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性真菌,其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水解酶是白念珠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其入侵宿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白念珠菌水解酶包括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和脂肪酶,介导白念珠菌的表型转换、对宿主组织的黏附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预,使其能够入侵宿主组织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该文我们综述了白念珠菌水解酶的生物学属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在体表及黏膜宿主共栖生存,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广泛感染。白念珠菌是单细胞假菌丝酵母菌,形态上具有双相性,即菌丝相和孢子相。其中菌丝相更易黏附和入侵宿主组织,是该菌在体内的主要致病形式。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如黏附、芽管、水解酶、生物膜、群体感应等有关。该文综述了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是白念珠菌感染过程的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阐明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对探索新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白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白念珠菌的表面结构、黏附素以及黏附相关基因等方面对白念珠菌与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就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是一种黏膜表面定植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光滑念珠菌是仅次于白念珠菌的念珠菌病相关第二大病原体[1]。其高发病率与HIV、肿瘤、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有关,人口老龄化和侵入性治疗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光滑念珠菌与致病性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对宿主细胞及医疗器械黏附性、生物膜形成、逃避宿主防御、复制性老化、分泌水解酶(包括蛋白酶、磷脂酶、酯酶和溶血素等)等,在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此外,光滑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具有普遍耐受性,常常导致治疗的失败[3]。由于致病性与耐药性的完美组合,使光滑念珠菌感染呈现出“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耐药率高”的现象,需引起足够重视[4]。本文就光滑念珠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生物膜与侵袭及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来白念珠菌(Candida a lbicans)表面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研究的动向和进展,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白念珠菌表面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生理病理学及其抗真菌耐药性的特征。包括白念珠菌宿主表面黏附、菌丝转换基因、微菌落定量感触调节、外分泌酶降解作用、菌丝地形趋向性和抗真菌耐药形成机制。结论提示,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是其表面生长的重要结构,是临床上医疗植入物发生血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传播的主要诱因,也是抗真菌耐药形成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病理学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假丝酵母(俗称念珠菌)是人类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可导致人体浅表组织感染,甚至入侵血流引起念珠菌血症和播散性念珠菌病。黏附是念珠菌机会性感染的第1步,该过程受黏附蛋白的精确调控。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细胞壁蛋白(GPI-CWP)家族中有许多成员参与调控念珠菌的黏附。本文就几种重要的念珠菌黏附相关GPI-CWP:凝集样序列(Als)、菌丝壁蛋白1(Hwp1)、上皮细胞黏附素(Epa)、聚苯乙烯黏附增强蛋白1(Eap1)等的致病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7.
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和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引起人的尿路感染,它的毒力因子包括表面毒力因子和分泌毒力因子两大类。表面毒力因子包括菌毛、鞭毛、黏附素和多糖类物质,主要在细菌的侵染过程中起作用。分泌毒力因子主要是溶血素、细胞毒性坏死因子等毒素蛋白,主要对宿主细胞产生毒力作用。本文简要综述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分泌所需要的5种分泌机制,并论及毒力因子的宏观调控和影响毒力调控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园园  陈昌斌 《菌物学报》2018,37(10):1364-1377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之一,主要定植于人体粘膜表面。在白念珠菌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分泌型蛋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分泌蛋白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白念珠菌致病分子机制,并为诊断、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提供新的理论策略。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分泌型蛋白在介导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概括了分泌蛋白在组织侵入损伤、营养获取、细胞壁维持以及免疫逃避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对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2是白念珠菌生存所需的毒力因子,与白念珠菌的生存发展及致病性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研究Sap2的毒力作用和对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致病机制,可为以后抗体研制及治疗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SIM1基因缺失菌,初步考察SIM1基因的功能。方法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IM1基因双臂缺失菌,通过测定生长曲线、菌丝诱导、黏附上皮细胞等实验考察SIM1基因缺失菌表型。结果成功构建SIM1基因缺失菌,SIM1基因缺失后没有显著影响白念珠菌生长繁殖、菌丝及被膜形成,但白念珠菌对Caco-2细胞和KB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下降,对部分药物的敏感性增加。结论白念珠菌SIM1基因缺失导致细胞壁成分改变,并影响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  相似文献   

11.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Ras/cAMP/PKA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的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形态转换、黏附、生物被膜形成等,对于维持白念珠菌的毒力以及侵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一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白念珠菌对人体致病的机制,给抗真菌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该文重点阐述通路相关蛋白功能、上下游调控关系及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天旭  杨丹丹  孙洵  张茂  苏畅  逯杨 《菌物学报》2020,39(11):2003-2013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人体内的良性共生真菌,存在于宿主的口腔、表皮、胃肠道及阴道等处,在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中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一般以二倍体的形式存在,且能在酵母、假菌丝和菌丝的状态之间转换。菌丝状态促进了白念珠菌的侵染能力,同时也可以使白念珠菌逃逸宿主的免疫攻击,在其对宿主的感染途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将阐述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调控机制、菌丝的发育模式以及菌丝形态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并且简要介绍念珠菌属中热带念珠菌和耳念珠菌菌丝发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形态的影响;采用 XTT 法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应用水-烃两相测定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细胞表面疏水性(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CSH)的影响;应用实时定量 RT-PCR(Real Time RT-PCR)实验考察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珠菌 CSH1、EFG1、HWP1、ALS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能够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经黄芩素与氟康唑处理的白念珠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物被膜,其生长动力学及细胞表面疏水性下降,细胞疏水性相关基 CSH1、菌丝形成调控基因EFG1、黏附相关基因 HWP1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黄芩素与氟康唑合用可协同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率的上升,白念珠菌病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白念珠菌之所以能引起全身播散性的感染,黏附并侵袭黏膜屏障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白念珠菌黏附、侵袭黏膜屏障相关的机制做一综述,为更好的了解和治疗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的多样性和可塑性是白念珠菌典型的生物学特征,这与它的致病性、宿主适应能力以及有性生殖过程密切相关。白念珠菌生物被膜(Biofilm)是由不同形态细胞(包括酵母型、菌丝和假菌丝)以及胞外基质组成的致密结构,也是毒性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因子。生物被膜对抗真菌药物、宿主免疫系统和环境胁迫因子等都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和耐受性,是临床上病原真菌感染防治的重大挑战。随着基因表达谱和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性的获得所依赖的遗传调控通路和分子调控机制越来越清楚。主要包括MAPK和cAMP介导的信号途径以及Bcr1和Tec1等因子介导的转录调控。此外,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形态转换和有性生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文中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重点介绍了细胞壁相关蛋白、转录因子和交配型对该过程的调控以及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蕾  邹先彪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5):315-317,314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是院内感染的第四大原因。近年来白念珠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分泌性天冬氨酰蛋白酶(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ap)是近年研究热点,Sap产量高的白念珠菌菌株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比产量低的菌株高。白念珠菌的SAP是由多基因家族编码的同工酶系统,该家族包含至少10个Sap基因,在感染的不同阶段表达出来。其中Sap2蛋白酶的含量最高,其分子量为41kDa,能降解多种人体蛋白,去除宿主的防御屏障作用,有助于白念珠菌通过循环系统传播;还能刺激细胞产生IL-1α,IL-8、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通过对其毒力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日后研制相关抗体或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酵母转变为菌丝来适应不同的环境的能力是白念珠菌的特性之一,而菌丝体是其侵入宿主细胞引起机体全身性感染所必需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白念珠菌这种重要的形态转换受到多种菌丝相关基因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促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的转录活化因子Cph1p和cAMP蛋白激酶A(cAMP/PKA)调节途径中的转录活化因子Efg1p对菌丝形态转换的影响,以及两者与调节白念珠菌毒力的转录活化因子TEA/ATTS家族中的Tec1p对于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SAPs)中SAP5的协同调节作用,以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菌丝转录活化因子之间对菌丝形态转换调控的协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亚婧  张宏 《菌物学报》2020,39(11):2076-2087
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白念珠菌是人类正常菌群,也是致死性真菌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白念珠菌致病的决定性机制仍未明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菌体的毒力因子、菌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两方面。能量代谢是白念珠菌生长繁殖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能量代谢特征,探索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可为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侵袭性曲霉感染是免疫低下患者死亡重要原因。烟曲霉作为曲霉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是重症患者中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具有侵袭性和难治性。其通过吸入宿主体内,通过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等定植于肺部。为了对抗宿主体内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并持续性生长繁殖,烟曲霉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复杂且有效的免疫逃逸策略,包括黏附/定植、适应内环境压力、改变营养摄取、逃避宿主补体监视和下调宿主抗真菌反应等多种机制。了解真菌病原体与宿主间复杂的免疫串扰将是研究真菌感染发生机制和治疗标靶的核心内容,为从抗宿主免疫层面探讨烟曲霉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该文对近年来有关烟曲霉肺部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肺炎链球菌粘附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英俊 《微生物与感染》2000,23(3):29-30,33
肺炎链球菌粘附宿主我肺炎链球菌侵袭、感染宿主细胞的先决条件。粘附过程是特异的,是细菌表面的粘附分子和宿主细胞膜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英膜对肺炎链球菌的粘附无影响,而细胞壁(CW)在介导肺炎链附粘附宿主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W亚组人脂磷酸(LTA)介导肺炎链球菌的粘附过程,并导致炎症反应;细菌表面的结构蛋白或分泌蛋白是细菌与宿主细胞连接的桥梁;肺炎链球菌能与宿主细胞外基质蛋白特异性结合,进而粘附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