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保高速公路老营段路域植被生态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域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不仅是道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大保高速公路老营段路域植被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比分析了8种植被恢复模式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恢复时间内,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中本土植物的比例相对较高,自然恢复是该区路域植被恢复的理想模式之一.随着恢复演替时间的推移,所有群落中木本植物的比例不断增加,草本植物的比例不断下降,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明显,植物群落向原生植被发生进展或偏途演替.补播本土植物是促进植被恢复演替进程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以增加乡土物种的比例、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且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可以形成层次明显、功能群组合合理的植物群落.人工蓝桉经济林不仅降低了植物群落及各功能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还表明,植物群落中当地物种的比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盖度可以作为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重要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的丛枝菌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中生长的60种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植物中70%的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干热河谷自然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大多具有丛枝菌根,一些莎草科、蓼科的植物也形成典型的丛枝菌根。丛枝菌根是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中,必须同时考虑对地下植物共生真菌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3.
北方沼泽湿地在水源供给、缓解水土流失、遏制草地沙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其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对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北方地区开展大尺度湿地植被调查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土壤水分是驱动植物群落发展的主导环境因素之一,为了解高低土壤水分背景下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关键驱动要素,对我国7个北方典型沼泽湿地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内克隆植物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沼泽湿地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显著,但无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物种分布呈现区域性。群落物种多样性受降水、温度、土壤养分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沼泽湿地高低土壤水分背景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显著,低土壤水分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高土壤水分下植物群落。低土壤水分下物种多样性主要受降水和总氮影响,而高土壤水分下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温度和总磷的影响。高土壤水分下克隆植物物种数和盖度在沼泽湿地植物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表明克隆植物比非克隆植物更适应高土壤水分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了7个沼泽湿地植被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4.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赵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31-2036
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干预导致局部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植物群落格局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强度如何,生态系统常常通过自然演替能够恢复它们大部分的特征,亦可以通过人类的介入进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可以解释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一些宏观现象,并为植被恢复构建先锋群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综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AM真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樑  孙莉  王强  董梅  王晓娟  王茜  张亮 《生态学报》2016,36(3):873-882
AM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类群,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高等植物建立共生体系。目前,AM真菌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从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探究AM真菌在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分析发现在个体水平上,AM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效应、抑制效应或中性效应。在种群水平上,分析AM真菌对不同宿主植物吸收土壤矿质营养的分配和调控策略,围绕构成草原植被的两大组成成分:牧草和有毒植物,论述AM真菌对植物种群增长和衰败的调控机制,并从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角度,探讨AM真菌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围绕AM真菌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和退化草原的修复等展开论述,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草原菌根生态学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第十三届国际植物学会的有关植物生态学(即环境植物学)和地植物学(即植物群落学)的某些部分内容。提出了我国发展这门学科的方向和任务,包括下列七项:1.植被基本理论问题; 2.植被图志的编制; 3.栽培植物群落和经济植物实验生态学; 4.主要植物群落学特征和实验植物群落学; 5.植物和植物群落的指示性研究; 6.陆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7.环境保护的植物生态学。  相似文献   

7.
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植物总体称为植被。植被是由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组成的。植物群落就是生长在一起的一定种类的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并协调完成一定的功能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植物群落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植物群落首先是一功能单位,它没有空间区域(大小)的限制,一片  相似文献   

8.
任海 《广西植物》2023,43(8):1516-1523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高质量保护和恢复各30%的土地,最大化地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而演替理论和植被恢复可以为实现30%的保护和恢复目标服务。演替理论是植被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演替是指在一个地点上由一群不同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的结构或组成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 植被恢复是以植物种植、配置为主,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或天然更新恢复植物群落的过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演替是植被恢复的基础,植被恢复被视为对演替过程的操纵,以达到恢复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目标。演替理论可以指导植被恢复,而植被恢复对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益。演替按裸地性质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研究建议将恢复过程视为第三演替,这将有助于理解通过人为干预促进植被恢复成功的管理选择,特别是通过强调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遗存的管理选择。此外,该文还提出了植被恢复理论和演替理论未来可能重点关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栽培植被的概念及其性质栽培植被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促使农业生产发展到稳定阶段的产物。经营栽培植被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工栽培措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潜能,从而在一定的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产品。一般通过改造环境和改造植物本身两方面的手段达到上述目的。因此栽培植被首先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和自然植被一样,栽培植被也必须是在一定的生态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它有一定的结构与外貌,植物个体和群体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都是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植被恢复对高寒半湿润沙化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效应,明确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恢复的响应,为高寒沙化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以青藏高原东南缘沙化地为对象,通过连续种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进行植被恢复,分析连续3年恢复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不同季节数量与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老芒麦作为建群种促进植被恢复过程,3年后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相较对照增加了13种,而物种种类相较对照新增14种,川甘亚菊(Ajania potaninii)从群落中消失,总体表现为短命植物和对水分需求较高的植物种类增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数量季节性变化剧烈,在非生长季节后期(4月),土壤细菌含量相较对照组增加了1.2倍(0-15 cm)与1.8倍(15-30 cm),真菌含量相较对照组增加了0.5倍(0-15 cm)和5.1倍(15-30 cm),放线菌相较对照组增加了1.5(0-15 cm)倍和4倍(15-30 cm);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种植老芒麦恢复高寒半湿润沙化脆弱生态系统,促进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恢复,这将有助于高寒沙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1.
理解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演化对于阐明荒漠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制定有效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干旱区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化和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目前大量研究关注于植被退化过程中的群落组成结构变化,而对于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群落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干旱区生态系统中植物通常较为稀疏且个体较小,准确提取植物的分布往往需要分辨率极高的遥感数据。近年来,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细尺度上植被空间格局的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利用2 cm空间分辨率的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结合地面群落调查,在精细尺度上研究了宁夏沙坡头草方格生态恢复区内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草方格生态恢复工程实验区域,相对于未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裸露沙丘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显著提高。恢复工程实施4年后,平均植被盖度增加3倍,物种丰富度增加1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植被斑块表现出规模上升、破碎化程度下降、形状复杂化、空间自相关减弱等格局特征变化。这些空间格局特征的变化表明大型植被斑块趋于恢复,整体微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单独生长的植物个体存活,整体上生态系统退化为裸地的风险降低。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手段,对草方格生态恢复工程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了详细、高分辨率的空间格局调查及分析,结合地面群落调查,从多个方面证明了草方格生态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基于无人机的系统格局连续长期监测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区生态恢复机理,对于科学开展荒漠化生态恢复措施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工植被又称栽培植被或农业植被,它与自然植被构成整体植被。人工植被是人们为了获得所需要的植物产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植物群落。其所提供的产品多寡决定于经营管理水平,而后者又决定于科学技术水平。因此,研究人工植被的现状及其规律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生产,协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挖掘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植被的研究,创立更合理的人工植被,获取更丰富的植物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稳定和提高区内群众的生活水平,对搞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植物间交互作用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上层乔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乔木层对下层植被的影响,较少研究林下层植被对上层乔木生理生态和生长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去除林下层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区系、凋落物分解及上层乔木生理生态和生长的影响,讨论了外界干扰对林下植被-乔木层竞争关系的影响,提出林下植被对上层乔木影响的生理生态学机理概念模型.研究区域、乔木林龄、地力条件、林下植物种类是影响林下层植被-乔木层竞争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江苏滨海盐土植被的发生与动态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江苏省沿海的滨海盐土植被是由专性盐土植物和兼性盐土植物所组成。这些种类由于土壤盐份和水份的差别,自然组合常呈带状的不同群落。盐土植物群落的分布通常明显地受土壤盐份的制约。2.滨海盐土植物群落可分原生演替系列群落和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两大类。3.滨海盐土植被的发生与形成明显地与滨海盐土的发育过程是一致的。其植被的演替是由于土壤盐份含量的减少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汞的地球化学活动强度与不同地区各自然植被类型汞水平及其植物群落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同类群的汞吸收系数、群落内部生活型谱值和乔、灌及草本三类植物的生物量是估算某一地区或地段植物汞迁移量的重要参数。同时,还论述了植物—土壤系统中汞的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铅锌矿渣场植被自然演替与基质的交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鸿雁  邢丹  肖玖军  刘方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217-3224
矿业废弃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植被演替过程与机理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4个不同自然恢复年限铅锌矿区为对象,研究黔西北土法炼锌渣场废弃地植被自然演替与矿渣基质理化性质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堆置时间的增加,矿渣基质的营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极显著增加, pH上升,电导率下降,容重降低,有效铅和镉显著降低. 同时,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也相应提高.植物群落组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演替在前20年较为缓慢,30年后植被群落盖度可达到53%,超过40年盖度可达87%.矿渣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典型变量分别是全氮、全磷和全钾;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效铅和镉呈显著负相关.土法炼锌渣场废弃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在30年后速度加快,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是营养供给不足和重金属的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17.
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消长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1988年第一次考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开发活动加剧、病虫害发生、地下水位下降诸因素的影响,保护区植被、植物群落消长变化趋势为盖度下降、植株枯死、人工固沙林衰败、自然植被面积减少而栽培植被面积的扩大。提出了再造新型防风崮沙林等6条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京西百花山地区环境梯度与植物群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梯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在有一定人为干扰的自然植被地段研究植物种群、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植物种群、植物群落沿环境梯度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9.
植物种内变异对草地表层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预测C3/C4植被比的影响植物群落中C3和C4植物的比例和组成对诸多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解析C3和C4植物碳同位素的环境驱动过程与调控因子,对于从土壤碳同位素的角度来预测C3/C4植被比和组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草原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将如何影响C3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以及C3/C4植被比的预测。沿中国北方草原的自然干旱梯度选择26个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植物和土壤的碳同位素组成,采用混合模型来预测C4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如下3种情境:(1)考虑C3和C4植物碳同位素的种内和种间效应;(2)仅考虑碳同位素的种间变异;(3)忽略碳同位素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沿中国北方草原自然干旱梯度的变化具有物种特异性。C3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干旱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C3植物比C4植物对环境的干旱变化更为敏感。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在驱动C3植物功能群碳同位素沿干旱梯度的分布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忽略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将会显著高估C4植物的相对贡献。本研究结果表明,草原植物碳同位素特征的种内变异对于准确预测C3/C4植被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陈芳清  卢斌  王祥荣 《生态学报》2001,21(8):1347-1353
通过分析湖北省宜昌县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被的组成、空间结构、各成分综合优势比其群集度的变化以及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问题,探讨了该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废弃地6种演替植物群落的形成是先锋植物种类入侵、定居、群聚和竞争的结果,在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各种类成分的种群数量及综合优势比呈动态变化,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按演替序列可分为3个阶段。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还与环境因子有关,废弃地高浓度的土壤效磷是影响植物生长与分布的胁迫因子。伴随着群落的形成与演替,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