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耐噬菌体突变频率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自污水中分离到3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PaP1、PaP2及PaP3者均为DNA双链噬菌体,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47kb、34kb及24kb。3株噬菌体原液滴度(pfu)分别为109/mL、1011/mL和1011/mL。PaP1为裂菌性噬菌体,PaP2及PaP3为溶原性噬菌体。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头部均为多面体立体对称颗粒,直径分别约为70nm、55nm和65nm。PaP1属肌尾噬菌体科,PaP2和PaP3属短尾噬菌体科。研究中还发现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噬菌体现象及耐受菌与敏感菌之间的“菌群交替”现象,经测定铜绿假单胞菌耐噬菌体的突变机率在1.4×10-7~7.9×10-7之间。  相似文献   

2.
圆褐固氮菌转导噬菌体AC一5.1为蝌蚪形,头部呈正六边形。尾部呈圆柱状,可自然弯曲。尾丝缠绕于尾端,使尾端呈倒钟状膨大。当尾丝散开后,表现为马尾状,倒钟状膨大消失。噬菌体吸附于寄主细胞的鞭毛上。噬菌体DNA白头部释放,DNA是双股的。DNA分子长度为17 03士0.18μm,根据经验公式得知,分子量约为3.6×10,道尔顿。  相似文献   

3.
滇池微囊藻病毒溶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囊藻在养殖中有时会发生藻体溶解现象 ,其特征为藻体在生长旺盛期时如有病毒污染会迅速将藻体彻底溶解 ,由绿色变为清澈的淡黄色或无色透明状。此种病状尚无文献报道。因此 ,对此病状进行了分离及电镜观察和核酸分析。分离的噬藻体有 2种形态 ,一种呈蝌蚪型 ,具有多面体的头部和长而不收缩的长尾。头部 6 0 .9nm× 6 1.4nm ,尾部 2 88nm× 10nm。另一种头部呈多面体 ,尾部明显短 ,有 2个刺突状结构 ,头部5 6nm× 5 5nm ,尾部 15 6nm× 12nm。噬藻体核酸经酶解证明为DNA ,分子量均在 2 9.8× 10 6u。  相似文献   

4.
用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自污水中分离到3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PaP1、PaP2及PaP3者均为DNA双链噬菌体,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47kb、34kb及24kb。3株噬菌体原液滴度(pfu)分别为109/mL、1011/mL和1011/mL。PaP1为裂菌性噬菌体,PaP2及PaP3为溶原性噬菌体。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头部均为多面体立体对称颗粒,直径分别约为70nm、55nm和65nm。PaP1属肌尾噬菌体科,PaP2和PaP3属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筛选烈性噬菌体, 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病害防控增加新的选择。以副溶血弧菌Vp13为宿主菌, 通过二层琼脂平板法筛选, 分离到了2株烈性噬菌体SX-2和SX-F。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 利用DNase I、 RNase A、Mung Bean Nuclease和Hind Ш酶进行噬菌体核酸类型鉴定, 并对噬菌体的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SX-2核衣壳头部长约110 nm, 宽约50 nm, 尾部长约150 nm, 宽约10 nm, 为典型的复合体制; SX-F核衣壳呈正六边形, 长约为56.86 nm,宽约50.74 nm, 未观察到尾部, 推测为正二十面体对称; 核酸测定结果显示两者均为线性双链DNA。依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九次报告, SX-2符合肌尾噬菌体科特征, SX-F符合盖噬菌体科特征。噬菌体SX-2和SX-F对85株弧菌裂解结果显示: 噬菌体SX-2能够裂解23株副溶血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噬菌体SX-F能够裂解19株副溶血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SX-2和SX-F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0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 SX-F的潜伏期约10min, 裂解期约70min, 裂解量为116.2; 噬菌体SX-2的潜伏期小于10min, 裂解期大约70min, 裂解量为209.3。两株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表明SX-2与SX-F均为烈性噬菌体, 这为进一步探讨噬菌体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枯草芽孢杆菌BF7658噬菌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一些工厂分离到6株感染枯草芽孢杆菌BF7658的噬菌体,对它们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DNA和结构蛋白进行了比较,电镜观察指出,所有噬菌体的头部外形都呈现椭园形,但其大小和尾部长度有所不同,它们的宿主范围较窄,用限制酶分析,噬菌体DNA分子量在29.9kb和98kb之间,根据解链温度计算出噬菌体DNA的G+C含量在45.1和60.2mol%之间,6株噬菌体的蛋白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呈现四条主带和五条次带。  相似文献   

7.
鉴定一株从泰乐菌素异常发酵液中分离出的烈性噬菌体SF1并研究其分子特性。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弗氏链霉菌的噬菌体SF1,通过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菌体SF1的大小和形态;测定噬菌体SF1对氯仿和异丙醇的敏感性分析其包膜结构;通过SDS-PAGE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提取噬菌体基因组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分析。噬菌体SF1的噬菌斑直径约11-15 mm,边缘整齐透明,为烈性噬菌体;SF1为长尾型,头部为多面体,直径约24-30 nm,尾长约52-64 nm,尾宽约为3-5 nm;对氯仿和异丙醇不敏感,无包膜;基因组为双链DNA,大小约为35 kb;至少含有14种相对分子量为14.8-59.5 k D的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环境中分离获得希瓦氏菌烈性噬菌体,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以4株希瓦氏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污水样品中分离得到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烈性噬菌体M1;观察噬菌斑特征;利用超速离心法浓缩M1颗粒,进一步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纯化的M1颗粒;提取M1核酸,通过核酸酶处理分析其核酸类型及结构;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噬菌体M1在双层平板上形成圆形的噬菌斑,清晰透明,边缘光滑,直径为2.3 mm-2.5 mm;经电镜观察,噬菌体M1头部呈二十面体,直径约为55 nm,尾长约为170 nm,尾部可收缩,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通过酶切分析表明噬菌体M1核酸为线形双链DNA;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该噬菌体感染后完成一个复制循环所需要的时间约为15-20 min。【结论】噬菌体M1属肌尾噬菌体科,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病毒在地球微生物成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大肠埃希氏菌CICC 11021S发酵液中分离一株噬菌体,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体CICC 80003;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提取噬菌体基因组,核酸内切酶处理并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p H和温度稳定性、宿主谱。考察CICC 80003对CICC 11021S生长和L-天冬氨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CICC 80003噬菌斑圆形透明,有明显晕环;头部规则,直径约50-60 nm,尾部长约120-130 nm;基因组能被核酸内切酶Bam H I和Mlu I切开;最佳感染复数0.1,潜伏期5 min,裂解期25 min,平均裂解量约86个;最适p H值8.0;90°C温育15 min,噬菌体全部失活;能裂解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的部分菌株。发生噬菌体污染时,CICC 11021S无法正常生长,基本检测不到L-天冬氨酸酶活力。【结论】CICC 80003属于长尾噬菌体科ds DNA噬菌体,液体环境中能够彻底裂解大肠埃希氏菌CICC 11021S。  相似文献   

10.
以黏质沙雷菌jn01株为宿主菌,从环境污水中分离噬菌体,经反复挑取噬菌斑,获得1株纯化的噬菌体,定名为SmPjn。SmPjn在双层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直径约2mm,圆形、透明的噬菌斑,边缘清晰。透射电镜观察,该噬菌体有一短尾,长(7± 1.25)nm,头部长、宽分别为(58± 2.16)nm×(55±0.47)nm,属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可裂解jn01以外的2株黏质沙雷菌;与宿主菌共培养4h后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该噬菌体的潜伏期约为50min,平均爆发量约为1125pfu/cell。基因组为大于27 kb的DNA,可分别被HindⅢ、EcoRⅠ切成11和9个电泳片段。本报道为国内首次分离黏质沙雷菌短尾噬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