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背蟾蜍蝌蚪发生类坏死的皮肤在恢复过程中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用0.001 mol/L氨水(氨水组)和0.01mol/L醋酸(醋酸组)处理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以细胞核、细胞表面、细胞质及细胞间隙等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各组皮肤发生类坏死后恢复过程中的可逆变化。结果观察到:两组均能引起核染色质浓缩,粘液分泌,液泡增多,线粒体及内质网膨大变形,细胞间隙变窄;醋酸还引起张力原纤维的凝集及紊乱等。恢复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分布趋于均匀,粘液的分泌渐正常,液泡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的形态逐步恢复,但细胞间隙一直很??窄;醋酸组中张力原纤维恢复成束且排列较整齐。作者认为氨水及醋酸引起蝌蚪皮肤发生类坏死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恢复的,而且此可逆变化也反映在超微结构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哮喘气道重塑大鼠气道上皮细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为哮喘的治疗寻求新的理论基础。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只、随机分为2组,采用卵蛋白吸人法制作哮喘气道重塑大鼠模型;取两组大鼠气管制作电镜切片,观察两组大鼠气道纤毛上皮,气道上皮细胞问胶原沉积及细胞内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哮喘组大鼠气道多层纤毛上皮层,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多,排列不整齐,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基膜密度下降,线粒体峡减少,上皮细胞细胞核多切迹,形状不规则;气道上皮细胞间胶原沉积;板层小体和线粒体空泡化。结论哮喘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出现早期凋亡改变,线粒体失去正常形态。  相似文献   

3.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超微结构发生显著而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涉及细胞质中核糖体、质体和线粒体。减数分裂前期Ⅰ,细胞质中核糖体密度逐渐降低,质体和线粒体结构变得不明显。粗线期至双线期,细胞质中核糖体密度降至极低水平,同时质体和线粒体呈衰退结构状态。中期Ⅰ,细胞质中核糖体恢复致密,质体和线粒体也恢复了正常的形态和结构。来自细胞核的类核仁进入细胞质并扩散。这是恢复中期Ⅰ细胞质中核糖体密度的主要原因。内质网在核糖体数量变化中显示出有重要作用。这些细胞质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认为与世代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北引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在低温胁迫下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揭示桂花于低温胁迫下细胞结构变化规律,该研究以3年生桂花品种‘状元红’(O.fragrans‘Zhuangyuan Hong’)为试材,分别于一系列低温下处理,经制样切片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20~25°C)处理时,各细胞器超微结构正常;5°C低温处理时,叶绿体有轻微膨大现象,线粒体结构正常;0°C处理时叶绿体内嗜锇体增多,叶绿体肿胀加剧,线粒体数量增加,淀粉粒出现亮暗相间的轮纹;–10°C处理时,细胞器降解。在同一低温胁迫下不同细胞的叶绿体敏感程度不同,这为遭受低温后植株的恢复生长提供了细胞学基础。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的稳定性可作为桂花对低温响应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线粒体损伤在活性氧诱导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过氧化氢为处理因素,MTT方法测定过氧化氢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IC50),使用确定的IC50处理培养的人晶体上皮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化降解,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定量免疫印迹检测胞质溶胶中细胞色素c含量的变化及caspase-3的活化。结果过氧化氢对晶体上皮细胞的IC50是32.24μmol/L。32.24μmol/L的过氧化氢处理12h可以检测到晶体上皮细胞染色体DNA发生片段化降解;6h可以检测到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强;18h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明显的线粒体膜损伤。定量免疫印迹分析显示细胞色素c在胞质溶胶中的表达逐渐提高及caspase-3活化加强。结论活性氧可能是通过诱导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导致晶体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β诱导模拟人类Alzheimer's病(AD)大鼠模型中海马CA1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表达和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老年性记忆力减退的关系,揭示Aβ对神经元的毒性机制.方法通过将Aβ25-35注射入海马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使用Y形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运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鼠海马CA1区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应用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接受Aβ注射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P<0.05),线粒体数量及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马CA1区脑组织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组也有显著的下降(P<0.05).结论 Aβ在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可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表达下降及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低温锻炼(10℃)期间翠南报春叶肉细胞线粒体增加并出现质膜内陷现象,低温胁迫(0℃)过程中,低温锻炼植株的细胞超微结构表现相对稳定,叶绿体片层结构和线粒体数目都未发生明显变化。未受低温锻炼植株线粒体数目在低温胁迫第2天增多,第3、4天逐渐减少,并在第3天出现质膜内陷现象。多泡体和囊泡结构有时伴随着质膜内陷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经低温锻炼的翠南报春抗寒性提高的细胞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海带多糖(PL)对肾上腺素(Adr)致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24h,实验组分为正常组、Adr组、PL组、低剂量PL(L-PL)+Adr组、高剂量PL(H-PL)+Adr组,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Adr组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仁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空泡化;L-PL+Adr组细胞核形态明显变形,线粒体嵴稀少、内有空泡;H-PL+Adr组和PL组细胞核及线粒体结构完好。结论:海带多糖能够保护Adr对内皮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通过半薄及超薄切片,比较了正常和受白粉菌感染的小麦叶片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差异。观察结果发现(1)受感染小麦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局部沉积大量团状电子致密颗粒;(2)叶绿体形状由原来的椭圆形转变成圆形,叶绿体膜破裂,类囊体膨大,基粒片层排列疏松,同时,叶绿体内嗜锇性颗粒数量增加;(3)线粒体膜解体,内含物分散到了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盐度下(5、20、30)人工选育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于鳃丝和鳃小片基部,且随盐度升高而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三个盐度组均存在由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细胞和附细胞构成的顶端小窝,盐度5组线粒体丰富细胞顶膜面积较大,微脊发达,顶端小窝内凹,盐度20和30组线粒体丰富细胞顶膜面积相对较小,微脊不发达,顶端小窝明显内陷;盐度5和30组线粒体丰富细胞胞质内存在发达的微细小管系统,线粒体内脊丰富,盐度20组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分布不均匀,结构松散,部分收缩成珠泡状结构,与粗面内质网相混杂。线粒体丰富细胞的结构变化与其所处的渗透压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以宁夏枸杞为材料,采用超薄切片技术制备样品,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条件下宁夏枸杞叶和幼根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的加重,(1)叶片上表皮细胞增厚,栅栏组织细胞出现缩短现象,排列疏松且紊乱;幼根的初生结构无明显变化。(2)叶片栅栏组织中叶绿体不再紧靠在细胞膜上,叶绿体双层膜破坏,基粒片层松散排列,杂乱无章,出现膨胀和空泡现象,淀粉粒和嗜锇颗粒增多,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发生轻微变化;幼根中皮层薄壁细胞线粒体形状发生改变,结构破坏,内膜和外膜模糊甚至破裂,大多数嵴模糊,出现空泡现象;细胞核解体,基质外溢。研究表明, 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对宁夏枸杞叶片和幼根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影响不同,NaCl浓度大于200 mmol/L时,宁夏枸杞叶片和幼根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变化没有叶绿体的变化显著,推测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耐盐性比叶绿体强。  相似文献   

12.
聚乙二醇对平邑甜茶叶片气孔器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处理的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 (pingyitiancha))叶片气孔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叶片气孔器超微结构制片方法进行了改进。所观察结果如下:1)PEG胁迫后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增加,而叶绿体中淀粉粒数量呈下降趋势;2)PEG胁迫降低保卫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及破坏线粒体的超微结构;3)PEG胁迫使平邑甜茶保卫细胞中的液泡变小以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久效磷对中国对虾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Ⅲ.对鳃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中国对虾鳃细胞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经 0 .1 0mg·L- 1 久效磷处理的中国对虾 ,鳃丝细胞的内质网水肿、扩张和囊泡化 ,粗面内质网膜上的核糖体颗粒大量脱落 ;高尔基膜囊轻微水肿 ,高尔基小泡水肿扩张 ,严重者破裂 ;线粒体的内嵴膨胀 ,局部瓦解乃至解体 ;鳃丝上皮细胞角质层变性脱落 ,核膜水肿 ,部分溶解 .  相似文献   

14.
以感染复数为3的 HSV—Ⅱ(333株)感染兔婴肾单层细胞,不同间隔时间取材作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观察。感染1小时后,SEM 下显示细胞表面有大量病毒颗粒吸附,颗粒均匀分布或积聚成簇,多数病毒颗粒有囊膜,少数无囊膜。感染2小时后,变化与上基本类似,但有少数细胞变园。感染4小时后,变园的细胞数量增多,在此种细胞的核周区及边缘区积聚有大量病毒颗粒,而核上区则仅见少量散在的病毒颗粒,感染16小时后,部分细胞表面出现大小及形状不规则的孔洞;部分细胞解体成碎片,在孔洞边缘及细胞碎片中,可见有囊膜及无囊膜的病毒颗粒。病毒感染1—2小时后,TEM 下可见有囊膜及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吸附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表面的凹陷及胞浆小泡中,亦可见到类似的病毒颗粒。感染4小时以内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主要有:髓膜的形成,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腔扩张及染色质边聚。感染16小时后,细胞呈现严重的变性及解体,在细胞碎片中,亦可见到有囊膜及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对病毒的吸附,穿入,释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高山植物叶绿体与线粒体位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达坂山(海拔3900m)的4种高山植物叶肉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首次在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和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n)的叶肉细胞中发现了叶绿体“吞噬”线粒体的现象。在所研究的4种高山植物中,线粒体的数量均较多,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表现出不均一,且常分布在叶绿体附近,二者靠的很紧,常常可以观察到5~6个线粒体将叶绿体包围起来的现象。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位置上的这种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水稻淀粉胚乳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去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品种中籼8836淀粉胚乳细胞的去核化发育阶段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和同期籽粒灌浆速率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开花受精后约在第3天胚乳完成细胞化,花后第5天少数淀粉胚乳细胞启动去核发育过程。核消亡是淀粉胚乳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第一步。同一籽粒淀粉胚乳细胞的去核进程是不同步的。花后第13天所有淀粉胚乳细胞都已完成去核过程。在去核过程中,胚乳核的形态变化特征既有动植物PCD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伴随核降解过程,一部分线粒体解体,表明去核化与线粒体解体有一定联系。在去核化发育阶段,与PCD有关的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非常高;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类,如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酶)、淀粉分支酶(或Q酶)也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去核化发育阶段籽粒灌浆速率最高,籽粒增重亦最快。淀粉胚乳细胞去核之后,细胞并未立即死亡,这些无核的细胞仍维持正常有序的代谢活动,继续进行淀粉和贮藏蛋白的合成与积累,但上述酶类的活性明显降低,灌浆速率也明显趋缓。淀粉胚乳细胞最终被贮藏物质充满时成为死细胞,完成其程序性死亡过程。Evan’s blue染色鉴定表明淀粉胚乳细胞死亡不同步,细胞死亡在淀粉胚乳组织中是随机发生的。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下小麦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抗旱性不同的6个小麦品种在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轻度水分胁迫(-0.5MPa)对参试的6个小麦品种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中度(-1.0MPa)和严重(-1.5MPa)水分胁迫下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且这种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相一致。抗旱性愈弱的品种,对水分胁迫反应愈敏感。但表现在叶肉细胞结构上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胁迫导致叶肉细胞质壁分离,液泡膜破裂。叶绿体变成球形挤入细胞中央,类囊体肿胀。线粒体基质变稀,脊减少。最终叶绿体、线粒体解体。其它细胞器消失,细胞中出现大量的小泡。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殖期鳜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透射电镜对生殖季节与非生殖季节鳜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鳜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核仁清楚;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相邻的数个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还发现了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鳜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在产卵前后呈现明显变化:产卵前的肝细胞内富含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粗面内质网发达;而产卵后的肝细胞内核仁发生迁移,部分细胞核囊泡化,糖原颗粒和脂滴排空,少数肝细胞具双核结构。非生殖期多数肝细胞核含有双核仁结构,胞质内溶酶体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14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癌胚抗原(CEA)超微结构水平分布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癌旁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CEA含量很少,仅在表面微绒毛见到微弱的CEA分布;肠化上皮细胞CEA主要分布在吸收细胞的微绒毛及杯状细胞粘液颗粒之间;而胃癌细胞CEA除分布腔面微绒毛外,尚分布细胞侧面,基底面或整个胞膜,还见于胞浆内膜结构中。CEA在胃癌细胞与正常胃粘膜上皮及肠化上皮分布上的差异说明表面膜成份极性的丧失是上皮性肿瘤细胞的特征之一。CEA在胃癌细胞的分布异常可能导致恶性细胞某些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山羊早期胚胎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促卵泡刺激素(FSH)进行超排处理所得的胚胎为材料,首次对山羊附植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桑椹期以前,胚胎中大都为带帽线粒体,从此期开始这种线粒体明显减少;从四细胞期开始,出现基质浅具横嵴的线粒体,且以后各期逐步增多。具横嵴的线粒体可能由带帽线粒体的帽状泡消失后转变而来。(2)核仁从四细胞期开始网状化,以后网状化程度逐步增强,颗粒部明显增加。(3)间隙连结最早形成于4细胞期,紧密连结和桥粒分别从8细胞期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