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虫滞育后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昆虫滞育后性比、寿命、生殖力和重复滞育等方面对昆虫滞育后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影响昆虫滞育后生物学特性数量表达的因子。这些因子包括:(1)滞育前昆虫的发育速率、取食行为和个体大小;(2)滞育期间的环境条件及昆虫取食行为;(3)滞育持续期;(4)滞育后的取食需求;以及(5)滞育后的温度和光周期。  相似文献   

2.
<正> 信息素的研究近年有很大进展,昆虫的信息素现在可以分离,提纯,有些还可以合成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近年的研究工作也表明,蜱螨类和昆虫一样,也产生信息素,尤其在蜱类更为普遍。 蜱类的信息素也有两类,即性信息素(sex pheromonc)和集聚信息素(assembly pheromone)。 性信息素在蜱类中普遍存在,现已发现革蜱,花婢、扇头蜱、硬蜱和牛蜱等属的种类都能产生。雌虫在吸血时释放性信息素,以吸引吸食中的雄虫,硬蜱科的性信息素,可用己烷、戊烷或石油醚等有机溶沼提取,它的成分在多数蜱类为2,6-2氯酚(2,6—dichlorophenol),如在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Latreille).安氏革蜱Dermacentor andersoni Stiles,变异革蜱D.variabilis Say等。有些蜱类雌虫的提取物也含有石碳酸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滞育     
每当炎夏或寒冬到来之前,我们常可看到某些昆虫不吃不动,隐蔽在一定场所准备越夏(夏蛰)或越冬(冬蛰),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滞育。滞育是昆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引起各种昆虫滞育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一、滞育的特点 当外界环境条件逐渐变化对昆虫生长发育不利  相似文献   

4.
滞育现象在多种小蜂类天敌昆虫中存在,通过研究小蜂滞育技术,可实现蜂种的长期贮存、延长防控作用时间、提高产品的抗逆性,对小蜂工厂化生产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小蜂总科昆虫滞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开展滞育研究的69种小蜂类昆虫的滞育虫态、滞育持续期、主要诱导因子以及亲代效应等,分属小蜂科、赤眼蜂科、姬小蜂科、跳小蜂科、金小蜂科、蚜小蜂科、旋小蜂、长尾小蜂科、广肩小蜂、四节小蜂科10科。小蜂多以幼虫或预蛹滞育,其滞育敏感阶段因种不同而异。滞育持续期相对较长,大多可维持数月。一种寄生麦红吸浆虫的金小蜂Macroglenes penetrans在2.5℃的土壤中,其滞育持续期可达16个月。低温、短日照和寄主是影响多数小蜂滞育的主要因子;但也有少数小蜂进行夏滞育,如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Aphelinus flavus、车轴草广肩小蜂Bruchophagus platypterus等。另外,亲代也可对小蜂滞育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对小蜂滞育后发育生物学评价的研究报道较少,尚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幼虫的滞育     
昆虫幼虫的滞育,当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以前有人认为昆虫的蛹在缺乏必要的激素,可以苏醒过来,蚕卵的滞育,许多人都认为卵中含有滞育激素的缘故。最近经过好些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昆虫幼虫的滞育,乃是它的内分泌器官的咽侧体中含有返幼激素(corpus allatum hormone)来控制着的。最近已有将幼龄激素的提炼及其化学性貭研究  相似文献   

6.
节肢动物的滞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滞育和休眠是生物界中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节肢动物中更为常见,这种生物学特性都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研究节肢动物的滞育,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它们的地理分布、预测预报、益虫的利用和害虫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节肢动物的滞育甚复杂,滞育的诱发因子有温度、湿度、光和食料等,在生理机制上则受着激素的控制。 一、滞育的特点及意义 简单地说滞育和休眠是生物有机体在不良因子的影响下,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中,在节肢动物内以昆虫和螨类尤为普遍。 早在1893年Wheeler在记述蚱蜢(Xiphidiumensiferum)胚胎发育过程时,即开始采用滞育(又称停育)这个术语,他把胚胎转动保持平衡的时期称为“滞育”。此后Henneguy(1904)和其他许多学者才把这个术语扩大应用于生物界中生长休止的一切形式。滞  相似文献   

7.
安颢敏  刘文  王小平 《昆虫学报》2021,64(4):510-522
滞育是昆虫躲避不良环境的一种策略,对延续昆虫种群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昆虫的兼性滞育,能够受环境的周期性季节变化影响,表观遗传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表观遗传是不依赖DNA序列改变所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包括DNA、RNA、蛋白质和染色质水平上的各种表观遗传调控过程,可能参与生物的发育可塑性。昆虫滞育表观遗传调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观遗传调控如何响应滞育诱导的环境信号;二是环境信号诱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如何作用昆虫滞育。尽管已有报道提示DNA甲基化可以响应光周期信号,组蛋白乙酰化能够耦联昆虫内分泌信号,但表观遗传调控参与昆虫滞育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表观遗传调控昆虫滞育在不同滞育类型的昆虫中都有报道。对于同一滞育类型,不同表观遗传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协同,这种协同作用如何响应环境信号,又如何精确调节昆虫滞育仍不得而知。总之,现有研究仅仅展示了表观遗传调控昆虫滞育的可能性,昆虫滞育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亟待深入研究,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1)表观遗传响应滞育诱导环境信号的分子机制研究;(2)表观遗传耦联内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3)介导表观遗传调控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4)表观遗传的协同调控在昆虫滞育中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8.
滞育是昆虫对环境适应的一种重要的生理特性,研究其机理有助于对有益昆虫的开发利用和对害虫生态调控新途径的探索。RNA干扰是生物体内源基因发生转录后特异性降解的一种生理现象,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昆虫功能基因研究以及害虫防治等领域。本文围绕RNAi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昆虫滞育相关基因的沉默研究展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滞育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银盾革蜱滞育雌虫的合神经节、血淋巴、卵巢和整体中蜕皮激素的含量,并与正常发育的雌虫做比较。结果表明,滞育雌虫血淋巴和卵巢中蜕皮激素的含量在饱血后前10天与正常发育雌虫基本上相同。饱血10天以后,滞育雌虫蜕皮激素的含量下降,较正常发育雌虫少得多。蜕皮激素的缺乏影响了卵母细胞的发育。为阐明蜕皮激素对滞育雌虫的影响,在不同时间向银盾革蜱滞育雌虫体内注入不同剂量的β-蜕皮素。刚饱血者注入大剂量(1.375和10000ng/蜱)的β-蜕皮素引起雌虫死亡。饱血后20—30天,注入一定剂量(50,70,100ng/蜱)的β-蜕皮素可以促进卵黄形成,并解除了雌虫的生殖滞育,但其所产的卵量明显少于正常发育的雌虫。应用外源蜕皮激素解除硬蜱雌虫的生殖滞育现象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昆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滞育后生物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滞育持续时间(diapause duration)是昆虫的一种生理特性,它主要由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滞育强度或滞育发育速率来决定,滞育强度或滞育发育速率通常以将滞育状态的昆虫转移至解除滞育的条件(如低温处理、光周期的转换)后,滞育消除所需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文章系统综述昆虫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滞育后生物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昆虫滞育与激素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滞育是广泛地存在于昆虫界的一种现象,是昆虫在长期与环境条件斗争中所获得一种特殊生存本领。滞育利于虫体适应不利环境条件及种群同步生长发育。然而,昆虫要实现滞育,还必须通过昆虫体内激素的调节控制。因此,滞育是一个从接收外界环境信号一直到体内激素进行调节复杂的生理过程。激素控制滞育在不同种昆虫中各不相同,下面按虫态滞育类型加以叙述。 一、卵滞育 卵滞育即胚胎滞育,可以发  相似文献   

12.
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利环境的重要对策之一,对昆虫的生存、繁衍和进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滞育一般分为滞育前期、滞育期和滞育后期3个阶段,其中,滞育前期包括滞育诱导期和滞育准备期,是确保昆虫顺利进入滞育的重要时期.本文首先简要概括了光周期、温度、湿度、食料等外界环境因素在不同昆虫滞育诱导中的作用;然后系统综述了滞育激素、保幼激...  相似文献   

13.
小麦吸浆虫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和Contariniatritici(Kirby)是小麦生产中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 ,也是一种具有典型的滞育多态性的昆虫。该文从滞育特点、影响滞育的因素、滞育幼虫的形态变化、滞育生理特征、滞育幼虫的化学物质变化和我国小麦吸浆虫滞育区划等 6个方面 ,较全面地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小麦吸浆虫滞育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昆虫迁飞的类型及生理、生态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迁飞昆虫的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Johnson(1960)、Kennedy(1961)及Sou-thwood(1962)的研究认为,迁飞是一种明显的行为和生理的综合适应特性,基本上不受特定的方向性支配。 Taylor(1958)认为,靠风运载的昆虫都首先主动向上飞过边界层(Boundery layer),超过这个层便不能自己控制方向而靠风运载。边界层的高度对各种类是不相同的。 Dinglc认为,迁飞是一种滞育的地理上的转移(非迁飞型的滞育则仅为时间上的转移),也是对不良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高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滞育是部分昆虫固有的适应逆境胁迫的遗传属性,七星瓢虫具有显著的滞育现象。本文以七星瓢虫雌成虫为试材,研究正常发育、滞育及滞育解除后3组处理试虫糖、脂、蛋白等关键代谢物质含量波动规律,总结滞育期间的代谢适应特点,解析其与过冷却能力的相关性,探索滞育对七星瓢虫逆境胁迫耐受力的促升效应,丰富七星瓢虫的滞育基础理论研究。利用物质干湿重差数法测定七星瓢虫的含水量;利用氯仿-甲醇(体积比为2∶1)法抽提除去自由水个体的脂肪;总糖、海藻糖、甘油、山梨醇及总蛋白的测定采用标准曲线法,利用SUN-II型智能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七星瓢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滞育组含水量(58.11%±6.55%)显著低于正常发育组(68.49%±2.26%)和滞育解除组(65.84%±4.02%)(F=8.15,P0.01),滞育解除后含水量恢复至正常发育组水平;滞育组总糖(10.60±0.54μg/mg)、糖原(8.72±0.62μg/mg)、脂肪(173.66±19.01μg/mg)含量远远高于正常发育组和滞育解除组(F=46.57,P=0.0006;F=114.25,P0.0001;F=8.48,P0.01);滞育组总蛋白含量(49.20±3.80μg/mg)显著低于正常发育组(71.02±6.15μg/mg)和滞育解除组(69.45±4.66μg/mg)(F=46.57,P=0.0006);滞育组中海藻糖(1.31±0.27μg/mg)、甘油(1.74±0.50μg/mg)、山梨醇(9.84±3.02μg/mg)含量与正常发育组、滞育解除组无显著性差异(F=0.79,P=0.4946;F=1.33,P=0.3004;F=1.69,P=0.2387)。七星瓢虫在滞育条件下其过冷却点(-16.53℃±1.44℃)显著低于正常发育组(-14.07℃±1.33℃)和滞育解除组(-15.29℃±2.10℃)(F=13.47,P0.0001),经过滞育低温驯化后滞育解除组过冷却点较对照组有所降低。滞育诱发七星瓢虫发生显著的代谢适应,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抑制新陈代谢进程;糖脂含量显著升高,保障滞育维持及解除后发育的能量需求;七星瓢虫滞育属糖原积累型;滞育个体过冷却点大幅下降,耐寒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过去几年在实验室饲养白纹伊蚊的过程中,作者见到每到9月中旬左右,虽平均温度仍在20℃以上,但成蚊所产的卵其孵化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不孵化,即使及时饲养在自然光源、25℃的恒温室中,也不能改变上述情况。近年来实验生态学的研究阐明了昼夜光照节律控制昆虫的季节发生有巨大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昆虫的多型现象(polymor-phism)和滞育(diapause)形成的影响(de Wilde,1962;Andrewartha 1952)。作者受此启发,进行了光周期对白纹伊蚊产滞育卵关系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昆虫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首先对昆虫滞育的若干名词概念作出解释,按照滞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划分为3个时期:(1)滞育前期(包括滞育诱导和滞育准备);(2)滞育期(包括滞育进入、滞育维持和滞育解除);(3)滞育后期。然后重点介绍这3个阶段近期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重要工作,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蜱是一类特殊的节肢动物,有关其生殖生理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昆虫。卵黄发生直接影响蜱类的繁殖力,一直是蜱类生理学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对蜱类卵黄发生的研究主要包括卵黄蛋白的纯化与鉴定,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调控,卵母细胞对卵黄原蛋白的摄取以及转变为卵黄蛋白的分子过程。蜱类卵黄发生受激素调控,激素的作用与作用激素的种类在硬蜱和软蜱中表现出较大差别。对蜱类卵黄发生了解得尚少,在许多方面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茧蜂滞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艳  张礼生  陈红印 《昆虫学报》2010,53(10):1167-1178
滞育现象在多种茧蜂类天敌昆虫中存在, 通过调控茧蜂滞育, 可达到延长产品货架期、延长防控作用时间、提高产品的抗逆性和繁殖力的目标, 对茧蜂的扩繁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1910年以来的2 545篇国内外滞育文献, 统计得出有明确滞育诱导或滞育解除报道的茧蜂有37种, 分属7亚科16属, 其中对滞育特征有详细描述的有23种。茧蜂大多以预蛹进入滞育, 其次为幼虫滞育, 少数为成虫滞育, 其滞育敏感阶段因种不同而异。滞育持续期相对较长, 大多可维持数月, 最长的可达14个月。光周期、温度和寄主是影响茧蜂滞育的主要因子, 湿度、亲代和寄主植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滞育进程。目前, 茧蜂滞育的研究仅限于生物学观察阶段, 对茧蜂滞育的生理学特征、激素调控和分子调控等尚未有研究报道, 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环境昆虫学报》2014,(6):1011-1017
滞育是多数天敌昆虫固有的遗传属性,掌握天敌昆虫滞育诱导、维持和解除技术,能及时将扩繁的天敌昆虫以滞育状态进行储存,在释放前再打破滞育使其进入活跃状态以防控害虫。开展天敌昆虫滞育研究,还有助于掌握其发育特点与发生动态,提高害虫防治效率,加深对天敌昆虫发育机制的认识,探寻昆虫对环境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因此,滞育调控及机理研究成为近年来昆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是近年来发明的用于挖掘差异性调控或特异表达cDNA探针和构建文库的一种方法。本文在总结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的测试原理及其优越性的基础上,归纳了该技术在昆虫滞育研究中的应用,概述了通过构建抑制性消减文库,在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昆虫中探明的滞育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探讨了差异表达基因与滞育的关系。随着昆虫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的信息增加,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将更广泛的应用于昆虫学各个领域的差异基因的筛选与挖掘,促进昆虫分子生物学科学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