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一种系统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兴东  宋永昌 《生态学报》1993,13(3):287-290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基本规律。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每个阶段可视为系统的不同状态。就演替系统而言,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可由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这种系统状态间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对应着演替过程。植物群落演替系统是动态系统。就是说系统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动态系统都可用微分方程(组)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用微分方程(组)描述的反映系统动态特征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系统动态数学模型按解决问题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一  相似文献   
2.
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植物总体称为植被。植被是由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组成的。植物群落就是生长在一起的一定种类的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并协调完成一定的功能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植物群落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植物群落首先是一功能单位,它没有空间区域(大小)的限制,一片  相似文献   
3.
典范变量分析能同时处理两种类型的变量集并给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采用该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10个植物群丛及其土壤的有关性质进行了分析。典范相关系数是0.9和1。文中同时求出了所有典范变量,保留了原数据的全部信息。结果表明该地区植被的动态变化与土壤水盐及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显著相关。土壤的水盐动态是这一地区植被演替的制约因素。二维典范变量图较直观地表示出了群丛间的演替关系。初步判断出芦苇和白茅群丛是这一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阶段。该方法对研究植物群落的分布及植被演替等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芦苇种群高度和地上净生产量生长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本地区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是盐生草甸,其中广泛分布在低平洼地、黄河故道以及池塘河渠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种群是该地区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通过在生长季中对这一种群的定位研究,初步揭示了种群高度和地上净生产量动态的基本规律。一、自然环境概况黄河三角洲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  相似文献   
5.
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随机过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的有限序列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随机过程。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随机过程系统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性系统,因而可以用马尔可夫过程描述。本文以群落主要乔木优势种作为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变量。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测得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和干扰次生演替过程群落主要优势乔木种的更新概率,以此建立了马尔可夫过程的一步平衡转移概率矩阵。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常绿阔叶林的自然和干扰次生演  相似文献   
6.
 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的有限序列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随机过程。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随机过程系统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性系统,因而可以用马尔可夫过程描述。本文以群落主要乔木优势种作为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变量。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测得自然次生演替过程和干扰次生演替过程群落主要优势乔木种的更新概率,以此建立了马尔可夫过程的一步平稳转移概率矩阵。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常绿阔叶林的自然和干扰次生演替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型还给出了次生演替过程群落主要优势乔木种类的数量动态,为深入研究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规律以及林业生产和管理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分析和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盐生灌丛和草甸。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主要决定于环境中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土壤盐分含量。植物群落与其环境因子的典范相关系数为0.997(第一对典范变量)。在土壤水分含量由高低的梯度上,依次分布着芦苇群落、香蒲群落、芦苇-荻群落、獐茅群落、盐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白茅-茵陈蒿群落、獐茅-菌陈蒿群落、白茅群落、茵陈蒿群落;在土壤盐分含量由高到低的梯度上,依次分布着盐地碱蓬群落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草地退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三角洲位于东经118°7′—119°10′,北纬36°56′—38°12′;东自山东省小清河口,西至徒骇河口,以利津县宁海为顶点向渤海湾呈扇形分布。自50年代以来,随着国营及地方农场的建立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这一地区的草地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一些单位只顾盲目地开垦草地和过度放牧、割草,30多年来整个黄河三角洲盐碱化、退化草地达6.67×10~4ha多,约占当地草地总面积的40%。本文研究了该地区草地退化的现状并就退化程度与累计开发时间的关系初步进行了数  相似文献   
9.
獐茅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光合面积等的生长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s)是渤海湾和黄海等滩涂盐生草甸的建群种之一(吴征镒等,1980)。以獐茅为优势种的草地是一种重要的农牧业资源。对獐茅种群生物量及光合面积的研究,理论上有助于阐明该种群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实践上对于指导农牧业生产以及合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典范变量分析能同时处理两种类型的变量集并给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采用该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10个植物群丛及其土壤的有关性质进行了分析。典范相关系数是0.9和1。文中同时求出了所有典范变量,保留了原数据的全部信息。结果表明该地区植被的动态变化与土壤水盐及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显著相关。土壤的水盐动态是这一地区植被演替的制约因素。二维典范变量图较直观地表示出了群丛间的演替关系。初步判断出芦苇和白茅群丛是这一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阶段。该方法对研究植物群落的分布及植被演替等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