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频率是声音的基本参数之一. 听觉神经元对声音频率的反应可以表现为放电率和反应潜伏期的变化. 大部分神经元放电率随频率的改变呈多种变化, 而神经元对声音反应的放电潜伏期往往比较稳定, 提示潜伏期能有效地表达频率信息. 本文研究了BALB/C小鼠下丘听神经元对纯音频率反应的放电率及潜伏期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 神经元对特征频率的反应潜伏期通常最短, 随声强的变化改变不大; 而神经元对纯音频率反应的放电率随频率改变呈多种变化, 尤其当声强增强时. 实验结果提示小鼠下丘神经元的反应潜伏期具有较放电率更准确表征特征频率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幼小蝙蝠下丘神经元的听反应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心德 《兽类学报》1993,13(2):98-103
实验在出生6—8天的8只幼龄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上进行。使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中脑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信号的反应。共观察了162个听单位,它们对超声反应的最佳频率分布范围为25.8—60.9千赫,多数集中在43.0—47.0千赫。反应的潜伏期在6.0—38.0毫秒,平均为15.4±5.2毫秒。反应的最低阈值在25—84dB,平均为69.8±10.3dB.这些神经元对超声刺激的调谐曲线都较宽阔,故Q10-dB值都较小。当微电极由下丘表面垂直下插时,所记录到的神经元的最佳频率与记录深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没有音调筑构现象。听神经元的这些特性与同种成年动物构成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频率和强度是声音的两个重要参数,通常以听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频次编码这两个参数 . 研究表明,声反应潜伏期也可编码声音频率和强度,但尚不清楚潜伏期编码这两个参数究竟发生于哪一级听觉核团 . 如果声音参数由同级中枢编码,则这样的编码方式可能发生改变 . 反之,如果编码方式未发生变化,则意味着声音信息是由低位神经元编码的 . GABA 和甘氨酸 (Gly) 是听中枢普遍分布的抑制性递质 . 通过施加它们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和马钱子碱,观测小鼠皮层和下丘听觉神经元声反应潜伏期的变化 . 结果表明,由反应潜伏期表征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关系不因 GABA 和 Gly 作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提示频率和强度与反应潜伏期之间的编码关系可能是由低位听神经元编码并向上传递的,而不是在同级中枢 ( 皮层或下丘 ) 完成的 .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由声场的纯音短声刺激研究昆明小鼠下丘神经元听反应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①下丘神经元放电形式雌性以相位型为主,雄性以持续紧张型为主,且持续紧张型出现率存在明显的性差(P<005);②最佳频率分布雌雄都主要集中在10~20kHz,而潜伏期分布雌性较雄性集中;③最小阈值分布雌性主要集中于40~63dBSPL,而雄性无明显的集中区;④神经元最大发放雌性明显高于雄性(P<001);⑤脉冲发放函数和潜伏期函数的类型雌雄相同,但非单调型潜伏期函数出现率雄性明显高于雌性(P<001);⑥小鼠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被分成五类,各类出现率在雌雄间无明显差异,但宽阔型频率调谐曲线百分率雌性明显高于雄性(P<005),且雌性频率调谐曲线高频边反转斜率明显高于雄性(P<005)。因此提示,雌雄小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对鼠耳蝠出生后不同时期进行纯音暴露,采用常规电生理不方法研究出生后早期声音暴露出蝙蝠中脑下丘听神经元频率调谐特性发育的影响及影响的临界期。结果表明,出生后第1,3周开始声暴露的实验组,其神经元调于暴露声频段的数量较对照组和出生后第5周开始声暴露的实验组明显增多,且音调筑构出现扭曲,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Q10-dB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在除去了声音信号終止时所产生的有效瞬时声的条件下,研究了豚鼠大脑皮层听区的撤声誘发电位。給予的声音信号(主要为1000周/秒純音及白噪声)終止时的消减时間常数約为10毫秒。在戊巴比妥鈉麻醉的情况下,对純音的撤声誘发电位是明显地存在的。在不麻醉及用乙醚或氯醛醣麻醉的情况下,对純音的撤声誘发电位較不明显,但用亮度調制扫描同步积累的記录方法仍然能确定它的存在。声音信号的时程长短对撤声誘发电位的出現甚为重要;純音信号要长达130—180毫秒时,撤声誘发电位才开始出現,在信号时程长达220—400毫秒时电位达到最大的振幅(約为100微伏)。在同样情况下对白噪声的撒声誘发电位未能記录到。  相似文献   

7.
足月新生儿听觉脑干电反应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工作根据北京市儿童医院临床的需要,在临床实验条件下对足月新生儿的ABR进行了测量,以期分析足月新生儿ABR的电反应特征。 新生儿听觉脑干反应(ABR)的波形是Ⅰ、Ⅲ、Ⅴ波为主的连续波复合体;新生儿在声强80dB(HL)刺激频率20次/秒的短声刺激条件下,I、Ⅲ、Ⅴ波潜伏期大体为2.50,5.00和7.00ms;新生儿ABR潜伏期—刺激强度函数的斜率是30—60μsec/dB(声刺激强度从80到50dB(HL),声刺激频率20次/秒);新生儿ABR Ⅴ波对Ⅰ波的比率大于1.0(短声强度80dB(HL),刺激频率20次/秒);在80dB(HL)短声条件下,改变声刺激频率(从20次/秒增止100次/秒),Ⅴ波潜伏期约延长0.6—1.0ms;新生儿ABR阈值在30—60dB(HL)的范围。综上所述新生儿ABR电反应特性,可以为其听力和脑干功能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试正常听力青年男女的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和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探求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的可靠性。方法:选取32名64耳听力正常的青年人作为受试者,对其进行纯音听阈、ASSR及四个0.5、1、2、4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测试,并记录0.5、1、2和4k Hz四个频率纯音阈值及ASSR及四个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结果:ASSR在0.5、1、2和4k Hz四个频率的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阈值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4、0.81、0.79、0.85;0.5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与ASSR阈值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余3个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与ASSR阈值没有统计学差异,0.5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阈值相关性系数为0.81。结论: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具有较好的相关性,0.5k Hz单频刺激声稳态诱发反应可以提高0.5k Hz 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豚鼠听皮层的调频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均技术在豚鼠记录了持续纯音调频时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并测定了反应阈(⊿F_m)。调频信号为50毫秒的矩形波,每秒一次。纯音的声压通过声反馈压缩系统维持恒定。调频诱发电位的一般特性与声音诱发电位的相似。80—100dB SPL 是记录调频诱发电位的最佳强度。调频诱发反应可以分别是“给”、“撤”或“给-撤”型,与频率变化的方向有一些关系。当频率F>1000赫时⊿F_m 随 F 的增加而增大,⊿Fm/F略小于1%。当F<1000赫时⊿Fm 在12赫上下。此分辨精度大致与人对短时程纯音的频率辨别精度相近。文中对所用新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蝙蝠小脑对下丘神经元听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34只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bersi)上进行.使用玻璃微电极在中脑下丘中央核记录听神经元电反应.电刺激点分别位于小脑蚓部、半球和绒球小结叶共观察了515个对超声刺激产生反应的下丘听神经元.当电刺激小脑时,有171个(占33.2%)神经元听反应受到影响.其中126个(占24.5%)表现为抑制,45个(8.7%)表现为易化.抑制效应表现为神经元所反应放电频数降低和反应潜伏期延长.易化效应则相反.抑制与易化潜伏期一般都在6毫秒以上.抑制效应与电刺激强度、声刺激强度以及声刺激和电刺激的时间间隔有关.抑制和易化性影响都是双侧性的.  相似文献   

11.
尽管大脑听皮层神经元对声音空间信息的编码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但其编码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在大鼠的初级听皮层也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在大鼠初级听皮层考察了151个听神经元的听空间反应域,分析了神经元对来自不同空间方位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和平均首次发放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52.32%)神经元对来自对侧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较强,表现为对侧偏好型特征,其他神经元分别归类为同侧偏好型(18.54%)、中间偏好型(18.54%)、全向型(3.31%)和复杂型(7.28%).多数神经元偏好的听空间区域的几何中心位于记录部位对侧听空间的中部和上部.绝大多数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来自偏好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较多、反应潜伏期较短,对来自非偏好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较少、反应潜伏期较长,放电数与平均首次发放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在对声音空间信息的编码中,大脑初级听皮层可能综合放电数和潜伏期的信息以实现对声源方位的编码.  相似文献   

12.
实验在出生后1周到6周的幼年和成年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rouxi)上进行。结果发现,出生第1周的动物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刺激反应的最佳频率低,潜伏期长,阈值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31.24±14.08千赫,16.56±3.83毫秒和74.24±6.22dB。同时,调谐曲线宽阔,Q10-dB值小,其均值为2.34±0.96。随着周令增长,上述特性逐渐改变。到第6周时,最佳频率的均值发展到70.16±19.16千赫,最佳频率分布峰值也移至75—85千赫的高频段,反应潜伏期均值降至8.12±1.86毫秒,阈值均值降至32.82±26.36dB,已出现相当多具有非常陡削调谐曲线的神精元,Q10-dB值在20以上者占到80%,有的高达100以上,已接近成年动物。  相似文献   

13.
菊头幅出生后下丘听神经元反应特性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实验在出生后1周到6周的幼年和成年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rouxi)上进行。结果发现,出生第1周的动物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刺激反应的最佳频率低,潜伏期长,阈值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31.24±14.08千赫,16.56±3.83毫秒和74.24±6.22dB。同时,调谐曲线宽阔,Q10-dB值小,其均值为2.34±0.96。随着周令增长,上述特性逐渐改变。到第6周时,最佳频率的均值发展到70.16±19.16千赫,最佳频率分布峰值也移至75—85千赫的高频段,反应潜伏期均值降至8.12±1.86毫秒,阈值均值降至32.82±26.36dB,已出现相当多具有非常陡削调谐曲线的神精元,Q10-dB值在20以上者占到80%,有的高达100以上,已接近成年动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硕螽听通路单个听觉中间神经元的声反应特征。依据动作电位发放模式的不同,听觉中间神经元可分为两类,即紧张型与相位型。紧张型听觉中间神经元属于窄凋谐带神经元,敏感的频率范围8—18千赫,反应最佳频率在12千赫附近,与同种雄硕螽叫声的主能峰相匹配。相位型听觉中间神经元属于宽调谐带神经元,有二个敏感频率范围,分别为5—8千赫和12—18千赫。它们对声强度的编码方式也不一样:分别以动作电位的数目与反应潜伏期对声强编码。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类型听觉中间神经元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5.
蟾蜍脊神经节神经元对外周重复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国蔚  市翠英 《生理学报》1991,43(3):220-226
本工作用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并分析了蟾蜍离体脊神经节神经元对重复刺激其外周突(坐骨神经)的反应。所记录的66个神经元的传导速度,刺激阈值和静息膜电位分別为5.3—20.0m/s,0.02—0.10mA 和-50—-80mV。随着重复刺激频率的增加,脊神经节神经元的细胞内动作电位进行性地出现潜伏期动摇或延迟、振幅降低、后超极化减弱和时程延长。与此同时,锋电位分解成 S、NM 和 M 三种亚波成分,并进而出现脱失。S、NM 和 M 成分对刺激频率的跟随能力为 S相似文献   

16.
鸣叫雄蝉的听觉反应及其与发声的内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蚱蝉 (C .atrata Fabr.)的静息雄蝉对 70dB(SPL)左右的刺激声脉冲反应的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简称“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平均为 ( 3 .92±0 .2 8)ms和 ( 0 .32± 0. 2 2 )mV ,鸣叫雄蝉虽对外部刺激声脉冲基本无反应 ,但对耦合在刺激声脉冲中的叫声脉冲有敏感反应 ,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为 ( 4 .1 6±0 .43)ms和 ( 0 .46± 0 .2 5 )mV .鸣叫雄蝉听神经电位前的负电位表征了发声与听觉神经回路之间存在内源联系 .  相似文献   

17.
用慢性面神经管长期置入电极方法,测试了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或2.83KHz强纯音暴露下清醒豚鼠的AP(N1)潜伏期。结果发现,暴露后对短声及各频率短纯音反应的AP(N1)潜伏期均出现统计学意义的延长者,可作为预测永久性阈移(PTS)的一项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用三碘季胺酚制动的大白鼠上进行实验。用玻璃微电极引导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观察伤害性电刺激坐骨神经时痛抑制神经元(简称Ⅰ神经元)的反应特点。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Ⅰ神经元的活动有以下特点:(1)较长的反应潜伏期。在13个Ⅰ神经元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潜伏期的平均值为203.8±137.8毫秒。(2)抑制性反应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在21个Ⅰ神经元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坐骨神经所诱发的放电中止(即完全抑制)的持续时间有颇大的变动范围,最短为500毫秒,最长可达20秒。(3)较高的阈值,引起Ⅰ神经元抑制性反应所需的最低刺激强度为1.2毫安左右。(4)无适应性。重复刺激坐骨神经所诱发的Ⅰ神经元抑制性反应没有逐渐缩短的趋势。(5)时间总和。连续刺激坐骨神经可以使Ⅰ神经元抑制性反应的持续时间延长。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痛抑制神经元具有与痛兴奋神经元类似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用慢性面神经管长期置入电极方法,测试了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或2.83KHz,强纯音暴露下清醒豚鼠的AP(N1)潜伏期,结果发现,暴露后对短声及各频率短纯音反应的AP(N1)潜伏期均出现统计学意义的延长者,可作为预测永久性阈移(PTS)的一项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探讨耳声发射的产生机制,需要研究不同类型刺激诱发的耳声发射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短声与短纯音诱发的耳声发射,用广义时频分析方法中的锥形核分布分别计算了它们的时频分布,从其时频分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具有不同中心频率的短纯音刺激诱发耳声发射的时频分布的迭加与短声刺激诱发的耳声发射的时频分布具有相似性,两者时频分布中的主要频率成分数目、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它们高度的相关性支持了短声与短纯音诱发的耳声发射具有共同的产生器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