1 Gy照射剂量组无供体细胞植入. 无论在10 Gy或是5 Gy照射剂量情况下, 供体细胞在受体内的比例均高于竞争性细胞. 移植后6周, 10和5 Gy照射剂量时外周血中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1.46±0.21倍和1.64±0.43倍, 14周时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1.84±0.25倍和2.00±0.49倍, 26周时分别为竞争性细胞的3.13±0.79倍和3.24±1.33倍. 移植后6个月, 10 Gy照射剂量时骨髓细胞中供体细胞比例为竞争性细胞的7.68±4.42倍, 5 Gy照射剂量时为竞争性细胞的10.83±2.98倍. 移植后6个月, 在10和5 Gy照射剂量组之间骨髓中造血细胞植入率相当, 分别为(85.53±8.71)%和(80.87±2.87)% (P = 0.457). p18-/-细胞与p18+/+细胞相比, 移植后造血恢复的速度相当. p18基因缺失可以显著增强HSC在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体内的长期植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