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嗜酸性细胞是保护性杀伤细胞,主要杀伤多细胞寄生虫,有吞噬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被抗体覆盖了的细菌和某些病毒的功能,亦有调节变态反应的作用。过去认为嗜酸性细胞能中和炎症介质而起抗炎作用;目前有人提出嗜酸性细胞可能是炎症反应的原发性介质,具有细胞毒性。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ECF)的来源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补体系统、淋巴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某些癌肿(肺大细胞癌)等。ECF过多或活性过高是诱发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2.
简要叙述了核磁共振技术(NMR)在蛋白质领域的研究及应用。NMR法通过测定蛋白质在稀溶液状态下反应位点的特定参数来计算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并可深入了解一定时间范围内化学反应和蛋白质构象转变的动力学过程。通过NMR对抗原决定簇和抗体CDR作图,可以分析其一级结构和三维构象;对抗原抗体动力学的分析,对于设计基因疫苗、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提呈以及分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构象变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们运用抗人肺癌单抗LC-1结合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研究了人肺腺癌SPC-A-1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内吞的全过程,发现该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是通过受体介导内吞途径被内化,经多泡体富集后至溶酶体消化降解。此外我们还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内吞前后该细胞表面抗原量的变化和短期内的恢复情况。LC-1在诱发该细胞表面抗原内化的同时还诱发了它对该核糖体的自噬。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红细胞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证明红细胞表面的C_3b受体能与循环系统中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粘附在一起。这种免疫粘附作用(RCIA)不但可能使循环复合物得到清除。而且T细胞区亦得以依赖反应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采用多种抗原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pH4)中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了解IVIG中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中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破伤风类毒素、脑膜炎球菌P64k外膜蛋白和白喉类毒素6种抗原分别致敏人O型血红细胞形成红细胞-抗原结合物;然后,6种致敏红细胞分别与IVIG孵育,与特异性抗体形成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此复合物与补体反应,在541 nm波长处读取吸光值,并绘制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分别计算IVIG中针对上述6种抗原IgG的Fc段生物学活性。采用此方法,用6种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测定IVIG的Fc段生物学活性10次,验证此方法的重复性。结果麻疹病毒、风疹病毒、HBsAg、破伤风类毒素和脑膜炎球菌P64k外膜蛋白致敏的红细胞分别与供试品和补体反应后,测定的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较平缓,而白喉类毒素致敏的红细胞与供试品和补体反应后,测定的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下降明显,呈典型的"S"型曲线。计算结果显示,IVIG中针对此六种抗原的抗体Fc段生物学活性相对于参考品均大于80%。Fc段生物学检测方法重复性较好。结论采用多种抗原分别致敏红细胞,可以用来检测IVIG中多种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为深入了解IVIG制品中的多种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身抗独特型抗体(auto—ald)广泛存在于机体对多种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并通过与独特型(Id)相互作用,参与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auto-aId的调节作用包括:(1)通过抑制B细胞合成相应的Id抗体或激活Id特异性T细胞,后者作用于效应细胞,而反馈性抑制机体对起始抗原的免疫应答(向下调节);(2)内影像auto-aId模拟抗原,促进相应Id的表达(向上调节)。其调节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如维持体内Id—抗—Id网络的稳定性,促进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恢复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有害,甚至导致某些受体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重组HLA-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pHLA复合物)在研究人类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有重要用途。pHLA复合物的制备以基因工程及蛋白体外稀释折叠复性技术为基础,在体外复性体系中重组HLA-Ⅰ类分子正确折叠,并结合抗原肽形成复合物。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超滤-高效液相色谱法(超滤-HPLC法)定量检测重组pHLA复合物中的抗原肽,尤其针对少量制备产物中抗原肽的检测。通过将重组HLA-Ⅰ类分子和抗原肽加入到复性缓冲液中,使重组HLA-Ⅰ类分子的重链(heavy chain,HC)与轻链(β2m)复性折叠,与含锚定残基的VYF抗原肽结合形成pHLA复合物,经超滤去除未结合的游离抗原肽VYF而保留复合物,最后将pHLA复合物经酸处理破坏其相互作用从而释放抗原肽,再超滤收集VYF抗原肽并进行HPLC检测,所测得的VYF抗原肽即为重组HLA-Ⅰ类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所结合的抗原肽。结果显示,制备的重组pHLA复合物可被HLA-Ⅰ分子构象特异性抗体W6/32识别,这说明重组HLA-Ⅰ类分子折叠构象正确,可鉴定为pHLA复合物;而超滤-HPLC法也可检测到pHLA复合物中含有抗原肽VYF,因此将超滤-HPLC法用于检测pHLA复合物的方法可行。与Western blotting法相比,超滤-HPLC法定量检测抗原肽浓度范围为0–9μg/mL,可根据复合物中结合的抗原肽量来优化不同结合条件,以提高HLA-Ⅰ类分子折叠效率并促进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还可根据pHLA复合物结合的抗原肽含量计算复性体系中形成pHLA复合物的制备率。因此文中所建立的超滤-HPLC法可用于pHLA复合物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在T细胞特异性免疫研究、人工抗原呈递细胞以及特异性四聚体探针应用开发方面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感染的快速诊断技术通常检测体液标本中的微量病毒抗原和早期IgM抗体,在病毒感染后几天内就可作出诊断。检测微量病毒抗原和早期IgM抗体,要求检测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方法简便。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标记抗体技术能够满足上述要求。 荧光素、酶或核素能与抗体结合成标记抗体,标记抗体仍然具有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免疫学特性,形成一种标记的免疫复合物。这种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可以用仪器来检测。 标记抗体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 一、免疫荧光技术 将荧光素与特异性抗体共价结合,成为荧光抗体。荧光抗体再与标本中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中所显示的荧光。免疫荧光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内微量病毒抗原,对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更具有诊断价值。也可用于病毒抗原的定位和检测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在几小时内可获得实验结果,已广泛用于病毒实验室快速诊断。 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和罗丹明,异硫氰酸荧光素的荧光呈黄绿色;罗丹明的荧光显红色。  相似文献   

9.
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控制同种异基因抗原的组织排斥和控制某些免疫反应的一组基因群。由它们控制的细胞表面抗原分别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和免疫反应相关抗原(Iregion associated antigen 简称 Ia 抗原)。人的 MHC 位于第6条染色体的短臂上,由四个紧密连锁的不同位点(HLA—A,B,C,D)构成,已知由它控制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有77个。小鼠的 MHC 位于第17对染色体上,包括五个区(K,I,S,G,D),已知由它控制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有56个,Ia 抗原有22个。目前已知 MHC 中包含三大类基因群,第一类基因群控制病毒感染细胞和化学改变细胞的表面抗原和控制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细胞的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量低,免疫原性弱,因抗原构象改变的原因,用传统的固定化抗原方法很难获得有价值的噬菌体抗体。这类抗原大多具有复杂的结构,且其转运、定位与细胞类型及所处的微环境有关。在基于细胞的筛选中,靶抗原以天然状态存在,不需纯化,甚至可以对未知抗原进行筛选,因此广泛用于对内化抗体和血管内皮抗原表位抗体的筛选。基于细胞的抗体筛选中的主要问题是因非特异结合造成的选择背景过高,迄今,已有许多旨在改善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研究开展起来。随高通量流式细胞术、组合化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在细胞筛选中的运用,必将使其日趋实用和成熟。我们拟以细胞和组织筛选的技术做一概括,为了解基于细胞的筛选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究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Bviruscoreprotein,HBc)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表面抗原密度对免疫后抗体应答水平的影响,制备了不同抗原密度的HBc VLPs疫苗,并检测了其在小鼠体内的抗体应答水平。【方法】首先制备了N端带有3个甘氨酸的人巨细胞病毒重组抗原域AD-4作为模式抗原,接着通过Sortase A的介导将AD-4连接到HBc VLPs表面上。将系列浓度梯度AD-4抗原在SortaseA介导下分别与相同浓度的HBcVLPs发生反应,制备不同抗原密度的HBc-AD-4 VLPs。将其分别免疫6–8周龄BALB/c小鼠3次,每次免疫间隔2 w,间接ELISA法检测被免疫小鼠血清的抗体应答水平。【结果】结果表明,当HBc VLPs表面抗原密度为44.4%时,即HBc反应浓度∶AD-4反应浓度为1:0.5时,不足以引起高滴度的抗体产生;当HBc VLPs表面抗原密度为64.2%时,即HBc反应浓度∶AD-4反应浓度为1:1时,HBc-AD-4 VLPs诱导的AD-4特异性抗体滴度与100%抗原密度的HBc-AD-4VLPs所引起的抗体滴度相当;当HBcVLPs表面抗原密度大于64.2%时,引起的抗体应答水平不因抗原密度增加而进一步增强。【结论】发现了HBcVLPs表面抗原密度与免疫后抗体滴度呈正相关,然而免疫64.2%抗原密度的HBc VLPs所产生的抗体滴度可达峰值,抗原密度进一步增加,抗体应答水平不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正>免疫荧光检测的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特点,使荧光素和抗体结合后不改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所以当用荧光标记的抗体和特异抗原作用时,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且在荧光显微镜下,由紫外光激发,能看到明亮的荧光。从而对标本中的微量抗原或抗体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运用抗人肺癌单抗LC-1结合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研究了人肺腺癌SPC-A-1细胞表面抗原抗复合物复合物被内吞的全过程,发现该细胞表面抗原抗仨复合物是通过受体介导内吞途径被内化,经多泡体富集后至溶酶体消化降解。此外我们还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内吞前后该细胞表面抗原量的变化和短期内的恢复情况。LC-1在诱发该细胞表面抗原内化的同时还诱发了它对该核糖体的自噬。  相似文献   

14.
抗汉坦病毒核蛋白单链抗体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建东  王涛  李川  纪燕  梁米芳 《病毒学报》2003,19(2):118-122
汉坦病毒核蛋白在病毒各个基因组片段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的形成,以及RNP复合物装配入病毒颗粒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核蛋白与病毒RNA的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位于第175—217个氨基酸残基,羧基端其它部分为非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为了在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正常过程中研究核蛋白的功能,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分别从鼠杂交瘤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天然抗体库中,筛选出两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抗汉坦病毒核蛋白抗体L13 F3和H34Fab抗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L13 F3 Fab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氨基端25—65个氨基酸之间,H34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的羧基端的一半。分别使重链可变区羧基端与轻链可变区氨基端通过9个氨基酸寡肽连接起来,构建成单链抗体,并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所构建单链抗体与母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无差别。单链抗体分子量小,易于操作并保留了全部的抗原结合活性,是在细胞内探索汉坦病毒核蛋白功能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5.
<正>一、概述 当数十前首次报道使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时,人们曾认为它是一个灵敏的方法。在产生抗体的细胞中观察到免疫球蛋白的存在标志着细胞免疫学的开始,而在肾基底膜中获得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定位则成为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里程牌。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支动物被注射了异种或同种异系的另一支动物的细胞时,就会产生抗体应答反应。这种反应包括产生针对注入细胞的循环抗体。细胞含有大量的表面抗原,即能为反应动物的免疫系统识别为非自身的结构。每一种抗原能被针对其不同区域(即独立的抗  相似文献   

17.
<正>杀菌抗体是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主要保护性抗体,它是由脑膜炎球菌带菌者或隐性感染者接触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糖或外膜表面抗原产生的,也可由奈瑟氏Lactamica菌或具有与脑膜炎球菌表面多糖抗原有交叉的细菌产生,为大肠杆菌KI—SB群脑膜炎菌有一样的荚膜多糖。  相似文献   

18.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由抗体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抗原表面的表位基序间的特异性互补识别决定的。B细胞表位作图既包括B细胞抗原表位基序的鉴定(即确定抗原分子上被B细胞表面受体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氨基酸基序),也包括绘制抗原蛋白的全部或接近全部的B细胞表位基序在其一级或高级结构上的分布图谱的过程。B细胞表位作图是研发表位疫苗、治疗性表位抗体药物和建立疾病免疫诊断方法的重要前提。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B细胞表位鉴定或绘制抗原蛋白B细胞表位图谱的实验方法。基于抗原-单抗复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晶体学分析的B细胞表位作图和基于抗原蛋白或抗原片段的突变体库筛选技术的B细胞表位作图可以在氨基酸水平,甚至原子水平上揭示抗原分子上与单抗特异性结合的关键基序;其它B细胞表位作图方法(如基于ELISA的肽库筛选技术)常常只能获得包含B细胞表位的抗原性肽段,因而,很少用于最小表位基序的鉴定;而改良的生物合成肽法多用于B细胞表位的最小基序鉴定和精细作图。鉴于每种B细胞作图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B细胞表位作图往往需要多种作图方法的有机结合。本文对目前常用的B细胞表位作图的实验方法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设计最佳的表位作图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木瓜酶能将体外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株BEL—7402细胞表面的抗原性物质消化下来。7402细胞表面抗原中除了有正常人肝细胞膜的抗原外,还减失了正常人肝细胞膜的一些抗原和增得了另一些抗原。增得的抗原引起的兔抗血清有补体依赖的、对7402细胞相对专一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核素~(125)I标记在抗体或抗原后,成为标记抗体或标-记抗原。这种标记抗体或标记抗原,仍然具有与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相结合的免疫学特性,形成一种标记的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